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章冒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第80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逍遙遊篇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齊物論第4節:「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大宗師篇第4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天地篇第8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刻意篇第2節:「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神純粹,其魂不罷。」、天道篇第2節:「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知北遊第5節:「舜問乎氶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無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道本無名,強名為道。這個強名,也是假設的名,故道無名。世人所談論之道,是道體轉化出來的相,依相來取個假設之名,從外圍來探究、比喻、引申,來領悟(覺悟)一些道理出來,當修成道、佛家稱為修成佛;不覺悟稱為:凡夫。所以道本來就沒有名字,是人們跟它取的名字,免強叫它的名字為道;名相也是一樣是世人跟他取的名字,相隨時會變,是短暫存在,不會久留。領悟出道理,返回真性時,才知道體是一團渾沌,什麼也沒有(真性空寂),什麼東西也得不到。人的心是虛的,不是實體。心是有的,但是找不到,因為心性是圓的,必須是空虛體,才能動得了,如果是實體,是動不了的(見人間世篇: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而且心是一切動態之主宰。心清靜了,一切病不生,心惶恐、不安、煩惱,病就一大堆,所以鍊心最重要。人類之生活必須順隨自然生態(也就是自然法則),如違反自然法則,就會破壞湛寂(湛然常寂之心-湛然是像水一樣,靜到極處,沒有波浪,可以當鏡子照物),能順隨自然,才不會像凡夫想求出眾,用心(用了實體)想去控制別人。心是虛,虛是靈,靈是智慧,所以用心要虛,不能用實,故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無(空),有與無二邊都不執著,就自然了,一自然就靈了,靈生智慧,虛靈就通達人生。用虛心所得到的是看不到之陰德(妙有),在庇蔭子孫而已,古人、修道人知道人有來世,所以須積陰德、行善,不但可造福子孫,而且是在為自己的來世過好日子著想;今人、未修道者,不相信有來世,所以想怎麼搞就怎麼搞,二者之大不同也。與佛教金剛經所言:空空如也、本來無一物(指的就是心),是相同理論的。世人只知道或聽說凡事要求圓滿,這是相;但原因為何?是出自性體。有修道之好處是知道人生無智亦無得,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見2020、2、4無心自然與人為有心之不同一文,人本來什麼都沒有,即知北遊篇第5節所言:汝身非汝有,是由父母之精卵喑醷之結合體,氣所聚之物而來,由無變成有,人的身體是屬於物質,人死後,物質是消滅了,身體燒成灰,什麼也沒有了,由有變成無,但思想不會消滅,永遠跟隨靈魂走,這就是質量不滅或物質不滅定律、精神不滅或靈魂不滅定律。人之生死,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應知道在宥天下(2019、5、14所闡述形影關係),順應自然本性去生活,不可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使自然本性遭受破壞,而導致天下大亂之道理。世人如胡搞瞎搞或取得權力後,爛用權力、狐假虎威、仗勢欺人、欺善怕惡、除良安暴、法律之規定或公投之結果也僅供參考,無違不違法之問題,無惡不作,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等等敗壞價值觀念、喪失倫理道德、廉恥,不信邪之匪類政治人物(政客),得罪了鬼神,麻煩可大了,因為鬼神與政府各機關組織相同,都會管到老百姓的,得罪他們,就會隨時被找麻煩的[不能違反老子第64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刻意篇第2節:去知(智巧)與故(偽詐),循天之理-到老見真章之警示語],這是答案。但要知道所謂:圓滿,其答案為:看不見之所得(得無所得,又無所不得-陰德也),想要知道什麼叫做圓滿?莊子明示世人曰:保身、全生(性)、養親、盡年。只是道家以中國文言文來闡述;釋家以外來文翻譯而來,用辭略有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人一出生,即被八字命所定格,須於八字命中做修心養性之功夫,把前世所帶來的習性(壞習慣)改掉,才能回復到自己的真性,習性不改,生生世世永遠在12生肖中打轉,反復當人而在受苦;習性有改掉,返回真性,至年老,自然死亡(不包括病死、意外死、加工死亡…等等之非自然死亡),即可上天堂、天園、天國、極樂世界,免於再來出生來當人而受苦,能好生、善終,就是成功。老年就是現世報,有的人人能善終,得好死之果報(對得起天地鬼神,神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迷惑顛倒的回去報到,是最大的福報);有的人老的時候得到老苦,不得好死,回去報到時,神智不清,昏迷不醒之果報,此為道德經80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之境界;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之境界,所以修道只是修個好死,不要拖累子孫、浪費醫療資源,如此而已矣!人生現世報在晚年,最怕不能老死,而是病死,而不能自然死亡,久病在床,不能不注意的。已知道人會於什麼時後生?什麼時候死?這是個人的命,就像白天變為晚上,晚上變為白天,很自然。老天給我們形體(人身),活著的時候就要為生活而勞苦,老年時就能安閒,死了就是要給我們休息,不必再那麼勞累。以及身體不是我的,但身體可以換,死後可投胎,換一個新的人身,只怕原來是人身,轉世換身體時,換成豬、狗、獅、豹…等等之獸身,那就麻煩了。所以修道人死了,送別的人於告別式時不哭,未修成道的凡人,以為身體是自己的,當失去人身時,不知道會再換一個新的形體,轉世到富貴人家或窮人家之道理,其後代子孫、親友會哭的死去活來。但有讀齊物論、大宗師之文章,能體悟出人生如夢、一場空之道理、原理,人生才會活的很自在,不會你爭我奪,不論再怎麼爭?怎麼奪?到最後都是江山易主,一切歸零,回歸自然,換來一甕骨灰,化為塵,放在納骨塔或當肥料,還是餵魚,豎立神主牌,供奉在神桌上,當祖先,給後代子孫祭祀,靈魂再行轉世,從頭再來,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是在闡述道體-知者不言;名相-言者不知,僅做原則性之訓示,並無細說,是為體,是為所以然之理論(學說);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是將老子於道德經所言之五千言,用之於日常生活,屬於細說,是為實務當然耳之運用,也是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然)之道理、層級,均是在闡述人一生中生、老、病、苦、死之大經典,須讀者自己去體悟,才能知道其道理的,是為用(佛家有言:不孝二親-即父母、這世只享福而不修福,來世出生於貧困家庭當奴、婢,沒社會地位而受苦,至於是否如此?也沒人知道,可參考之,也可試試看,但試下去,下輩子如出生於貧困家庭,就不能後悔的)。故只知體(學理),不知用(實現於日常生活),無法修成道。所以真正有修成道,不會只見到、知道當然如此,而也會知道其所以然(為什麼會有此現象、結果);必須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現象、結果)?才能體用合一,不然,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與凡夫並無不同。故齊物論第4節言: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之道理與原理就非懂不可,才能不生病,百骸、九竅、六臟都相互合作,順應自然法則運行,身體就不會生病;如各器官間不能相互合作,反自然行事,相互爭功,不能合作無間,那身體的器官不能協調,久了就會出毛病,以此來比喻為人處世不能耍狠、狡詐,認錢不認人。心性沒有出問題,體內自然會產生免疫力可抵抗病毒,也就不必去擔心是否會確診新冠病毒-自食惡果(創意為:自12果)之問題,只是世人不承認而已(見2015、3、4無形之真君在主宰有形人類之心靈、2017、11、21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二文章)!道德經只講清靜、自然(無為),要世人凡事順著自然法則,就能避開任何災難、疾病,而自然法則是按倫理道德之規範在運轉的,所以說,有遵守五倫、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人,身體就不會生病,至於要如何才能修成道,是對初學者而言的,以便由淺入深,一層層往上爬(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領悟到什麼東西都是老天暫時給人使用、保管,最後都要還給老天,什麼東西都帶不走,縱使是被帶走也不能用(陰、陽界所使用之貨幣不同,不能流通),一場空,修道高人了解形體之善、惡是隨靈魂一起走的。所以年輕時之成就或受苦,不見得能代表晚年之景象,不必高興或悲傷,即俗話所說的未見(到)頭,也未到(見)尾,不能斷定為人成功或失敗。年輕時事業如何成功?家族多富有?官作得再大?都是不能損人利己,同行間相爭、職場間同儕間相互排擠、長官高壓部屬,逼到部屬離職,中年失業,無力養家、兄弟姊妹或家族間相互爭家產、霸占祖產,娛樂界之演藝人員、政論節目之名嘴,其言論有帶頭及示範作用,如朝正向面示範,可以改變善良之社會外在環境;如朝負面方向示範,教壞囝仔大小,可把社會給搞亂掉,如只想賺錢,只要能達到損人利己,得到名、利為其目的,以這些不當手段相爭所得到之利益,雖然是紅透半邊天,但不見得算是成功(見齊物論第4節:終身役役不見其成功),仙拼仙之結果就是拼死善變的猴齊天,業因果報就會於自己年老時呈現出來,報應會很慘烈的,何苦來哉?必須到老年無病痛、兒女、媳婦很孝順或行動不便,臥病在床,兒女、媳婦不關心時,晚景是淒涼還是幸福?才能論輸贏(成功與否)!知道體與用、性與相、因與果、是與非(庚桑楚第7節: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祭祀時牛的四肢、五臟以不可分散為是,肢解為非;祭祀後則以分散肢解為是,不肢解為非;觀室者周於寑廟,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參觀宮室的人,繞行寑廟殿堂之後,還要使用廁所。以白話來說,是在形容、比喻上廁所也要看場合啊!不能於開會中,主席致詞時要去上廁所啊!還是結婚迎娶之大喜日,婚禮會場,新娘急著要上廁所啊!忍也要忍到致詞完,或入洞房後找空擋才去上廁所,不然會是會多難為情之場景啊!故是與非之用法與判斷標準是因時、因地、因場合不同之變化而決定的,並無一定標準)、有與無之變化關係,領悟出其道理出來,就有能力去判斷是非曲直,不會去相爭,不必求於人,也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什麼事都會很圓滿,沒有缺陷、遺憾,才能造福子孫,至於說要怎麼修才能出道?那是講給初學道的人聽的,修道最終就是要知道此道理的;未修道之凡夫搞不懂這些道理,拼命的去追逐名、利,求升官、發財、身體健康,爭、求到將是視為非、將非視為是;以正視為邪、以邪視為正;以利視為害、以害視為利;將孝順父母、兒女之次序顛倒迷惑,凡事都以利益關係為衡量標準,不會去考慮親情、感情、友情…等等,一遇到與利益相違反就翻臉不認人,不是不相往來就是告上法院,無倫常觀念,自作自受(自創惡因-12因)那就很麻煩了,到最後住進醫院或看守所,那就很可悲了!故不論年輕、中年多風光?社會地位多高?權力多大?多富有?過著何等豪奢生活?都不能行詐、騙手段,以免老年才來受苦,更要考慮到當自己年老,至行動不便時,無兒女或兒女遠走高飛,不在自己身邊,要如何應對之問題,而這些問題都與不誠實、詐騙、欺騙之因果(自食惡果-12果)有關,尤其居上位者更須要注意此問題,上樑不正,下樑要如何正呢?負面教育,影響深遠,其反作用力是會很大的,報應會很慘烈的,不可不信邪。與易經繫辭傳第13章第12節所言: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心為惡,就會有惡報,於因果報應一顯現時,就無解,災難逃也逃不掉。是件很麻煩之大事!道理都相同的。這些都是道體之作用,變化出來(物化)的,是假相,不會長存的,到最後都必須回返自然(歸零),只要心性不為惡,或由惡轉善,就不會有災難,或將災難轉變到損害最少的程度,才會有解。這就是佛家白話文所稱之:萬物平等;莊子一書文言文稱之:齊物,有齊物論專篇在談論是非之辯,同一件事情,因每人之見解、觀念之不同,所產生是與非之看法完全做不同之解讀,所以會有你說他不對,他說你才不對,法院才有打不完之民事官司。到底是統一才對或獨立之見解才對?就觸及此問題!當人生邁入老年時都會出現種種以前認為不是問題之問題,於邁入行動不便時,通通變成大問題,這些問題有沒有事先防範?或根本沒想到這些問題?是年輕時之看法對?還是老年時之看法對?就必須把齊物論、秋水篇兩章著作搞清楚,人生就不會有遺憾!人於年輕時體力旺盛,吃苦無所謂,但如果老年時才來受苦就很可憐了,因年老沒體力了,所以必須趁年輕時做點好事,以改善老年的生活環境,免得年老時才來受苦,就覺悟(理解到應否修道之道理)了。衆生已碰上了新冠病毒及其變種病毒之侵襲,不論是因確診而死亡,還是沒確診,因怕被感染病毒而嚇死,為了防疫,而把經濟搞慘了,都是不懂得不能違逆自然法則及齊物論第9節所言之: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一體),要與變種病毒、癌細胞平等、和平共存之理論、原理之道理,卻只知道要發明新藥來殺死病毒或癌細胞,而病毒與癌細胞也要活命,萬物只要不違背自然法則而去違逆天理,就不會去觸犯病毒或癌細胞影響到它們的生存,能與其和平共存,它們也不會去傷害萬物,只要念頭善,病菌、病毒都能化解,也不會變種,如違逆天理不改正自己錯誤之行為,仍然我行我素,不知和平共存(齊物論-萬物平等理論)之原理、道理,等到病毒與癌細胞也翻臉反撲時,則同歸於盡,要死大家一起死,死了,就不會相爭了,就天下太平無事了。因為道學是在講如何預防疾病發生之道理、原理其所醫治的是人之靈體(靈魂);而醫學是在講得了什麼病要用什麼藥來醫,醫學謹能醫人的病,其所醫治的是人的肉體(身軀),不能醫人的命,只有修道才能醫人的命,故道學與醫學均有其理論依據,差別僅在於知不知道萬物一體耳,至於是不得病重要或是等到得了病才來醫比較重要?則無一定之標準。如果修道的人多,生病的人相對就會減少(因為有修成道的人不會生大病,頂多是得些小毛病,藥到病除),醫院沒病人可醫,醫師可能就會失業;如修道的人少,重功利主義的人多,腦筋整天在想鈔票、權力,不曉得積善修德,以造福子孫之道理,則生病的人相對的就會增加,醫院、醫師就會賺翻了(醫門多疾之道理-得不治之疾之大病,藥到會命除的),此方面就涉及每個人之觀念、見解、性向之不同,也沒標準答案,是要靠智慧去決定的,須了解醫學謹能醫人的病,不能醫人的命。只要世人高興就好,如此而已矣!如仍不能覺悟,不能安其居,樂其俗,守誠信,不遠徙,不去知與故,循天之理。如果還是繼續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則到壬寅年就會很麻煩,當不幸發生戰爭,及種種的身體健康、家庭問題、無兒女或兒女不在身旁,種種之因素圍繞在身旁,須自己一人獨自去面對時,不管是富可敵國,到老年之人生會是出現何等場景?是幸福?是淒涼?這些問題都必須每人到了老年,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時才會顯現出來,才發覺至親、好友、童年之玩伴已漸漸離我們而去,回去報到了,連聊天、說笑的對像都沒有,相當寂寞,領悟到人生是一場空(寂然),再多之榮華富貴也沒用,錢存銀行,要醫師、看護幫我們用,用不完,躺在病床,不能動的時候,肚子餓了可以拿錢來吃(古人稱賺不正當的錢、貪污為歪哥、吃錢之反諷),要死也死不了(閻羅王拒收)、要活又活的很痛苦;豪宅、別墅留給外傭住,一點辦法也沒有,故曰:人生決戰於晚年。人生勝負關鍵就在於此!也無法後悔的,後悔也沒有用的,這就是人生(参見2016、8、25正而後行,遠離禍患一文有觸及人生決戰於晚年之論點)。也就是觸及圓不圓滿(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之問題。保身:能避開災、禍(不會意外的因車禍、火災、空難、山難、海難或其它之種種意外)傷害到自己身體;全生:生與古性字同義,能回復到真性,不會離婚、養小三、貼小白臉、拋家棄子,求自己的享受;養親:為人子女的能奉養老父母、翁姑,送老人上山頭,自己不會比老父母、翁姑早回去報到,讓白髮人送黑髮人,留著黑髮人無人奉養而受苦,父母親都能盡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至婚嫁,不會私心丟下子女,自己先走,逃避責任;盡年:能壽終正寢,活完自己應有之壽命,安祥的在自己之床鋪、枕頭上回去報到,不會病死、意外死於床鋪外之異地、他鄉、他國。這四條件都得到時,就叫圓滿;只得一、二,也不算圓滿 ,人生還是有缺陷。世人到老年時想要此種圓滿?或想求名利?就靠自己選擇所走的人生道路,沒有人能強制要求世人的。
修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要修道德,不是在修名、利,故修道,不能將宗教劃成等號;宗教是信仰,每個人都有信仰自由,要信什麼教都可以,是心靈之寄託。修道是在修這些心靈寄託之道理、原理、原則,稱為:一,是正道。倫理道德是道之根基,故人不能違背倫理道德,以欺騙方式,逆天行事而不擇手段。宗教也是正教,但不知道理、原理、原則,而將宗教信仰拿來吸收信眾,以欺騙信眾之方式將信仰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賺錢,那就變質了,也就變成邪教了(左傳言:人棄常,則妖興。常:指倫理道德、五常-失去了人道。妖:指外表長的人模人樣,但未具備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觀念,沒有羞恥心,內心就像妖、魔、鬼、怪的心一樣(白話為:不是人),迷惑顛倒的在製造是非,為非作歹,還自以為人不知,鬼不覺,所以這些人不論社會地位多高?官當得多大?再怎麼有錢?雖富可敵國,不守誠信,都是屬於妖、怪,也就是罵人的粗話:不是人。就是因為不是人,棄善向惡,才稱為妖、怪,才會把社會搞成那麼亂)。人須知道此道理才行,不能知道了,又在掛羊頭賣狗肉,亂搞一起;或不知此道理,修到最後變成走(著)火入魔,住進瘋人院或整身都是病,躺在醫院,望錢興嘆,那就很可悲了!
天下之所以那麼亂,出於眾生相爭的太嚴重,違反自然法則而不自知,或知道是違反,而照常我行我素,不信因果,所招來之天災、人禍、傳染病毒(瘟疫),自然必須由眾生自己來承受或共同承受苦難,只有眾生自己能救得了自己,老天也救不了的。這些道理於2020、2、4及2020、2、8之無心自然與人為有心之不同、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二篇文章都已提過,為何於此處又再重提叮嚀呢?眼見新冠病毒及其變異病毒越搞越嚴重,政治人物之行為模式不同、強國間之利益衝突之爭端、政治之野心不同,已達到快要興起戰爭邊緣,一但發生問題,眾生會繼續受苦難,希望眾生不要繼續在作夢而不能覺悟,能體悟出北冥有魚:修道積陰德,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因陰德無量,有修道德、盡孝道,把兇、狠、險、詐,妖魔鬼怪的心性(盜跖篇第10節)去除掉,才能漸漸減輕苦難,也能避開瘟疫。風之積也厚,水之積也厚,積功累德,平時可庇蔭子孫,其祖先也可同時沾其光,心靈才可化為大鵬鳥,年老時老死前才能飛回老家(天池、天堂、天園、天國、極樂世界),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如無法達到造福、庇蔭子孫之境界,至少也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做個好榜樣給兒女學習,不能為所欲為,當失去倫常、廉恥觀念,就天下無敵,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時,是會殃及子孫的。人至老年無家可歸,住公園、車站,行動不便、臥病在床,得了一些奇奇怪怪之病或不治之症,無子女照顧,無錢請看護,也無錢繳住長照機構之醫療費、或很有錢,兒女吵家產,不顧老人。要活,活的很苦;要死,閻王爺不收,心靈無法找到歸宿,晚景悽慘,那就很麻煩了,這就是人生之真實相,但是修道係個人之自由,並無強制性,每個人都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把過去所容易犯的錯誤行為改正過來,個自選擇、追逐人生的方向(則陽篇第10節: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参見2018、3、5禍福、榮辱、是非無定則二.一文),修道德、積陰德、盡孝道,老天有長著無形的眼睛看世人之言、行,這就是莊子一書(南華經)中所說的北冥有魚(積陰德),陰德無量-物化之道理、原理、依歸之所在(也就是白話所說的:自作自受),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行善積德,不宜事事向錢看,違反了自然法則而不自知,故應早日覺悟,去(拋棄、甩開)知(智巧)與故(偽詐)-即不耍小聰明、偽詐-例如得妄想症,搞假碩士、假博士學歷來滿足虛榮心,欺騙社會,取得高位,來獲取不正利益、騙選票…等等之偽詐(騙),須循天之理(順應自然法則),就能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神(心靈)純粹(純淨而不間雜)、魂不罷(疲)-靈魂不疲倦,就不會生病(其鬼不祟,其魂不疲),靈不作怪,魂就不會疲勞,故不必擔憂病毒傳染之問題(見刻意篇第2節、天道篇第2節、網路名稱為:天選之人。老天衡量世間凡人是好人?壞人?是以倫理道德-天理為評分之標準,並不是以學問知識、科技、醫學技能為標準,有達到老天要求之標準者,沒有煩惱-即佛家所稱之貪、瞋、癡,則知神-守護神佑之,心清淨了,就不會生病,平安無事,什麼事也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福報),這就是莊子於齊物論中所言:夢與覺之物化原理、道學與醫學、科學與迷信之問題,見解雖不同,其原理則相同,至於要如何作抉擇,是要靠智慧的。希望讀者家庭、事業能圓滿、身體健康,順此向大家拜個早年,祝新的一年,人人能平安、事事如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