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鼃(蛙)不知「圖南」應做如何解釋?
逍遙遊篇:「大鵬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秋水篇:「井鼃(蛙)不可以與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此篇是以圖南:圖謀南飛,來比喻已修成道之大鵬鳥要到清淨能生智慧的地方去住。圖:希望也。南:是指方向,象徵智慧、清淨、光明,意境是指修道。南的意境的是希望去天堂(南天門)住(佛家指的是極樂世界)。南:指的是天然修道場,並不是指坐朝南之方向,只要心想修道,就是代表南方;心性清凈,現在所居住的陽宅或將來要居住的陰宅,都稱為南方,都是好地理之謂也。培風:憑藉風力。莫之夭閼:夭閼,夭:折也。閼:止也、塞也,無所阻礙也(佛家所言:有修道,人生境遇沒有障礙也)。道出正反二面之諷刺故事,提供世人就不同之人生觀、價值觀,對事情看法之省思,文章簡淺易懂,但意竟則無窮,不論你作如何之解釋,都對。看得懂的,一看就懂,且會開懷大笑;看不懂的,會認為很深澳,還是看不懂。於「齊物論」篇第15節之是非之爭講得更讓人無話可說,且五體投地,於文句之使用法上都不會得罪任何人,這就是莊子國學造詣高竿之處,可謂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故事中將鯤魚與大鵬鳥歸類為一組、蜩與學鳩歸類為一組,代表二種不同之看法與思考模式,鯤魚與大鵬鳥代表大知、蜩與學鳩代表小知,一樣是知,但為不同之知,差別在於鯤魚(喻修道高人)可物化(幻化)為大鵬鳥、蜩則不能幻化為學鳩,牛就是牛,牽到北京也是牛,不會幻化成馬,永遠是死腦筋,有理說不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冥靈樹以五百歲為春,以五百歲為秋;大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人與貓、狗之年齡算法也是不一樣,一樣是一歲,但算法不一樣,貓、狗一歲等於人六歲至十歲,此大年與小年之不同也。所以不要比年齡、比壽命長短。其意境為不要卵鳥比雞腿,亦比喻沒吃過苦的人(富家子弟)不知窮人之悲哀也;相反的亦比喻不要羨慕別人富貴,其能富貴,於背後也一樣藏有不為人知之辛酸之意。該故事之真意是要世人自己去悟道,才能得道,不可不悟道,只羨慕別人修道修得很高,而能庇蔭及造福子孫也。
前文有提及漁父篇;「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即今人所說之物以類聚也,什麼樣的人就與什麼樣的人聚在一起,談也比較談得來,也比較知心,與我同類之人講的話才聽得進去,非我同類的人講的話就算是什麼大道理也聽不進去。故基層人員與高層人員、有錢人與沒錢人、大官與小兵…、對事情之看法也不一樣,就如同放牛班與升學班之學生對讀書之看法也不同,但都有求生之本事(見應帝王篇第2節);有認為自己能力很強也很會讀書的人,考試就是考不上,不知一山比一山高,考試要考得上,必需要費多少工夫,只知整天在批評、羨慕官員、專業人員之福利,非要把士農工商、大官、小兵,老闆、伙計,薪水、福利拉平,把五根指頭切成一樣長才算公平,但未考慮到五根指頭切平後,就變成殘廢了,失去了每根指頭應有之功能。去參加考試,考上了,福利就有了,也就可不必批評、指摘他人了,社會才有進步之動力。故大見識與小見識可以井底之鼃來比喻、只顧眼前利,未具長遠眼光,亦可以井底之鼃來比喻、只羨慕別人有社會地位,而不知要如何才能有社會地位,亦可以井底之鼃來比喻、…,此故事之道理每人都懂,問題出在於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井底之鼃,你認為他不對,他反認為你才不對,肖仔不知自己是肖仔,而說別人是肖仔,那到底誰對誰不對?所以國家必須設置法院給人去打官司,官司打贏了,認為法院法官很公平,官司打輸了就認為是碰到恐龍法官,永遠沒辦法解決,那就要依齊物論之莫若以明來解決,日子才會好過。要莫若以明就要靠個人有寂然之心才能達成,說是容易,但要做就沒那麼簡單,是要靠改變自己的觀念、見解才會正確,要修道知道道理才能達成的,否則就會落入自己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之笑柄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