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齊物論:「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宇宙運行之法則,世人未悟大道,未明大道之原(詳: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之文章),偏偏所師一偏之曲學以為必是,固執而不化,皆迷其真宰,而妄執我見為是,故相互是非。此悲世之迷而不解,須有大覺之人始能正之,才能返回真性,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的逍遙遊,逍遙,廣大自在之意。遊:是入世兼出世法也。即不以生人一身功名為累,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並不是指出國旅遊玩樂、開名車、超跑,穿名牌衣,背名牌包,住豪宅、別墅之逍遙。易之道盡於時,入世法也。因為是入世法,所以凡事重視擇日、算命、卜卦,以求心安。二者,不相同。入世法,學為人處世之道。遊世:即於入世法中學如何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出世法,所以不必擇日、算命。未修道之世人,軀體受到金、木、水、火、土五行主宰,所以會有各種疾病,莊子於駢牳篇已點出: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本人於2014年4月18日所寫的:是人的肉體在生病或靈魂在生病一文中已闡述過,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閱。莊子又於齊物論點出: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人如長期睡在潮濕的床舖或地下室,則會得風濕病,腰酸背痛或半身不遂而死掉。那泥鰍、鱔魚住在水裏、溼泥巴中,會不會得風溼病呢?人吃魚肉,麋鹿吃草,蜈蚣吃蛇腦,貓頭鷹吃老鼠,這四種菜那一種比較好吃呢?是在比喻生病的原因及宗教上所主張要吃牛肉、吃豬肉、吃魚、吃疏菜,是要吃葷或吃素才對呢?所有根源皆原於一,都是無形的大道在主宰,會不會生病及要吃什麼菜將來才能回到天國、極樂世界去,都是世人的妄心。會不會生病是世人的所做所為,帳由老天將其記在五臟中,由五行在主宰,世人如心性出問題,好事(缺德事)幹得太多,時間一到,五臟自然就會產生病變,不要怪東怪西,與吃到什麼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是世人自己想出來安慰自己的,要怪就要去怪老天,但老天才懶得去理會世人的。莊子說:有修道就不會生大病或不治之疾;醫生說得了不治之病要化療、標靶、雙標靶才醫得好。那要事先預防不得大病,還是得了大病時下猛藥猛醫病才對呢?要由世人自己去體悟,他不做定論。
老子第43章之不言(詳寓言篇:言無言,終身言)之教(冲和、至柔、不爭、清靜)、無為(不知所以然而然)之益,天下希及之的為人處世原則,也不是什麼太高深的學問,很容易知道,也很容易實行,只是世人滿腦子都是在想錢、想求名,所以很少人能做得到(如大家都知道要孝順行動不便,已返回真性而不會吃飯、走路、大小便的老父母,但就是很少人能做得到,大多是以賺錢、出國旅遊、孝順兒孫、養寵物比較重要,嫌老人累贅,而花錢將他送去養老院請人照顧等死,以求清靜,將孝順及清靜二字倒置;由媳婦怕婆婆變成婆婆怕媳婦,由嫁女兒變成嫁兒子。也就是天地反轉了,不知道小時候是誰將小嬰兒養大成人。男不男,女不女,也可同婚。毀大樑來求改革,而斷其根…等等,豈不哀邪!則老天必來個大天災、人禍,社會就亂紛紛,那要怪誰呢?要怪老天嗎?老天才懶得理會世人的)。他所說的話都有根據,所有的事物都是受到無形的主宰,人類是無法自己主宰的,這些都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就是世人不曉得宇宙的運轉法則,所以就不明白我所說的內容真意。在世間,能瞭解我說話真意的人很少,所以能效法我而照所講的話之綱領(言有宗)去實踐的人就很珍貴,也算是稀有的野生動物,會受到保護的。這就是被褐懷玉的道理。所以說:真正的修道高人跟平常人沒二樣,一般人是無法看出來的,他自己也很謙虛,不會說他自己很有修為(俚語稱為:黑矸仔裝豆油-看不出來之意)。這些話要怎麼說呢?以白話來說,就是每個人差不多都知道這些道理,但知道歸知道,就是做不到。這是受到名、利所牽累才辦不到的,人活的時候是在做大頭夢,但世人以為自己是清醒的,人死去(靈魂脫離軀殼,這叫做解脫)時,不知自己已死了,以為自己是在睡大覺,睡了七天,很好睡,第七天就會於大夢中清醒,那才是真正的清醒,那天就是頭七(此時才知道怎麼會跑到閻羅王這邊來?指甲也發黑,想醒起來看子孫也醒不起來,要永久長眠,才知道自己已經死掉了。此時之心境是很想念親人,靈魂就會幻化為昆蟲(胡蝶、飛蛾、蜻蜓、蚱蜢,至子孫為其辦理身後事之靈堂去看子孫,此為知者不言及胡蝶夢莊周理論。靈魂如無法幻化為昆蟲回靈堂,可能就是已被閻王爺收押禁見了),才發覺名、利、權、勢,原來是虛幻的,但人的靈魂已跑去閻羅王那邊報到去,回不了家了,當發覺活的時候不應去追逐名、利,最後還是白忙一場,回到原點,什麼也沒得到,也沒帶一毛錢回去買糖果來吃,可是人已死了,也不會說人話,要說鬼話了,要說人話,就須等下輩子有機會轉世來當人時,才能講人話了,如轉世去當其它動物,不會講人話,那就慘了(詳知北遊篇: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前師字:用作動詞,作取法解。後師字才當老師、師傅、上人、國師、大師解。成心,主觀之偏見也。即不師道法古,而自執己見也。代:自然變化之相代也。知代:即瞭解事物的更替變化也。也就是宇宙的運轉法則。如果以自己的成見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時,那麼誰沒有這個標準呢?也就不必懂得事物更替變化之理的高人才有這種是非標準了,即使愚笨的人也是有這個是非標準了。所以你說他不對,他說你才不對,那到底誰才對呢?白話是說看事情不能只看自己的一面,也須要看對方的另一面,也就不會相爭。莊子以古代的儒墨之爭文辭來比喻現代的藍綠、統獨、黑白之爭,就不致得罪於人。看得懂的人,一看就懂,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且雞同鴨講,這就是莊子的國學造詣,俯仰皆不得罪於人,很高竿。至於老莊所講的話對或不對?看看眼前的社會景像就可應證,這就是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之結果,也是天律(宇宙運轉法則)。至於要不要被褐懷玉?世人是要過樸素或豪奢生活?肚子是要裝鈔票或裝智慧?就由世人自己決定,也無標準答案,世人高興就好。老莊以其智慧在勸世,是如是說!讀者可為參考,願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