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善行無轍跡-最高段數之布施(不要偽善,掛羊頭賣狗肉)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不孝順父母者,告別式排場多大,也都無濟於事。

善行無轍跡-最高段數之布施(不要偽善,掛羊頭賣狗肉)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不孝順父母者,告別式排場多大,也都無濟於事。
        大宗師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莫然。…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慼,居喪不哀…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天下篇:「老聃曰:人皆取實,己獨取虛;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為友。」、德充符:「擇日而登假…」。此幾則故事及立言,是在說明有為、有心;無為、無心行善之不同,一為求得有形之名、利,一為求無形之積德,二者相去甚遠矣。讀者足供參考!
        在宥篇將道區分為: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無為而尊,人道有為而累。二者相去甚遠矣,不可不察也。莊子一書將人一生的生、老、病、苦、死交代得很清楚。故有修天道之修道者,行為以道德為重,無心而自然,居喪不哀;修人道者以名利為重,有心而虛偽,做表面功夫,以觀(做給世人看)眾人之耳目。所以生前不孝順父母,於父母死後,將告別式場面搞得很大,以彰顯自己的孝順,來欺騙社會,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故於養生主篇道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以解釋老子第27章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同樣是為善,一個是有為,行善後怕人不知,又廣為宣傳,以提高其知名度(如收取善款來賑災,結餘款拿來買股票、土地…所以成員中會爭著要管財務、會計),其最終之目的還是為了名、利;一個是無為,重德行,是有在行善,但行何種善?不會說出口,受幫助的人,感覺到有人在幫助他,但不知道何人在幫他,但老天知道(即相與於無相與:即相交出於無心,相為於無相為:相助出於無為),無相與之心,無相為之跡,是最高段數之布施,且朋友相交是莫然:即君子之交淡如水。莫然:淡漠無心、淡交、淡若水也。田子方篇所言:有修為得道之人,不一定要穿道服、法服(穿道服、法服者不一定得道),此種無為自然之善,才符合天道。修人道須由最基本的ABC唸經、拜神佛、苦行、做法會做起;修天道者層級已達無極境界,走雲端,持拂塵,修道段數相當高(即登天遊霧,撓挑無極,且無極之外復無極,能相忘以生,無所終窮,靈魂能登假:即昇天。以德為循,以深為根,以約為紀,其精神能獨自與天地往來),兩者的功力差距懸殊。
        老聃說:人皆取實,己獨取虛;以有為之心行善,求名、利,為善無近名,屬於取實;善行無轍跡,以無為之心行善,不求回饋,所以行善後也不會宣揚,好像車子走過馬路不會留有痕跡、人照鏡子,照完後不留相於鏡子內一樣,無心而自然,屬於取虛。為什麼要取虛呢?他說苟免於咎:怕最後被人批評是為善無近名也。所以說要怎麼修道才會得道,都是職業修道人謀生之道,能一切順其自然就是修道,所以莊子說:關尹老聃是古之博大真人,是修道段數最高的人。
        老莊學說中其所說的每一句話,不論世人如何解釋都對,也都不會得罪於人,這就是他的修道功力。馬蹄篇、秋水篇是莊子絕妙之文心, 以馬、蹄,分 (無常),做了很多比喻,知道了此二篇文章的意境就不會失真性,歷史上的許多典故及故事之意境大多源自此二篇文章,沒有相當高的功力是不解其意境的。又如齊物論所說之: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應該此四種動物所吃的食物都為正味。此立言是在比喻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也就是天運篇第7節所言之:其猶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每人有每人的嗜好,所以個性不同,品味、口味也不同,那到底是要吃葷或吃素,修道、學儒、學佛才對呢?不要去批評對方,只要良心順著自然,不要為惡就是行善,行為符合道德,就符合天道,老年時也就不會病魔纏身,拖累子孫!而且死後還能庇蔭子孫,莊子如是說。因每人的口味不同,也就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所以世人說:人生勝負決定於晚年,道理在此。只要世人高興就好!這些話,莊子於幾千年前就講了,迄今都要一體適用,無人能例外,而且百分之百應驗,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也就是禍、福自取,很可怕的,讀者可參考之,但並非人世間之法律,並無拘束力或強制力,但是一定有一天會到來,福到,可庇蔭子孫,禍到,除自己得到報應,也可能殃及子孫,但後悔已來不及了,要等到下一輩子才有機會改正。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