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能捨),就悟道了。
外物篇:靜默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之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此節之立言,是在提供世人修心養性之道(方法),修到能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佛家稱為:能捨、放下),能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能心意相通,根本不用講話,雙方都會知道對方的意思,這就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忘言。
莊子此節之立言編在外物篇最後一節,很明顯是要世人擺脫身外物之糾纏不清。前文有說過修道有如軍官、警官、文官,有層級之分,高階者比較重視、關心高階之層級、低階者比較重視、關心低階之層級,且各層級、階級之工作、所負之責任也不同,待遇、薪水、福利也不同,猶如人之五肢手指,長短不一,各有其不同功能且各有所司,不可能平等,此為老天賦與萬物之功能,屬於自然,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盡其本分、安於工作,須按步就班,不可抄捷徑而違反自然,好高騖遠,想追求齊頭式之平等,工人、主管、老闆都領一樣的薪水,如同將五根手指切平,則一律平等,變成階級鬥爭,但手已變成殘廢了,社會也就沒有進步之動力了。此是在比喻高層次的人不會去過問低層次之人,每個層級所負之責任、任務不同,因為境界差太遠了,此就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如同工人與上市公司董事長之休閑方式本來就不相同,有錢人開車去打高爾夫球,窮人在公園、操場運動,有錢人不會主動取去過問窮人日子好不好過,必須窮人道出其苦處,有錢人才會去過問或捐款相助);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之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之真意。駴:改變也、改革也。人有修養,可以自然調理五臟而減少生病,按摩可以防止衰老,寂靜可以止躁。話是如此說並沒有錯,但有錢人與窮人對靜默補病、眥搣休老、寧靜止遽之作法不同,對身外物之看法也不同,高層次的不會過問低層次的、有錢人不會在意沒錢人日子怎麼過?因境界不同之故也,所以必須以修養來讓其自然調和之。此就是漁父篇所說之:同聲相應,同類相從。物以類聚之道理!
前文已說過莊子所說的故事,有一些是不能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為之,否則會如音樂失真一樣,會變了調。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魚之魚具。蹄:捕兔之工具。筌蹄:比喻事情之跡象。得魚得兔,以筌蹄循跡以求就好,筌蹄只是工具,用過就好,就要擺脫、捨棄掉這些工具,留給或換為有此須需要的人繼續去使用,才能繼續昇華;也是在比諭世間財物,不能什麼都想據為己有而死守不放而放不下之意。如死守筌蹄,就是放不下,將一無所得,無法往上提升,永遠要捕魚、獸,就不能修成道;有所得於筌蹄之外,而跡象渾忘矣。意思是在說:得魚得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實異魚兔。意境為:由玄理假於言說,而言說實非玄理。故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為之,則會解釋成過河拆橋、忘恩負義、或忘本。如此解釋法就失真了,其真意為修道人忘形骸,重修內在之心神,不重外在之打扮,亦即重實質不重形式。心神要能像赤子心,天真無邪。不可太機關算盡,欲望永無止盡之意。偶而捉捉魚、捉捉兔子,作必要之惡之後就須縮手,要像帶小孩去捕魚、抓兔子一樣,小孩一看到大人用魚網、籠子捉到魚、兔子,小孩會天真無邪,看到魚、兔子,抓著魚、兔子很高興就跑了,跑去告訴其他小朋友說他抓到魚、兔子了,不會在意魚網與兔籠子的存在。是在比喻世人不可貪得無饜,什麼東西都要。使用手段、智巧,於目的達成,就要忘記工具,見好就收,錢夠用就好,如再繼續追逐不義之財、賺黑心錢,物於物,而被錢所利用,不能利用錢(不物於物),錢死抓不放,反而被錢所害,最後追出病來。亦隱喻老人家或有權力者,對錢與權不要死抓不放。如人跑到醫院或土城看守所去住,就很麻煩,此二者,都是得不償失。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與大宗師篇:二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之意思相同,修道能修至互看對方之眼神,心靈、心意相通,就知道對方心裏在想什麼,根本不用說話,你笑你的,我笑我的,雙方就知道意思,也就知道要怎麼做了(在意),這就是修道最高境界-忘言。只怕未修道之第三者,看別人在笑,自己也跟著笑起來,別人有修道在意的笑,是知道雙方的意思;未修道的人,不知道別人心意(裏)在想什麼,也跟著笑起來,這不就很奇怪嗎?在意與不在意、知道與不知道的人都笑起來,不也就等同神精病患,看到別人在笑,自己也跟著笑起來,是一樣的意思。也是在比喻修道人話很少,不會像長舌婦,電話一拿起來,話一說就說不停,說到電話線已經快要燒掉了也還在說。說話要說重點,能心心相應,作事是要做給天看(實質),不是作給人看(形式)的,知道意思就好。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是比喻真正修道人能心心相應,能相視而笑並解其意,忘言之人難找之感嘆。
醫院、療養院、看守所、監獄已人滿為患了,沒有進去住過的人不知修心養性之重要,當進去住的人,發現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在受苦受難時才來感嘆,不如事先預防之,何者為宜?金錢與權力欲望(身外物)是永無止境的,關鍵在於能否知足?知止?並無一定標準,也無誰對誰錯之問題,只是觀念問題,這是悟道的好處,各人造業,各人擔,別人無法承擔造業者之果報的,此即形影關係(佛家也如是說),只要歡喜就好,此二問題,於庚子年到來時,就會顯現出來,而且會很熱鬧。到時,氣死也沒有用的,如修道人多,早日去除迷惑,返回真性(自性),則可避開禍患、災難。不修持,那也只能看熱鬧。但願人人能平安、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