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篇第10節:「顏闔將傅魏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天地篇:「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荂,則闔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老子第69章:「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嚷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此一則故事,一則立言,想從政者、評論時局之名嘴,須知政治之無情,只知他人過,不知自己過(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自己無道,不知反省;百姓、下屬有錯就猛清酸算、鬥爭,排除異己。其:己也。指的是當皇帝、領導人、首長、長官),滿腦筋都想錢、權力,只認為權力與鈔票最可愛,不論是執政或在野黨,敢挑戰執政當局連任者,必須想想兩顆子彈、換柱、黨提名前之初選、拱韓、罷韓、國外之選舉、打假博士論文…等等實例,既使選上、打贏了,得罪了執政當局,暴虎必頃全力動用國家機器來對付之,不要說會成為陳0成第二,至少就會像故事所說的重了內傷,逃亡國外不打僅,還會被註銷護照,有國歸不得,必落得可悲之下場。政治人物、司法官、名嘴必須懂得此道理。不然,老是看錢說話、依權力論事,因勢力導,以公權力利用媒體帶風向,引導民意,教壞囝仔大小,違背天理的結果,到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也搞不清楚,也查不到證據,問老天,老天不語。此妙用,只能懷疑,無奈,而無答案!讀者讀後,有戒之!慎之!於亂世中,必以順應物情,不能逆物情。有用的話要多聽一點,騙人及洗腦的話要少聽。只知別人過,不知自己過,是假修行;要知自己過,不見世人過,改正自己的行為,才是修行。金錢、權力欲,屬於三毒,其根源都是貪,是最大的污染源,也就是病因,人心遭受到三毒之污染,才有環境、空氣、水…等等污染,人心之念頭不善,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所以要能去除妄心,把人心之污染源除掉,回復真心,其它所有的污染都跟隨著解決,才能免患,世界才能太平,這就是智慧。
人間世篇之故事、老子第69章之用兵,坊間之教科書及相關書籍都有闡述 ,2018年8月20日之修道能挫銳解紛一文中也略述過,於此即不再贅述。老子一書(道德經)是體,莊子一書(南華己經)是用,讀了此二書(經),知道了經文所言之道理及原理(等同鐵軌,依軌道走絕對不會走錯路)後,還須要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由自己作表率,作個好榜樣給別人學習,導引世人走入正徒,回歸其自性,才算是修道人。如懂得其道理、原理,知道修道修到最後是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已知道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就應積極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不能消極光說不練,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本篇文章本來不想寫的,因故事中有濃厚之政治味,故事之境界也很高,寫了怕吃力不討好,不寫,世人又不知道故事到底是在說什麼?但昨晚又來個靈學教學,現出自己到玻璃行買一塊玻璃要回來換客廳大門,顧了小貨車來載運,人在車上小心翼翼的護著玻璃,於車經過大馬路十字路口時,玻璃無故斷成二片,一片碎了,一片很整齊,像玻璃切割刀切過一樣,完整無缺損的境界。理論上玻璃破了,會是整片都會不規則的裂開碎掉,怎麼會是一半破碎了,一半卻是完整無缺損呢?看到此一情境之後,發覺怎麼會是如此?頓時即毛骨悚然,寒毛直豎,很心痛,眼淚也快奪眶而出,此情境是在顯現世人自己不能認為自己能力有多強,把自己的本領看得太大,而與強者為敵,以此來應證人上有人,天上有天,無形之道才是真正主宰者,世間人對於無形之力道,不知道的可多了。靈感如此,就不想在繼續睡了,起床來硬著頭皮寫此文章,分享讀者。俗語有言:伴君如伴虎,故順物可使暴虎媚己(比喻主子有多凶、多苛薄、刻薄,只要順著主子之意,順其情性也會得到主子的媚愛),才有順物之福;逆物必受其害。養馬者不能溺愛過頭,溺物則羈馬也可為患(比喻說話要看場合及時機,能觀察主子的臉色,如時機不宜,主子不高興時,卻去拍他馬屁或要求他幫忙,反而會成為主子之出氣筒,因不識相,被倒打一把,那就衰死了)。不但暴虎兇,連豢養圍在暴虎旁邊的小老虎也會作怪的。就像故事中養老虎一樣,暴虎比較兇,有防禦及攻擊能力,比較不怕威脅;但小老虎權力雖然比較小,但自身感覺到主子權力受到挑戰時,必也會危及自己之頭路,就會有動作,來提醒大老虎隨時要防禦,甚至主動攻擊,比喻的是司法官不分是非,只看上級長官意見辦案,事情辦好了,升官了,但到後頭,報應來了,想後悔也來不及了。馬不會傷人,愛馬人很愛馬,看到有蚊子在馬背上,怕馬被蚊子叮到,順手一拍,把蚊子打死,雖然是好意要打死蚊子,不是要打馬。此一無心,而順手一拍,拍的時機不對,引起馬驚嚇,感覺主人怎麼不愛我而要打我,就咬斷勒口、掙脫籠頭、毀壞胸帶。他愛馬之意有所至極(愛馬愛過頭了),馬反而失掉你的愛意,而適得其反(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亡:失也。溺之太過,亦敗)。拊之不時:文義上是在說明處世接物,順逆之分際,不可不慎。意境是在比喻人間涉物,機感參差,傻呼呼,即遭禍害。白話為:世人要拍長官之馬屁時,要等到長官在高興、歡笑時才能拍,長官不高興,心情不好時,而傻傻的去拍主子之馬屁,主子會認為你不識相,馬腿一踢,拍馬屁的人反而得內傷,那就衰死了。於用之日常生活上,則是在比喻什麼時候要出來選?要不要出來選?被拱出來選?評論時有無違背道德?要會選時機、觀風向、嗅氣味,才能討口飯吃,不會觸怒主子、違背天理而惹禍上身、得到報應。
蘧伯玉將顏闔比喻為螳螂、養虎者、愛馬者。螳螂擋臂:是蘧伯玉在嘲笑顏闔關心世局,以螳臂當車。車轍(車輪),是比喻太子。顏闔怎麼有能力去抵擋太子呢?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又比喻顏闔不懂虎、馬之本性,會因違逆老虎的性情而被咬;拊之不時:要打馬背之蚊子,本意是在替馬除害,因不定時節,讓馬受驚,反而適得其反,本意在愛馬,反而造成損失。比喻拍馬屁的時機、場合不對。螳臂當車(天地篇第10節則謂: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怒:奮舉雙臂也。當:擋也。車軼:同車轍,車輪碾過之痕跡也。此處代表車輪也)文義上,螳螂奮力舉起雙手臂來抵擋車輪,姿勢雖然很優美,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力氣無法勝任,還以為自己的本領高強、姿態優美。積伐而美以犯之,幾矣。積:蘊蓄也。而:汝也。幾:危也。是在比喻顏闔欲以己之才能以傳儲君之勢,自矜汝美,本領很強,而去觸犯主子威勢,必至危亡。何異乎螳螂怒臂之擋車轍也。文義是在比喻1.自不量力,妄想與強者為敵。2.面對強大的惡勢力,要用智取,如果要硬碰硬,正面對抗,必定會失敗。意境上是在比喻世人不可認為自己能力有多強,一個人要去對付一隻暴虎已經要小心謹慎了,更何況暴虎身邊還暗藏著無數之中老虎、小老虎(軍、警、特、法院、公股行庫、公營事業),想去觸犯大老虎,群體老虎必群體反攻,既使有再大的本事也敵不過國家機器,要怎麼去防患呢?最後必死得很難看,既使是選上了,有威脅到暴虎之權力結構時,也會被罷免掉、被整肅,以除後患之意。
綜上,莊子所說的故事-螳螂當臂、暴虎媚己、意有所至,愛有所亡,乃處於亂世中,要去除妄想,保持無得亦無失,無憂慮、煩惱,生活才能自在,能過著正常的生活,又能免禍。莊子所寫的經文,是由體變現出來的文字相,是名為故事,但非為故事(名。可名,非常名),要世人去除妄心,於故事中去體悟道之真相(人生之真實相),由妄心回復到真心,才是長生久視之道,是最高之智慧。知此道理,愛惜自己的羽毛(缺德事是幹不得的;俗事以利人利己為原則、損人利己的事要少幹,不妨幹幹看、損人不利己及損人損己,兩敗俱傷的事沒人會幹、損人損己,有仇必報,等同自殺式行為傻瓜才會幹的蠢事,報一報老鼠冤,則無傷大雅),如此,必能勝物而不傷。今年是庚子年,也是麻煩年,日頭赤炎炎,隨人顧生命,過得了庚子年,再撐過二年,則海濶天空。不能好話聽不入耳、騙人及洗腦的話,又一大堆人很喜歡聽(天地篇第15節)。大聲不入於里耳(大聲:高雅之音樂也。比喻有用的話、正言也。里:凡夫也。耳:聽入也。未修道的凡夫聽不進去)。折楊、皇荂(古代之民間小調也,比喻騙人、洗腦的話),則嗑然而笑(比喻一大堆人喜歡聽,而且聽得津津有味),至言不出(有用及真心的話不能行於世,俗人也聽不進去。也就是聽騙不聽勸),俗言勝也。憨百姓,明知話是在騙人的,也很高興被騙,就是不聽勸。比喻世人走邪(斜)了、走鐘了。於被騙,清醒之後,才發覺是自作自受之結果,有苦頭可受了,很是麻煩。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