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之心法道場-心電感應(獨有)、鑒明則塵垢不止、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之實務回顧與感言。

        道德經第2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23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南華經齊物論第4節: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以為親?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第6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此,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第7節:道行之而成…已而不知其然,之謂道…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德充符篇第1節: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第3節: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大宗師第4節、第8節: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已死。駢拇篇第1節: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在宥篇第1節: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常久者,天下無之。…第9節: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為至貴。庚桑楚第5節: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天地篇第1節:通與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第2節: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天道篇第10節: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乎!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天運篇第1節: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繕性篇:喪己於物,失性於俗,是謂倒置之民。秋水篇第2節:井蛙(鼁)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於道者,束於教也。知北遊篇第1節:聖人行不言之教…雖有壽夭,相去幾何?第10節: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漁父篇第2節: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天之理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知北遊篇第14節:聖人處物而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樂未畢也,哀又繼之…。知遇而不知其所不遇。外物篇第3節: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經於世亦遠矣。聖人,指的是能明白事理真相之人,首揭這些意旨是老君靈學教學-心法道場所教導的修道重點,作者寫道家學說理論與實務之文章已13年了,回憶此13年來,看到坊間網路新聞導預言颱風、地震之天災言論,但於番薯寶島台灣這塊寶地都能避得開天然災難,這就足以證明道家所主張無為之自然法則之益,台灣人掌握到修道之一環中(道樞),白話為掌握道了修道之總綱領、原理、原則,知道是非之境(同竟),和之以是非,不會去爭辯,大原則、大方向掌握到了,其他就讓自然去調和是非而止於自然(休乎天鈞),不去相爭,就不會生病,才不會減少福報而虧折壽命,如果去分析現代人之壽命比不上古人,且越來壽命越短,就可推敲出道理來的。是、非可並行,是之謂兩行(是就是非,非也就是是,是與非可併行,並不衝突,兩個都對),白話為:你說的對;他說的也沒有錯;評論者也有其道理。如此,三方都對,就不會產生爭論(細說則見秋水篇第12節:知是非之竟),再依此力行(道行之而成),用之於日常生活,要知道總綱領、原理、原則就要先學道德經,懂得其道理後,要能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面,則須要懂得南華經來力行,所以說道德經是體,南華經是用。只懂得體,不懂得用,有修等於沒有修,白話為:只會說,不會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反面解釋為:天下沒有人不知道此道理的,但知道歸知道,就是做不到)。與每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當父母年老,行動不便,須人照顧時,兒女都推來推去,大家都推說自己很忙,因在房子內照顧老人家,沒有人看得到,不能求名。可是有時間去當志工,因為當志工,有人看得到她很熱心公益,可以求名。但要分財產時就不會忙之道理是相同的,不是很奇怪嗎?那要如何才能做得到?只有先讀道德經,知道體;再讀南華經,配合來用,力行於日常生活,體、用能合一,去知(智巧)與故(偽詐),循天之理(刻意思第2節)才能辦得到。台灣人修無為、自然者眾,所以能享受得到消災解惑之利益也多。

        人生旅途有順境,有逆境,依南華經齊物論、養生主、天地篇之經義記載可悟出:要修成道,最快最快也要19年之時間,作者回憶被磨練了29年,受訓期間嚐盡了人間冷暖、吃盡了苦頭,才修成道。經過無形界評審官之評鑑,通過考試後,太上老君才正式跟我說:現在你功成名遂,要身退(道德經第9章-持盈章),就於55歲時辦理退休,回家鄉去整修三合院給媽媽住,白天你親自去服侍老母親,以盡兒子之責任,做反哺之工作,盡點孝道;晚上我來教你道德經、南華經,我回答說:道德經,我於讀高中時老師有教過啊!老君說:高中讀到的道德經是簡單的教科書節錄本,我要教你實務面,是深層的,你先去書店買一本老子道德經及莊子南華經之教科書讀本回來,晚上我來教你,當書買回來時,老君第1節課傳授道德經第23章-同道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當時不知道是老君來靈學教學,以為是在受訓,老師在上課,所以不在意,只是聽聽而已,但經過24小時後,所獲得到的實務內容就失去記憶,怎麼回憶也回想不起來。第二星期來教莊子秋水篇第2節:井鼁(同蛙之古字)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此時才發覺老君真的下凡來靈學教學,所以很認真的聽,一下課,馬上起床,拿紙筆來記載下來,以免忘記。其意境是在比喻、形容凡夫與修道人之見解不同,跟他講大道理,是講不通的,他們也聽不懂。修道人認為須覺悟,身體、事業、家庭、小孩都會很平安、幸福圓滿,老來時才能回得到老家,不會像迷失在外的小孩,找不到歸鄉之路,哭著在路上要找媽媽一樣;而凡夫認為修道是迷信,時代在進步,還在講什麼倫理道德、禮義廉恥,要修錢道才能賺得到錢,有鈔票才能提升生活品質,鈔票、權力才是真實,所以事事必須向錢看,兩者觀念完全不同。第3節來上課時於睡覺前就先準備紙與筆放在枕頭旁,就一邊用靈感應來聽課,一邊用手在紙上把重點大略記載在紙上,下課就呼呼大睡,等到起床後就做筆記,把教學內容記在書本上,如此就不會遺漏,所以讀者所讀到作者所寫之文章,都是老君親自教授的,不會有錯,如有寫錯,責任作者也承擔不起。當得知是太上老君親自來授課時,作者望著老君,只能看得見其側面及背面,看不見其正面臉部之長相,第一句話就請教老君:北冥有魚,這條魚到底是什麼魚?怎麼會那麼大條?魚與鳥是不同科之生物,魚怎麼可能會變成鳥呢?老君回答說:修道沒那麼簡單,一開始修道,就想知道最終之答案,那每個人不都是成為修道高人了嗎?你往後一直讀下去,反復的讀,讀到最後,把道理搞通了,自然就會知道這條魚是什麼魚了,然後就笑笑的升天去了。這是我要修道前心中之疑問,總計花了7年半的時間才得到答案,總算知道這條魚是條什麼魚了,再去請教老君:這條魚不就是修道高人之代號,並不是我們凡人所認知之魚?老君也沒說是或不是?就笑笑的升天去了,老君既然沒有正式答復,也沒說不對,依反面之解釋,就代表是對的。以後就一直教到現在。故讀者能讀到作者所寫之文章,修道前就已賺到7年半之時間花費。窮算命,富燒香,以求心靈欲望之滿足。而求心靈之滿足、安慰,依中國人之觀念、宗教信仰,莫非找寺廟,求神明保佑。而每人之成長環境、教育程度社會化過程不同,經驗也不同。修道亦然。在郊區、鄉下,古代傳承下來之宗教,有儒教、道教、佛教,有孔廟、佛教之寺,道教之媽祖廟,都留傳有不同之文化,如進香團、遶境、作法會之不同文化…,以滿足在地人之心靈安慰。而宗教心仰與學說思想,於表面看起來似乎相同,其實並不相同。故,弘揚道教、佛教、儒教與弘揚道學、佛學、儒學亦同,表面相同,但實質並不相同。儒家、佛家講因果、報應,道家講形、影關係及不言之教。

        一出生來當人,就受四柱、八字之定格,一生命運就照此定格在走,每人就要安於命(本分),如要想跳脫本來的命運,就要修道,把前輩子帶來的壞習氣修掉,才有改變之可能。命中帶有度化眾生之任務,但自己不知道者,其命運會非常坎坷,但天無絕人之路,當逆境走到盡頭,自然就會去走修道這一路逕,把前輩子帶來的不良習氣修掉,就可轉為順境。修道與受教育、當兵、當官之位階是相同的,與同類相從之道理相同。小學、國中、高中之學歷,與當大頭兵、士官、警員之位階相同,再怎麼認真,也只能升到士官長、警佐,不可能升到軍官或警官層級,除非努力讀書,參加考試合格,經過受訓,結訓才能取得警官、軍官、將官之位階,道理是相同的,而且每一不同位階層級成員氣質、度量、談話之高度都不相同,眼睛一看就分辨得出來,就是莊子寓言篇所言:同聲相應,同類相從及易經繫辭傳所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道理,故台巴子(土話為:土包子)與外省豬(土話為:很番、有理說不清之人)是兩個不同之族群,因228族群事件之歷史傷痕,已立碑紀念,恩怨已快消弭了,卻又來個砍殺軍公教退休金,又挑起歷史及省級恩怨,故今年政治之恩怨反殺之因果報應會是很精彩的!。

         綜上各項回憶,老君所教授的道德經、南華經都是經驗之傳承,返照天地篇第2節:君子不可不刳心焉。心者,靈臺也,並非心臟。人之元神也、靈也。大腦之主宰者也。刳心:洗心。心靈是修道之源頭,上游之心靈水源洗乾淨了,下游之水源自然乾淨,但世人心總是放不下,表面是在修道,內心想的是權力、鈔票、財產,白話為嘴唸經,手摸奶(佛家所言之:妄想、分別、執著心放不下),但還是要修道,讓別人看,以欺騙社會。物質、名利、權力欲望太強,就是放不下這些身外物,所以寧願一直追逐,縱然身體搞壞了,也不願修心,還是選擇吃藥,求能達到自己的欲望,吃到洗腎,也無所謂,這是世人之通病,也就是洗腎人口為什麼會那麼多之原因,受災戶變成健保局,要承擔洗腎費用,很少人知道此道理的,豈不哀邪(形與影競走在追逐欲望、天地篇:名、形、聲、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所以只有修道高人、上人,才知道心要如何去洗滌;醫學上只有教要用什麼藥水去洗腎,並未教如何洗心,到目前尚未研發出藥水來洗心,這就比較麻煩。仁、義、禮、智、信與五臟之肝、肺、心、腎、脾-代表佛家所言之:貪、瞋、痴、慢、疑,五行之木、金、火、水、土相互對應,五臟與五行(即代表:五常-即代表倫理道德、禮義廉恥。天運篇第1節: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所以政策不能逆天而行,世人行事,不可胡搞瞎搞,到了晚年,滿身都是病。木:肝、膽-仁,火:心、小腸-禮,土:脾、胃-信,金:肺、大腸-義,水:腎-智,皆屬自然現象,順自然法則,順時鐘方向行事,五臟相互合作,身體就不會生病;反時鐘方向反自然法則行事,處世胡搞瞎搞,逞兇陰狠、欺騙狡詐時,與仁、義、禮、智、信相違背,則五藏不能相互合作無間,會相互頂撞,一對應下來,時間久了,五臟某一部位自然就會出毛病,駢拇篇已告知世人,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列:善惡之帳記在五臟,由五臟來承擔責任也。正:本然也。白話為:非真正之道德。真正之道德是善惡之分水嶺。以現代的語言來說為:假仁義非道德的菜,不是道德想要的。所以世人違反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五常(仁、義、禮、智、信及五倫)而胡搞瞎搞之結果,依自然法則運作之原理,搞到最後都是要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自己所造作之罪惡,白話為:自作自受,這才是生病真正之原因,五常,可洗滌身心,還可治病,其中以信(誠實-說話算話)最為重要(盜跖篇第7節: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信就是誠信-道德經第80章所言之:結繩記事,不守誠信時,腸胃道系統容易出毛病(經核對筆記本,此堂課是老君於105年3月4日晚上2點教的,特別提醒遵守五常-仁義禮智信,就可免於住進醫院、法院)。這樣說已經說的太白了,可能會讓對號入座的人不爽,但自然法則運作(即天運篇第1節所言之六極、五常)之原理就是如此,善惡之報也是如此,所以鈔票、權力、名利這些身外之物,於人忘記呼吸回去報到時都帶不回去,所以都是假的,非道德之正也,靈(魂也、元神也、谷神也-道德經第6章)才是真的。世豈識之哉!例如洗腎為什麼會那麼多人?腎屬水、智,人太聰明,物質欲望太強,藥吃太多,就要洗腎之故也…往後依序類比,故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什麼病也沒有,不必跑醫院,所以醫院會倒閉,沒病患,不會醫門多疾(人間世:第1節),世豈識之哉(世人知道此道理嗎?還是只知道鈔票、權力)!刻意篇第2節:去知與故,循天之理…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能放下名利、鈔票、權力欲望,則知神(守護神-隱喻莊子自己)佑之,眾邪遠之。一家大小平安,身體健康、事業順遂、家庭和睦、兒孫孝順,這些好處都享受得到。反觀名利、權力、鈔票欲望很強之人,表面也是在修道,但在道場一樣是你爭、我奪,心裡想的是如何才能掌握到道場財務之權力及領導權,如此之修道方法,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到晚年一切年輕時之所作所為,所幹的好事(相爭之反諷)皆迴返回來,一切苦果都跑到自己身上來承受,三管齊下(導管、胃管、尿管),有口難言、不良於行、躺在病床,不省人事,整身都是病(齊物論第4節:人謂之不死,奚益-想死,但閻羅王不收,死不了,也活不了,成活死人,雖然是活著,但有何用),看看左右鄰居、親友之晚景,是否如此?這才是真實的感言。有修道與未修道者,對於是要覺悟或繼續迷惑之見解是不相同的,是要修天道還是要修錢道,兩者,都是一樣在修道,但一個是修正道,一個是修邪道,也沒一定之標準,由世人自己抉擇。佛法已走到末法時期,將由道法來補位,行三人、三黨、三國共治,相牽制,而道法三人必有我師(天地篇第15節),才不會迷惑,共治之新局已於癸卯年陰曆十月十五日開始運行,正須廣傳道法,而道法主要宣揚之理念為老子道德經之「無為」、「不言之教」理論,也就是自然法則,亦可稱之為「道」,而自然法則源於古聖先賢所言之倫理道德、禮義廉恥,道德首重孝順、尊師重道,修自然法則是為修天道,修到成道、成佛階段,有所得,稱為德(指的是:能力),合稱為:「道德」,就有能與天地相感應之能力。因修道層級之不同,故道德經人人都會解釋,而每個人解釋都不一樣,且解釋的都很有道理。至於解釋的對或不對,解釋的有沒有走鐘?也沒人知道,唯一可確定的是要以老子之大徒弟莊周所著之莊子(又名南華經)之解釋為準。老子之道德經已經很玄,不好懂了。而莊子一書是天下一大救世之奇書,又是以文言文來闡述人一生之生、老、病、死之一部大經典,國學造詣之高排名第一,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人有此功力的!雖讀到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者也不一定能懂得莊子這本書到底是在說什麼?必須1.先有文言文之國學造詣。2.須懂得什麼是有形?什麼是無形(依秋水篇第4節所述-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3.到底是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才算是真實,還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才是真實存在?4.有經過靈學受訓,經無形界考試合格,才看得懂這本書到底在寫什麼,又能獨力與天地相往來(即能獨行之獨有之人)。境界相當的高,不是那麼容易懂的。道學要補佛學之空檔前,太上老君(民間稱為:鴻鈞老祖、無極老祖-老君)有預先培訓道德經、南華經之人才庫,並有通過無形界之考試。目前在八卦寮弘法,操道盤、教化有形、無形眾生之生靈,講述道德經、南華經,又請太易、太初、太始、太玄、上天(天祖)、昊天、古元老祖來襄助操道盤及對有形、無形眾生弘揚大道,尤其對八卦寮之成員格外照顧,每人身體健康、事業有成、家庭平安、子孫不但都很孝順父母、公婆,尊師重道、又很有智慧,遇到有障礙時,老君會予以排除,身心清淨,享受到真空、妙有之情境,所以假日有時間就往道場跑,修學道德經,修心養性,省掉跑醫院、法院,成員所得到無形之利益,遠遠高於有形之利益、體悟外物篇第3節:任公子釣魚之經於世、化育萬物之道,使全民受到庇蔭、恩澤,讓世人領悟大道或治理天下,都須具遠見與氣魄,提出政策前,先要有長遠之規劃,不能把政策當兒戲,施行後行不通,再來政策大轉彎,目前有多少洗學歷之假博士、假碩士在領導真博士、真碩士,真博士、真碩士卻要忍受假博士、假碩士之淫威,痛而不敢言,還要配合政策說很爽,天下豈能不亂乎!?老莊是以任公子釣魚之故事之精神在恩澤天下,玄同世界將來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天地才能自然運作。就如同政策不能像教改,毀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核四電廠蓋蓋停停,當成博物舘再來漲電價、政策帶頭破壞誠信,將退休金說成是年金,予以刪減,並溯及既往,讓軍公教人員離心離德,不願勇於任事,萬物齊漲、食安事件、詐騙、虐童案件層出不窮,也沒有人想要管、開放同婚,搞得不男不女,與老天唱反調,最後是全民受害,不亦悲乎!。只要眾生越多人能修道,懂得任公子釣魚之經世之道,遵循自然法則,不違背天理行事,即越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此感謝無極(太上)老君(老祖)保佑台灣之恩澤,將一些颱風、地震之天然災難化解於無形,讓眾生免於受災難。作者常在貓空登山都是走樟樹路步道至纜車站,二年多前突然想到要往樟湖路步道走走看有什麼風景?忽然發覺有個道場,進去道場與工作人員打招呼閑聊時才知道是經內政部立案,由鴻鈞、無極老祖(太上老君)在操道盤、教化無形生靈及有形生靈出狀況時之治療,並做為傳授道德經之平台,正好與作者是系出同門之師祖太上老君,當時相當興奮,以後登山時又多了一個道場可修行、休閒,地點位在台北市木柵區貓空纜車站附近,地址為:指南路3段57號之1,道場名稱:天山八卦寮道德協會。可瞭望台北市101大樓、圓山飯店、新光大樓及與新北市相交界之基隆河、淡水河、大漢溪、觀音山、七星山之景色,風景極佳,空氣新鮮,是人間仙境,適合登山、修道、休閒之好地方,例假日有請老師在授課,是有志於研習道德經者(初學者由老師行有言之教)之好去處,但要研習莊周之莊子(南華經)一書之理論及能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依德充符第1節:立不教,坐不議-心法之修學方式,能虛而往,實而歸)行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心電感應(以心在與天地鬼神講話之心法-即在宥篇所言:獨有之人)之同修,則須先與工作人員預約或碰到大法士有去登山時,會順道到八卦寮作客休息一下,可利用休息時間順便一起與同修研究莊子這本闡述生老病死之經書,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又稱為南華經時,則是一本奇特之大經典-去知與故,循天之理),瞭解要如何才能將道德經之總綱領、原理、原則,運用於日常生活、如何才能修到有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心電感應之心法能力,作好榜樣給晚輩看、學習,依天地篇第1節:通於天地者(即在宥篇第9節所稱之:獨有之人),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合稱道德,能去知與故,循天之理(刻意篇第2節),慢慢回復五常(五倫)、倫理道德、禮義廉恥,提升生活、文化水平,領悟德充符篇第3節所言: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鑒:鏡子。止:停留也。能領悟到鏡子有擦拭明亮時,灰塵就不會留在鏡子上,就會照射出很明亮之原形,有如水中月;灰塵留在鏡子上面,鏡子就不會明亮,不能完全照射出原形,有些污點處就照射不出來。有道之人,心如明鏡,對自己的錯誤是一清二楚的,能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會像凡人一樣,心染污垢,看不到自己的錯誤,不知自己有錯,卻在指摘別人的不是。常接近有修成大道之人(善知識),接受其教誨、指導人生之方向,即能避開災難、禍害,以造福子孫,終身受惠不盡之好處。知道了六極、五常在主宰萬物之道樞,才是在修道德。順此祝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