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人家急病應否氣切或手術急救-有修道與未修道者對於生死之看法、口味不同?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知北遊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雖有壽夭,相去幾何?」。此二段勸世文是講給想要修道或有修道的人聽的,意思為老天賜給我完整的身軀未殘缺或畸形,給我一生勞苦,能養兒育女,服侍父母,老的時候能過著安逸的晚年,死了是給我不必再勞苦,可以休息了。所以老天能賜我好生,必也能賜我好死。能來世間為人,時間短暫,就像白馬奔騰,跑過牆壁的縫隙一樣,一剎那間就過去了…雖然年齡有長有短,但是相差多少呢?所以要得到老天賞賜,修道就能得到好死,該死該回去的時候,很安祥的,沒多久就回去報到了,不會拖累子孫,如未修,年老時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不了,如中風,有口不能言;腸胃癌,插鼻胃管來灌食,有嘴不能食;背尿袋、屎袋,有尿道、肛門而不能用;有腳不良於行或不能行;如有一點積蓄,留給養老院或外籍看護來花、替子女分憂解勞,那還好;如無積蓄,子孫可就累了,要怎麼辦呢?那年齡長、短又如何?要死死不了才可憐,故修道無它,修個好死而已。
於學校讀書時,有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成語,此句話到底其真意為何?未上年紀當人阿公、阿嬤的人是體會不出來的,老人家之心境、觀念是與年青人不一樣的,年青人認為我要打拼事業賺錢養家,並沒有錯;認為我很有社會地位,官做得那麼大,當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放棄工作來服侍老人家,太可惜,花錢請人來照顧就好了,也對;老人家認為養一堆子女,長大了,各自遠走高飛,能力越強,跑得越遠,老了,兒女不在身邊,沒有安全感,家裡為什麼要找個陌生人進來住?畢竟不是自己子女,即使再怎麼會照顧,內心仍感覺不安,也不見得不對。那到底是誰的觀念、看法才對呢?於為人阿公、阿嬤時,自己也已開始會有不安全感了,會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話給子女聽,告訴子女說:我年輕時只想賺錢養家,現在回想,想要盡孝道,老父母不在了,如果他們能多活幾年,我為人子女的,可牽著老人家的手,在公園散步、聊天,享受天倫之樂有多好啊!希望其到老年時,子女能服侍他們,給予機會教育,問題出在自己年輕時有無服侍阿公、阿嬤?子女全都看在眼裡,已學起來了,已建立了於自己長大時要不要服侍父母之觀念,此即老莊所說之「不言之教」。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成語,就留給子女講給孫子來聽吧,感慨萬千也沒用了,已上行下效了。於公開之喜宴間,有些親友在聊天時,無意間會問年輕一輩說:將來你們結婚後會不會養你父母?年輕一輩回答得很妙;看老爸、老媽有沒有養阿公阿、嬤啊!他們有養,我就要養,他們沒養,我幹嗎要養!答得很乾脆。不盡讓長輩嘆口氣:現世報在眼前,自作自受,誰也怪不了誰的!
同理:老人家急病應否氣切或手術急救?此問題一樣也無標準答案,為人子女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孝順,有的認為要氣切或手術急救;有的認為不要氣切或手術急救,盡量醫治,不行時,就讓他自然回去,免得他再挨一刀而受苦難;甚至也會為此,子女大吵一架,問題是搶就得來,能多活幾年是子女的福氣,如搶救後變成植物人或癱瘓,要怎麼辦呢?後續照顧問題誰要負責?病人受折磨,子女也受苦,是為兩難。那就要靠老人家自己的造化了。
人間世篇:「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天運篇:「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之意境就是如此,每個人觀念都對,看法不同而已。出生來當人,就須經磨練,經過苦難之過程才能成長,有修道就能避開苦難,修不修?避不避?各人之口味不同,自己決定,沒人能強求。人生就是如此,老、莊如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