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有形-看得到之形體與無形-看不到之靈體,於道學、醫學中,兩類型之預防醫學,何者高明?醫院、看守所人滿為患之原因為何?知不知年輕時為人父、母,到自己年老時,角色即自動轉換為公、婆,才知道要不要孝順父母、公婆之道理?修道求解脫與死亡之解脫,有無不同?

        老子道德經第57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貪,人多利器,奇物滋彰,盜賊多有。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與未亂。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莊子南華經人間世篇第2節: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德充符篇第2節: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受命於地,為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第4節: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在宥篇第5節: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駢拇篇第1節: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天地篇第2節: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第15節: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天道篇第2節: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則陽篇第6節:莊子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此幾則立言差不多已含蓋了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旅程在內,範圍很廣,領悟力很強,能修至天道自然之人,最快也要花19年才能修成道;一般修人道或錢道之修道人,要能修至天道自然(無為)之境界,花個二、三十年也不算長,就要以每人之不同領悟力而定。

        預防醫學為用各式預防方法來阻止疾病之發生,幫助人們遠離罹患疾病時所需要承受之治療。其概念為研究如何防範疾病之發生,要如何防範都要經過研究,著重於眼睛所看得見之實證研究,屬於有形的醫學之肉體實證研究,屬於科學的學術研究,因為是實證之研究,人們對於各種疾病要如何預防,才可避免疾病的發生,自然容易聽得進去而相信醫學;至於眼睛所看不到的疾病是屬於無形,所要預防的是要經過修道過程,去探究靈體之某部位發生了問題?是肉體之五行之氣逆行,五臟六腑才會生病,要如何修成道來醫治靈體,靈體沒問題,肉體五行之氣順行,五行相生,就沒時間生病,得到大病之機率等於零;肉體五行之氣逆行,五行相剋,則不想得大病也難,因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是人眼所看不到,而確又有預防肉體生病之效果,因為是屬於玄學,要有修成天道自然,修成清靜心之人,才能見得道靈體,知道五行要相生,不能相剋,靈體要怎麼樣去預防(不造作、不行偽善),才能讓人的肉體不會生病,肉體不會生病,就不必去看醫生,醫院就不會人滿為患,才不會浪費醫療資源,健保費局也不會要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成冤大頭,所以算是預防醫學。因為是要有修成道之修道人才知道此道理的,所以於道學之學理及實務上,稱為道德預防醫學(見:道德經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則陽篇第6節-要消除遁天、離性、滅情、亡神之病因)。醫院、看守所為什麼人滿為患?有修無形的預防醫學之修道人,知之甚明。未修成道之人就容易不相信,還有些未修道的年輕人,聽了反而認為是在講一些不正經的話,把他當成是屁話,根本就不想聽,這就是有修道與沒修道最大之差別。凡人的身體,因被心念束縛著,產生煩惱,就好像被捆仙繩(索)綁住,結解不開,心念就無法解脫,要等到死亡時,老天爺自然會把繩索解開,才能解脫;修道人有修成清靜心,早就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早就解脫了,有修道與未修道之解脫在於時間之不同而已。解:就是把迷惑解開;脫:就是將虛妄脫離。沒煩惱了,束縛解除,已看開、放下了,合稱解脫。古人將解脫以文言文之:帝之縣解來說明,帝:造物者也-指老天爺。縣解:解脫也。南華經德充符篇第2節: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受命於地,為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第4節: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在宥篇第5節: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駢拇篇第1節: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天地篇第2節: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第15節: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天道篇第2節: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此幾則立言差不多已含蓋了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旅程在內,範圍很廣,領悟力很強,能修至體悟出天道自然之人,最快也要花19年之時間才能修成道;一般修人道或錢道之修道人,要能修至天道自然(無為)之境界,花個二、三十年也不算長,就要以每人之不同領悟力而定。

        預防醫學為用各式預防方法來阻止疾病之發生,幫助人們遠離罹患疾病時所需要承受之治療。其概念為研究如何防範疾病之發生,要如何防範都要經過研究,著重於眼睛所看得見之實證研究,屬於有形的醫學之肉體實證研究,屬於科學的學術研究,因為是實證之研究,人們對於各種疾病要如何預防,才可避免疾病的發生,自然容易聽得進去而相信醫學;至於眼睛所看不到的疾病是屬於無形,所要預防的是要經過修道過程,去探究靈體之某部位發生了問題?是肉體之五行之氣逆行,五臟六腑才會生病,要如何修成道來醫治靈體,靈體沒問題,肉體五行之氣順行,就不會生病?因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是人眼所看不到,而確又有預防肉體生病之效果,因為是屬於玄學,要有修成天道自然,修成清靜心之人,才能見得道靈體,知道靈體要怎麼樣去預防,才能讓人的肉體不會生病,肉體不會生病,就不必去看醫生,也算是預防醫學,所以於道學之學理及實務上稱為:道德預防醫學(見:老子第64章)。因為是要有修成道之修道高人,才知道此道理的。醫院、看守所為什麼人滿為患?有修無形的預防醫學之修道人,知之甚明。未修成道之人就容易不相信,還有些未修道的年輕人,聽了反而認為是在講不正經的話,把他當成是屁話,根本就不想聽,這就是有修道與沒修道最大之差別。年輕時為人父母,不奉養父母、公婆,等到自己年老時,角色自動轉換為公婆,娶進門的媳婦有無義務奉養公婆?即能體會出年輕時要不要奉養父母、公婆,那要怪媳婦不孝順公婆?還是要怪自己不孝順公婆呢?因為誰也沒欠誰啊!這叫做天理-自然法則、上行下效、遺傳。!玄之又玄,相信不相信都無所謂,要試試看才知道,等到知道是要怪自己,那就他晚了!遠者不必說,近者,看看自己的親友、左右鄰居之獨居老人,看看他們年輕時有無奉養父母、公婆?是最清楚的,這就是答案!。民間對於人的身體,因被心念束縛著,產生煩惱,好像被捆仙繩(索)綁住,結解不開,心念就無法解脫,要等到死亡時,老天爺自然會把繩索解開,才能解脫;修道人有修成清靜心,早就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早就解脫了,有修道與未修道之解脫在於時間之不同而已。南華經德充符篇第2節: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受命於地,為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樹木之生命得自於地,而獨松柏能稟於自然,才能盎然挺立,冬夏一樣枝葉常青,不會落葉。人的生命得自於天,唯獨堯、舜能端正品德,獨樹一格,能做群倫之表率(在萬物之首)。很榮幸堯、舜能正生(性),本身能正,才能正人(以正眾生)。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則與松柏同貴;人各自正,則無須羡慕大聖人。駢拇篇第1節: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多端的在造作仁義(指假仁義),是在掛羊頭而賣狗肉,行偽善,在獲取名利之謂也。這些造作(仁義),喪失真性之行為,不是道德所需要的,所以老天爺之自然天律就規定,配合人體之五臟六腑,由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在逆行運作,罪業由五臟六腑來承擔,人就會得到癌症、失智、洗腎、換心、換肝、中風...等等奇奇怪怪之病;不造作,不行偽善,五行順行運作,五臟六腑就不會生病。在宥篇第5節: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天地各有職司,陰陽各有藏所,由天地(陰陽)在管理眾生,眾生能守一(指道)處和(調和陰陽二氣),身體就不會生病,人就不易衰老。這些原理就是人眼看不到、手摸不到之預防醫學-生病的真正原因,與預防醫學所想要達到不會生病之效果相同(於道學之學理、實務上稱為:道德預防醫學)。德充符篇第4節: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人的靈體是歸所有;形體是歸地所有。所以人死亡時靈魂歸於天(凡人稱:西天),形體埋在地下,吸地氣,回歸自然。誰能把無看成為開始,把生看作是過程,把死、生、存、亡看成為一整體,以可不可為一慣,來齊一生死,混同是非,解其桎梏(鐐銬)-銬在手上的叫梏,銬在腳上的叫桎。把鐐銬拿掉,人就解脫了,知道這些道理,這種人就是悟道高人了。可是無趾說:這些老天的刑罰,要怎麽解除呢?因人之根器如此,凡人(指故事中之孔丘)之心念受名利之煩惱所捆,好像被無形的捆仙繩綁住,結打不開,就無法解脫,須等到死亡時才能解脫啊!所以要悟道才能解除煩惱而解脫。

        綜上所述,醫院、看守所為何人滿為患?要如何才能解脫?故事中已闡述很清楚了。道德經第57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貪,人多利器,奇物滋彰,盜賊多有-為監獄看守所、醫院人滿為患之原因。天道篇第2節: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今年為潤六月,又逢鬼月,依種種天象顯現出來的異象觀之,不是好現像,讀者必須體悟出莊子所言之這句名言:天地不仁,老天爺沒有私心,災難到來,收走多少人回去,它也不會感到殘忍,給萬物恩澤,它也不覺得自己有仁心,以此警示文共勉之;至於有些年輕人聽不進去,認為是不正經的屁話,也沒關係,因為老子於道德經第57章及南華經人間世篇第2節:德盪乎名,知出乎爭。道出:德行之敗壞是因為好名,智巧外漏是因為好爭。故天下之亂,是由德行敗壞,人心起貪念,以及好爭所引起的。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終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些醒世語,都是希望世人能事先預防,才不會住進醫院、看守所,是屬於道德之預防醫學)。只要世人高興就好,萬一不幸而碰到時,不要怪天、怪地就好。願人人能平安度過潤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