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德,能降低欲望-知足、守信用、不相爭、少思寡欲、無思無慮-忘言、收斂利欲之心,和諧相助,天下太平。
知北遊篇:「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知以此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使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知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知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老子第19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第28章: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第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此幾則立言,為修道之最高層級,欲知某人是否為得道高人?以此幾則立言去判斷之。道者,天地之祖,萬物之宗也。德者,道之用也。兩者,一也。人合於道則德,物合於道則序。反之,則背(悖)、則逆。所以說天下之所以會大亂,在於欲望之無止境,不能利人利己,而在害人害己、為名利,在相爭而損人利己。能得老莊修道德之道,能降低欲望(知足),少思寡欲,能和諧相助、和睦相處,是為走雲端之高人,快樂如神仙,天下太平。同理,身心和諧,身體就不會有病,社會和諧,豈有大亂之理!所以想爭取皇帝大位者,首要任務是要重誠信、守住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要能愛其子民,不能高抬傾聽民意之大旗來騙選票,不守誠信,滿腦筋都在想權、想名,教壞囝仔大小,不論有多少財富?不守信用,就是妖,人模人樣,表面是人,但心是妖魔鬼怪之心,以土話罵人:不是人!選上時,對人民是福還是禍?選民自己要能判斷。不能以為我選上了,不然要怎麼辦?雖然皇帝最大,可以亂搞,有刑事豁免權,選後可翻臉不認人,可以財政為理由來鬥爭軍、公、教退休人員,砍其退休金、沒收黨產,而讓自己從政黨員亂搞,動則編幾千億、幾百億之預算在花,大官大A,小官小A,通通沒事,財政也沒受影響;軍公教變成替死鬼、老百姓也一樣,稍加批評政府就要被查水錶,厲行高壓統治,人民縱然無可奈何,敢怒不敢言,但皇帝下台後,老天就有能力讓皇親國舅、皇后、公主、公子、駙馬爺,通通都進去土城看守所深造、悔過的,與其知道會如此,不如不要去爭大位,才不會因當了皇帝,幹了好事,引發民怨,而讓自己祖宗八代所幹的好事,通通被挖出來攤在陽光下,於下台後,愧對祖先、連累子孫,那就可憐哉!讀者知道了此道理,是否也想當神仙,不要去淌渾水?
要知老子,須先讀莊子一書。老子一書,很多人都會解釋,但其意境相當高,是一本修心法之書,也是一本化書,武功高強,因世人處世(事)沒有一定的準則或標準答案,如能修得其心法,就能同時修得太和氣,也才能知其答案,不是那麼容易懂,所以莊子於齊物論第14節道出: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大聖難找,即使是萬世之後才出現此一高人,也不算遲)。坊間有關老、莊著作之書籍都是教科書或學術研究之用,但能用之於實務日常生活中之書籍則未曾見過,須藉此等書籍來讀、研究,慢慢去領悟,才能得知其所說的每一句話的真意。
知北遊的故事中,知、無為謂、狂屈、黃帝四人都是修道高人,知與無為謂、狂屈、黃帝四人之間對於道的解答方法都很妙,讀者可自己來慢慢解讀領悟,因國學造詣高,同時可順便測試自己修道的功力有多強,此處就不再說文解字,謹就老子的樸散則為器與莊子的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二高人文字使用法不同,但意思相同,就此部分予以引申、比喻,點出其意境,供讀者參考。道是混沌一團,稱為樸,代表自然、純樸真常的本性;樸散掉就成為各式各樣的器皿、工具。與今已為物也意思相同,今:指世人。為物:指人失去真性。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用樸(真性),不用器(物)。故能長天下、官天下,又謂之官長。故大制不割。大制:指聖人用樸,官天下、長天下。所以不會離道。世人把樸打散了,變成了物,因失去了真性的結果,以名利為追逐對象,故事事向錢看,成為禍患之來源。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要想回復真性是很難的!要容易回復自然的真性,只有修道高人才辦得到了!
大道之廣,從儉樸擴散出去,以儉致廣(儉故能廣),故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老一輩勸晚輩所說的:勤儉較有基礎。因今已為物也,觀之現今社會年輕輩捨儉且廣之生活豪奢、消費揮霍、開名車飆車,爭先恐後之程度,即可應證老、莊所言: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死定了、死路一條、然後就死去了)之道理。知此道理,就能逍遙,平安無事,不然這三、四年會有苦頭可吃的。希望大家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