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與沒錢人、將官與小兵、大官與庶民,對同一件事情(是與不是)之看法不同,誰對?
外務篇:「靜默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物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之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之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盜跖篇中:孔子與盜跖之抬槓:「孔子謂柳下季之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VS爾作言造語,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子之罪極重、子張與滿苟得之抬槓:盍不為行?若棄名利,反之於心。VS無恥者富、无足與知和之抬槓:人卒為有不興名就利者…欲惡避就,故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VS去至重,棄至尊,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亂、苦、疾、辱、憂、畏,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故事中雙方所抬槓者均為兩種極端,不論是或不是,皆各有其道理在,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移是,今之人也,統、獨之爭,挺核、反核之戰,挺馬與反馬,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庚桑楚篇23章7節)、同聲相應,同類相從也(漁父篇31章2節)。故有錢人有有錢人之煩惱,沒錢人有沒錢人之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之休閑活動,沒錢人有沒錢人之休閑活動;只是相對性之不同而已,所以有錢人不一定就快樂,沒錢人不一定就不快樂,只是煩惱不同耳,故天下事理沒有對或不對?是或不是?美與醜之問題,關鍵就在人之起心動念,心念善,事理就對、是、美;心念不善,事理就不對、不是、醜。故只要安於本分即符合自然。
莊子齊物論所談是非之辯,是在說明天下事沒有對與不對,是人太聰明,非得要分出是與非,才能分出高下,而用智。從古代辯到現代,還辯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樂到媒體政論節目之辯士,每天正反電視節目相互指摘對方,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那到底誰對誰不對?聽久了,與猴子罵乞丐、乞丐罵猴子,罵久了,到底是猴咬狗或狗咬猴?聽眾、觀眾也快搞胡塗了。與其辯不出所以然來,不如靜默,心神寂靜,有修養就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常生氣會傷心臟,脾氣不好易得高血壓,按按眼角之穴道可以防止老化,心情平靜就可防止急躁。話是如此說,並沒有錯,不過這些都是勞碌命的人休息時所使用的方法,有錢又有閒的人會去洗spa,三溫暖或按摩,花錢休閒享受而不會去過問要如何寂靜或按摩。聖人如何去改變天下,神人不會去過問的;賢人如何去移風易俗,聖人不會去過問的;君子如何改變國家或社會制度,賢人不會去過問的;小人如何去迎合拍馬,君子不會去過問的。故各司其職,與自己無關或不重要的事是不去過問的。故有錢人與沒錢人、將官與小兵、大官與庶民,對同一事情之看法也不同,有錢人認為有空閒要去國外觀光、渡假、旅遊,以增加視野寬廣度,不必當守財奴,沒錢人三餐不繼,一有空就要找些工作來做,多賺一點錢,對錢的看法就不一樣:將官從事領導統御,講氣質、風度,做決策,發命令,座轎車,進出大飯店,顧門面,對所發之命令必須貫徹;小兵只是在聽命令,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必有大學問,能拖就拖,應付應付即可,可吃路邊攤,對於有沒必要發此道命令,看法也不一樣。大官做決策仍依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方式。當船之掌舵者,帶民眾往正確方向走,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有些事只能說不能做,與庶民認為決策須公開透明,說清楚、講明白,看法不同,因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低處望遠看去都有障礙物遮避視野,看不清楚之故也,故當領導人須概括承受,天天被人罵,做這樣也被罵,做那樣也被罵,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也(老子第78章);民選首長會主張國之節慶要放煙火,爭取世運,花博,增加消費能力,辦紀者會或請影歌星來晚會表演,提高國家及其個人之知名度,選舉時可多爭取選票,憨百姓認為政府把人民納稅錢拿來亂花,不如拿來照顧弱勢,看法也不同;政府挖馬路,電力、電信、瓦斯、水管單位,都有自己之員工、家屬要養,還有包商一樣也有員工、家屬要養,必須個單位挖個單位的,才能創造就業機會;今天你挖,挖好了,明天換我挖,民眾罵翻天,說為什麼不一次挖好呢?官員會告訴你說整合不易,還須應付突發狀況,如水管漏水,不准挖馬路,會被民眾罵翻的,如一次挖好,這些員工、包商不都全都失業了!官員與憨百姓對同一件事情之看法也不同,那到底誰對?
莊子盜跖篇之各節故事情節,讀者如於夜闌人靜時,靜下心來,慢慢研讀、品嚐,保證會笑到流淚,體會出人生,如單獨以看小說方式看一看,則看不出故事是在說什麼?時值甲午年,社會會亂紛紛,依老莊之理論為眾生有妄心,心未澄,慾未遣也,老莊如是說,對或不對?讀者智慧很高,必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做正確之判斷,希望天佑台灣,不要有大事發生,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