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疵、四患,來闡述有形(有首有趾)、無形(眼所看不見-指道),北冥與積德。
天地篇第9節:「老聃曰: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知北遊篇:「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漁父篇:「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使可教已。」、在宥篇:「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老子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此五則故事,是在說明老子之重積德與莊子之重北冥,兩者文字用法不同,但意思相同,均是在闡述無形之道之玄、妙及其威力無窮。
老子一書簡明扼要,但意境相當高;莊子一書又是在解釋老子一書之真意,除文字深奧外,因以曼衍,讓世人有無限之體悟空間,會使人摸不到邊,既難讀,又難懂,但又是道家之最高修道指南,故要懂老子須先要懂莊子,否則解釋會走了樣,貽笑大方而不自知。讀莊子一書,開宗明義就顯現出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但要知道什麼是北冥?八竅者卵生的禽、魚,依萬物以形相生,世代延續之理論,魚生魚,鳥生鳥,魚怎麼可能變為不同類之大鵬鳥?一讀就讓人傻眼了,是否可拿一條魚,請魔術師來變變看,如果真的魚能變成鳥,那莊子所說的話就是真實;如果無法變成鳥,那莊子所說的話不是在吹牛、在胡扯嗎?如望文生義,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方式解釋為:北海有一條魚,那條魚的名字叫做鯤,文義解釋是對了,但真意卻走樣了,也就是如同莊子所說之: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北海果真有幾千里大體形之魚,游於北海,則航行於北海之潛艦、船隻,勢必須避開鯤魚航行,否則潛艦被鯤魚撞到,不是潛艦、船隻,被撞沉沒,就是鯤魚自撞潛艦而死嗎?故此魚並非可供人類食用之魚,應是另有所隱喻。
依天地篇老聃曰: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無知無聞)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意為:孔丘,我要告訴你的,是你所聽不到與你所無法說出口之道理。世界上有人之形體(有頭有腳),而實際上無知無聞(無心無耳)的人(指的是凡夫)很多;有形體之人與無形無狀之道二者皆具備的人(指的是修道人)很少。故得道者,除老莊外,應該只有小貓二、三隻而已,不會太多。老子僅教世人要積德,但未指明是要積那一種德?莊子不用積德二字,而以北冥二字來闡述積德,北代表陰晦,冥代表冥冥之道,故莊子所闡述老子之積德,表明是要世人積陰德,北冥之真意即為要世人積陰德,至明。至於北冥有魚之魚,與秋水篇最後一節惠子與莊子抬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此魚當然是指修道高人之代號而言,所比喻為修道高人之快樂,並非指可供人食用之魚游水之快樂,因真魚是於水中游,修道高人是重逍遙遊,游與遊,音同字不同,義自不同,部首也不同。故北冥之真意是比喻:修大道積陰德之高人。因無形大道可使修道修至無極境界之高人,其心靈幻化為無窮大,要幻化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無形的道可讓修道高人之心靈幻化為大鵬鳥,並非魚本身可變為大鵬鳥,不可不察也。
漁父篇所言: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所稱之八疵(摠、佞、諂、諛、讒、賊、慝、險)、四患(叨、貪、狠、矜),為比較簡單之文言文,讀者閱讀漁父篇第2節,自行解釋即可八九不離十,此八疵、四患,皆世人之迷惑,不可不察或失察而不自知,故莊子(漁父)要世人能去此八疵,無行此四患,才可受教至高言論(大道)。否則與嘴唸經,手摸奶,並無二樣,有修道等於沒修道,走火入魔修成錢道或妖道,反而自討苦吃。綜上,北冥是隱喻要世人積陰德;魚是指修道無極境界高人之代號而言。無形的道才有幻化之功力,一般的魚那有此能耐。此觀念先確立,往後慢慢讀、進入意境,慢慢體悟,就有機會修成與鯤魚同等位階之無極境界,可體盡無窮(理論與實務能融會貫通,用之於日常生活中),遊於無朕。其靈魂平常就可如應帝王篇所言遊於天堂與人間,如同當皇帝之享受,有仙女陪伴,有仙樂可聽,有仙菓.青豆可吃,不必等到死後才可上天堂享受,這就是莊子的逍遙遊。是否如此?有修至無極境界,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之答案就會出來,未達此境界,聽到此道理,就如同井蛙、蜩與學鳩笑大鵬鳥圖南(南是方向,是象徵智慧、清淨的地方,意思是指修道)一樣,雞同鴨講,有聽沒有懂,這就是魚(修道人)的快樂,讀者是否想體會此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