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由人和(均調天下)、天和(明白天地大本宗之德),人樂(加入人為因素均調)、天樂(與天和),談自然法則之運作原理-委蛇、天刑之(以身體換鈔票與以鈔票換醫藥之因果關係),安可解?

由人和(均調天下)、天和(明白天地大本宗之德),人樂(加入人為因素均調)、天樂(與天和),談自然法則運作原理-委蛇、天刑之(以身體換鈔票與以鈔票換醫藥之因果關係),安可解?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徐無鬼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天道篇:「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為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天運篇:「形充空虛,乃委蛇…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德充符篇:「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此幾則立言與對話內容是在闡述世人要形充空虛:體內保持空虛之道。而能委蛇,委,順隨也。蛇,音夷。蛇善於變化,沒長腳,能走路、爬樹、登高梯、會咬人、吃老鼠、雞,能游泳、躲山洞,花樣很多,故以「蛇」比喻:自然之變化(見山木篇第1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委蛇:形容要順隨自然法則之變化。世人不能違背天道-自然法則或天然法則(即倫理、倫常),而順著世俗的人意(人樂-凡間所聽到由人為編曲演奏出來的音樂)與順著自然的天意(自然發出的音樂-天界所聽到之音樂,即仙樂、天樂也)有所不同,此「樂」字有二種意境,1.解為:音樂,享受天界所發出的音樂與凡間人為演奏之音樂。2.解為:快樂,享受自然的快樂與人為的快樂。故每人於年老時會有截然不同的晚景,足為讀者省思。
        人於世間,為能出人頭地,須與人和諧相處,才有機會取得名、利、權、勢,稱為人和。此人和必須加入諂媚、阿諛之人為因素,故不論黑道或白道之大老或老大都很會喬事情(所以均調天下),事情是擺平了,但擺平不是靠自然,須另行加入一些人為因素,此種加入人為因素之人和所得到之人為的快樂,稱之為人樂;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為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 天機不張,有二解,1.解:自然法則之奧秘,不能洩露。2.解:自然法則之樞紐。五官:五藏也。目視、耳聽、手把、腳行、飛空、走地,稟之造物,豈措意而後能為?故五藏(臟)職司,素分備足。世人自然的本性不必運作,而無形五官之功能都能具備,這叫作自然之快樂,不必說話而心中自然的快樂。要能不必說話而心中自然的快樂,須與天和,即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必加入人為因素,任其自然,才能算是與天和,也就是天樂。因為已明白於天地之德,知道了天地的大本大宗之人,就算與天和者也。具有此天和能耐之人,則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其鬼不祟,其魂不疲(同刻意篇第2節):不會有自然的災害,不會招人非議,不會受身外物的牽累,不會受鬼神的責難。邪氣不能襲其身,所以靈氣不會作怪,他的精神不會疲勞,所以不會有病痛,人也不會累。所以知自然法則委蛇之運作原理、道理,就可不必聽信邪派之神棍、佛棍利用裝神弄鬼、胡言亂語之花樣在搞錢。由無趾與老聃的對話中,無趾認為孔子()尚未達到至人的層級(此為故事的須要,因為是高人與高人的對談,並非孔子未達此層級,否則就會貶損孔子),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請教老師(老聃),孔子追求奇異怪誕的名聲傳聞天下以求名,但他不知道至人是把名聲看成是腳鐐手銬,礙手礙腳的。老聃回答說:你為什麼不直接讓他將死與生看成為一體,把可與不可當成是一樣?解開老天給他的腳鐐手銬(老天所給的因果報應,就類似綑仙索,是解不開的,只有太上老君一人才有此能耐解得開,一般法力再強的人也解不開的),他才不會一直想求名,這樣或許行得通嗎?無趾回答說:這是老天給他的報應,腳鐐手銬怎麼解開呢?尤其名這種東西是人生最難做到的(是無解的,除非專一修道,修到相當境界),一般人是悅生而怕死的,於凡俗中,順物並非為了求名,這是極至的表現,而到最終仍不免是為了名,由此可悟出世間人(以孔丘來做比喻)出生來當人,先天八字已將其本性定格了,很難改變其本性,除非是修道,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解得開,否則無解。
       老聃說: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道是大到無窮盡,小到不會遺漏萬物,所以萬物都歸道在主宰。道能守住其根柢,所以能超越天地,遺忘萬物,而精神不受任何困擾,能達到這個地步,至人的心就安定(清靜)下來了,心清靜(淨)了就不會有病,但一般人很難辦到。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底下的人都知道要追求美好,大家都為了美好而都去追逐美好,這樣就不美好了。如此會為了追求美好而加入行偽欺騙社會,來達成其目的,詐騙集團也是為了追求美好而行偽,耍詐,這是事事向錢看的社會現象使然;社會都知道要行善,但是為了行善而刻意去行善,行善後又廣告週知天下,此種有心的行善就變成不善了。所以於養生主篇中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為善最終都沒有不是接近於求名的;為惡最終都沒有不是接近要跑去土城看守所受訓的。這個道理,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因世人得了人生如夢之大頭病,要解開其謎底是很難的,看似解開了,但事實上並未解開;像是知道這個道理又好像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道理,要於什麼時候才知道呢?於人將死前,處於彌留階段時,人生之大頭夢就初醒了,此時才發現年輕時以身體換鈔票,年老時以賺來所剩餘的錢拿來買藥換身體不生病,最後還是白忙一場,人被貢奉在神桌上,錢存在銀行,讓子孫在打官司爭家產,甚至家產未解決前,遺體放在客廳不下葬亦有之,此時才發覺一生只在追求名利,而忘記修社會大學的道德學分,很想補修道德學分,但此時人已死了,不會說話了,也就是知者不言之理論也。
        最近媒體所報導的不外詐騙集團、爭家產,騙選票,接下來就是等著吃苦頭,老莊已將人為什麼會生病?病人為什麼越來越多,醫院病床一位難求呢?於駢拇篇、則陽篇講得夠清楚了,人是被價值觀念(名利、貪瞋痴)所害慘的,沒有人是會害人的,只是自己被價值觀念所害。知道了不要過度追求名、利的道理,就可減少洗腎、失智症、心血管病變、癌症…的發生,這些病變老莊說:是世人違反自然,須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五臟有如木、火、土、金、水,像時鐘一樣,為人處世()要順著時鐘順勢而行,人如果太聰明,為追逐名利不擇手段而行偽,偏偏要違逆自然,逆時鐘反其道而行,最後是換來百病叢生,世人信不信都無拘束力,可是老莊如是說,不要怪老天不公平就好,是否如此?看看左右鄰居、親朋好友之長者的晚年,即能應證。如有不服氣,可去找老天理論,只要世人高興,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就是因為心靈中已暗藏了名利、貪瞋痴之大病毒,世界各強權國及一般社會之眾生,已將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禮義廉恥、倫常,毀滅殆盡,搞到是非、正邪、善惡,迷惑顛倒,天下大亂了,如再碰上自然界之傳然病毒,兩病毒相結合,則不死也難,所以要避開此災難,必須盡快修道、學佛,返回真性(如來),不然庚子年是災難年,很快就會到來,碰上時就會有大麻煩受,是否會如此?到時,謎題即揭曉。願人人平安!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天地自然(出生來當人時所稟受之氣-性、德之不同,命就不同)-合喙鳴,喙鳴合(天律不可違,不可迷惑顛倒行事;想改變命運,要修心養性,從性、德改起,回復到初生之德)。

天地自然(出生來當人時所稟受之氣-性、德之不同,命就不同)-合喙鳴,喙鳴合(天律不可違,不可迷惑顛倒行事;想改變命運,要修心養性,從性、德改起,回復到初生之德)。
       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天地篇:「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修至何種境界才算符合自然。也是在闡述今生之命運是前世所修來的,因為出生來當人,只有四種條件:來1.討債。2.還債。3.報恩。4.報怨。是定數,所以是改變不了的,子女孝不孝順都與前世欠債多寡有關,欠債多,要還債,就非常孝順;欠得少,就只供應物質生活,讓老人能活,不會有進一步之精神享受供應。所以要改造命運(化解恩怨)唯有從改變性德改起,把前世所帶來之恩恩怨怨化解掉,下輩子就不必出生來當人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直接當神仙享受去,快樂得很,不必再來當人而受苦,否則恩恩怨怨糾纏不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儒家四書之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率:按照、依照也。按照性德去修,為大眾服務,就能改變命運,回復原來的本命,這叫修道,修道是要提升性德,性德無距離 再遠的距離都在眼前,佛家稱為:神足通。不必坐飛機,心想要到那裡?靈性就已到達。也不是在修如何賺大錢?買豪宅、開名車、穿名排衣服),否則如何改名、改運,就是改變不了命,永遠受命運在主宰的(見天道篇第8節:忘記是非、物我,認為是非無一定標準,毀譽隨人而定,罵也好,稱讚也好,都不會去計較。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任人呼叫,但認為我還是我。所以名字是假設之名,會變化,為無常;性德才不會變化,是真常。如果改名就可當皇帝或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則可改改名,改了名字不改性德,那與取名馬、牛、阿花、阿珠、阿明一樣,又有何不同)。提供給讀者可供參考!
        莊子的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同時也在闡述要如何修道、積陰德,以造福子孫。而老子的道德經境界相當高,不是一般人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會解釋就以為已懂得或悟出道德經之真意,所以真正要懂得道德經不是那麼容易的。後世之人對道德經真意的闡述沒有人能說得準,必須以莊子所解釋的才算數,而莊子是由唐玄宗皇帝賜封為南華真人,故其所著莊子一書,又名為南華真經;而南華真經不是直接在解釋道德經,而是以說故事的方式間接洩漏出天機(如直接洩漏出天機,就算違反了天律,等同人間之違反刑法,須受法律之訴追,但間接洩漏,可阻卻違法),須修道人親自去領悟,才能悟出故事中的天機出來,不是以讀書的方式,知道了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內容就可知道其道理的,所以比道德經不知難上好幾倍?此書可謂既難讀又難懂,為救世之一大奇書,又是道家修道之最高之心靈指導指南,故不得不讀,否則會虛度人生。天地依自然法則在運作,有次序、先後,男女有別,行星才能自然運作,四時(春夏秋冬)才有序,不會乖離,人如果顛倒行事,將孝順父母顛倒成孝順兒女、嫁女兒變成嫁兒子,把次序、先後顛倒,而且男人可娶男人為妻(也算是嫁兒子,此處係指兒子娶老婆後,沒多久就搬到娘家或附近住,不跟父母住,等同嫁兒子)、女人可嫁女人為夫,天地就會亂了套,不天下大亂、天災、人禍,才是怪事!老子於第47章、第77章、第81章;莊子於在宥篇中,將道區分為天道與人道,老子更將人道區分為常人與聖人之道(有修得人道,將來成聖人;未修得人道,仍為凡夫)。社會一般人之觀念,有人會誤將自己的宗教信仰認為是在修道,其實宗教是個人的信仰問題,修道只是修其中心思想而已,如依此錯誤之認知,於現代社會環境中到處都有寺廟、神壇、教會,則常人之道更可將其區分為:利用神佛之名來賺錢的錢道,與利用法力替人改運、斬桃花斂財,或男女在床上修行騙色之妖道,此道與盜亦有道之歪理相同,同樣也是在修道,故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故老莊之道,當指修天道而言,不等同於人道、錢道、妖道,不可摻雜在一起,混為一談。
        老莊之中心思想:無為。即是無心、自然,依老子第2章之相對理論,其相對則為有為(有心)、不自然(虛偽);中國文字一字多解,於不同的場合可做不同之解釋,老莊之文章功力很強,不論用於正面或負面,只要能解釋出來,答案都對,常使老莊背黑鍋,如老子第36章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視人心之正與邪,可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釋。於文字上之解釋,不論怎麼解釋都對,但其真意是在說明自然之現象…等等。所謂天道,是指自然之道。天:作自然解釋,與老子、太上老君(即鴻鈞聖祖)所言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系出同門。觀:看也、順也。執:持也、行也。要世人順著自然之道,順著自然去行事,為人處世()不要去違反自然。這就是修道的最高極至,也是無為的最高中心思想。泰初有無,泰:同太字。即太初:元氣之始也、元氣剛剛開始萌動之時也。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人要轉世來當人時,氣剛開始萌動之時,此時,祇有無(白話為:什麼也沒有,只有靈魂,看不見)。無有無名:沒有有,也沒有名稱。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即無也、無極也。起:動也。形:形跡也。元氣開始萌動後,大道雖已開始創生萬物,但卻沒有形跡。物得以生,謂之德:萬物得到這個一,便開始生成,這就稱之為德。德者,得也。即得一也(同老子第39章:萬物得一以生),字雖不同,但意思則相同。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未形:指無形之道。有分:有陰、陽之分也。且然:白話之但是也。無間:渾然不可分也。謂之命:這叫做命(天命之謂性)。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留動:也可稱為流動。留:靜也,為陰;動:為陽。即造化之流行也,流行中,稍一停留,便生萬物,此造化便是萬物之根柢,造化無間斷,稍一停留,萬物就有生機,為天地合和氣盛氤氳之氣升降,分佈三才(天地人),化生萬物。萬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體:質也。保:守也。萬物稟受形質,保守精神,而形有醜、有美;神有愚有智,依儀則而行,各自不同,視、聽、言、動,各有各的法則,素分一定,更改不易,這叫做性(本性如此:白話為牛就是牛,牽到北京也是牛,先天本性老天給註定了,就改不了)。德、形、性、命四者,因變而立名,均原於一。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性:依所稟之性。反:回返。德:初生之德。人先天本性被老天給註定了,就改變不了。要能改變本性,須依所稟受之性,加強性之修養(也就是要修道來修心養性),回復到初生之德,德能修到最完美的程度,如此就可以與泰初渾同為一體之境界,本性才會回復,所以算命、改運,改名,就是改不了本性,須修道才改得了其本性,其道理在此。同乃虛,虛乃大:能同於太初,心就能虛靜;心既能虛空,就能包容廣大(包羅萬象)。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喙:小鳥之口也。修道能修至同乃虛,虛乃大之境界時,說話也能像鳥的叫聲,啾!啾!啾!那樣出於無心,無心之言,合於喙鳴,則喙鳴亦與之合天地之無心;說話能與鳥叫之無心相合,也就能與天地相合,因老天無言(不會說話),能忘言,則天地合為一體了,能修至此層級,其無心之言,就是符合自然。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緡緡:合也、物合無跡的樣子,既合喙鳴,又合天地也。既若愚迷,又如昏暗,無心而自合,如是之人,可謂深玄之德,無端倪可見,所以謂之玄,無為而自然,德之至也,所以叫做玄德。完全順乎太初自然之理,順勢自然,這叫大順,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只差一句:與物反矣。即玄德之人(修道人)的看法與世俗之人(凡人)對事情的看法截然(完全)不同,但與道則大順,其妙理為如此。
        近日媒體吵的沸沸揚揚的大事,不論是首都市長民調直線下滑與台灣的詐騙集團遠至肯亞犯案,跨國的詐騙犯於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不論是屬國主義、屬地主義,行為地、結果地之法院有管轄權的問題,大陸與台灣、媒體與國會吵的沸沸揚揚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也都對,都是對方不對,也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只是價值觀念的問題,老莊於幾千年前就講過的故事,現在一一應驗,就是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與性修反德之問題,其所稟受的氣就是如此,如未能修道改變其本性,無分辨是非、善惡、正邪、次序之能力,一切均以鈔票為認知之標準,事事向錢看,誰給錢就選誰?一個命令,一個動作,鈔票最可愛,倫理、道德不值錢,可將其棄之而不顧,則問題還是無解,好戲會繼續演下去的,所以老莊要世人處於亂世時,要如何趨吉避凶,以免禍患之發生,否則會有苦頭可吃的。民主政治的可愛就是如此,只要人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人民自己的決定,又能怪誰呢?當受苦時發現不對,已來不及了,不聽人勸,寧願受鈔票騙,被騙得很高興,這叫因果循環、自作自受。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要符合自然,就不能違反道德,如有踩到道德之紅線,必須止步,如超越了紅線,老了就會有苦頭可以吃,此篇之意境為如此,世人如未以清靜、平等心處世並修心養性,就須導正回來,不要等到業力到來時 ,再來怨天怨地,已為時已晚,尤其迫在眉睫之庚子年很快就要到來,到時不要哭餓(夭—叫苦連天),高興就好,讀者可參考之。願人人平安!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道學與醫學見解之不同,用之於日常生活之穿衣、吃飯不挑剔,才是修道(社會生病,人人有責;精神病患殺人無解)。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道學與醫學之見解不同,用之於日常生活之穿衣、吃飯不挑剔,才是修道(社會生病,人人有責;精神病患殺人無解)。
        天地篇:「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余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庚桑楚篇:「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駢拇篇:「天下有常然…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自三代以下者,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人間世篇:「醫門多疾…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盪乎名,知出乎爭」。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此幾則立言是在說明不講道德而迷惑,講仁義又摻雜道德,掛羊頭賣狗肉,以仁義之名行善、營利,似是而非,為追逐身外物,卻改變了人之本性,時間久了,就會自討苦吃之醒世語,即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有一人是善人,有一人是惡人,不管事是善人、惡人其善行、惡行都是我效法、借鏡之對像。行:有二解。1.解:力行悟道。2.解:走路、行走。第1解:三修行人中,自己是一人,還有善人一人(修正道),有惡人一人(修邪道-走鐘),共三人,只要其中有一人是善人(修正道),就會導引另外二人走向人生正確的修行(修道)路,就不會走鐘。好的要去學他,不好的就當借鏡,不去學他。第2解:想要去目的地,但不知路途要怎麼走,只要其中有一人識路,就能走到目的地而不會迷路之謂也。世人不可不知此二種」行」字正與邪之道理。現在地球之自然生態遭破壞,生病了,其原因出在世人的欲望之妄想心太重,自性生病了,世人必須把自己的毛病,病因找出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症下藥,才能把病治好,去除妄心,不貪,心就能放下,能放下,地球才有得救,不然世界就有得亂了,道理就在於此!
        道德經之結語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總是會死的,但死的種類有:老死、病死、橫死(意外事故而死)…等多種死法。老子的理想是要「老死」,也就是以至德之世為標準,人老了,自然會凋零,一天就壽終正寢,嗚呼哀哉!不要病死、橫死、意外死、死於他鄉…等等死法,不會去牽累到子孫。能壽終正寢者,都是清淡寡欲,不會相爭,與欲望不相往來所得之福報;莊子南華經之結語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悲夫!對世人迷惑,失去真性而不知本源,一輩子迷惑,為了追逐身外物而顛倒行事,就如同形(身體)與影(人影)競走(比賽慢跑),追到了身體生病、身體搞壞了,人病倒了,送至太平間,才願休息、放下之感歎與無奈。一般人大多是因病而死(醫門多疾)、意外事故而死。此就產生一生努力賺錢,到老時所賺來的鈔票是要用來供養醫生、供養看護、供養外傭、供養職業修行人、供養自己的心靈才是正確的選擇之有趣話題,這些供養方式也無一定標準,每個人之價值觀念不同,只要世人高興,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人生病的原因、要具備什麼條件才不必看醫生、要怎麼樣去預防疾病的發生?因莊子說的故事,意境及境界甚高,一般人對於莊子的文章,其意境是很難悟出故事的意境,作者為盡一點社會責任,於接到指令時就不敢懈怠,毫無保留的將莊子文章中所說故事的意境、真意,一五一十的於前面幾篇文章中告知世人,能在穿衣、吃飯中不挑剔,有什麼菜就吃什麼,不挑食、不必非名衣不穿、非豪宅不住、非名車不開,就能看破了世俗,超凡入聖了。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上網點閱或下載。如有疑問,就把故事當成笑話或老莊沒有說、去請教老莊也可以,稍具有修道基礎者閱讀後必點滴在心頭。於日常生活中有無尊師重道?孝養父母、公婆?搭車是否會讓坐於老弱婦孺?做錯了事有無廉恥心,勇於認錯改正?或是硬拗,死不認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於一般凡人會認為這是小事一樁,是小毛病而已;然於修道之理論、觀點觀之,這些小事才是大事,是修道之重點所在,這些小事辦不到,則怎麼唸經、拜佛、求神都沒有用,只能勉強說是修給人看、欺騙社會、騙騙小孩、騙騙鬼,如此而已。
        莊子說:天下有常然。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天底下之人間社會有真常寂然之性(法則),古今真常之理是相同的,並沒有二樣,真常之性是不可侵削的,若稍加以削之、侵之,就會失其常然,有虧於真常。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那假仁義又為什麼像膠漆繩索一樣摻雜於道德之間要幹什麼呢?膠漆纆索為古代用語,如以現代之語文就如土話之:屎與尿全部都攪和在一起,混水摸魚,講仁義又摻雜道德,掛羊頭賣狗肉,以仁義之名行善、營利,說仁義也對,仁義中又摻雜一些道德在內,以此迷惑天下人,差之毫里,則失之千里,以假亂真,相傳下來,後世之人以假仁義掛名為道德來行善營利,事事向錢看,成為普遍之社會現象。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易:改變、迷失也。小迷惑,迷失、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了人的真常、寂然之性。人生的方向本來是正確的,但因小迷惑,卻改變了東西南北方向,但尚未至變壞的程度;大迷惑,心不正,就會改變了人真常、寂然之性,變成已為惡了,卻不知自己已為惡了,還認為是別人為惡。自三代以下者,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從夏、商、周以後,世人沒有不是以追逐身外物之欲望妄想而改變了人真常、寂然之性。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盪乎名,知出乎爭。而且你知道流盪喪真而失德,虛假於名(矜名、嬌誇其名),放縱自己不務正業,故也。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夫唯善、惡兩相忘,名、實雙遣,才能萬德不盪,至智不出,心清靜(淨),就不會相爭,相爭是會爭出病來的,也才不會醫門多疾,醫院病患一床難求(與地獄門前僧道多-修邪道者死後居住的地方相同理論)。而今也以天下惑:而現代天下的人都迷惑了。余雖有祈嚮,不可得也:莊子雖然公開導引世人至正確的方向至極樂世界,將來才能回老家,回到出生的本原地去見老祖先,來世(下輩子)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老死不相往來),也無能為力了。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如放下,不要去管他,才能逍遙,日子才會比較好過。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厲:醜女人、惡女人、心腸不好的女人也。醜女人雖然知道自己厲、醜、惡之迷,還能想到要求美、棄惡從良,改邪歸正,於半夜生子時,怕小孩也跟她自己一樣,就快速拿火把去看小孩,怕小孩跟她自己一樣的醜,何況只是迷失方向,而尚未達到為惡程度之人呢?所以世人如有迷失了真常之性,須早日回頭是岸。厲之人之故事是在隱喻說明:天下父母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學壞,即使是十惡不赦之殺人犯,臨終前也會交代其小孩不能學壞,以免再步入其後塵之意。
        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從古代開始就有兒子殺父親,臣子殺皇帝,叛變、造反,竊國者為諸侯,改朝換代的事情發生。民之於利甚勤:人民勤於追逐身外物,事事向錢看的結果,就變成大白天光天化日下搶劫,挖牆壁偷銀行的提款機、保險匱,這些亂象起源於堯舜時代講仁義開始,只以為仁義可以利天下,殊不知仁義正好足以賊天下(徐無鬼篇: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其後果、禍害將發生於千世之後,依時間來換算,也差不多是最近之年代會發生,所以這幾年來光怪陸離的事一再發生,由偷搶拐騙、吸毒,升級到精神病患隨機擄人、殺人、割喉事件,莊子於幾千年前就已說了,不是現在才說的。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人與人相食:是古代用語,古時為農業社會,人民勤於務農,受推行仁義的影響,民之於利甚勤,就開始追逐身外物,不想務農,除殺人魔才會殺人來吃外,依現代語言宜解為:世人事事向錢看,不事生產,取巧取財,將良田綠地予以劃入區域計畫,農地被徵收了,又將工業區土地變更都市計畫為商業區,換取政治獻金,農地都拿去蓋房子了,最後沒土地可生產,糧食自然會不足,毒食品、疏果殘留農藥就拿來賣給人吃之問題就接踵而來,其結果、得癌症、隨機殺人的禍患會日增,最後必天下大亂之意。因受人卒雖眾,其主君也:人的靈魂受無形的真君(道)在主宰,君原於德而成於天:真君又本於道德成就於自然之牽制,世人迷惑又無法返回真性,社會生病了,其結果必須由全民一起承擔,人人有責。不幸若被瘋子殺了,精神失常者,刑期得減輕,也不會判死刑,把他抓去槍斃他也不懂自己殺人是不對的,也不懂得自己殺了人,所以只能找鬼賠,精神病患(以前稱為:精神分裂,現在改名為:思覺官能失調症),病未發作,人看起來是好好的,與一般人無異,與正常人之差別僅在於眼神呆滯一線之隔而已,就是不會做事,只會要錢花,要不到錢,病就會發作,俗話稱為:懶惰病。病患病未發作,在外流浪,也不會作壞事,將他強制就醫也會被罵成侵害人權,不強制就醫也被罵違害社會,社會亂相已至此,所以怪誰也沒有用,於宗教上稱之為共業,也只能自求多福,靠自己的造化了!尤其家中只要有一個小孩得到精神病,全家就會墮入愁雲慘霧之中,此種病醫也醫不好,只能住瘋人院或住在家中由專人照顧,才不會跑到外面隨機殺人,製造社會問題,於目前之醫學只能靠吃鎮定劑來抑制,藥的劑量越吃越重,吃到流口水,人像機器人一樣,走路人斜一邊,目光呆滯,面部發青,眼神兇悍,就是不能根治,只能吃藥吃一輩子,吃到死為止,也是吃不會好的,此種病是為因果病(佛家稱業障病),得到此種病,比中了大樂透還慘,除非由自己父、母親修道、學佛,把前世所帶來的千頭萬緒之恩恩怨怨之帳化解掉,了結前世仇恨帶來之冤業債,病才有可能好轉,如父母親不懂此原理、道理,找專業修行人與纏身之前世陰魂談和,還是生活於事事向錢看,只相信醫學,努力賺錢來醫病,將責任轉嫁推給醫院,把病患關在醫院,不要出來闖禍,花錢消災就沒事,有此種觀念,那就無解了。此問題又涉及到道學與醫學、科學與迷信,見解之不同(道學是無形無狀-齊物論第16節所言之:罔兩;道德經第21章所言之:杳兮冥;庚桑楚篇第5節所言之:明乎人-有肉體、身軀,有形有裝狀、明乎鬼-無形無狀,即看不到、摸不到、打不到之靈魂也),但原理、原則是相同的,是很難抉擇又難纏之病,是要靠智慧的,如能靠病患與其父母共同修善積德,慢慢的把前世帶來恩怨的結慢慢打開,病才會有好轉之可能,結這輩子沒打開,他發瘋殺你,或雖沒殺你,他在住瘋人院;下輩子換你殺他,或你沒殺到他,但換你住瘋人院之角色,生生世世都在演此種戲碼,相當難纏。莊子講的故事對或不對?是真理?還是寓言故事,等到庚子年到來時就見真章。願人人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