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修心養性,回歸人性固有道德,不要虛偽、造作(錢四支腳,人二支腳,人追不贏鈔票)。

漁父篇:「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達生篇:「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惡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駢拇篇:「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二人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胠篋篇:「盜亦有道乎?」、老子40章:「反者道之動」。此各節故事均為在闡述世人不可追逐名利不知止而傷身、及道德之重要性,道德是善惡之分水嶺,讀者不可不知。
 莊子一書是道家修心養性之最高指南,同時兼具儒家之入世法與釋家之出世法,有些關鍵字是不能完全以解釋儒家文字文義方式來解釋,否則會走了樣,與故事之本意不同;如養生:不能解釋為以進補來養身體、保壽命,應解釋為養真性,因生之古字為性之故也;吃齋:應解釋為心要吃齋,才可保持著寂然心,不可解釋為嘴巴要吃齋;放生:應解釋為人處事不可太絕,至少要留一條生路給人走,才不會逼人走絕路之意,並非要世人買魚來放生,魚因環境及水溫不同,無法適應,反而死掉,原要放生,反而殺生…等等,否則即與盜亦有道之歪理相同。同時故事中之人名,有些是真正之歷史人物,有些以歷史人物為名,但並非真正之歷史人物,讀者不可誤解,因故事之需要而演反派之角色,並非此人就是那麼壞,如天下篇結語:惠施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因莊子與惠子是至交,從小穿同一條褲子長大,如同連續劇之乩童、桌頭,一拉一唱(見徐无鬼篇第7),不管對方說什麼難聽的話,都會意會出是在演戲、抬槓,讀者須有智慧判斷,總不能把電影或電視演反派之演員演的讓觀眾氣得牙癢癢的,演戲是假的,戲演玩就沒有這一回事,但有些人就會把晚上八點婆媳之戰之電視連續劇當成真的,直接將演反派之演員當成壞人,那就很糟糕了,甚至想將電視機砸破啊,是藉此反派所演出之劇情當成醒世語耳!因為演戲是其職業,要很入戲,劇終或於台下,還是正常之好人一個,知道莊子每一故事內容及真意,體會出人生時,保證會讓你笑到流眼淚,多讀幾次,多笑,就會增長壽命的,且每悟一次,功力就增加一些,也就不必刻意去討論到底是養生或是養性、嘴吃齋或是心吃齋、殺生或放生,已心知肚明了。
 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養生:比喻善於養其性命之情的人。若牧羊然:比喻像悟道一樣。視其後者而鞭之:比喻不能迷失自然之真性,隨時要鞭策自己。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相與牧羊:比喻相約出外打拼。而俱亡其羊:而二人都迷失了真性,一個讀書讀到博士,當學者、做大官,但忘了養老父母。一個跑去開賭場,賺了很多錢,二人都迷失自己之真性。二人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此二人所經營之事業不同,一個讀到博士、一個開賭場,都賺了很多錢,所迷失之真性完全相同。如以儒家之解釋方式:臧與穀二人相約去放羊,二人都把羊養丟了。則下一句之:二人事業不同,突然冒出經營事業不同,此就上下連貫不起來了,所以說道家是教人如何悟道,悟出其每句話、每句故事,其真意(意境)是在說什麼?不能像儒家一樣以讀書、解釋文義方式來解釋道家所說的話,否則就走樣了,道理在此。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惡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故事之人名:單豹、張毅,就以現代語言:張三、李四來稱呼,比較好懂。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比喻張三隱居深山,只顧自己將來能到極樂世界去,只重內在,而不管外在人間之人情義理。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活到70歲臉色像小baby一樣紅潤。不幸遇餓虎,惡虎殺而食之:以現代語言是在比喻不幸出外被誤殺、發生車禍、遇到氣爆、塵爆而死(指僅修出世法,未修入世法)。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病以死:比喻李四重外在,很會賺錢,很會巴結有錢人,穿著光鮮亮麗,不注重內在修養,但僅40歲就腦中風、心肌梗塞而死(僅修入世法,未修出世法)。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此兩人均不能鞭策自己,執道守中,仍不能免於禍。其意境為俗話所說之:只顧自己好而不管別人死活、現做現好、觀前不顧後、只為自身現實利益著想,只有鈔票最可愛,沒有考慮到其行為是否會殃及子孫、沒料到人生決戰點是在下半輩子(也就是人生的輸贏是在晚年而不是在年輕或中年時期)之意思。須如庚桑楚篇所說:福禍無有,惡有人災?不想讓災難到來,唯一預防之道就須由道德來決定。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之原理,乃天地自然之道,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四季才能循還不已;人自不能違反自然之道,以人為倒行逆施。任何事物好到極點或壞到極點,就會反轉回來,動極而靜、靜極而動,為自然之理。人之七情六慾,皆屬於動,若不能以靜反之,則性情變成乖離,變為有妄心,更不可動中生動,違反自然,以人為方式,亂其真性,人如太刻薄,眼睛長在頭上、用鼻子講話,就如同脫繮野馬,無人可馴服,須收斂妄心,回歸自然方式,否則就會發生殺人、放火、吸毒、貪瀆、經濟犯罪事件而進監牢反省。又人不可太聰明,執迷不悟,否則會如同故事所說: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此故事是在奉勸世人不可競相追逐名、利(權力、鈔票),怕追輸別人,忘記了道德及養生(心性),必須追到洗腎,把身體搞壞了,送去太平間,死去了,看不到影子,才肯罷休。以影子來比喻世人只能適度追逐名、利,追逐之同時也要知道要休息休息一下再追,因為錢是四支腳,人只有二支腳,再怎麼追,就是追不贏權力、鈔票的!
        道德是善惡之分水嶺,人總是會死的,死因為何(見前篇骷髏之故事)?帶什麼東西走?差別在於死後是帶著陰德或罪孽走?能否庇蔭子孫而已。故凡事順著自然,減少人為,也就是不要行假仁義(偽善.虛偽),人老了,頭髮總是會掉,變凸頭或長白頭髮,人老了頭髮不會白、也不會死,不就是變妖怪了嗎?染髮染久是會血尿,變成膀胱癌的,這樣也不是辦法,順自自然,不造作,也不必刻意去染髮、戴假髮來偽裝自己的老,欺騙社會,所以人做事要做給天看,不是要做給人看。也就是: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老子主修道德,還客氣說: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何況凡人呢?目前社會所欠缺的正是道德(倫常、秩序)這一區塊,卻莫說成道德(倫常、秩序)能拿來當飯吃嗎?當庚子年災難到來時,才想拿道德(倫常、秩序)當飯吃,已太遲了。願人人平安!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安其所安(自然)與安其所不安(人為),為決定能否庇蔭子孫之要素-不取於(著)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智商高者更須收斂,才不會功高震主。

安其所安(自然)與安其所不安(人為),為決定能否庇蔭子孫之要素-外不取於(著)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智商高者更須收斂,才不會功高震主。
    列禦寇:「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逍遙遊:「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應帝王:「虎豹之文來田,蝯狙之便執狸之狗來藉。」、天地篇:「執留之狗成思,蝯狙之便自山林來。」、人間世:「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老子74章:「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老莊立此等言之本領,是在闡述世間路崎嶇不平、難行,有如荊棘(迷陽-現代語為:有刺之玫瑰)存在,世人於職場上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智商比長官高、聰明,眼睛不能長在頭上、挑戰長官、執政黨之權威,才不會被誘殺、炒魷魚,被鬥爭、清算;世路要小心走,遇到困難時,須退一步,轉個彎,繼續向前走,才不會被迷陽(荊棘-藤條樹、玫瑰花刺)刺到,避禍才不會傷及手腳趾,以造福子孫;足為世人學習,做為保身之道。
    山木篇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要學習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之理論,是在比喻世人不要太鋒芒太露,吃虧的是自己,為處世之原則;但同篇中又道出:莊子遊山後,下山住宿朋友家,主人叫僕人去殺鵝要請莊子吃飯,僕人問主人:有二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是要殺那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的那隻。莊子之學生感覺迷惑了,就問莊子:老師不是教我們要學習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嗎?那不會叫的那隻鵝沒有用,應該不會被殺,而是要殺會叫的、有用的那隻鵝來請客才對嗎?怎麼老師教的與老師的朋友講法不一樣,那學生要聽誰的話才對呢?這叫處世無定則理論,也是故事,又是真理,此亦為世路不平原理,世人要自己作智慧之判斷,世事(處世)沒有一層不變之道理,為人處世(事)如一層不變,就會被人看破手腳,最後連自己怎麼死?也不知道!等到不論是頓悟、領悟、體悟到時,傷害已經造成了,這就是妙!處世原則除山木篇以外,散見於各章節中,如第一段莊子之立言。此等故事就如同國家領袖、與黨主席之領導方式與名嘴、黨員間之見解不同,其建議又不被上級採納時,是要選擇在媒體上批判長官?或選選擇離開此團隊?以移民、退黨方式為之?這就涉及智慧之判斷!到底是老闆要聽伙計的話?或伙計要聽老闆的話?黨內高層權貴間想爭取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權位之爭,只有提名我才算公平,不提名我,去提名別人就不公平,機關算盡,來個換柱說,要死大家一起死,不死則我最大,不論是在演獅子、老虎、狐狸之角色,至少未被提名,也總能換個不分區立(利)委,行政院長來當一當,各取所需,表面高喊黨要團結支持黨所提名之候選人,內心則想有提名到我,就要團結,沒有提名到我,就裝模作樣想脫黨參選,像老狐狸、猴子東跳西跳、虎豹獅子一樣,不畏黨紀(罔罟),寄生於黨內,永遠來享受榮華富貴,才算公平,此算計最後會不會被獵人(老天)所設下之捕獸器(託夢說)捉起來殺?這就很有趣了。就如同我們認為自己很能幹,我講的話才對、我的見解才對,既然那麼能幹,怎麼自己不去考司法官?選總統、選黨主席?問題是考試題目看得懂嗎?選得上嗎?如考不上也選不上,又認為自己很能幹,要大家要聽他()的話才對,誰是?誰非?做兒女的人,可否整天與父母唱反調?整天批評父母之不是?價值觀念為何?如惹火了父母,頭殼小被八下去或被長官開除黨籍,要怎麼辦?是否要人法地,地法天?要有尊、卑之分,天地之存在。或無天無地,自以為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連作者也快被搞糊塗了,讀者青出於藍,或許自有不同之解讀?唯一可確定的是:結局會如同第一段之故事。
    老子之: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莊子之: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一個是拿手指當比喻;一個是拿腳趾當比喻。手指、腳趾均係在比喻自己子孫。人如果太精明,不論智商是否157,如超過長官、執政黨所無法駕御之底線,就會如同莊子所說之: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長官就會設圈套,等待時機,將老狐狸抓起來,看看你以後會不會作怪?也就是:執留之狗成思,蝯狙之便自山林來。此語文義上是說明善抓鼠之狗,都是被主人拴著頸子而用來抓鼠;猴子跳躍、動作敏捷,最終是會被人從山中抓到平地來,關在籠子裏。意思是在諷刺有奶便是娘,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那個黨對我有利,就往那邊靠,太聰明,會被長官點油做記號的。
    莊子之處世原則是在避禍,以求免患,以虎豹之文來田,蝯狙之便執狸之狗來藉,以提醒世人。文義上是虎豹之花紋美麗,而引來獵人,猴子與獵狗因動作敏捷,所以都被拴起頸子,供人觀賞。意思是在比喻世人不要太招搖,社會貧富差距很大,窮人日子不好過,有錢人不要當闊少爺、當貴婦人,穿金戴銀,住豪宅、開超跑,會像虎豹之花紋美麗,而引來獵人一樣,會被搶劫、綁票。人不要太精明,功高震主,否則會像蝯狙之便執狸之狗來藉(被綁起來)。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第一個安做安於解,第二個安做自然解;第二個不安做不安於解,第二個不安做人為解。聖人安於自然,不安於人為;世俗之人安於人為,不安於自然。白話為:身、心都不受外在環境所誘惑。先放下身外物,亦即與人接觸、社會互動,不著相,縱是鈔票擺在眼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為所誘惑,外無貪念,不放在心裏,不動心,不妄取;內心不迷惑,不去爭家產、詐騙、淘空公司財產,不據為己有,不求、不取,就不會動,心就能放下,才能回復真性(自有本性),才能修成道、成佛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作者前年起接獲指令,已於文中一再呼籲執政者要留一些天然資產給我們下一代子孫,不可黑道、白道、灰道混合為一,民意機關不監督預算,哥兩好,成為地方諸侯,盤聚於地方縣市,於我們這一代將所有天然資產消耗待盡,債留子孫。此亦僅能點到為止,講太多、太白,會顧人怨,如今已有地方縣政府面臨形同破產之命運,誰之過?未能體悟莊子之:不知惜福、避禍。殆乎!殆乎!畫地而趨。吾行郤曲,無傷吾足。自己挖洞,自己往下跳,如果洞挖太深,跳到洞裏,沒體力往上爬時,等同自找死路,很危險啊!世路不好走,遇到荊棘時,不可勇往直前,須退一步,轉個彎,繼續向前走,才能保全自己,不會傷害到子孫。不可日子太好過,亂花人民納稅錢,習慣了,花得不夠爽就向中央要錢或舉債來花用,花到米缸沒米又向中央要不到、借不到錢之困境,公務員薪水、包商工程款發不出來,包商倒閉、公務員心惶惶,一連串之問題難解,子孫要怎麼辦?其故在此也。所以有事無事,多讀一些齊物論,知道悟道原理,就會有不同之思維,才能造福、庇蔭子孫,至少也不會禍及子孫,願人人有智慧,以免除後患,不然,庚子年是災難年,不可小視,須早日體悟老莊思想,把以前之不良習性、壞習慣改掉,才能免禍。願人人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