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有錢人與沒錢人、將官與小兵、大官與庶民,對同一件事情(是與不是)之看法不同,誰對?

有錢人與沒錢人、將官與小兵、大官與庶民,對同一件事情(是與不是)之看法不同,誰對?
        外務篇:「靜默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物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之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之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盜跖篇中:孔子與盜跖之抬槓:「孔子謂柳下季之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VS爾作言造語,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子之罪極重、子張與滿苟得之抬槓:盍不為行?若棄名利,反之於心。VS無恥者富、无足與知和之抬槓:人卒為有不興名就利者…欲惡避就,故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VS去至重,棄至尊,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亂、苦、疾、辱、憂、畏,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故事中雙方所抬槓者均為兩種極端,不論是或不是,皆各有其道理在,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移是,今之人也,統、獨之爭,挺核、反核之戰,挺馬與反馬,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庚桑楚篇237)、同聲相應,同類相從也(漁父篇312)。故有錢人有有錢人之煩惱,沒錢人有沒錢人之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之休閑活動,沒錢人有沒錢人之休閑活動;只是相對性之不同而已,所以有錢人不一定就快樂,沒錢人不一定就不快樂,只是煩惱不同耳,故天下事理沒有對或不對?是或不是?美與醜之問題,關鍵就在人之起心動念,心念善,事理就對、是、美;心念不善,事理就不對、不是、醜。故只要安於本分即符合自然。
        莊子齊物論所談是非之辯,是在說明天下事沒有對與不對,是人太聰明,非得要分出是與非,才能分出高下,而用智。從古代辯到現代,還辯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樂到媒體政論節目之辯士,每天正反電視節目相互指摘對方,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那到底誰對誰不對?聽久了,與猴子罵乞丐、乞丐罵猴子,罵久了,到底是猴咬狗或狗咬猴?聽眾、觀眾也快搞胡塗了。與其辯不出所以然來,不如靜默,心神寂靜,有修養就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常生氣會傷心臟,脾氣不好易得高血壓,按按眼角之穴道可以防止老化,心情平靜就可防止急躁。話是如此說,並沒有錯,不過這些都是勞碌命的人休息時所使用的方法,有錢又有閒的人會去洗spa,三溫暖或按摩,花錢休閒享受而不會去過問要如何寂靜或按摩。聖人如何去改變天下,神人不會去過問的;賢人如何去移風易俗,聖人不會去過問的;君子如何改變國家或社會制度,賢人不會去過問的;小人如何去迎合拍馬,君子不會去過問的。故各司其職,與自己無關或不重要的事是不去過問的。故有錢人與沒錢人、將官與小兵、大官與庶民,對同一事情之看法也不同,有錢人認為有空閒要去國外觀光、渡假、旅遊,以增加視野寬廣度,不必當守財奴,沒錢人三餐不繼,一有空就要找些工作來做,多賺一點錢,對錢的看法就不一樣:將官從事領導統御,講氣質、風度,做決策,發命令,座轎車,進出大飯店,顧門面,對所發之命令必須貫徹;小兵只是在聽命令,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必有大學問,能拖就拖,應付應付即可,可吃路邊攤,對於有沒必要發此道命令,看法也不一樣。大官做決策仍依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方式。當船之掌舵者,帶民眾往正確方向走,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有些事只能說不能做,與庶民認為決策須公開透明,說清楚、講明白,看法不同,因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低處望遠看去都有障礙物遮避視野,看不清楚之故也,故當領導人須概括承受,天天被人罵,做這樣也被罵,做那樣也被罵,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也(老子第78);民選首長會主張國之節慶要放煙火,爭取世運,花博,增加消費能力,辦紀者會或請影歌星來晚會表演,提高國家及其個人之知名度,選舉時可多爭取選票,憨百姓認為政府把人民納稅錢拿來亂花,不如拿來照顧弱勢,看法也不同;政府挖馬路,電力、電信、瓦斯、水管單位,都有自己之員工、家屬要養,還有包商一樣也有員工、家屬要養,必須個單位挖個單位的,才能創造就業機會;今天你挖,挖好了,明天換我挖,民眾罵翻天,說為什麼不一次挖好呢?官員會告訴你說整合不易,還須應付突發狀況,如水管漏水,不准挖馬路,會被民眾罵翻的,如一次挖好,這些員工、包商不都全都失業了!官員與憨百姓對同一件事情之看法也不同,那到底誰對?
        莊子盜跖篇之各節故事情節,讀者如於夜闌人靜時,靜下心來,慢慢研讀、品嚐,保證會笑到流淚,體會出人生,如單獨以看小說方式看一看,則看不出故事是在說什麼?時值甲午年,社會會亂紛紛,依老莊之理論為眾生有妄心,心未澄,慾未遣也,老莊如是說,對或不對?讀者智慧很高,必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做正確之判斷,希望天佑台灣,不要有大事發生,國泰民安。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談老人家急病應否氣切或手術急救-有修道與未修道者對於生死之看法、口味不同?

談老人家急病應否氣切或手術急救-有修道與未修道者對於生死之看法、口味不同?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知北遊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雖有壽夭,相去幾何?」。此二段勸世文是講給想要修道或有修道的人聽的,意思為老天賜給我完整的身軀未殘缺或畸形,給我一生勞苦,能養兒育女,服侍父母,老的時候能過著安逸的晚年,死了是給我不必再勞苦,可以休息了。所以老天能賜我好生,必也能賜我好死。能來世間為人,時間短暫,就像白馬奔騰,跑過牆壁的縫隙一樣,一剎那間就過去了…雖然年齡有長有短,但是相差多少呢?所以要得到老天賞賜,修道就能得到好死,該死該回去的時候,很安祥的,沒多久就回去報到了,不會拖累子孫,如未修,年老時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不了,如中風,有口不能言;腸胃癌,插鼻胃管來灌食,有嘴不能食;背尿袋、屎袋,有尿道、肛門而不能用;有腳不良於行或不能行;如有一點積蓄,留給養老院或外籍看護來花、替子女分憂解勞,那還好;如無積蓄,子孫可就累了,要怎麼辦呢?那年齡長、短又如何?要死死不了才可憐,故修道無它,修個好死而已。
        於學校讀書時,有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成語,此句話到底其真意為何?未上年紀當人阿公、阿嬤的人是體會不出來的,老人家之心境、觀念是與年青人不一樣的,年青人認為我要打拼事業賺錢養家,並沒有錯;認為我很有社會地位,官做得那麼大,當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放棄工作來服侍老人家,太可惜,花錢請人來照顧就好了,也對;老人家認為養一堆子女,長大了,各自遠走高飛,能力越強,跑得越遠,老了,兒女不在身邊,沒有安全感,家裡為什麼要找個陌生人進來住?畢竟不是自己子女,即使再怎麼會照顧,內心仍感覺不安,也不見得不對。那到底是誰的觀念、看法才對呢?於為人阿公、阿嬤時,自己也已開始會有不安全感了,會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話給子女聽,告訴子女說:我年輕時只想賺錢養家,現在回想,想要盡孝道,老父母不在了,如果他們能多活幾年,我為人子女的,可牽著老人家的手,在公園散步、聊天,享受天倫之樂有多好啊!希望其到老年時,子女能服侍他們,給予機會教育,問題出在自己年輕時有無服侍阿公、阿嬤?子女全都看在眼裡,已學起來了,已建立了於自己長大時要不要服侍父母之觀念,此即老莊所說之「不言之教」。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成語,就留給子女講給孫子來聽吧,感慨萬千也沒用了,已上行下效了。於公開之喜宴間,有些親友在聊天時,無意間會問年輕一輩說:將來你們結婚後會不會養你父母?年輕一輩回答得很妙;看老爸、老媽有沒有養阿公阿、嬤啊!他們有養,我就要養,他們沒養,我幹嗎要養!答得很乾脆。不盡讓長輩嘆口氣:現世報在眼前,自作自受,誰也怪不了誰的!
        同理:老人家急病應否氣切或手術急救?此問題一樣也無標準答案,為人子女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孝順,有的認為要氣切或手術急救;有的認為不要氣切或手術急救,盡量醫治,不行時,就讓他自然回去,免得他再挨一刀而受苦難;甚至也會為此,子女大吵一架,問題是搶就得來,能多活幾年是子女的福氣,如搶救後變成植物人或癱瘓,要怎麼辦呢?後續照顧問題誰要負責?病人受折磨,子女也受苦,是為兩難。那就要靠老人家自己的造化了。
      人間世篇:「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天運篇:「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之意境就是如此,每個人觀念都對,看法不同而已。出生來當人,就須經磨練,經過苦難之過程才能成長,有修道就能避開苦難,修不修?避不避?各人之口味不同,自己決定,沒人能強求。人生就是如此,老、莊如是說。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是人的靈(鬼)或肉體在生病(想知道五十肩、過動症、自閉症之原因,就須知道人與天地、鬼神、大自然間之關係-無變為有之真空妙有)。

是人的靈(鬼)或肉體在生病(想知道五十肩、過動症、自閉症之原因,就須知道人與天地、鬼神、大自然間之關係-無變為有之真空妙有)。
        莊子知北遊篇:「知形形之不形」、齊物論篇及寓言篇:「罔兩問景()之形與影之關係」、刻意篇:「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天道篇:「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罷(),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人間世篇:「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全性、養親、盡年」。此分載於各篇之理論,均是在論述生病之原因,主要是出在靈,靈生病,是看不到的靈性,就要以無形力來醫療;至於肉體之生病,是屬於看得到的有形體,就要以醫學之方式找醫師醫療。所以醫學有醫學博士;道學有道學博士;國學有國學博士,最高階級都是屬於博士層級,而各有不同教學之養成方式,同樣都是在治療不同之疾病。有形與無形醫療方式不同,最大之區別在於:有形之醫學僅侷限於醫治肉體之疾病;道學是在醫治肉眼所看不見之疾病,這些無形靈性之疾病範圍廣大,包括身體、精神、家庭、事業、遺傳、家教…等等,都與靈性有關。刻意、天道篇所記載之:「鬼」,此鬼字即無形界所稱之:「靈體」也,病因大致是為心胸狹隘,身心比較不安定所引發,知道了病因,就可以修道方式來讓心胸廣大,外靈比較不易侵入其靈體,事先預防之,就不會生病,是一本教人要世人要如何才能不必看醫師,如何為人處世才不會生病,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天樂,就是修道德,有修道德,就無鬼責,靈不會被欺負,身體就不會生病,雖然修道無所得,但這些就是修道之得無所得之所得,無變為有(無中生有),稱為真空妙有,真空(真性)所現出的相,為幻相,是假有,不是真有,才稱為幻有、妙有,也是真空幻有-即佛學所言之性變為相,相回復為性。
        莊子之形與影之關係,即釋家所言之因果關係;知形形之不形,第一個形當主宰解釋,第二個形當形體解釋,不形當無形解釋,即須知道主宰人之腦袋支配形體的是無形的靈,並不是由人自己之腦袋瓜在支配,人之腦袋瓜又係受無形的靈在支配,只是一般人無法了解,須有修道之高人才會了解,此謂之玄。人受制於無形而不自知,此謂之妙(文言文則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來表達一切)。有些人前世有修行,靈體清淨而出生於富貴人家,不敢殺生,但其父母家境好,用牛、羊肉、馬肉給他吃,讓小孩攝取較高之營養,但這一吃,就影響到其清潔之靈,產生靈與體不協調,相互干擾,吃太多了,靈被所食之牛、羊、馬肉抑制,靈與體無法互動,產生自閉症或喜憨症;吃不多或比較多,就會心神不寧,身心難安,產生好動症,坐不住,蹦蹦跳跳,讓老師、同學、家長看了很討厭,會被排斥;有些小孩因前輩子之因緣,須有小孩之父母親幫他們解決問題,小孩之本靈遭到外靈干擾或侵入,父母不知道找修道人與外靈溝通,幫他們解決問題,時間久了,輕則過動,重則自閉,大人碰到此相同情況,夫妻就會經常吵架 吵到離婚收場,很麻煩的。得此症狀之小孩,醫藥是無法醫治的,只能就教於有靈修之高人,查一查其生靈是那一環節被干擾到,將干擾之因子去除掉,靈與體不相干擾,和諧相處,回復正常運作,過動、自閉、喜憨才會改善,如果吃藥,反而會抑制其腦部發育。其鬼不祟,鬼字即為靈,靈不作怪,人就不會有病痛。其魂不罷,人的魂不疲勞,人之身體就不會感覺累(與知北遊篇:四肢彊,其用心不勞的道理相同),這稱為無形主宰有形,只是人自己認為自己很聰明,可以人定勝天,以為所有之事情都是由其腦袋瓜在發動,就是不信看不見的東西,事實上看得見的是假像,看不見的才是真的,風,人肉眼能看得見嗎?空氣,人肉眼能看得到嗎?電波,人眼能看得見嗎?人心,長得怎麼樣?有誰看過?一斤值多少錢?也沒有ㄧ定之標準,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那到底誰不對?你說他是井底之蛙,他反而說你才是井底之蛙,那誰才是井底之蛙?你說他腦筋有問題,他反而說你腦筋有問題,那誰之腦筋有問題呢? 也沒ㄧ定標準。須和之以天倪,靠自然來調整,辯也辯不出結果來。
        靈魂這種東西是看不到的,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沒有受過靈學訓練的人是無法知道的,於受訓時,以他的拳頭錘一下你的大腿的靈,突然間你的大腿就像被鐵鎚敲到一樣,痛得哇哇叫;將你的脖子的靈予以扭一下,你的脖子就被鎖住,突然間脖子就不會動,當空襲警報解除後,突然間又好了,不痛了。當受到老天眷顧時,老天發覺該人某一器官發生問題不救他不行時,會在他的靈魂之器官處予以換一個新器官,換好後該人所生的病就馬上復原沒病了.當造病之神要你什麼地方痛,在你的靈的某一部分隨便動個手腳,就夠你受了,看醫生也看不好,癌症更不必說,起初是無形的,檢查不出來,但到檢查出來時,就是已被點到名了,要很小心,隨時會被招回去報到的。但知天樂者,即不會有此病痛,悠哉!遊哉(見2013、11、8修道之快樂-可脫胎換骨一文)!這也是玄。吃齋這種事,有吃祭祀之齋及心齋二種,吃心齋是在集虛氣,並沒有那麼容易集的,有心去吃齋,如有那麼容易集虛氣,那就皞天不宜(違反自然)了。皞天:自然之理也(因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會惹人討厭)。不宜:相違背也。皞天不宜:與自然之理相違背之謂也。須有修道之天份及機緣,才有辦法集虛氣,集了虛氣(也就是太和氣)就能如養生主篇所說之:「緣督以為經」,保持督脈經絡之暢通,就可以保身、全性、養親、盡年,也不會有痠骨輪、痛骨節之慢性病痛。就連妖魔鬼怪一看到或碰到人身上有太和氣(又名陰陽氣,即天地之氣也。天有天氣、地有地氣,天為陽,地為陰。合稱:天地氣、陰陽氣。總稱:太和氣)者,也會很尊重他,主動的逃之夭夭,逃到直尾溜,不敢去傷害他。得有五十肩、四十肩、很容易會閃到腰、扭到腳,就是世人已違反了自然或道德,老天事先發出來之警訊,由妖魔鬼怪來作怪,是來討債的,慢慢的痛,慢慢的還債,債還完了就不痛了,世人應該覺悟,平常寧願吃一點虧,不要太斤斤計較,也不可得理不饒人,不能再作錯事。想要早一點不痛,送他一點太和氣,他就逃之夭夭,也就不痛了(但是會替人背債的),這才算是吃心齋(同2013、11、8修道之快樂一文),如以嘴巴吃齋,吃給人看,則為世俗或祭祀之齋,二者並不相同。莊周此種學理論述,是有通過實務之考驗的,不管你信不信,做參考也可以,等到痛或病的時候,也許就會想到莊周之此學說論述。所以不想生病就要瞭解人與天地、大自然、鬼神之關係,不懂這些關係時當然會生病。反之,就不會生病。醫藥是在醫看得見有形的肉體生病,至於違反禮義廉恥、三綱、五常看不見之病,是由老天爺在負責醫治的,帳是先記載在五臟中,最後算總帳時,由五臟來承擔責任,所以才有醫院人滿為患(醫門多疾)的問題,世豈識之哉!
        莊周不能洩漏天機,只能以說故事之方式記載於經典,眾生有需要就自己去悟,這是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層級,僅能意會,不能言傳。故莊周只有在說故事,並沒有在說天機,故不算違法,其所著莊子一書是在描述人之生、老、病、苦、死過程中如何趨吉避凶、免禍、保真性、不迷惑之道(戒掉內心之貪、瞋、癡病毒,遠離外在之邪染-病痛之根源)。其學說理論僅論及是人之靈在生病,不是肉體在生病,他為什麼會知道?因知者不言之故也,老闆是他在當,要去問老闆才知道。心即是神,孔子、老子、莊子都教人要洗心,只有出生之嬰兒最天真、無邪、可愛,心性未受污染(道德經第20章:如嬰兒之未孩),小孩開始懂事後就開始慢慢受到污染,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圈後污染更嚴重,這些大聖人都教人要保持真常之心,不失真性就要養性,只是古字之文言文一字多解,看是用在何處就做不同之解釋,很方便,又很有意境,但遇到有心人或江湖郎中,為了名、利,曲解予以做成不同之解釋而害了後人,將養性解釋成養生,要洗心而不洗,而變成要洗腎,心神是源頭,源頭不清洗,下游之五臟猛洗,洗到死也洗不乾淨(要知道洗腎之原因:病源在於欲望太強,鈔票、名利、權勢在做怪;失智症病源:年輕時忘恩負義、過河拆橋,吃菓子不拜樹頭,甚至連樹頭都拔除),故醫門多疾,醫院人滿為患,一屋難求,變成一床難求,上樑不正下樑就歪,大人之心術不正,小孩之心術會正嗎?只是大人都認為自己之心術很正,是別人之心術不正,你說他只會檢討別人不會檢討自己,他說你錯了,其實我每天都在檢討我自己,檢討的結果是我對,別人不對(儒墨之非),與修天道、修人道、修錢道,一樣是修道,但盜亦有道乎?似是而非,小孩會學壞,問題出在父母,媳婦(台灣話稱為:新婦)會不孝,問題出在婆婆年輕當人媳婦時,不孝其婆婆而不敢說出口,都怪罪晚輩,但老天有眼,播種什麼子,就得什麼果,就配什麼樣的媳婦和你打擂台,此為簡單最根本之ABC,每人都知道要孝順,但又把孝順用錯地方,孝順到兒女或孫子身上,變成孝子、孝女、孝孫,對父母之孝順變成孝順其財產,真正能替父母把屎、把尿,服侍三餐,親自照顧之孝順之人是有的,但不會太多,財產分不公平則先打官司,等官司打好才要下葬,官司在國內打打得不夠癮,再由國內打到國外,打得不亦樂乎!不懂得遺產是誰賺來的,是要留給子孫做紀念或要留給子孫花用的?死人已不會講話了,如果還能活起來的話,這些在打遺產官司之子孫,必逃之夭夭,還有臉面對其祖先嗎?生前對老人家有無如此關心?死後為什麼對遺產如此關心呢?所以有人寧願將財產捐出而不留給子孫,要子孫自己去賺錢才不會打官司,自有其道理在,等到輪到他老了,換他的兒子來打遺產官司,有無此種人,有喲!而且是滿多的,也都說自己對,兄弟、姊妹、嫂嫂、妯娌(台灣話稱為:同姒)、嬸嬸不對,此情節,說因果也對,說基因也對,說品種也對,說遺傳也對,統一之答案就是上行下效,但居上位者不認為自己不對,居上位者只要認為自己不對,有改正,晚輩就不會發生同一結果,就直了,也不會繼續歪下去,此道理每人也都知道,只是嘴巴只會說,而不會做,只想做志工或修道給人看,表現也滿熱心的,是否如此?看看左右鄰居即知道,知道歸知道,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又變成不知道,不孝子會勸人要孝順;賺黑心錢的人教人要修道德;做小偷又喊捉小偷,趁機開溜;打人又喊救命,以免被路人捉去揍一頓;你說怪不怪?是腦筋太好或以為別人不知道呢?凡此種種行為,最終都須由自己的靈所吸收,於晚景時顯現出來,由自己慢慢享受晚年,修道僅是如此而已,並無多大學問,只是敢不敢,要不要,做不做之定性問題,其餘都是假像,是說在騙小孩也好,在騙人也好,在騙鬼也好,欺世盜名而已,高興就好,不能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等到事情到來時,怪天怪地就來不及了,只要世人歡喜就好。

具備不違反自然法則,不會帶來災難之條件,才有資格到天堂、極樂世界(小國寡民)去。

具備不違反自然法則,不會帶來災難之條件,才有資格到天堂、極樂世界(小國寡民)去。    
        老子不徙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莊子胠篋篇:「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昔者容成氏、伯皇氏…軒轅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人生如一場大夢,萬世之後而ㄧ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繕性篇:「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莫知為而常自然。」、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老子之不徙章與莊子胠篋篇之意境及化境均相同,是在描述人死後有上天堂(極樂世界)時之化境,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解釋則失真走了樣,就非老莊所說之老死不相往來(神仙世界)之真意,此則故事是在描述人間修道人多,但有修成道的人不多,有修成道之高人將來靈魂可以幻化到天堂(神仙世界.極樂世界)住,能上天堂住的人並不多,所以小國寡民指的是神仙世界、極樂世界之眾生居住的地方之情境,其情境就如老子第80章所描述之化境,相當快樂,生活的無憂無慮
        小國寡民,不是解釋為國小民寡,而是以至德之世之標準來衡量善惡,修道能修到可以去天堂、極樂世界之國度資格、要件之人很少,那個國度就是小國寡民。人之靈魂將來能到天堂、極樂世界去住的人很少,其居住之環境就如同小的國家一樣,靈魂能升天之人較少,來比喻不會人多嘴雜,較容意保持真性,共處於虛靜,不豪奢,心情較舒適,民心不亂,較不會相爭,不必馳騁田獵,追逐錢財外物,而使心發狂,成修道修成仙、成佛的機會就比較大,即天上仙、佛較多,不必再轉世來當人,故凡間之眾生人數相對就比較少;相反的,眾生無法修成仙、成佛,須再來轉世,則凡間之眾生人數就相對的較多,就會相爭,而失去真性,較無法升天之意。而:「老死不相往來」不能解釋成人與人間鮮少互動,不相來往。往:去也。比喻死亡。來:生也。比喻轉世為人。故此句話有二種意境,一種意境是指修道高人,先修得人世間種種生活方式,活到老,死亡後,到極樂世界就是過著此種悠哉遊哉情境之生活方式。另一種意境為比喻仙境(天堂、極樂世界)之生活,不必再轉世來當人,直接住在神仙世界(天堂、極樂世界)。能到極樂世界去,其條件、資格,就以不徙章之修為為評分標準。即不違反自然法則,就不會帶來災難,故必須要修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境即為要注重內在美,生活樸實,不會重視外在美,不會穿金戴銀,珠光寶器,戴鑽戒,金項鍊,鑽石錶,珠寶,以顯示其富豪.奢侈.表現為貴婦.貴夫人.官夫人,特別顯現出與眾不同.一切穿著很普通,與常人並無二樣,有修心,洗心,不會黑心。外表打扮亮麗,內心在做缺德事,那就不太對了.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出入相友,老幼相恤.相助。雖有舟輿,無須出國,故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用聰明.智巧.奸詐.狡猾,可用於相爭害人之法寶,藏而不用,不會存有害人利己之心)。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之標準。於人世間有很多很有用的東西不拿出來用,勤儉而安貧樂道。很尊重自己生命而不會遠渡重洋,至國外掏金,能在國內服侍自己雙親至老,送其至山頭,能到極樂世界去。雖有船、有車(現代科學進步,已加上有飛機了),也不必出國,到處趴趴跑。很講信用,以結繩來當記事本,什麼事還沒做,欠債什麼時間還?看繩結就知道了(是在比喻勤儉)。粗茶淡飯,安貧樂道,住差一點之別野房屋,喝差ㄧ級之鳥龍茶,衣服怎麼穿都很樸素、漂亮,房子就是他的窩,隨遇而安,以當地之儉樸之世俗為樂,國與國之間很近,不必奔波出國而累,能聽到雞狗.蟲鳴.青蛙與鳥之叫聲,有如住在天堂,人已夠多了。相對的,今之人,與古之修道人完全不同了,不但要出國掏金,遠走高飛,父母變成獨居老人,開車要開雙B車、超跑車,出國度假,上夜店,開趴、住豪宅別墅、喝高級烏龍茶,喝XO名酒,想一夕致富,動歪腦筋,操捷徑,貧富差距極大,社會世俗變為如此,領22K薪水的人會自嘆不如人,生命不值錢。人有錢了,一開口就是金言玉語,生命值錢了,就會怕死,開始注重養生,其實「生」為古字之「性」字,應該是要養性,養其真性,卻曲解為要養生,不管人多會養生,而不養真性,該得癌症的一樣照得,跑也跑不掉。要修到不徙章所規定之條件、資格,才不會有病痛,才能到極樂世界去住,該章是在主修道德,盡孝道為基本要件,道德所占分數比重極重,孝道加其他條件之總分,決定能否進入極樂世界之門;如未盡孝道,僅以其修道所得之分數來跟他人評比,要進極樂世界之大門就不太容易了。此標準與考司法官一樣,作文單科未達50分就被淘汰出局,其餘各科分數考再高分也沒有用,就是怕將來制作處分書、判決書無法達到ㄧ定之水準之故也。故不能聽信江湖賣膏藥郎中在鬼扯,要聽他們說如何如何的修?將來才能到極樂世界去,而是要以老子不徙章所說的才算數。說也奇怪,為什麼老子要規定此資格、要件,而不能隨著時代之進步而與時俱進,變更遊戲規則呢?是怕眾生違反自然之故也,因四時一失序,天下就會大亂,眾生如有不服,可去與他理論理論,改一改自然律,看他肯不肯,因為是他在當家,老闆是他在當,伙計要聽老闆的話,不然會被炒魷魚的。
        能出生在台灣來當人,是祖上有德,故要珍惜,好好的修道,但不ㄧ定要到深山去修,在家養老父母親,為其把屎、把尿,盡反哺之恩,享受天倫之樂,就是修道,不盡孝道,只一心想去修道,冀求將來能到極樂世界去,即已先存有私心,一有心,就修不好,能盡孝道者,世間名、利、外物,都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就想得通,就通於ㄧ()了,自然就不會為非作歹,賺黑心錢或不義之財。並照莊子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之方法去修。尸:沒有用之死東西之主人、承受者。知道名譽就如同人已死掉,尚未埋葬,屍體是沒有用的,故不要一味追逐承擔名譽這些沒有用之死東西而煩惱;城府(心機)不能太深(不要謀略過度);要順物自然;任事不要執著、專斷;不要鬼頭鬼腦,成為智巧之彙集、製造者。有修到無極境界(體盡無窮),以平等心待人處事,跟鏡子一樣,任何人來照鏡子,都能照出自己的原貌,不會因人而異,照出不同原貌之人形,多一點自然,少一點人為,能作到平等(齊物),平常就能到極樂世界去玩(經介面之轉換,遊於無朕,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玩了),不必等到死後才能去。這就要看自己之造化了。老莊如是說,不是我說的,信不信皆無傷大雅,亦僅供參考,但到老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