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不違反自然法則,不會帶來災難之條件,才有資格到天堂、極樂世界(小國寡民)去。
老子不徙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莊子胠篋篇:「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昔者容成氏、伯皇氏…軒轅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人生如一場大夢,萬世之後而ㄧ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繕性篇:「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莫知為而常自然。」、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老子之不徙章與莊子胠篋篇之意境及化境均相同,是在描述人死後有上天堂(極樂世界)時之化境,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解釋則失真走了樣,就非老莊所說之老死不相往來(神仙世界)之真意,此則故事是在描述人間修道人多,但有修成道的人不多,有修成道之高人將來靈魂可以幻化到天堂(神仙世界.極樂世界)住,能上天堂住的人並不多,所以小國寡民指的是神仙世界、極樂世界之眾生居住的地方之情境,其情境就如老子第80章所描述之化境,相當快樂,生活的無憂無慮。
小國寡民,不是解釋為國小民寡,而是以至德之世之標準來衡量善惡,修道能修到可以去天堂、極樂世界之國度資格、要件之人很少,那個國度就是小國寡民。人之靈魂將來能到天堂、極樂世界去住的人很少,其居住之環境就如同小的國家一樣,靈魂能升天之人較少,來比喻不會人多嘴雜,較容意保持真性,共處於虛靜,不豪奢,心情較舒適,民心不亂,較不會相爭,不必馳騁田獵,追逐錢財外物,而使心發狂,成修道修成仙、成佛的機會就比較大,即天上仙、佛較多,不必再轉世來當人,故凡間之眾生人數相對就比較少;相反的,眾生無法修成仙、成佛,須再來轉世,則凡間之眾生人數就相對的較多,就會相爭,而失去真性,較無法升天之意。而:「老死不相往來」不能解釋成人與人間鮮少互動,不相來往。往:去也。比喻死亡。來:生也。比喻轉世為人。故此句話有二種意境,一種意境是指修道高人,先修得人世間種種生活方式,活到老,死亡後,到極樂世界就是過著此種悠哉遊哉情境之生活方式。另一種意境為比喻仙境(天堂、極樂世界)之生活,不必再轉世來當人,直接住在神仙世界(天堂、極樂世界)。能到極樂世界去,其條件、資格,就以不徙章之修為為評分標準。即不違反自然法則,就不會帶來災難,故必須要修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境即為要注重內在美,生活樸實,不會重視外在美,不會穿金戴銀,珠光寶器,戴鑽戒,金項鍊,鑽石錶,珠寶,以顯示其富豪.奢侈.表現為貴婦.貴夫人.官夫人,特別顯現出與眾不同.一切穿著很普通,與常人並無二樣,有修心,洗心,不會黑心。外表打扮亮麗,內心在做缺德事,那就不太對了.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出入相友,老幼相恤.相助。雖有舟輿,無須出國,故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不用聰明.智巧.奸詐.狡猾,可用於相爭害人之法寶,藏而不用,不會存有害人利己之心)。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之標準。於人世間有很多很有用的東西不拿出來用,勤儉而安貧樂道。很尊重自己生命而不會遠渡重洋,至國外掏金,能在國內服侍自己雙親至老,送其至山頭,能到極樂世界去。雖有船、有車(現代科學進步,已加上有飛機了),也不必出國,到處趴趴跑。很講信用,以結繩來當記事本,什麼事還沒做,欠債什麼時間還?看繩結就知道了(是在比喻勤儉)。粗茶淡飯,安貧樂道,住差一點之別野房屋,喝差ㄧ級之鳥龍茶,衣服怎麼穿都很樸素、漂亮,房子就是他的窩,隨遇而安,以當地之儉樸之世俗為樂,國與國之間很近,不必奔波出國而累,能聽到雞狗.蟲鳴.青蛙與鳥之叫聲,有如住在天堂,人已夠多了。相對的,今之人,與古之修道人完全不同了,不但要出國掏金,遠走高飛,父母變成獨居老人,開車要開雙B車、超跑車,出國度假,上夜店,開趴、住豪宅別墅、喝高級烏龍茶,喝XO名酒,想一夕致富,動歪腦筋,操捷徑,貧富差距極大,社會世俗變為如此,領22K薪水的人會自嘆不如人,生命不值錢。人有錢了,一開口就是金言玉語,生命值錢了,就會怕死,開始注重養生,其實「生」為古字之「性」字,應該是要養性,養其真性,卻曲解為要養生,不管人多會養生,而不養真性,該得癌症的一樣照得,跑也跑不掉。要修到不徙章所規定之條件、資格,才不會有病痛,才能到極樂世界去住,該章是在主修道德,盡孝道為基本要件,道德所占分數比重極重,孝道加其他條件之總分,決定能否進入極樂世界之門;如未盡孝道,僅以其修道所得之分數來跟他人評比,要進極樂世界之大門就不太容易了。此標準與考司法官一樣,作文單科未達50分就被淘汰出局,其餘各科分數考再高分也沒有用,就是怕將來制作處分書、判決書無法達到ㄧ定之水準之故也。故不能聽信江湖賣膏藥郎中在鬼扯,要聽他們說如何如何的修?將來才能到極樂世界去,而是要以老子不徙章所說的才算數。說也奇怪,為什麼老子要規定此資格、要件,而不能隨著時代之進步而與時俱進,變更遊戲規則呢?是怕眾生違反自然之故也,因四時一失序,天下就會大亂,眾生如有不服,可去與他理論理論,改一改自然律,看他肯不肯,因為是他在當家,老闆是他在當,伙計要聽老闆的話,不然會被炒魷魚的。
能出生在台灣來當人,是祖上有德,故要珍惜,好好的修道,但不ㄧ定要到深山去修,在家養老父母親,為其把屎、把尿,盡反哺之恩,享受天倫之樂,就是修道,不盡孝道,只一心想去修道,冀求將來能到極樂世界去,即已先存有私心,一有心,就修不好,能盡孝道者,世間名、利、外物,都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就想得通,就通於ㄧ(道)了,自然就不會為非作歹,賺黑心錢或不義之財。並照莊子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之方法去修。尸:沒有用之死東西之主人、承受者。知道名譽就如同人已死掉,尚未埋葬,屍體是沒有用的,故不要一味追逐承擔名譽這些沒有用之死東西而煩惱;城府(心機)不能太深(不要謀略過度);要順物自然;任事不要執著、專斷;不要鬼頭鬼腦,成為智巧之彙集、製造者。有修到無極境界(體盡無窮),以平等心待人處事,跟鏡子一樣,任何人來照鏡子,都能照出自己的原貌,不會因人而異,照出不同原貌之人形,多一點自然,少一點人為,能作到平等(齊物),平常就能到極樂世界去玩(經介面之轉換,遊於無朕,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玩了),不必等到死後才能去。這就要看自己之造化了。老莊如是說,不是我說的,信不信皆無傷大雅,亦僅供參考,但到老了就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