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與六府相刑(206塊骨節-百骸、內臟病變),皆由人心所造-政治力不能凌駕專業,才能懸壺濟世。

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與六府相刑(206塊骨節-百骸、內臟病變),皆由人心所造-政治力不能凌駕專業,才能懸壺濟世。
        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駢拇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列禦寇篇:「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凶德有五,中德為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六者所以相刑也。達生之情者傀,達於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要如何才能順隨自然、謙下待人,身體沒有病痛、五臟六腑發生病變及人生際遇困窮之成因,足為世人借鏡。
        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為修道者之最高心靈指導指南,既稱為經,即為不易之法則,能變易者,即不能稱之為經。經文中將人之五臟、六腑會產生病變之成因都有交代,只是世人未能悟出其意境,而不知人的內臟會發生病變之原因做事先之預防,只能於病變發生時以醫藥來醫治。甚至百骸、九竅、靈魂不滅定律,也於知北遊篇交代得很清楚!世人如要知道內臟會發生病變之原因,此文不可不讀。莊子說:百骸:人體所有骨頭的關節(即百骨節也),(成人有206塊骨頭,骨頭與骨頭間之間隔縫隙稱為關節)。九竅:二眼、二耳、二鼻孔、口,總共七孔,上下二漏(肛門、尿道口或稱前陰、後陰)共九孔。六臟:肝、心、脾、肺五臟加二顆腎,共六臟。人體都齊備,我們與那個內臟比較親近呢?每個部門都各有其功能,誰也不聽誰的話,這就是天生自然,其共同的老闆是無形的真君(元神)在主宰其運作,只要那個器官不協調,違反自然法則時,人體就會出毛病而產生病痛,就要去看醫生。以此來形容、比喻政治不能凌駕專業,須尊重專業之分工,各部門運作的很自然,都沒有毛病,才能懸壺濟世,一但政治力介入專業領域,專業人員畏懼政治力,會屈服於專業而違背專業倫理,以至各部門會產生礙手礙腳,分工不協調,國家、社會、各機關間就會出問題,與器官生病之原理相同(見天運篇第10節: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飛揚之米糠跑進眼裏,就會暈頭轉向;被蚊子咬到,全身都會不舒服,不能睡覺,更何況是拿大帽子壓人,就更難受了)。多端的在旁生枝節般的造作仁義,行慈悲而實際在賺錢的人(隱喻行假慈悲之高級騙子),其所造的孽雖然別人不知道,但無形的真宰知道,他把世人的所作所為(),全部算為五臟的帳,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由五行來管理五臟,順著五行,五臟就沒事(相生),逆五行(相剋)五臟就會出問題而產生病變,多端的在行仁義不是真正道德所須要的東西。其原因則另行載明於天運篇:「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ㄧ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仁義就像以前的皇帝、大官出巡時所經過,路途中暫歇息之小草矛屋(旅店-比喻道場),只能住一個晚上(一宿),不可久留,如歇息太久,被太多人看到就會被指指點點的說閒話(隱喻:放不下,想將道場占據為己有),與佛家修行人到處講經說法,晚上只找顆大樹,在樹下住一夜(一宿),不會住二夜久留,比喻沒有貪戀、沒貪婪之念頭之義相同)」。所以仁義這種東西只能偶而說說,不能經常掛在嘴巴上講,講久了就會旁生枝節般的在造作,變成虛偽(掛羊頭在賣狗肉),有貪念、企圖、有目的在行慈悲,是會被人看穿其真面目而惹人討厭之故也。
        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睫:眼也。內視:以有心眼之心來思慮。最有害的事莫過於有心為德(假猩猩)又小心眼,到了心中有眼(小心眼)時,心思太複雜,就會私心用事,心有眼,則為賊德,道德喪則虛偽生,偽生則內視思慮營營,敗其真性矣。蓋有心為德非真德也,失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自知所以德,役智勞慮,有心為德,此賊害之甚也,不可不知也。凶德有五,中德為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 耳、目、鼻、口、心,五者之欲望,皆為凶德。中德:心也。心主宰其中心之欲,尤為凶德之首(即心賊也),心賊最壞,所以說人要洗心,不是要洗腎,源頭的心洗乾淨,下游的腎自然乾淨,源頭的心不洗乾淨,下游的腎洗到衰竭,人死掉了,心靈還是不乾淨。什麼叫做中德?就是人心主宰其中心之欲望也。有以自好也:就是我執,自以為是。而吡其所不為者也。吡:非議也。批評別人也。對於不同己者,即予以非議指摘,排斥他所認為不是的人也。窮有八極:困阨由八個極端所招來。即美、髯、長、大、壯、麗、勇、敢。美:恣媚也。髯:雙鬢長鬢鬚之人也。長:高也。大:粗大也。壯:夠力也。麗:妍華也。勇:猛也。敢:果決也。八者俱過人也:此八者都超過常人。因以是窮:受役既多,必然自恃驕溢,因而招致窮困。達有三必:通達有三種必然。緣循:ㄧ切順著自然也。偃佒:佒,同仰字,偃仰也。即俯仰隨人而不得罪於人也。困畏不若人:怕招致困阨而怯弱。比喻濡弱而謙下,而且越有學問、越有修行的人,越懂得退讓,謙虛待人。三者俱通達:俱備了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個條件,就算是通達人生之人(通達人生涉及性命雙修之學 ,容留在最後段才來說明)。形有六府:形,同刑字。六府:知、慧外通(迷於外物,心魔就會於內心相傾軋),勇、動多怨(勇猛浮動,則多招怨)。仁、義多責(同上文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ㄧ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六者所以相刑也;智、慧、勇、動、仁、義,此六者會相互傷害。此六者是隱喻人內臟的六腑。指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上焦:胃的上口、中焦:胃的中脘內腔、下焦:膀胱上口)合計為六腑。此六者既然會相互傷害,六腑的腸、胃、膀胱,就會出狀況而使內臟生病,就要跑去看醫生了。達生之情者傀:傀:心胸廣大。明白生命之真諦,通達生命實情的人,心胸就會廣大。達於知者肖:肖,心胸狹窄也。因任天則大,任智則小也。會利用智巧的人,心胸就比較狹窄。達大命者隨:達天知命的人就會順隨著自然的變化。達小命者遭:遭:遇也。只知世俗之形、色、名、聲(記載於天道篇)之情的人,就須依人世間的遭遇,求神、問卜、算命,來求心安。
        天道篇之: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與道德經第14章:看不到、聽不到相對應)。悲乎!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莊子認為世人不能悟出大道之實情,只認為形、色、名、聲最重要,所以事事向錢看,而聽信王祿仙要怎麼修將來死了才可已到極樂世界去,為此而感到悲哀!因為人死後靈魂是跑去地獄或天堂?只有亡者本人自己才知道,但因人已死了,已不會說人話了,此為知者不言。而王祿仙也沒有陪死人一起去死,怎麼特別知道亡者的靈魂是跑去地獄或天堂?其所說的話為有妄心,而且是在鬼扯,只要後世子孫聽了王祿仙的話比較安心,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此為言者不知(另行記載於知北遊篇)。認為世人怎麼可能知道這些事而感到可悲!這年頭怪事特別多,即使氣死也沒有用,也是世人迷失於形、色、名、聲所帶來的因果,而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也沒有對與錯之問題,於發現不對,要回頭時已太晚了,只能冀望於下輩子再來當人繼續玩了,只要世人喜歡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莊子該說的話都已說了,世人信之、姑且聽之,都可,但這些都是人生之遊戲規則,也是自然律,無法改變的。於別的書籍中是找不到,也聽不到這些道理的,是為真理。切莫將這些立言以無稽之談視之,因違反這些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倫理、道德),往後之人生就有苦頭可吃,不可不慎,大病不說,單就五十肩之小病,雖然不會致命,但就夠讓人難受了,以此驗證百骸、六臟、九竅,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之道理,每一器官都是世人的好朋友,每天相處在一起,只要與某個器官為惡,即表示與人為惡,與人相爭吵,人的體內器官就會生病,不自在,所以世人要善待自己,才不會生病,如能將莊子一書搞懂,就不會有這些病痛而怨天尤人,願人人能平安!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民調輸就翻桌)、提前來談之政客分贓政治之因果關係(邪知、邪見變成正知、正見-顛倒是非、黑白,提名詐騙集團首腦來當不分區立委,詐騙就會停止)。

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民調輸就翻桌)、提前來談之政客分贓政治之因果關係(邪知、邪見變成正知、正見-顛倒是非、黑白,提名詐騙集團首腦來當不分區立委,詐騙就會停止)。
    胠篋篇:「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脣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徐无鬼篇:「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此則故事及立言,是莊子借盜跖之口說出,其用意是在諷刺、醜化、挖苦政治人物,是為凡人而自認是聖人(假聖人),以凡濫聖,盜用五德,欺騙社會的假聖人(指統治者-滿口仁義道德,實則男盜女娼,用之於台灣,以白話來說就是:我要出來選舉,一定要選上,民調一定要贏對方,輸了就要翻桌重來,搞到民調贏為止),而此話由盜跖說出口,就等於不是出自莊子之口所說出,這才高竿,而實際上是莊子所說的話,僅借盜跖之名在說故事而已。此句話即俗話所稱之:欺世盜名。以修道立場言之,是在比喻修正知、正見的人少,修邪知、邪見的人多,時間久了,邪知、邪見就變成了正知、正見,顛倒是非、黑白,把整個社會都搞亂了。政客、中央、地方民代、名嘴、詐騙集團及首腦,以公平正義之名,要利益天下百姓,實則在謀求自身利益而害天下,在行高明的騙術,愚弄選民,就如同學生於上課時姿勢坐的很端正而眼睛在偷看故事書相同,以為自己很高明,老師不會看到他在偷看故事書,其實老師站在講台上,以講台的高度就看得清清楚楚的,只是老師不想叫醒學生而已,所以說站得高,看得遠,老天在天上看世人在玩什麼把戲看得一清二楚的,假聖人是否在製造統、獨對立的兩極言論在分裂族群?假聖人自己不知道是凡人,還自以為是聖人,於幾千年前莊子就知道了,所以才說出此故事,此故事是在警惕政客不要做假聖人,在欺騙社會,執政黨也可提名一位有前科之詐騙集團的首腦來當不分區立委,讓他當上立委時看看他會繼續詐騙或是會改邪歸正?故事內容很精彩,因為詐騙集團首腦之所以會行詐騙,是師法於政客(盜取了聖人之五德、禮義廉恥,才能當上首腦),讓首腦當不分區立委,他懂得詐騙之手法,就會當得很稱職,會監督政府去如何破解詐騙集團詐騙手法,以後就不會詐騙了,就覺悟了,改邪歸正,變成在保護老百姓,看了故事內容,悟出其道理時,會讓人笑到流眼淚的。
    莊子說:要當聖人要能實踐聖、勇、義、知、仁之五德。而江洋大盜名為盜跖的徒弟問他的老大說:大盜也有道嗎?盜跖回答說:怎麼能沒有道呢?要當大盜的人,有先見之明,能預知誰家中有寶藏,這就是聖德;第一個入內行竊的人,就是勇德的人;偷完東西最後出來的人,是講義氣的人,這就是義德;能判斷什麼時候屋主不在家才能進去偷?偷多久就要出來,才不會被人發現,能幹一票就幹,不能幹就停止,這就是有智德的人;偷完東西,分贓要分配得很平均,才不會鬧內鬨,這是仁德的人。故事是在隱喻政客之貪污、分贓政治,沒有具備這五種德的人,要想能成為大盜,天下不曾有過。從這裡可看出來,善人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不能立足,大盜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不能偷遍天下。天下之善人較少,而不善的人較多,那麼,聖人利天下也較少,害天下卻很多。所以說:嘴唇反舉向上在譏笑別人的人,反而會使自己的牙齒受寒(是在形容嘴巴只會檢討別人、嘲笑別人、見不得別人好、幸災樂禍,不會檢討自己,所造的罪惡最終所有之苦難全部迴返到自己身上,遭受到報應而受苦);魯王送給楚王的酒太薄,引起楚王的不悅,趙王反而被掃到颱風尾,楚王卻出兵包圍趙國國都邯鄲(比喻眼睛長在頭上,瞧不起人、不鳥人,遭到被人整-白話為:被搞鬼、被竄洞、被修理,即無端蒙受禍害或莫名遭受牽累,如同被雷擊中一樣),真衰。以現代語言之文義來比喻:想升官、免拆違建、違規免被取締,就要提錢來談,比較上道的老鳥,有背景者,一聽到此話就知道意思,乖乖的去送錢朝貢,到時就很順利的升官、違建就免拆、違規就沒被取締;但沒背景的人,欠人提攜,找不到門路,聽到提「錢」來談時,就傻呼呼的一大早,於主事者還未起床就提「前」跑去拜託人家幫忙,結果反而吵到主事者,官沒升到、違建照拆、違規照取締,傻人如果批評主事者怎麽可以要「錢」呢?主事者會說提「前」來談,是要你提早提醒我,免得我忘記,怎麽可以曲解人意呢?那到底別人有沒送錢?主事者有每收錢?人家也不會說、既使有,也會否認?這樣之解釋就看得懂。有假聖人的出現,大盜就會興起。所以莊子才會氣憤的說:打倒假聖人(統治者自稱是聖人、聖治),把獄中的竊盜犯釋放出來,天下才會太平。河川枯竭時,山谷才會顯得空曠,丘陵夷平了,深淵才能填平,聖人死了,大盜就不會興起,天下就平安無事了。聖人如果不死,大盜就不會消滅(古代有大盜,依現代情事演變,大盜應解釋為詐騙集團之首腦才符合實情)。此為學理之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意思,讀起來也沒有什麼好讀,提不起讀者的興趣,但悟出其意境時就不一樣了。以下的意境才有趣。
    老莊學說是在講天道自然,修道謹是在修個凡事順其自然而已,並沒有什麼高深學問,至於坊間之修行人說要如何修,將來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堂)去,這是他們的職業,只要知道並依老莊學說(道德經、南華經)的道理去做,其他的什麼經自然就能迎刃而解,自然就可以去天堂,否則嘴在唸經,手在摸奶,再怎麼修也沒有用,只是心靈存有妄想而已。相對的其他的經典認識很多,但道德經、南華經之真意不一定能懂,因老莊學說是最高的心靈指導指南,不論什麼經典,其經意及原理都出自於此二經典之故也(也就是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道也。天下為善的聖人少,不履行五德,則無由立身行道;為惡盜跖之徒不資聖智等五德,豈得行其盜竊乎?夫善惡二途皆由聖智生也,伯夷宗廉潔者,道跖恣貪殘取利者,然伯夷之徒寡,盜跖之徒眾。故知聖人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天下也多,人無貴賤,事無真偽,苟效聖法,則天下聞者眾而服之,斯乃盜跖之所至賴,而以成其大盜也。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之其所知,何其迷而失致哉!夫為大盜(詐騙集團首腦),必資()五德,五德不備,盜則不成,是知無聖智而成大盜,天下未之有也。政客、民意代表、名嘴,皆為社會菁英,上流社會之人,於媒體上為追求公平正義、轉型正義在放言高論,一樣都具備有五德,但是是在實踐五德或在盜用五德?民意代表有言論免責權,如果是在盜用五德亦為合法的盜用,不算犯法,最多只是被批評為假聖人而已(詐騙集團)選前之協議或所立之契約,僅供參考,我民調贏,協議就有效,民調輸,協議就無效,就要翻桌;但大盜也學會了盜用聖人之五德,行竊被抓到時就要被抓進去關起來,不能免責,此為二者之大不同也。為什麼有人說社會是否生病了?其病因就出在此處,出在政治人物不守誠信,教壞囝仔大小(誤人子弟),做壞榜樣給晚輩學,要如何面對自己祖先及子孫,讓人於背後吐口水,罪孽深重。社會上名揚國內外假冒檢察官行騙之詐騙集團,其祖師爺是否源自民意代表?詐騙集團也學會五德,只是找不到好工作而淪為行騙而已,如果詐騙集團之成員能給他一個不分區民意代表的位子坐,他們的表現也會與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一樣,也許其演技會更好啊!也就一樣能成為聖人了,也不必淪為詐騙集團而被抓去關?是社會環境或假聖人之害天下使然?這就是莊子於徐无鬼篇所說的: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此堯並非古皇帝的堯,而是借著堯的名辭來比喻在批評掛羊頭而賣狗肉盜用仁義之假聖人,合予說明,以免誤認為堯是假聖人。
        唇竭而齒寒,竭:嘴唇反舉而向上也。其意境為:世人有嘴巴可說話,但嘴唇反舉在嘲笑別人離婚、得癌症或不治之疾,因為遭遇不幸的人內心已很難過了,你還嘲笑人,時間久了,自己的牙齒也會因此而受寒。此話是在隱喻到老時,以前你所嘲笑人的諸問題都會回返回來轉而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叫做自作自受、自討苦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換自己嚐一嚐受苦難的滋味之意。魯酒薄而邯鄲圍:故事典故為戰國時期,群雄群起,而有五代十國之歷史,楚國最強大,楚王於會小國時,小國都必須獻酒給楚王,以換取不受強國攻打,等於現在弱國向美國超級強國繳交保護費相同的道理,楚王平時就愛喝烈酒,當時趙國出產的酒較厚,魯國的酒較薄,其主酒吏到趙國想要一些厚酒,準備拿回去孝敬其主子楚王,未料趙國認為自己也是強國,就不答應楚國主管酒的官員之要求,使主酒吏吃憋,回國後利用各國朝貢楚國時,主酒吏就整趙國的冤枉,將趙國的厚酒與魯國的薄酒調包,以貍貓換太子的方式於趙王面前奏上給楚王,楚王看到趙王送的是薄酒而大怒,誤認趙國你有厚酒不送來朝貢本大王,竟然送薄酒來,遂興兵圍攻趙國國都邯鄲,教訓趙國一下,使趙王嚇得半死。會引用此典故,是在隱喻、比喻各小國或弱國不可誤判情勢,認為傳統的主流媒體報導某人會選上,就直接押寶誰會選上的一方,因主流媒體的民意可由其少數菁英來操作,要拱誰上來,就把誰的民調捧的高高的;要拉下誰,就整天醜化他、罵他,把他鬥臭,使他的民調高起不來,只考慮到想要拱上台的後選人之利益,不會去考慮中下階層百姓的心聲,真正能反映民意的後選人,主流媒體之民調反而落後,而憨百姓又隨著民調高的在起舞,被民調牽著鼻子在走,但選舉出爐,往往就會隨傳統民調在走,真民意才是人民的心聲,不是被操控的民意,因而會跌破主流媒體、菁英或專家的眼鏡而翻盤、變天或選上了就翻臉而不認人,他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既使抗爭遊行、自殺、絕食也沒有用了,也就是自討苦吃,要怪誰呢?也可比喻為敬酒不吃而吃罰酒之意。要看你從何種角度切入進去悟都可已,這就是莊子文章高明的地方,不管你怎麼解釋都對。聖人生而大盜起:假聖人一再興起在搞他們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而不算違法,於學校剛畢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眼看假聖人們在吃香喝辣,雖然氣得牙癢癢的,但也沒辦法,只好走入歧途,學習假聖人冒用檢察官之名(盜用五德)來行騙或行竊,幹一票,成功了就能吃香喝辣,不幸被抓就進去吃免錢的飯之意。所以說適度的來打擊假聖人,不能再繼續讓假聖人來做不良的示範,在會場做秀打架,會後喝酒哥倆好,演戲給選民看,每位民意代表都是超級大明星、大演員,天下才會太平(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死,息也。假聖人資五德在愚弄百姓如果不平息,大盜就不會停止(以前比較獨裁或現在比較獨裁?以獨裁炒作議題無止期,繼續炒、繼續騙),有樣學樣,社會就生病了。統、獨,藍、綠,永遠對立,非人民之福之意。不知讀者認為莊子講的故事有沒有道理?但答案就是如此,任何人也改變不了天意,也拿老天沒辦法,而天律又不能修改,如果放任這些假聖人繼續再玩下去,於媒體放言高論,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認為天下大亂,情勢大好,既可提高收視率,又可增加廣告收入,名嘴的通告費收入荷包滿滿,為自己謀福利,製造對立而不自知,那百姓只有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