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篇:「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無為:不造作,順其自然,不加入人為因素(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是有為,此為兩者之大不同),佛家稱為:沒有妄念。刻意篇所言,大多本於養生主、大宗師、 天道諸篇之說,而總歸於養神之旨。此篇搞懂了,儒家之大學、中庸,釋家之金剛經等於也都搞懂了,人生就沒遺憾了!但要搞懂此篇之意境,除非已修至無極境界,否則確實不容易,且文辭之美,天下無人可與其媲美,讀其文章如啃蘿蔔,尤其是體悟到至樂篇:以鳥養養鳥故事的意境、道理時,則慢慢啃,越啃越甜,每次領悟的境界都會不一樣,且一次比一次精進。至能體悟到不可為象(看不見),功用如同天帝之干越同帝劍(無形劍),此劍請参考說劍篇:四劍,即莊子之劍、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及野語(俗話)之: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純而無所與雜,用劍者須能養神至極至而不虧其神,劍才能出鞘之道理,知此法寶時,則可謂是走雲端之高人,生活快活如神仙了,讀者可參考之!啃啃之!搞懂了,真的會眼淚快奪眶而出,感謝皇天后土之愛戴在照顧眾生,就如同父母親在養育兒女,兒女還小,根本不懂父母親生育、養育之恩,只知道有東西吃就可以。小孩如無父母養育要如何成長呢?要等到兒女長大成人,自己也結婚生子,為人父母在養育子女時,才會感受到父母養育之恩,就知道要反哺之道理是相同的,當自己感受到父母恩時,於父母年老時就知道要如何孝順父母,如果不知道要孝順服侍老父母,只想要分到父母之財產,還為遺產打官司,甚至於國內打的不過癮,還打到國外去,即與禽牲何異!禽牲(羊)還有跪乳之恩,更何況人呢!父母知道兒女在為遺產在打官司,不知會有何感慨!等到自己回去報到時再說給閻羅王聽,高興就好,屆時想後悔也來不及了,只是眾生未修到無極境界,就如同小孩不知父母恩之道理是相同的,不知道到底在說些什麼?越讀頭就越大,很可惜!人奮鬥一輩子,但活到了一定年紀,至親、好友、小時之玩伴,一個個漸漸離開我們,回去報到了,就會感覺出人生是一場空、一場夢,什麼都沒有,這種寂寞之場景必須醒悟出來,要去面對,不可能永久富貴的!修道就是修這些寂然之道理的。
前文已數次言及:儒家重入世法,注重一生,一生中為人處世(事)之準則都有詳論;釋家重出世法,注重一生中要如何修行,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道家則入世與出世法兼具,均為心靈處方,專門在醫治人類的習氣、毛病。中國是以儒、道傳承,釋家則是繼儒、道之後,由印度傳來,至今也有很多信仰者,稱之為儒、釋、道三法。隨各人之所好選擇其精神糧食,沒一定標準,只要世人高興就好。比較麻煩的是只有修道高人、上人們才知道心靈要如何去洗滌;而醫學上只教要用什麼藥水如何來洗腎,迄今不但未教如何洗心,也尚未研發出可供洗心的藥水供黑心人來洗心!莊子認為養生之道,要去情寡慾,體悟純素,做到不喜不怒,莫哀莫樂,完全與世無爭,一切任其自然。而凡是刻意為亢、為修、為治、為閒、為壽的人,祇能成為喪真失性之徒。世人所犯的毛病,於2014、4、18以:是人的靈魂在生病或肉體在生病、2015、2、17以:鳥養養鳥、2016、4、7:小惑易方,大惑易性、2018、4、22:修道就是要學毋成猴之文章中都有提過,此次又再重提,是2020、2、2清晨靈學教學時,因時間久了,有點不在意,而將灌靈的程序、作用給忽略忘記了,又碰到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教學時又重提灌靈之事,以回想起往日所學得之經驗,再給予複習,才有此文章之出現。世人之毛病在於: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刻:削也。意:志也。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就是想盡方法,高尚其行。例如冒充和尚,實際是假和尚,以示其清高。離世異俗:於社會上混不下去,當出家人,接受供養,穿著奇怪的衣服,留著長鬍鬚,以示其道行高深。高論怨誹,高論:唱高調。怨誹:埋怨生不逢時,譏評天下無道,憤世嫉俗,每個人都對不起他(她)。亢:高、清高也。莊子列出1.山谷之士,指棲身巖穴的隱士。2.平世之士:以平治天下為己任,教誨之人。3.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指的是政治人物。4.江海之士,避世之人。5.道引之士,養形之人之所好者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只要完全無心於刻意、仁義、功名、江海、道引去標榜此五類形俗士之行為,就自然會得到高、修、治、閒、壽-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無不忘,無不有,即無為而無不為也。無不有,謂高、修、治、閒、壽五者皆有之)。澹然:恬惔無心的樣子。無極:謂不滯於一偏,即不刻意於為亢、為修、為治、為閒、為壽。即金剛經之:無智亦無得(不用心智去求其所得;性德無實亦無虛-即無為)。眾美從之:謂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高、修、治、閒、壽等俗話所說的:好洞(好康)的事,都會自動送上門來,追隨著你而來依附,美妙極了!
所有的天災都是人類違反自然所惹來。天:自然也。天地、乾坤、陰陽、男女,乃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自然法則),違反者必有苦頭可吃,偏偏世人就是不信邪,自以為人可勝天,可用智巧、詐術、醫學、科學,創造出不男、不女的同性婚來與老天爭戰,嬲、騷,雌、雄,男女,也搞亂掉了,如此就可以勝過天,來改變自然律,這些用智巧之人不知自己因違反自然法則而在造孽,雖然給人類帶來方便,但方便也要有極限,不能不知止,過度的開發、研發新產品、新武器,甚至要爭戰外太空,必然會破壞大自然之環境,不但不能造福子孫,反而是在禍及子孫,代價不可謂不大,不然颶風、颱風、水災、乾旱、傳染病毒怎麼會一次比一次厲害?都是貪、妄兩字在作怪。如套上一句莊子的慣用語:不亦悲乎!那就很貼切了。恬惔、寂寞是修道之最高準則,有此功夫,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其德全而神不虧,神不虧,身體就不會有病痛。去知與故,循天之理。知:智巧也;故:偽詐也。去除掉智巧與偽詐,凡事循著自然法則去做。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所以就不會有天災,不會受身外物之拖累,無是非人我,鬼也不會來找麻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把生看成是漂浮之水泡,把死看成疲勞後之休息(大宗師篇:大塊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不思慮,不豫謀;不會煩惱,不會預先謀議。光矣而不耀;充滿光明而不炫耀,能葆光晦跡(老子第58章:光而不耀)。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謂其心靜神定,白天念不妄發,所以晚上睡覺時無夢。又能虛懷遊世,豪無得失之心,所以醒時無憂愁(同大宗師篇)。其神純粹,其魂不罷。魂,謂精神體力也。罷,同疲字。他的心神純淨而不間雜,他的精神體力就不會疲勞。虛無恬惔,乃合天德。因為虛無、恬惔,才符合自然的稟賦。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所以說,有悲哀與快樂,是德之邪僻。有喜有怒,是違背了大道。有偏好有厭惡,是迷失了人心。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所以心中無憂無樂,是德最高表現。一而不變,靜之至也;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故曰,純粹而不雜,靜的時候,專一而不變化,惔而無為(恬惔自然),動而以天行(有行動時,要順著自然之道去做,不要違背自然法則),這是養神之大道理也。
養生主篇教世人如何養真性?如何緣督以為經來養虛氣?刻意篇教世人如何養神?學會了養精、氣、神之道,則精神飽滿,自然的就不會有病痛,年老時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拖累子孫,不必整天看病,也不會拖垮健保,不必插管,眼睛睜得大大的在看著人,而不醒人事;中風不良於行,手腳疲疲剉,有錢自己不會花,要請醫師、看護、瑪莉亞來幫忙花,人雖然是活著,等於是活死人,活著也沒有用的。所以不如平常就要修道,修個精、氣、神飽滿,年老時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是真的,健康的身體不是用求可得到的,而是修來的。如果年老了,身體不行,既使有再多的財產、身外物,也帶不走,那又有何用?將這些道理搞通了,放下了,修個清靜心(寂),就沒煩惱,生活就會自在,日子就會過著很快樂。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對於世事之想法、看法也不一樣,莊子已將養精、氣、神之道-恬惔、寂寞(清靜心、真心)、虛無、無為。更將不可為象(看不見),柙(匣)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之干越同帝劍-威力太強了,都是收藏在劍匣內,不敢使用(功用如同天帝,不輕易使用,故不讓人看見,所以以無形劍稱之-有此功力者,則可以劍旨替代同帝劍)、野語(俗話)之: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無所與雜;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要專一、專精的修,不要什麼都想要修,變成雜修或盲修、瞎練,而最後還走火入魔,一事無成,所有之法寶都告示世人了,就看世人自己如何作抉擇?願人人能平安無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