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緣督以為經(保持督脈經絡自然之氣之暢通,處世(事)取虛不取實,順應自然之道,筋骨就不會痠痛),遠離禍患-最高智慧養生(性)之道及最高明醫術之學問。

                       緣督以為經(保持督脈經絡自然之氣之暢通,處世(事)取虛不取實,順應自然之道,筋骨就不會痠痛),遠離禍患-最高智慧養生(性)之道及最高明醫術之學問。
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全性、養親、盡年」、齊物論:「吾喪我」、「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庚桑楚篇:「老子曰: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兒子乎?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盜跖篇:「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凡事須取虛(真的-如經絡之氣),來闡述心是虛的(即佛家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世人只知道有心這回事就可以了,其實真心是找不到的,那來的心呢?故凡事不能取實(假的),不能將假的當成是真的,能看破-看清楚了世情,就可免於禍患,一取實,到年老時經絡之氣不通,就會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天天看骨科醫師或復健,禍患也逃不掉的,血氣不通,身體某部位才會痠痛,最高明的醫術是如何將阻塞部位之血氣打通,讓血氣通了就不會痠痛,吃藥是不得已之辦法,切莫將吃藥當成進補,藥吃太多,吃到要洗腎,那就麻煩了。天下有福德之人、有定力之人、有智慧之人,這三種人不會生病,能將生病之因素止住、控制住、將生病因素化解掉,不必吃藥,也不會生大病,事先預防而不會生病,所以莊子是一名良醫良術之好醫師,緣督以為經之道理,與得病後找醫師來醫治是不相同的,足為讀者参考。
 莊子會以庖丁解牛之故事,依牛體自然結構之原理,要世人「緣督以為經」,處世()以虛,順事而為,修心養性,保持督脈經絡之氣之暢通,以免傷身失性。此原理是在比喻世人要能捨,能放得下。凡事不能坐(取)實,一坐實就迷了。萬物都在變化,由性體所變現出來的相,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必須坐(取)虛,不能將假的看成是真的。賺大錢是在取實,但有錢也要會用,錢財才會流通,通了就變成取虛,如當守才奴,錢只進不出,積了很多錢不會用,放太久錢會發黴,存在銀行不用,如同水溝的沒水在流通,久了就會積淤泥、生雜草,最後整條水溝完全塞住不通,人體經絡之氣塞住不通,就會生病,造成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之道理是相同的。取虛是依人間世篇仲尼所說之:「唯道集虛」之理論而來,刑:古用語為:刑具。今用語為:報應也。緣:順也、沿也。督:一中之道(即督脈經絡之氣)也。是在闡述督脈及其所屬經絡自然之氣,技、經、肯、綮之經(縫隙也,亦即督脈兩側骨節間空隙集虛氣自然之經絡。督脈之虛氣亦是指順應自然之中道。經:常法或不變法則也,比喻:凡事應順虛而行,順應自然之道去調息養氣,以為養生之道之意也。經亦有途徑之意,亦可解為修道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之道路也。保此經絡虛氣之暢通,以為修道養真性、處世事之不變法則也),技經肯綮之縫隙是做為牛體內各關節間,能順應自然,氣就能暢通。為善無近名:是在隱喻世人不要以掛羊頭賣狗肉之方式行善,以求名;為必要之惡尚可原諒,不要真為惡,才免得報應。善惡區分標準是:1.凡事以自己利益著想,利益自己,是為惡;利益大眾,由後世人得利(即造福子孫),是為善。2:要有能力分辨邪正、是非。要善惡兩忘 ,不執善,也不執惡,善與惡相去多遠?就僅差於善惡之起心動念一字之差耳!就是這麼一回事也,要刑名雙遣,才能順一中之道。人體與牛體之結構相同,經絡之虛氣有相通,人之身體就不會痠痛,經絡之虛氣不通,就會這邊痠,那邊痛,坐辦公室、打電腦、滑手機,固定同一姿勢,時間久了,就會得五十肩、四十肩之文明病,原理就是如此。經絡分佈於人體背部之督脈兩側,胸部兩側則為任脈,以此故事來比喻世人為人處世()要取虛,不要取實;凡事,順其自然(取虛),不要你爭我奪(取實),人光著身體出生來當人,死了,每人都躺著直直的回去,身外物一律不准帶走,縱然被偷偷帶走,也不能用,陰陽不相通(陽間使用鈔票,陰間使用銀紙),這就是天地篇所言之:死生同狀。沒有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12種心理狀態,就不會傷身失性;莊子說的很簡單,以能「吾喪我(禪定)」,就不會有此12種心理狀態,世人能修道修至忘了我自己(無我,也就是老子第13章所言之無身,就無患),於坐禪或靜坐修道時,會忘記自己,靈魂出竅,此時就是無我,連鬼都看不到你,也就無法影響人之上述12種心理狀態。世人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慾望去追求富貴,而不知為什麼會專一於如此之追求(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此12種心理狀態是說明世人昏昧糊塗(迷惑),只知任憑私慾發展,而不知有一個真君為全身天然血肉之無形天然主宰,所以終身追逐外物至形體殘敗,醫院人滿為患,只顧眼前利,未考慮到是否會影響到子孫,迷悟到天真盡喪,而乃沒有覺悟,故事中無論文字使用為:莫知其所萌、不知其所為使、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意思相同,因世人受社會大染缸污染太嚴重,欲返回其真,很難。怕他所說的話可能等於白說,故以疑問之口氣嘆息,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算了吧!算了吧!早晚若能覺悟,那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世人心裏會起不良的念頭?為什麼會以名利之身外物放不下而生煩惱呢?到底是誰在主宰人之心理之根源了?
世人之價值觀念不同,雙方各執己見,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用彼方之觀點來觀察此方,則絲豪不見其是處;用此方之觀點來自視,則只知自己之是處。都說自己的觀點才對,別人之觀點不對,因此就不能發現真實,那到底誰才對呢?整天於媒體吵吵鬧鬧,不能執圓(即佛家所說的在造業),最終是會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收場。
 未能依老子第29章之理論行:去甚、去奢、去泰,就會像官二代、將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最近陸續出事,不知足而子殺父、父弒子;依福禍相對存在之理論,妙道之行之結果,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之故也。此亦僅能免禍而已,要逍遙就要如庚桑楚篇:「老子所說之: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兒子乎?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不必算命、卜卦,自知吉凶禍福,如沒福也沒禍,就可當神仙去了,悠哉遊哉!什麼煩腦也沒有,也就天下太平,世界就大同了,問題是幾個人能辦得到?但莊子如是說。不照他所說的故事去做,世人就是有苦頭可以吃,逃也逃不掉。妙不妙?天律又不能修改,是要乖乖聽莊子的話來順自然行事?還是僅供參考追逐名利來取實,滿足名利欲望?都可以。有無禍患?關鍵年會落在庚子年,很快的會到來,到時就見真章,現在起就要靠各人的智慧去做判斷及選擇了。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