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耳、目、心智之迷惑,須依「影之守人也審」之原理,事先預防(心要正,不能邪-道學與醫學見解不同),才不會變成呷(食)老毋成樣。

        徐無鬼篇:「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禍之長也茲萃,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為己寶,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不知問是也。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莊子於徐無鬼篇所講這些悟道原理的話,於學理上: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每位學者對莊子學說(所說的話)都有其解釋之依據及道理;然用之於日常生活實務面則為:世人對於南華經真義之解釋大都是1.望文生義,強作解釋。2.一知半解。3.半知半解。4.不知不解。尚無法體悟出大一、大陰、大目、大均、大方、大信、大定是什麼樣的境界,所以對於為什麼會有禍害及其由來?還搞不清楚,只是人云亦云。依文義大一:即大道、天也。大陰:即地也、至靜也。大目:視之所見也。大均:因其本性,令各自得也。大方: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也。大信:真實也。大定:已入定了,即釋家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受外物境界影響。知道這些大概論就算懂得了大道理(真知)。盡有天:人事盡而天理見。循有照:順著自然,智自明照。冥有樞:冥冥之中,自有執其樞要者(即綱維也)。始有彼:大一混沌之時,已有產生彼此之因素存在。如想更進一層知道更多道理,則境界要更高才能懂-解之也,似不解之者。莊子(又名南華經)一書確實不好讀,是寫給有修道基礎及功力很強者作體悟的,因境界太高,一般凡人跟本就看不懂,或僅止於似懂非懂之階段,或認為是無稽之談,但世事難料,一切答案都以莊子說的算,世人不去把他所說的話之道理搞通,是不會懂得人一生中為什麼會有禍害發生?其可信度如何?是真?是假?也不會知道其原因的。為什麼將孝順父母、公婆之次序顛倒,變成孝順兒孫?將是說成非,將非說成是?將善視為惡,將惡視為善、將男視為陰,將女視為陽、將正視為邪,將邪視為正、將利視為害,將害視為利、將真說成假,將假說成真、將別人以虛情假意的對待,感謝的不得了;對於真正以愛心、慈悲之對待,卻無動於衷。因迷惑顛倒之結果,到老年時會變成呷(食)老毋成樣(年輕時風光,年老時狼狽)之結局,起因就是少年袂曉想,那就很可悲了!不去體悟這些道理、原理,就會虛度人生的。

       相關之文章於2017年3月24日之:人與影子賽跑,誰會贏?2018年1月24日之:千算萬算不如天一劃、2019年5月10日之:養生之道-不可以有涯隨無涯三文中,對妙道變化之種種現象,不能以有涯,亦不能以無涯:道體沒有形跡,但又充滿於天地間,體現於萬物中,所以腳踩到的地方很小,就是因為很小,所以要靠沒有踩到的地方才能遠行;人所知道東西很少,就是因為很少,才得靠不知道的東西才能了解自然界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不可以有邊際或無邊際的方式去衡量、解釋的。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也;其知之也,似不知也,不知而後知之:對妙道這些變化現象之體悟,不敢以為可知可解。亦即雖解之,亦不解之;雖然知道了,不敢以為知道,以免再陷入思慮之中,才算真知。以及盡有天:謂人事盡而天理見。循有照:循,順也。順其自然,智自明照。冥有樞:冥冥之中,自有執其樞要者,即所謂綱維者也。始有彼:太一渾沌之時,已有產生彼、此之因素存在。文章中都有闡述過,有興趣之讀者可自行點閱。本文所要闡述者為: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復:領悟也。耳、目、心靈之作用,僅是在止於分內,而不是用於求分內之外。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禍之長也茲萃,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想要復歸本性,去禍得福,也要靠悟道,累積功德來努力;既使認真悟道,想要得到成果,也須要長時間之努力,才能收到效果(因欲速則不果也)。緣:由也。功:功力、功德也。唯有耳、目、心思不外騖者,可以不為外物所攖擾。而世人卻把耳、目、心智外騖當成己寶(謂有其知能),而不知其為禍害之根源也,執滯如是,不是很可悲嗎!故有亡國戮民-貪土地、錢財為己有,取之無道,則國破家亡 ,殺人事件不會停止,就是不知去探討這些禍患根由的緣故(如以白話來解說,意即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處着手,不在於修剪枝葉之小事,樹根不拔除,枝葉修剪再好,春天一到,枝葉又生出來了,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的),由乎有心,而應修心以救禍,不知問禍敗之所由,只討厭貧賤而想求富貴,愚之至也。風之過河,水也有損,日之過河,水也有損:世能累物,物能累人,人經過風吹日曬,就如同河水會受損耗。以風、日比來喻世累,風常守河上,而河水未嘗覺得有損耗,是因為依靠河水源遠流長之緣故,但事實上河水是有損耗而自身不自知。以源比喻天、比喻道,人能本於天,遵於道而行,則固無往而有失也。源之所以能不竭,以其(水)常在於土而不離也,離之則竭,影無人則不見,物無造物者不立,故風、水、日,三者相守而自以為固;以水之守土也審:河水依偎泥土而行,所以能安而不竭。水離土則散,人失道則亡,唯善審者幾乎全。審:安定也。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凡能其於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該,過之長也茲萃。所以有的家族是一代比一代興旺,有的家族是一代比一代沒落,問題之根源在於此,因道理很深奧,世人迷惑不知此道理,如不告知世人,恐被誤解有保留竅門,未盡任務之顧慮,但以前為何不寫?是考慮到悟道須循序漸進,等到悟到一定之層級,有打好基礎、積了能量了,再來晉級,看了比較容易懂,如一下子寫太深奧,讀者根本無法領悟,因看不懂而不想看,則也會有損失的,留到庚子年底,傳染病毒會變種,也等於是瘟疫(人瘟),當世人唯利是圖,無止境之開發,破壞大自然環境及生態,連地球也遭受到污染到無法喘息時,已產生兩極化極端氣候了,等於是老天已發出警訊向世人求救之訊號,世人仍無感覺,當地球於生病時,就會造成大自然之反撲,以減輕病情,於人類逆天違反自然,造成大自然反撲,傳染病毒造成人命嚴重之死傷、經濟遭受相當巨大之衝擊之後,現在才來寫,讀者讀了比較有感觸,也容易領悟,才是正式時機-即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踐而後善博也。一步步,慢慢走,才能走完全程,不可操之過急,特予以闡明。

        有些天下事很玄,不能純粹以科學或醫學之角度來看問題、衡量實情的。天下事是相對的,只有道是絕對的,而且不會變異的,所以道又稱為:一,道理在此。學校有升學班,相對的就有放牛班。前段升學班之學生天生聰敏,腦筋好,反應快,能擧一反三,畢業後都較能取得高學歷、好工作、好的社會地位;相對的後段放牛班之學生天生資質、腦力就較差一點,不是讀書的料子,要他讀書是一件苦差事,一上課就要等著下課,對於上課是件苦差事。但不論升學班、放牛班之學生,人生之成長過程不同,從小有受過良好教育栽培與命運比較坎坷者,長大後都是一樣要成家立業,就會產生社會地位高低之不同位階。但社會大小事,有些事非得要具備高學歷、專業人員來擔任才能勝任;但有些事高學歷、專業人員不但不願意去擔任,也沒有此天份可以勝任,非得要這些後段放牛班資質的人來擔任,始能勝任,白話為:一枝草,一點露,人都有求生之本能;什麼人吃什麼飯。讀放牛班的學生如身世坎坷,有吃過苦頭,長大後反而比較會重視積功累德,想改變其命運;反之,高學歷者只重視看得到,能應證之科學、醫學,對於看不到的積功累德,則比較不重視,甚至視為迷信或無稽之談。為什麼有些病,經醫師診斷結果:可準備辦理後事了;靈魂被邪魔入侵而發瘋之精神病患(與腦部受傷,傷到腦神經之病情不同),醫師只能靠鎮定劑來抑制病情,且劑量越吃越強,吃到整個人像機器人,兩眼呆滯,臉色發青,吃到最後走路斜著走,口水直流,吃到死為止,就是不會好,這是中邪了,病患之靈魂被邪魔入侵後,病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已發瘋,靈魂被一個邪魔主宰,就很可憐了,如果送去精神醫院住院醫治,則整間醫院都是妖魔鬼怪,與住加護病房相同,磁場相互干擾,室內陰深深的,夏天不必吹冷氣,就感覺很涼;不像大賣場,人氣很旺,一進賣場就感覺很熱,沒吹冷氣,就很難受,冷、熱之兩種情境,大不相同,住進醫院只會加重病情,醫藥之劑量必須加強,才能抑制病情,所以病患之眼神會呆滯、臉色蒼白,帶點綠色、走路時,整個身體就像機器人一樣,那就更可憐,不懂的人還以為是病情有起色了,事實上是更加重,此時如有體質較敏感的修行人到醫院去探望病人時,身體有馬上起雞皮疙瘩時,表示有邪魔入侵病患靈魂,並在現場干擾,回家後如去找能與邪魔溝通之神明醫治,與邪魔把前世帶來之恩怨說清楚,進行談判,雙方如果能達成和解,把結打開,沒多久病就痊癒了,如果前世債未了,結未打開,病是不可能好的。有能力依賴神明之法力來從事收妖、收符咒之人專業人士,其收費與律師、會計師之收費相同,會視對方法力之強弱,來作為收費標準,與一般之名律師、會計師之收費相同,費用都很高,也可能更高,自認為名正言順,但就是有效;如果是找到法力不強,收費雖便宜一點,但無法對付邪魔,等同是找上沒有考取執照而實際在執業之地下律師、地下會計師去打官司、辦理逃稅一樣,是辦不好、醫不好的,又會再花冤枉錢的,所以事先要打聽清楚,才不會受騙,更加重家屬負擔而更傷心。神與魔都有法力,且法力都很強,誰也不必聽誰的,只是法力有正與邪之不同耳,正者為神、邪者為魔。那到底要相信醫學或從小身世坎坷,而從事能與無形力溝通,具有此能力之人所說的話呢?也是值得深思之問題。例如從小就不會說話、口給、或白痴、低能,醫生怎麼醫也醫不好,但經過神明醫治,沒多久就會講話了,也不會口給了,不會白痴、低能了?類似此無法以醫學來解釋的病而能以無形力給醫好,是很難解釋的!但常聽說有這些案例,而且是真實的,這就很玄了,其道理就是涉及到循有照,冥有樞之原理(白話為冥冥中自有定數),為根本之關鍵所在。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飯,但醫學、科學是不相信這一套的,那得到了不治之症,到底是要只找醫師醫治,明知無法醫治也要醫到死為止,或既然已無法醫治,不如另外找具有特殊法力之神明來醫治,或許也有痊癒的機會,如何抉擇才好呢?這就涉及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之問題,就會知道自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配偶間、直系血親間有意外或其它原因(非自然死亡)不是在家裡、醫院死亡,而是死於外面,沒將其靈魂處理好,以後就會很麻煩。小時候常常會聽到有些中年夫妻吵架,生氣時會駡對方說:你就出去,死半路,不要回來(這句話之原因、原理是有其道理在的,想瞭解,可點閱2017年10月2日所寫之:自然與非自然死亡、2017年9月6日之:無形的歷數在主宰有形的人據兩篇文章就很清楚了!為什麼有些人家家中會很不平安,狀況不斷?問題就出在於此,想解決,但就是無法解決。不知者不怕,知者腳底會發麻)。修道,簡單的說:是於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要自然,不能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即無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善有有為之事善與無為之心善-關鍵、樞紐在於有為與無為),與佛家金剛經之宗旨:無住(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兩邊都不執-無住就能生其心;有住就不能生其心)經義相通,知其道理就是修道,才有助於了解無為自然、有為不自然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徐無鬼篇末二節經義之境界相當的高,已講到了亡國戳民無已,不知問是也-亡國殺人的事端不會停止,就是因為不知探討上述這些產生禍害根源之道理;七大(大一、大陰、大目、大均、大方、大信、大定)之奧妙,頡滑有實:道頡滑不可繫執而確有實理。頡,不可繫;滑,不可持也。道若無物而有實也。闔不亦問是也,奚惑然為-為什麼不亦來探究其中的道理呢?為何迷惑到這種地步呢!莊子所說的話,每字每句話都是真理,正反兩面都作分析,但不作結論,意境很高,又無際崖,且俯仰皆不得罪於人,要世人自己去領悟其中之道理,不要於禍害臨頭或到來時才來後悔,已來不及改過自新了,所以傷天害理、男為陽,女為陰,絕對不能搞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變成陰陽怪氣而絕後之決策、忤逆詛咒父母、公婆的事是幹不得的、黑心錢是賺不得的、瞋恨心…等等明顯違逆自然的行為不能有,違背者,到後來因果(影之守人也審的關係,種了因,想逃跑果,也都跑不掉的)報應通通都會回反到自己或子孫身上來,換成自己吃苦頭,禍福輪流享。不要英年早逝或老年失智不醒人事、不良於行、插著三管、得了不治之症,躺在病床,有錢自己不會用,要請醫院、醫生、瑪莉亞、看護來幫忙用、蒙受不白之冤之官司纏身,要死也死不了,要活又活得很痛苦,度日如年,呷(食)老毋成樣,變成很狼狽,起因為少年袂曉想,胡搞瞎搞,造成晚景淒涼,或未滿67歲受病魔纏身之苦,跳樓(墜樓),一了百了,那就可悲了!這就是冥有樞,始有彼,頡滑有實之原理,欲望太強是否為糖衣毒藥而拖垮經濟?等到冬至這一天以後,天下是否會大亂?就知道答案,毋庸爭辯,可證明老天(自然)最大,莊子都已經把話說在先了,所以世人不可無法無天、無陰無陽、不男不女,不能事事向錢看,被欲望牽著鼻子走,沖昏了頭,事情就難辦了。如果權力在手,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先幹再說;鈔票最可愛,先搞再說,富豪或暴發戶,如果有錢就作怪,少年袂䁱想,拋家棄子,搞小三,不考慮影之守人也審之後果,到老時換成了被小三拋棄,有家歸不得、或得了不治之症、失智、洗腎,整天看醫師、吃藥、打針,活的很痛苦,想死以求解脫,但又死不了,變成狼狽樣,那就很可悲的!要如何預防?可否違背大自然法則?這就要看世人要順應自然?或繼續事事向錢看而破壞自然,由自己作抉擇、靠自己的造化,別無他法了,由這些答案,自可證明人生決戰於晚年(後半段人生)之原理了,是真理,假不了的,謂之神。這就是人生,願人人能平安!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養神之道-恬惔、寂寞、虛無、無為,去知與故,循天之理,知父母恩、寂然之理(如干越之同帝劍、野語:純素之道,唯神是守之洗心方法)。

        刻意篇:「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無為:不造作,順其自然,不加入人為因素(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是有為,此為兩者之大不同),佛家稱為:沒有妄念。刻意篇所言,大多本於養生主、大宗師、 天道諸篇之說,而總歸於養神之旨。此篇搞懂了,儒家之大學、中庸,釋家之金剛經等於也都搞懂了,人生就沒遺憾了!但要搞懂此篇之意境,除非已修至無極境界,否則確實不容易,且文辭之美,天下無人可與其媲美,讀其文章如啃蘿蔔,尤其是體悟到至樂篇:以鳥養養鳥故事的意境、道理時,則慢慢啃,越啃越甜,每次領悟的境界都會不一樣,且一次比一次精進。至能體悟到不可為象(看不見),功用如同天帝之干越同帝劍(無形劍),此劍請参考說劍篇:四劍,即莊子之劍、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及野語(俗話)之: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純而無所與雜,用劍者須能養神至極至而不虧其神,劍才能出鞘之道理,知此法寶時,則可謂是走雲端之高人,生活快活如神仙了,讀者可參考之!啃啃之!搞懂了,真的會眼淚快奪眶而出,感謝皇天后土之愛戴在照顧眾生,就如同父母親在養育兒女,兒女還小,根本不懂父母親生育、養育之恩,只知道有東西吃就可以。小孩如無父母養育要如何成長呢?要等到兒女長大成人,自己也結婚生子,為人父母在養育子女時,才會感受到父母養育之恩,就知道要反哺之道理是相同的,當自己感受到父母恩時,於父母年老時就知道要如何孝順父母,如果不知道要孝順服侍老父母,只想要分到父母之財產,還為遺產打官司,甚至於國內打的不過癮,還打到國外去,即與禽牲何異!禽牲(羊)還有跪乳之恩,更何況人呢!父母知道兒女在為遺產在打官司,不知會有何感慨!等到自己回去報到時再說給閻羅王聽,高興就好,屆時想後悔也來不及了,只是眾生未修到無極境界,就如同小孩不知父母恩之道理是相同的,不知道到底在說些什麼?越讀頭就越大,很可惜!人奮鬥一輩子,但活到了一定年紀,至親、好友、小時之玩伴,一個個漸漸離開我們,回去報到了,就會感覺出人生是一場空、一場夢,什麼都沒有,這種寂寞之場景必須醒悟出來,要去面對,不可能永久富貴的!修道就是修這些寂然之道理的。

        前文已數次言及:儒家重入世法,注重一生,一生中為人處世(事)之準則都有詳論;釋家重出世法,注重一生中要如何修行,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道家則入世與出世法兼具,均為心靈處方,專門在醫治人類的習氣、毛病。中國是以儒、道傳承,釋家則是繼儒、道之後,由印度傳來,至今也有很多信仰者,稱之為儒、釋、道三法。隨各人之所好選擇其精神糧食,沒一定標準,只要世人高興就好。比較麻煩的是只有修道高人、上人們才知道心靈要如何去洗滌;而醫學上只教要用什麼藥水如何來洗腎,迄今不但未教如何洗心,也尚未研發出可供洗心的藥水供黑心人來洗心!莊子認為養生之道,要去情寡慾,體悟純素,做到不喜不怒,莫哀莫樂,完全與世無爭,一切任其自然。而凡是刻意為亢、為修、為治、為閒、為壽的人,祇能成為喪真失性之徒。世人所犯的毛病,於2014、4、18以:是人的靈魂在生病或肉體在生病、2015、2、17以:鳥養養鳥、2016、4、7:小惑易方,大惑易性、2018、4、22:修道就是要學毋成猴之文章中都有提過,此次又再重提,是2020、2、2清晨靈學教學時,因時間久了,有點不在意,而將灌靈的程序、作用給忽略忘記了,又碰到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教學時又重提灌靈之事,以回想起往日所學得之經驗,再給予複習,才有此文章之出現。世人之毛病在於: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刻:削也。意:志也。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就是想盡方法,高尚其行。例如冒充和尚,實際是假和尚,以示其清高。離世異俗:於社會上混不下去,當出家人,接受供養,穿著奇怪的衣服,留著長鬍鬚,以示其道行高深。高論怨誹,高論:唱高調。怨誹:埋怨生不逢時,譏評天下無道,憤世嫉俗,每個人都對不起他(她)。亢:高、清高也。莊子列出1.山谷之士,指棲身巖穴的隱士。2.平世之士:以平治天下為己任,教誨之人。3.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指的是政治人物。4.江海之士,避世之人。5.道引之士,養形之人之所好者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只要完全無心於刻意、仁義、功名、江海、道引去標榜此五類形俗士之行為,就自然會得到高、修、治、閒、壽-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無不忘,無不有,即無為而無不為也。無不有,謂高、修、治、閒、壽五者皆有之)。澹然:恬惔無心的樣子。無極:謂不滯於一偏,即不刻意於為亢、為修、為治、為閒、為壽。即金剛經之:無智亦無得(不用心智去求其所得;性德無實亦無虛-即無為)。眾美從之:謂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高、修、治、閒、壽等俗話所說的:好洞(好康)的事,都會自動送上門來,追隨著你而來依附,美妙極了!

        所有的天災都是人類違反自然所惹來。天:自然也。天地、乾坤、陰陽、男女,乃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自然法則),違反者必有苦頭可吃,偏偏世人就是不信邪,自以為人可勝天,可用智巧、詐術、醫學、科學,創造出不男、不女的同性婚來與老天爭戰,嬲、騷,雌、雄,男女,也搞亂掉了,如此就可以勝過天,來改變自然律,這些用智巧之人不知自己因違反自然法則而在造孽,雖然給人類帶來方便,但方便也要有極限,不能不知止,過度的開發、研發新產品、新武器,甚至要爭戰外太空,必然會破壞大自然之環境,不但不能造福子孫,反而是在禍及子孫,代價不可謂不大,不然颶風、颱風、水災、乾旱、傳染病毒怎麼會一次比一次厲害?都是貪、妄兩字在作怪。如套上一句莊子的慣用語:不亦悲乎!那就很貼切了。恬惔、寂寞是修道之最高準則,有此功夫,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其德全而神不虧,神不虧,身體就不會有病痛。去知與故,循天之理。知:智巧也;故:偽詐也。去除掉智巧與偽詐,凡事循著自然法則去做。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所以就不會有天災,不會受身外物之拖累,無是非人我,鬼也不會來找麻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把生看成是漂浮之水泡,把死看成疲勞後之休息(大宗師篇:大塊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不思慮,不豫謀;不會煩惱,不會預先謀議。光矣而不耀;充滿光明而不炫耀,能葆光晦跡(老子第58章:光而不耀)。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謂其心靜神定,白天念不妄發,所以晚上睡覺時無夢。又能虛懷遊世,豪無得失之心,所以醒時無憂愁(同大宗師篇)。其神純粹,其魂不罷。魂,謂精神體力也。罷,同疲字。他的心神純淨而不間雜,他的精神體力就不會疲勞。虛無恬惔,乃合天德。因為虛無、恬惔,才符合自然的稟賦。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所以說,有悲哀與快樂,是德之邪僻。有喜有怒,是違背了大道。有偏好有厭惡,是迷失了人心。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所以心中無憂無樂,是德最高表現。一而不變,靜之至也;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故曰,純粹而不雜,靜的時候,專一而不變化,惔而無為(恬惔自然),動而以天行(有行動時,要順著自然之道去做,不要違背自然法則),這是養神之大道理也。

        養生主篇教世人如何養真性?如何緣督以為經來養虛氣?刻意篇教世人如何養神?學會了養精、氣、神之道,則精神飽滿,自然的就不會有病痛,年老時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拖累子孫,不必整天看病,也不會拖垮健保,不必插管,眼睛睜得大大的在看著人,而不醒人事;中風不良於行,手腳疲疲剉,有錢自己不會花,要請醫師、看護、瑪莉亞來幫忙花,人雖然是活著,等於是活死人,活著也沒有用的。所以不如平常就要修道,修個精、氣、神飽滿,年老時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是真的,健康的身體不是用求可得到的,而是修來的。如果年老了,身體不行,既使有再多的財產、身外物,也帶不走,那又有何用?將這些道理搞通了,放下了,修個清靜心(寂),就沒煩惱,生活就會自在,日子就會過著很快樂。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對於世事之想法、看法也不一樣,莊子已將養精、氣、神之道-恬惔、寂寞(清靜心、真心)、虛無、無為。更將不可為象(看不見),柙(匣)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之干越同帝劍-威力太強了,都是收藏在劍匣內,不敢使用(功用如同天帝,不輕易使用,故不讓人看見,所以以無形劍稱之-有此功力者,則可以劍旨替代同帝劍)、野語(俗話)之: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無所與雜;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要專一、專精的修,不要什麼都想要修,變成雜修或盲修、瞎練,而最後還走火入魔,一事無成,所有之法寶都告示世人了,就看世人自己如何作抉擇?願人人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