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以「奇怪」二字,來闡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鯤魚」與「井鼃」之境界

以「奇怪」二字,來闡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鯤魚」與「井鼃」之境界
        老子第1章:「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第12章:「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列御寇篇:「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養生主:「莊子曰: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孔子曰: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天下事,無奇不有。而修道之法門有修出世法、也有修入世法,理論上出家人是看破紅塵或帶天命而來,就不宜多過問俗事,專心修出世法,以便將來能到極樂世界;俗人只修入世法,不懂得如何出世,二者之觀念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不同,不相互關心(即外物篇:君子所以駴天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天下,聖人未嘗過而問焉)。以出家人之關念及看事情之角度處理入世事物,認為變更農地或保護區之地目來蓋房子是為從事公益,作善事,將來可以出世,俗人不應批判,認為俗人很奇怪!是沒有錯;但以俗人之關念及看事情之角度處理入世事物,認為變更農地或保護區之土地地目來蓋房子,不能因為是要從事公益,就可享特權,別人不可以變更的,以從事宗教公益之名,卻可以變更地目,而公益支出款項未受檢驗,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認為出家人不守法,很奇怪!也對;此二者,到底是何人奇怪呢?老子說: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有生於無,無生於有;由無中生有,再由有歸於無。故無也是有,有也是無,這叫作玄(奇怪)!有與無,用之於日常生活中,如以白話文來說,即:說是也是,說不是也是;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不是;是與不是,皆是。於齊物論中則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然於然,不然於不然;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為什麼說是?是有是的道理;為什麼說不是?不是有不是的道理。無一物不是,無一物不可,可有可的道理,不可有不可之道理。搞清楚此道理,其心靈就可如鯤魚一樣,化為大鵬鳥,怒而飛,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除能上天堂當神仙外,又可庇蔭子孫(水之積、風之積均很厚,負大舟、大翼也有力),逍遙遊於天地之間,不必輪迴來當人而受苦;不懂此道理,則如同秋水篇所說之:井鼃。則水之積、風之積也不厚,負大舟、大翼均也無力。自身已難保了,那有能力去庇蔭子孫?也只有繼續輪迴當人繼續你爭、我奪,繼續受苦。
        天地間之修道高人,至今有資格稱之為鯤魚者,除莊子一人外,並不多人,因鯤魚之道法最高段,一般之求神、拜佛、唸經之法力,無法與之相比擬,將來如果我們有機會修至如莊子之無極境界時,也一樣可以鯤魚自居,道法非凡,可呼風喚雨,走雲端,逍遙遊於天地間;此為有修與無修之差別所在,亦為鯤魚與井鼃()見識之不同。讀者如有點閱:「檢視我們所修的道是什麼道?」之文章,就可窺知修道之層級有如將官級、校官級、尉官級、士官兵級,不同層級有不同層級之法力,層級越高,法力越強,最高階為心法,心靈可幻化。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於文義上之解釋是:世人沉迷於打獵,久了會使人心發狂。其真意是在比喻世人追逐身外物(名、利),久了會使人心發狂。老天要毀滅一個人,必先給他賺很多、贏很多錢,讓人心越來越大,越不知足,想越賺越多,久了就會發狂,最後就會挺而走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而毀滅。這就是: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之道理。一追逐外物(名、利)、爭奪,就會傷身失性,違背自然之真性,就會產生奇怪的事,前文已言及: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人類之心靈。當奇怪的事發生,你想知道,要問它,但它不會說話;你很生氣,你想打它,也打它不到,氣死也沒有用(就是老子第14章之: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及知北遊篇所言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如依莊子所言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符合自然,不迷失真性,就不會傷身失性,違反道德之結果,就會如駢拇篇所言:由五臟來承擔罪孽;及人間世篇所言:倒楣的是健保局、醫生,醫院醫門多疾,人滿為患,累壞醫生。其原理即為: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老天不是在管人,而是在管人之靈魂,只要在人之靈魂動一下手腳,人的大腦就會下達瘋狂之指令,身體就會有奇怪之動作,且自己無法控制自己,就是不知什麼原因。也就是世人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每個人都在后羿之射程範圍(靶心)內,逃也逃不了。為避免被射中,就須如孔子所說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以修道來補足前世之過,否則就會如無趾所言之:天刑之,安可解?因果報應是無解的!
        同一個人,有人說他是好人,也有人說他是壞人;那到底是好人或壞人?人之君子,天之小人或人之小人,天之君子?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就如同兩眼視力不同所產生之視差也。多學習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就不會整天在媒體上吵吵鬧鬧,才是國家之福,也就不奇怪。個人多積一些陰德以造福子孫,否則水之積、風之積也不厚,負大舟、大翼也無力。自身已難保了,那有能力去庇蔭子孫呢?就是莊子一書之真意。莊子逍遙遊篇之故事如是說!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讀者之觀點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