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修至無形而心成(心法道場之社會教育-在宥篇所言靈性高之獨有),悟透人生,則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德充符篇第1節:「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孔子曰:弟子免之!夫無趾者,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大宗師篇:「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小人,天之君子」、在宥篇第9節:獨有之人,是為至貴。此幾節之故事就是在闡述無形而心成,能獨立與天地相往往之心法道場,也是在落實到社會教育上。靈性高的人,其靈位也高,也有階級之分,靈性較低層者須服從靈性較高之領導,與長官與部屬之關係是相同的。讀者可參考之!
德充符篇均是在舉例無腳、無趾之兀者,及形體殘缺之畸人,但故事中形體不全者,德全。社會中形體完全者,德行不一定完全。依莊子所言:夫無趾者,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之理論觀之,表示人出生或成長過程中得到殘疾,即代表前一輩子為人有極大之缺陷,再轉世為人時形體才會有殘缺或帶來罕見疾病或難治之病,必須修道積德以彌補前世之過,下輩子再來當人時才不會得到同樣之殘疾。故事中之殘疾人士王駘、申徒嘉、無趾、哀駘它、闉跂(跛腳)、支離(駝背)、無脤(無唇)均知自己殘缺,努力修德,而成為德全之修行高人,以補前過,何況是形體完整之人,更需要修德,以防來世殘疾!故事中無足之王駘、於魯國中所教的學生與孔子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因王駘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之功力,孔子還想去拜見他。所謂不言之教,當指身教、上行下效而言,並非指言教;無形而心成是說能以心電感應與無形之道(天地)相互溝通對話(即在宥篇第9節所稱:獨有之人-靈性很高,已練成心法),具有此心法能力即表示修道功力已達到無極之境界了。
要能悟出莊子所說之每句話之真意,首先須了解北冥有魚、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是在比喻些什麼?其次須知道人與影子之關係!返回真性、不言之教、言無言之重要性,則幾於道矣。已悟透萬物之理(即宇宙人生之真實相),則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於文義上你說他有說,他說我什麼也沒有說;你說他沒有說,他說我什麼都說了。是在比喻你苦口婆心說了半天,聽得進去的,表示他原來就知道了;聽不進去的,還是聽不進去,所以你有說等於沒有說。一切事了然於心,也不必多說,話說多了反而顧人怨之意。為什麼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公婆,有些人就是做不到,寧願將老父母、公婆放在安養院,不盡孝道,反而跑去做義工或跑去寺廟修行?在家養老父母、公婆,沒人看得到,寧願違反自然,不盡孝道,反而是要去做義工或跑去寺廟修行來做給人看,或在家養寵物,溜狗、溜鳥,很逍遙自在,有人看得到啊!問題是有用嗎?知道是知道,但不會做;也做不到;正法沒學上,而學上邪法,一心只想將來自己老了,兒女、媳婦能孝順她,有此可能嗎?你自己已先行不言之教,未盡孝道,給小孩子學,小孩子都學會了,你如果說兒女、媳婦不孝,兒女、媳婦回你說:爸爸、媽媽年輕時有沒有養父母呢?你要怎麼回答呢?縱然老淚縱橫也沒有用,這就是不言之教,也可稱為遺傳或基因,很可怕!
世人迷失真性久矣,要如何回返真性、如何才能身強體壯不會有病?就要讀則陽篇之故事,就能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悟透人生!因為莊子所說的話很有意境,而且是人間之遊戲規則,玄的很,這部份則待下回看莊子如何說?所以說要怎麼修道、學佛都是觀念、見解不同,而產生出迷惑與覺悟之不同而已,重要是要做出來、作個樣子出來給晚輩學習,引導晚輩往人生正確方向走,不要讓下一代學壞,如此而已。其他攏是假,都是假的,修到最後才知道是空空如也,什麼東西也沒有。到死的時候,什麼東西也帶不走,留下美名或臭名讓子孫承受而已,這就是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