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羞恥心來區分用智巧(心機)與知智巧而不用、浪費享受與節儉樸實、黑臉與白臉、古人與今人之不同,於泉涸時產生多壽多辱與多壽、多富、多男子之不同晚景及能否庇蔭子孫之果報。
天地篇:「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慙,俯而不對。…子貢曰:使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老子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此二則故事及立言,是在闡述人要遵守倫理道德,有羞恥心就會羞於作惡,怕引來不好的晚年。巧詐或不巧詐?習慣於浪費、享受(不知惜福)與節儉、樸實(嗇-不浪費食物)之值觀念不同,使欲望影響到每個人不同的晚年,於享受、浪費過了頭,福享盡了(泉涸),到年老時發現不對,要想改正,已太晚了,所以世人平時就要能知足,知足就能快樂,富而不樂,不如貧而樂,要知足才能免除煩惱,才可逍遙人生,世人不可不知此道理。
老莊對於宇宙之事物主張相對論(老子第2章),由故事中,堯與封人間的對話、子貢與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之對話,皆可為證,而子貢與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之對話之故事情境: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與漁父篇之: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再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父何以得此乎?…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此二故事內容不同,但意境相同,可證明漁父、丈人方將為圃畦之老人,應同為莊子本人,為因應故事之須要,寫成不同的故事主角之人名而已。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不對,堯與封人間的對話中,封人祝福聖人堯:多壽,堯辭謝說:不必了、祝福他富有:也說,不必了、祝福他多生男子:也說,不必了。堯認為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而不受。此時封人(修道高人)才說:本來我以為你是聖人,現在知道你只不過是個君子而已。封人則認為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也就是俗話: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能養活自己,有錢就做點功德,分享給窮人,三患(一說為多懼、多事、多辱;一說為天災、人禍、福禍)都不會到來,身體常保安泰,不會病痛,長壽怎麼會受辱呢!所以說修道有出道與未出道兩者的價值觀念完全不同,也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只是能否跳開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不同晚景(年)而已,由世人自己決定,老天不會強求。此部分是在說明每人會有不同的晚景;再下來就是說明為什麼每人會有不同的晚景(泉涸)呢?
天運篇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大宗師篇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外物篇: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在在都在說明世人要能多一點無為自然,少一點有為不自然。由子貢見到一個老人在菜園工作,提著水桶到井裡提水出來澆菜,用力多,成果有限,卻不會使用抽水機抽水,才能用力少,成果多。而種菜老人則認為他不是不知道要用抽水機來抽水,是涉及利用智巧的問題,羞愧而不用之故事,以子貢與種菜老人兩人的看法之不同,來闡述世人要不要利用智巧?此故事也在比喻古時農業社會科學不發達,無機械設備,喝水要用挑的,無舟車可乘,都要用走路,搬運東西都要用挑的或以人力車用人來推車,事事要用人工、人力,生活比較清苦;與現代工商社會機械、科學進步、增加糧食生產,有自來水可喝,不必挑水,運送物品都用車子,不必用人力、有魚肉美食可吃,所以習慣了,因習慣而變成享受、浪費,到餐廳用餐,吃不了那麼多,卻點了很多菜,吃不完整隻雞、鴨,魚肉就倒掉當廚餘,遭踏五穀、食物,不知節儉(嗇),福享盡了(泉涸 ),到後來就會吃到苦頭,有吃一點苦才會有所警惕而節儉;只有順隨自然律,儉樸不浪費,積功累德,才會有美好之晚年。
老莊的不言之教,影響深遠,世人用智巧(心機)與知智巧而不用(繕性篇則稱為:至一),和浪費、享受同樣是會遺傳的,大人會用智巧(心機),兒女看在眼裡,也學會了,等到年老時,兒女也會將智巧利用於老人家身上,也不想養老人家,兄弟姊妹相互推卸責任,只想要財產。也就是俗語:草繩牽庵公,草繩牽庵父。代代相傳,所以有許多老人家會認為老天對待他不公平,自嘆自己活著比一隻狗還不如,一點尊嚴也沒有;有的老人家年輕知智巧而不用,年老時子孫滿堂,而且都很孝順,會服侍老人家的生活、起居,享受到天倫之樂至壽終正寢。此二種不同的晚景,原因就出在年輕時是否利用智巧、浪費食物,也可測試世人是黑心、白心,黑臉、白臉,黑肝、白肝(合稱人為或自然來分辨好人、壞人之方式)這就是故事的答案,世人鮮少有人知此道理,只有老莊知此道理,但又不明說,而以說故事的方式讓世人自己去領悟故事的道理,而宗教信仰大多是將責任推給前世因果、命不好,以改運、改名之方式以求解套或安慰世人看開一點,日子比較好過,殊不知關鍵在於年輕時之所作所為是否為了欲望(名、利、權、勢)而利用智巧去追逐,及其利用智巧之輕重程度,成為晚年(景)之依歸。是很可怕的,此道理於自然法則中,世人為求增加農業生產,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把漂亮的菜賣至市場,讓不知情的人買回去吃,自己要吃的菜卻不敢使用農藥、用調和劑調和出與真品相同味道之食物來賣給人吃,以賺取暴利 ,一樣都是在賺黑心錢的原理相同。就會產生不同之晚景,不論世人相信、不相信、做參考都可以,當發現不對,想要棄惡從良時,已來不及了(即子貢所說的:使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孔子講的話謹為入世法,要以老莊所講的(入世法兼出世法)才對,世人不可不知,最好是不要用心機,才不會引來禍患。古人比較純樸,喜歡享受自然的樂趣,能過著像人的生活,不是他們腦筋不好,不會發展科技、不會變更都市計畫、開發山坡地、森林遊樂區來搞錢、炒房、炒地皮、股票來發財,而是他們知道發展科技,雖然可帶給人民便利,賺了很多錢,但相對的須破壞大自然,等同是在為惡,為非作歹,所以要承受天災人禍之代價,使自己過著像機器人一樣緊張的生活,活的很苦,天天加班賺錢,沒有生活樂趣。現代人以為古人是LKK,只會點煤油燈,現代人點路燈,所以現代人的頭腦比古人好,聽起來也有道理,但其實是無道理的,而是今人腦筋太好,太聰明,投機取巧,毁壞了大自然而來求享受快樂,換來了是天災人禍,古人不是不懂得要如何投機取巧,是知道,但羞而不為也,易言之:是以有無羞恥心來決定要不要投機取巧獲利,為善、為惡在於人心,以羞恥心來區分聰明、不聰明(即:繕性篇所言之:至一),道理就在於此。莊子所寫的故事,其實並非故事,而是真理,當看到左右鄰居之老人,每個人之晚景不同,不論是插管、坐輪椅、行動不便、失智傻傻的看人,心中就會迴盪怎麼會如此?這就是答案!讀者可参考之,有利而無害,祝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