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第31章:「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人間世:「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則陽篇:「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遠也,理不可覩。」、天地篇:「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天運篇:「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秋水篇:「北海若謂河伯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何少何多,是謂謝施」、列禦寇篇:「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順於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則亡」。此幾則立言,以俗人之眼光視之,會認為人不能消極,須積極上進,與人相爭,贏了,才能過好生活,話是如此說並沒有錯,關鍵在於相爭是否爭過了頭?有無違逆自然?就涉及兵,恃之則亡。兵:相爭也。指的是心兵,內心之爭戰也。依恃相爭之心取勝,必然自取滅亡。每人都有親友,於其回去報到,不論是去殯儀館或火葬場送別時,就感受出:啊!這就是人生,辛苦一輩子,也沒帶一樣東西,二手空空,躺著直直的回去,死生同狀,人有什麼好爭的?人生變化是無常的。有的政治人物違逆天理,只要看到鈔票,什麼樣違背職務的事都幹得出來,但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最後都會跑到土城看守所去進修,此時就會想到老莊所說的哲理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但已來不及悔改了,要悔改就要等下一輩子囉!同理執政與在野之政黨理念不同,施政方針也會不同,以前的執政黨都在照顧軍公教,勞工、農民被忽視,都沒有補助,公務人員福利優厚,被洗腦了,故一心效忠;但政黨輪替後,政策轉向照顧勞工、農民,許多優惠之法令都被修改了,被退休公務人員駡為是在進行清算鬥爭?那到底是以前的執政者對,還是現在的執政者對?未可以為常也!故為無常。大兵之後,必有凶年。爭鬥的太厲害,欠債就要還債,有因必有果,因果不空,不能顛倒行事,如果欠債不必還,強者永遠為王乎!讀者可參考之!
老子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主者:人之心靈也。兵:爭、鬥也。天下:指在內心與心鬥,在外與人鬥。道是在輔佐人類之心靈,內心不能六欲相傾軋、起干戈,自亂性情,干擾心靈,心靜不下來,會讓邪魔入侵而想做壞事,而在外與人相爭、相鬥或以權勢凌人,凡是做了壞事,都會有因果循環,報應很可怕,與佛家所言:萬法(萬事)皆空,因果不空同義理。兵強天下:比喻以權力、勢力,高壓他人,作威作福,胡搞瞎搞。其事好還:比喻欠債還債,一報還一報。與養生主篇:為惡無近刑同義。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師:不能解釋成軍隊。文義是軍隊眾多為師。而是在比喻內心紛亂,招來眾多邪魔,讓自己的心靜不下來。荊棘:指未修道,心田(方寸)荒蕪,戈矛生,亂胸次之中,整個心田亂紛紛,血氣就會衰退(同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大兵:相爭鬥的太厲害,隱喻壞事或缺德事幹多、幹絕了(即為惡也)。凶年:身心之凶也。隱喻自己或子孫之身體健康(即報應:刑也)。刑之白話為:報應。意為必定會走衰小運、報應、報復跟隨,惡運接二連三的跟隨著自己或子孫而來,禍不單行。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形容壞事幹多了,內心要悲哀哭泣。爭贏了,要以懺悔心悔過(文言文之另一形容辭為:哀矜勿喜),比喻政治惡鬥或爭食大工程、大訂單之利益,逞強,爭的你死我活,而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得逞後,甜頭雖然拿到了,當氣勢轉弱時,身體、家庭、事業,就容易出狀況。天下有道(世人不妄作非為,不生邪念),却走馬以糞。天下:指的是人心。有道:指世人不會妄作非為(獸面人心)。却:退回來、轉換也。走馬:善戰之馬、強人也。是比喻人很凶悍。糞:種田。比喻修道。比喻壞人有修道也會變好人。天下無道(世人不守無為,不養清靜,貪得無厭,求名利之榮,妄作非為,胡搞瞎搞),戎馬生於郊。天下:指人心。無道:不悟真常之性,心裏沒有在修正道(人面獸心或半人半禽獸,人如果沒有倫理道德觀念、沒修恥心時,心性則與禽獸無異,或更超過時,則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如此就很麻煩了)。戎馬:文義為母馬,作戰之馬。形容性中之意馬也。生於郊:文義為母馬在戰場上生小馬。郊:文義為郊外。形容未修道。比喻亂搞男女關係,在外生私生子。意即人不修心,讓心中六欲滋生,心上之刀兵橫生,性情中之馬亂闖亂撞,整身之五臟六腑都成了交戰之場,魂魄均成為魔軍之輩,心靈無法降伏妄心,就會在外亂搞男女關係或不倫戀,拋家棄子,小孩只會生,不會養,小孩缺乏父母任何一方的愛,長大後行為就容意偏差,製造社會問題,社會就不能安定,整天打打殺殺,賣槍、販毒、詐騙…。所以要保性命長久一點,就要修心,不能有心兵(相爭),心才能靜得下來,自然會清靜無事,不要等到癌先生找上門來時,才來怪天怪地,則為時就已晚矣。由老子及秋水篇河伯(比喻未修道之俗人、一曲之士)與北海若(隱喻莊子自己)之對話中,文字上老子使用大兵之後,必有凶年。莊子文字上使用反衍、謝施。文義及意境上大同小異,意思是相同的。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意境就如上段所述!反衍:貴與賤,是輪流反覆在轉動的。與風水輪流轉同義。謝施:謝,代謝,轉化也。施:延伸,發展也。反衍與謝施,僅是文字用法之變化而已,才不致產同一文義重複使用之感覺,實則是同一意思。北海若說:以道的觀點來說,萬物本來就無貴賤之問題。以萬物本身來看,都以自己為貴,而以他物為賤(自己比較高尚,自己的孩子不論怎麼壞,都是好孩子;別人的小孩稍為頑皮一點,就認為是野孩子)。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貴賤是由世俗之人所區分出來的,並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亦即與自己同夥的就認為貴,不同夥者為賤)。北海若認為河伯是俗人、一曲之士,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不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要河伯默默乎(意謂要河伯少說話)。女:通你、汝。門:門徑。引伸為有關貴賤之道理。家:道理也。與門同義!
莊子說:以道的角度來看吧,萬物一齊,本來就沒有貴與賤之問題;但以萬物的角度來看,自己為貴,別人為賤;如以世俗之角度來看,同一伙(黨派)的人為貴,不同伙(黨派)的為賤。貴與賤是世人為爭名、利所想出來花樣。但世人、俗人卻不知貴賤是會反衍、謝施的,亦即貴賤是會輪流轉的。爭讓之理,堯桀之行:舉大家都知道的。。大王,過世後,子孫為遺產擺不平,將大體置於大廳四年才下葬,換第二代子孫,人還沒死 ,先因失智,不認識自己子孫是誰?無能力理財,子孫又開始為其財產管理權在爭訟,齊物論說:雖曰不死,奚益!錢那麼多,雖富可敵國,但失智了,什麼事也不懂,只會吃飯,拉屎,成了活死人,那活著有什麼用呢?而且爭產還會遺傳的,所以富貴不可能常在,玄得很。人在紅的時候,起高樓,賺大錢,當大官、國會議員,此時為貴;在走衰小運時,選舉選輸了,官位不保、生意失敗、大樓垮了,此時為賤。這句成語為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名譽、富貴就像裝飾品一樣,新品(人紅時)人看人愛,都想巴結他,時間久了,新品漸漸就會退色(沒官位,生意失敗、人不紅了) ,於走在路上也沒有人認識你,而且人見人怕,離你而遠去。世人為什麼都知道此道理,但還是往名、利中打滾以求富貴,就是被迷惑二字害死的。莊子又說:只有一人、二人迷惑還有救,但三個人迷惑,就個走個的路,就會迷失人生的方向。莊子要導引世人走向明路,但至高的言論,俗人聽不進去,俗人的言論贏了,到現在,天下人都迷惑了,都不知人生的路要往那裏走,讓他很憂心,但憂心也沒有用,不如放任不管,才不會有煩惱,就看世人自己的造化了。
當處於亂世時,就如同人間世篇於孔子之年代,瘋人接輿挖苦孔子的話: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白話為:怎麼會那麼衰小(喻未修道德),不是出生於太平盛世,而是會在這個亂世年代來出生當人?來世會轉世為何種動物,無法期待,也沒有人會知道;前輩子幹了什麼壞事,當何種動物,而來轉世當人,也無從查考,也不知道(仝: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遠也,理不可覩。忌:禁也,選擇也。覩:視或看見也。將來要出生於富貴或窮人之家,或轉世為何種動物,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人已死了,也不能以遺產還沒分好,賺那麼多錢都還沒花,或小孩還小,還不想死,也不能阻止他不要死,要他活起來,等遺產分好、錢花完、小孩子長大一點再死。死生相去不遠,但其中的道理就是看不見。是因為是無形的道在主宰,由黑、白無常、牛頭、馬面來執行捉人之故也,不想死也不行,魂被帶走,人就自然無法呼吸,嗚呼哀哉了)!現在是處於亂世,只能求平安,不能添福壽,只要不要得到報應(刑)就不錯了,以對於亂世中出生來當人真苦,碰到一大堆複雜的問題要由當代人來處理之無奈。以這個時代的話來說,則應解釋為:碰到一個中國是為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獨爭議,藍綠對抗年代,要統,原來的台灣人不同意,要獨,老共不肯,雙方都認為自己對,對方不對,此涉及二個都對,二個都不對的問題,也只能莫若以明,以時間換空間,才能解決。如以對抗到鬥爭,把國家由亞洲四小龍之龍頭搞到掉至龍尾,政黨只在拼政治而不拼經濟,人民苦哈哈!當權者肥吱吱,百姓又不能多說話,也很麻煩,如因被戴帽子而抓去關或家庭、事業、身體出狀況,疲於奔命,而要應付這些情況是很累的,此無奈會顯現在現實的人生中。既然出生來當人真命苦,麻煩的問題一大堆,那如果不要出生來當人,將來老了,回去報到時如能直接當神仙,不知是否會比較快樂?讀者認為如何呢?願人人平安!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機關算盡、以惡為能(盜亦有道),難敵無為(身體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是天地之強陽氣)-天一劃(無心、自然)。
大宗師篇:「仲尼曰…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之已化哉?」、知北遊篇:「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則為死…舜問乎氶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漁父篇:「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此幾則立言,非修道人,視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41章)。但修道人視之,則了然於心,知人生本來就是爭一口氣,繼續活下去之動力而已,人之生命在一呼一吸間,人生又無常,當突然忘記呼吸時,就會死翹翹,要回去報到的,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沒什麼好爭(不兵)的。讀者,可參考之!
只要是人,都知道人是由男、女,性愛所製造出精卵之結合體,於受精後成胚胎,產生細胞,經細胞之分裂再分裂,變成胎兒,自始,本無一物,但有些男、女,一做愛就懷孕,有些男女婚後怎麼做愛都不會懷孕,縱有懷孕又流產,這是有原因的,觀之大宗師篇仲尼所說的話就知道答案。孟孫氏不知道生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死是為了什麼,不知道生與死是孰先孰後。要轉世變化來當何種動物?順應自然的變化,自己都表示順從,無選擇之餘地,對待今後所不能預知的變化的態度,等待自己所不知道會變化成何種動物出現,不過如此而已。意即無法選擇要出生來當何種動物,即使變化來當人,也無法選擇父母或貧富之家,或許一出生就被父母拿去郊外或丟棄至垃圾桶、廚餘桶。再說現在即將變化,怎麼知道不變化的是什麼?現在未曾變化,怎麼知道已變化的是什麼?意謂化與不化,我所不能知(視前世之善、惡,要轉世為何種動物或不能轉世,永遠當鬼魂,自己無法知道),但任其自然而已。表示有因果關係才轉世來當人,無因果關係,要懷孕就很困難。一切都是命,強求不得。如出生來當人,自己的身體及後世子孫也不是自己所有,這話怎麼說?看舜問氶的對話就知道答案。舜問氶說:道可以求得到嗎?氶說:你的身體並不是你擁有的,你要如何去得到道呢?舜說:如果我的身體不是我擁有的,那麼我的身體屬於誰擁有的?二個人的觀點、見解完全不同。氶說:是天地所委託付給你的形體。委:託付也。意思是身體是屬於老天的。本性不是你所擁有的,是天地託付陰陽結聚而成給你的和氣。和:陰陽和氣也。性命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託付給你的陰陽順氣也。順:陰陽順氣也。子孫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蛻變的生機賦予給你的。蛻:形形相禪也。意及老天賦給你傳宗接代用的,並不是你所擁有的。心使氣曰:強。汝身非汝有,天地之強陽氣也(天地運作給與健動之氣)。身體既非是我們的,更何況是身外物!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之則死。故行不知所往三句:意謂人的一切都是老天所給的,那麼行動、居處、飲食就不能由你做主了。換句話就是說你的所做所為、事業落地歸根於何處、要吃葷、吃素,不是人做得了主的。也就是說:人所有的一切,都受制於看不見的無形之道在主宰。舉例說,人會殺人放火、偷騙搶、販毒、賣槍…等等,因世人未修道返回真性,其靈魂就會受到道之主宰,心就自然的浮躁不安,就會動起歪腦筋去偷、去搶、去騙,而闖禍,想控制自己也無法控制,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為惡之念頭及動做,於偷完、搶完、騙完後,心就會靜下來,反而變得很自在,就像過動兒一樣,整天身心不安,蹦蹦跳跳,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靜了沒幾分鐘又跳,父母、老師也沒辦法約束過動兒而傷透腦筋之道理相同 ;有修道返回真性,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不會受到道的主宰,這才是玄?你的身體是天地陰陽二氣運動聚集陰陽氣罷了,你怎麼可能擁有呢!強陽:氣之健動也(即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光著身體出生來當人,身體、子孫、錢財並非自己所有,是受老天的委任而已,不能久存,回去報到時,就躺著直直的回去,把老天所委任的東西還給老天,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這叫齊物(萬物平等),也叫死生同狀 ,這叫真平等,除此以外之平等都是假平等。此為舜所不知,藉由氶來告訴舜,寫在故事中,讓世人自己去體悟。
漁父篇孔子對子由說:由之難化也、道者,萬物之所由也。由:得以產生的根源。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孔子認為其學生子由,怎麼那麼槌(憨)!憨到不會抓癢,不知道道是萬物之根源,萬物失去了道就會死亡,得到道就能生存;做事違逆了道就會失敗,順應道就會成功。所以,道所在的地方,聖人都會尊重道。子由不知此道理,孔子才認為子由很槌。由山木篇第10節螳螂捕蟬的故事可啟發出算計他人之方法,故事中有1蟬(比喻庶民)、2螳螂(比喻民代)、3黃雀(比喻地方黨部)、4獵人(比喻中央黨部)、5園主(比喻選民)五個角色,以文言文來解釋白話文來解釋,意思大概為在自然生態中,各動物求生之自然法則,弱肉強食,一物剋一物。但莊子說此故事之意境是在闡述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為了利,自會相爭。故事中1蟬是代表底層之庶民(農漁夫、攤販);2螳螂是代表地方民意代表(村里長、鎮縣民意代表) ;3黃雀是代表有提名參選人之地方黨部;4獵人是代表有審核決定權之中央黨部;5粟園園主是比喻選民。因莊子的文章很多是卮言,有很大的體悟空間,不論你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去做解釋都可以悟出其道理來,這就是悟道。光只是聽人在說道,而未本身去體悟,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是這樣?聽一聽,久了就會忘記,但由自己親自去體悟出來的道理,就變成經驗,也就不會忘記。故事中,螳螂要捕蟬,有可能捕完蟬,螳螂再被黃雀捕去;也有可能正要捕蟬很得意時,忘記了還有自己的天敵存在,蟬還沒捕到,螳螂自己反而被黃雀捕去,蟬就逃過一個劫數,免死。黃雀捕螳螂,有可能螳螂被黃雀捕走後,黃雀自己才被獵人捕走;也有可能正要獵捕螳螂前,黃雀自己先被獵人捕走,螳螂就逃過一個劫難,不必被抓去當點心吃,都有可能。意境是比喻在算計別人,你會算計別人,別人也會算計你之意。故事最後是獵人最強,有大異鵲可抓,應該是最終之獲利者,獵人是將粟子園園主所架設的圍籬打開,進入人家的粟子園內要抓鳥,沒料到,正要抓鳥時,園主出現,將獵人認為是要進入園內偷粟子,把他當成小偷,則大黃雀逃過一劫數,差一點就被抓去烤大鳥,園主將獵人臭罵一頓,獵人變成偷雞不成,食把米,很衰,也就有理說不清了,會被以竊盜罪或侵入果園罪移送法辦,被判刑,服刑期滿,出獄才提再審或非常上訴,幸運一點,如碰到好心的過路人有見到獵人是在瞄準大黃雀,並不是要偷粟子,出庭做證,最後雖然平反了,但也惹了滿身腥。此意思是在比喻算計他人失策,反而被人算計鬥垮、鬥臭,把自己搞成身敗名裂。以此比喻爭黨提名為候選人後,躺著選也會選上,沒料到園主(選民)不挺,選舉選到輸掉脫褲子,輸光光。這就是漁父(莊子)所說的: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人心險惡,精於又常以逆天行有為之方式去算計別人的人,老天看不下去,就難敵老天的大筆(拂塵)一揮(俗語所稱之天一劃也),通通倒地不起之意(也就是說不能在暗處或明的作壞事,以為沒人看到、別人拿他沒辦法,把壞事做盡,以惡為能,把會做壞事,能得到滿足,而把壞事美化變成是自己會智謀、有本事(盜跖篇所言:盜亦有道之歪理)。但是為惡、為善,老天看得很清楚,這些帳,全部要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的,到老時,連想哭也哭不出來)。
社會亂哄哄,藍、綠為一黨之私,搞統、獨惡鬥,由亞洲四小龍之首,鬥到吊車尾也無所謂,政治人物(獵人)每個都吃的肥吱吱的,坐領高薪,生意人的店家一家家關門、冒貸、超貸後一逃了之,由人民納稅錢拿來補洞就好了,高官也無所謂,只要有政治獻金可拿,選舉能選贏就好,稅源不足就加徵地價稅、菸捐,老百姓日子不好過,你叫你的,他聽他的,無動於衷。明知會搞垮經濟也不在乎,就是要專心鬥爭,拼政治,非把不同黨派鬥死不可,不能飲水思源,敬老尊賢,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當紅之政治人物自己卻不知不覺,這些獵人在清理黨產、凍結黨產、鬥爭軍公教退休人員,非讓反對黨倒地不可,養網軍1450來對付反對人士之批評或造謠生事來轉移貪腐之焦點,大權在握,誰也奈何不了政治人物,萬萬沒料到粟園園主(選民)反彈,老天大筆一揮,獵物抓到手,還來不及吃,選舉卻輸到脫褲子,只剩一口氣,將來如換成別人執政,也來清算反對黨及其附隨組織、側翼之黨產時,就會很熱鬧,所以必須回頭是岸,早日回頭還來得及,不然將來不論是臭名萬世或遺臭萬年,歷史都會記載的。日子不好過,人民心情鬱結,稍為有一點利益衝突就打官司,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就是螳螂捕蟬的故事。在這紛雜、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人生旅途中,處處是陷阱,要如何才能避禍免患?讀一讀老莊學說,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虛己忘利,不可見利而忘真性,才能有獨立判斷思考之能力,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而不自知,到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也不知道時,那就可悲了!願人人平安,平安就是福,不去爭名、利,以保安康。
只要是人,都知道人是由男、女,性愛所製造出精卵之結合體,於受精後成胚胎,產生細胞,經細胞之分裂再分裂,變成胎兒,自始,本無一物,但有些男、女,一做愛就懷孕,有些男女婚後怎麼做愛都不會懷孕,縱有懷孕又流產,這是有原因的,觀之大宗師篇仲尼所說的話就知道答案。孟孫氏不知道生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死是為了什麼,不知道生與死是孰先孰後。要轉世變化來當何種動物?順應自然的變化,自己都表示順從,無選擇之餘地,對待今後所不能預知的變化的態度,等待自己所不知道會變化成何種動物出現,不過如此而已。意即無法選擇要出生來當何種動物,即使變化來當人,也無法選擇父母或貧富之家,或許一出生就被父母拿去郊外或丟棄至垃圾桶、廚餘桶。再說現在即將變化,怎麼知道不變化的是什麼?現在未曾變化,怎麼知道已變化的是什麼?意謂化與不化,我所不能知(視前世之善、惡,要轉世為何種動物或不能轉世,永遠當鬼魂,自己無法知道),但任其自然而已。表示有因果關係才轉世來當人,無因果關係,要懷孕就很困難。一切都是命,強求不得。如出生來當人,自己的身體及後世子孫也不是自己所有,這話怎麼說?看舜問氶的對話就知道答案。舜問氶說:道可以求得到嗎?氶說:你的身體並不是你擁有的,你要如何去得到道呢?舜說:如果我的身體不是我擁有的,那麼我的身體屬於誰擁有的?二個人的觀點、見解完全不同。氶說:是天地所委託付給你的形體。委:託付也。意思是身體是屬於老天的。本性不是你所擁有的,是天地託付陰陽結聚而成給你的和氣。和:陰陽和氣也。性命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託付給你的陰陽順氣也。順:陰陽順氣也。子孫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蛻變的生機賦予給你的。蛻:形形相禪也。意及老天賦給你傳宗接代用的,並不是你所擁有的。心使氣曰:強。汝身非汝有,天地之強陽氣也(天地運作給與健動之氣)。身體既非是我們的,更何況是身外物!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之則死。故行不知所往三句:意謂人的一切都是老天所給的,那麼行動、居處、飲食就不能由你做主了。換句話就是說你的所做所為、事業落地歸根於何處、要吃葷、吃素,不是人做得了主的。也就是說:人所有的一切,都受制於看不見的無形之道在主宰。舉例說,人會殺人放火、偷騙搶、販毒、賣槍…等等,因世人未修道返回真性,其靈魂就會受到道之主宰,心就自然的浮躁不安,就會動起歪腦筋去偷、去搶、去騙,而闖禍,想控制自己也無法控制,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為惡之念頭及動做,於偷完、搶完、騙完後,心就會靜下來,反而變得很自在,就像過動兒一樣,整天身心不安,蹦蹦跳跳,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靜了沒幾分鐘又跳,父母、老師也沒辦法約束過動兒而傷透腦筋之道理相同 ;有修道返回真性,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不會受到道的主宰,這才是玄?你的身體是天地陰陽二氣運動聚集陰陽氣罷了,你怎麼可能擁有呢!強陽:氣之健動也(即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光著身體出生來當人,身體、子孫、錢財並非自己所有,是受老天的委任而已,不能久存,回去報到時,就躺著直直的回去,把老天所委任的東西還給老天,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這叫齊物(萬物平等),也叫死生同狀 ,這叫真平等,除此以外之平等都是假平等。此為舜所不知,藉由氶來告訴舜,寫在故事中,讓世人自己去體悟。
漁父篇孔子對子由說:由之難化也、道者,萬物之所由也。由:得以產生的根源。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孔子認為其學生子由,怎麼那麼槌(憨)!憨到不會抓癢,不知道道是萬物之根源,萬物失去了道就會死亡,得到道就能生存;做事違逆了道就會失敗,順應道就會成功。所以,道所在的地方,聖人都會尊重道。子由不知此道理,孔子才認為子由很槌。由山木篇第10節螳螂捕蟬的故事可啟發出算計他人之方法,故事中有1蟬(比喻庶民)、2螳螂(比喻民代)、3黃雀(比喻地方黨部)、4獵人(比喻中央黨部)、5園主(比喻選民)五個角色,以文言文來解釋白話文來解釋,意思大概為在自然生態中,各動物求生之自然法則,弱肉強食,一物剋一物。但莊子說此故事之意境是在闡述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為了利,自會相爭。故事中1蟬是代表底層之庶民(農漁夫、攤販);2螳螂是代表地方民意代表(村里長、鎮縣民意代表) ;3黃雀是代表有提名參選人之地方黨部;4獵人是代表有審核決定權之中央黨部;5粟園園主是比喻選民。因莊子的文章很多是卮言,有很大的體悟空間,不論你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去做解釋都可以悟出其道理來,這就是悟道。光只是聽人在說道,而未本身去體悟,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是這樣?聽一聽,久了就會忘記,但由自己親自去體悟出來的道理,就變成經驗,也就不會忘記。故事中,螳螂要捕蟬,有可能捕完蟬,螳螂再被黃雀捕去;也有可能正要捕蟬很得意時,忘記了還有自己的天敵存在,蟬還沒捕到,螳螂自己反而被黃雀捕去,蟬就逃過一個劫數,免死。黃雀捕螳螂,有可能螳螂被黃雀捕走後,黃雀自己才被獵人捕走;也有可能正要獵捕螳螂前,黃雀自己先被獵人捕走,螳螂就逃過一個劫難,不必被抓去當點心吃,都有可能。意境是比喻在算計別人,你會算計別人,別人也會算計你之意。故事最後是獵人最強,有大異鵲可抓,應該是最終之獲利者,獵人是將粟子園園主所架設的圍籬打開,進入人家的粟子園內要抓鳥,沒料到,正要抓鳥時,園主出現,將獵人認為是要進入園內偷粟子,把他當成小偷,則大黃雀逃過一劫數,差一點就被抓去烤大鳥,園主將獵人臭罵一頓,獵人變成偷雞不成,食把米,很衰,也就有理說不清了,會被以竊盜罪或侵入果園罪移送法辦,被判刑,服刑期滿,出獄才提再審或非常上訴,幸運一點,如碰到好心的過路人有見到獵人是在瞄準大黃雀,並不是要偷粟子,出庭做證,最後雖然平反了,但也惹了滿身腥。此意思是在比喻算計他人失策,反而被人算計鬥垮、鬥臭,把自己搞成身敗名裂。以此比喻爭黨提名為候選人後,躺著選也會選上,沒料到園主(選民)不挺,選舉選到輸掉脫褲子,輸光光。這就是漁父(莊子)所說的: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人心險惡,精於又常以逆天行有為之方式去算計別人的人,老天看不下去,就難敵老天的大筆(拂塵)一揮(俗語所稱之天一劃也),通通倒地不起之意(也就是說不能在暗處或明的作壞事,以為沒人看到、別人拿他沒辦法,把壞事做盡,以惡為能,把會做壞事,能得到滿足,而把壞事美化變成是自己會智謀、有本事(盜跖篇所言:盜亦有道之歪理)。但是為惡、為善,老天看得很清楚,這些帳,全部要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的,到老時,連想哭也哭不出來)。
社會亂哄哄,藍、綠為一黨之私,搞統、獨惡鬥,由亞洲四小龍之首,鬥到吊車尾也無所謂,政治人物(獵人)每個都吃的肥吱吱的,坐領高薪,生意人的店家一家家關門、冒貸、超貸後一逃了之,由人民納稅錢拿來補洞就好了,高官也無所謂,只要有政治獻金可拿,選舉能選贏就好,稅源不足就加徵地價稅、菸捐,老百姓日子不好過,你叫你的,他聽他的,無動於衷。明知會搞垮經濟也不在乎,就是要專心鬥爭,拼政治,非把不同黨派鬥死不可,不能飲水思源,敬老尊賢,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當紅之政治人物自己卻不知不覺,這些獵人在清理黨產、凍結黨產、鬥爭軍公教退休人員,非讓反對黨倒地不可,養網軍1450來對付反對人士之批評或造謠生事來轉移貪腐之焦點,大權在握,誰也奈何不了政治人物,萬萬沒料到粟園園主(選民)反彈,老天大筆一揮,獵物抓到手,還來不及吃,選舉卻輸到脫褲子,只剩一口氣,將來如換成別人執政,也來清算反對黨及其附隨組織、側翼之黨產時,就會很熱鬧,所以必須回頭是岸,早日回頭還來得及,不然將來不論是臭名萬世或遺臭萬年,歷史都會記載的。日子不好過,人民心情鬱結,稍為有一點利益衝突就打官司,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就是螳螂捕蟬的故事。在這紛雜、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人生旅途中,處處是陷阱,要如何才能避禍免患?讀一讀老莊學說,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虛己忘利,不可見利而忘真性,才能有獨立判斷思考之能力,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而不自知,到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也不知道時,那就可悲了!願人人平安,平安就是福,不去爭名、利,以保安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