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篇:「仲尼曰…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之已化哉?」、知北遊篇:「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則為死…舜問乎氶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漁父篇:「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此幾則立言,非修道人,視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41章)。但修道人視之,則了然於心,知人生本來就是爭一口氣,繼續活下去之動力而已,人之生命在一呼一吸間,人生又無常,當突然忘記呼吸時,就會死翹翹,要回去報到的,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沒什麼好爭(不兵)的。讀者,可參考之!
只要是人,都知道人是由男、女,性愛所製造出精卵之結合體,於受精後成胚胎,產生細胞,經細胞之分裂再分裂,變成胎兒,自始,本無一物,但有些男、女,一做愛就懷孕,有些男女婚後怎麼做愛都不會懷孕,縱有懷孕又流產,這是有原因的,觀之大宗師篇仲尼所說的話就知道答案。孟孫氏不知道生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死是為了什麼,不知道生與死是孰先孰後。要轉世變化來當何種動物?順應自然的變化,自己都表示順從,無選擇之餘地,對待今後所不能預知的變化的態度,等待自己所不知道會變化成何種動物出現,不過如此而已。意即無法選擇要出生來當何種動物,即使變化來當人,也無法選擇父母或貧富之家,或許一出生就被父母拿去郊外或丟棄至垃圾桶、廚餘桶。再說現在即將變化,怎麼知道不變化的是什麼?現在未曾變化,怎麼知道已變化的是什麼?意謂化與不化,我所不能知(視前世之善、惡,要轉世為何種動物或不能轉世,永遠當鬼魂,自己無法知道),但任其自然而已。表示有因果關係才轉世來當人,無因果關係,要懷孕就很困難。一切都是命,強求不得。如出生來當人,自己的身體及後世子孫也不是自己所有,這話怎麼說?看舜問氶的對話就知道答案。舜問氶說:道可以求得到嗎?氶說:你的身體並不是你擁有的,你要如何去得到道呢?舜說:如果我的身體不是我擁有的,那麼我的身體屬於誰擁有的?二個人的觀點、見解完全不同。氶說:是天地所委託付給你的形體。委:託付也。意思是身體是屬於老天的。本性不是你所擁有的,是天地託付陰陽結聚而成給你的和氣。和:陰陽和氣也。性命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託付給你的陰陽順氣也。順:陰陽順氣也。子孫不是你擁有的,是天地蛻變的生機賦予給你的。蛻:形形相禪也。意及老天賦給你傳宗接代用的,並不是你所擁有的。心使氣曰:強。汝身非汝有,天地之強陽氣也(天地運作給與健動之氣)。身體既非是我們的,更何況是身外物!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之則死。故行不知所往三句:意謂人的一切都是老天所給的,那麼行動、居處、飲食就不能由你做主了。換句話就是說你的所做所為、事業落地歸根於何處、要吃葷、吃素,不是人做得了主的。也就是說:人所有的一切,都受制於看不見的無形之道在主宰。舉例說,人會殺人放火、偷騙搶、販毒、賣槍…等等,因世人未修道返回真性,其靈魂就會受到道之主宰,心就自然的浮躁不安,就會動起歪腦筋去偷、去搶、去騙,而闖禍,想控制自己也無法控制,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為惡之念頭及動做,於偷完、搶完、騙完後,心就會靜下來,反而變得很自在,就像過動兒一樣,整天身心不安,蹦蹦跳跳,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靜了沒幾分鐘又跳,父母、老師也沒辦法約束過動兒而傷透腦筋之道理相同 ;有修道返回真性,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不會受到道的主宰,這才是玄?你的身體是天地陰陽二氣運動聚集陰陽氣罷了,你怎麼可能擁有呢!強陽:氣之健動也(即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光著身體出生來當人,身體、子孫、錢財並非自己所有,是受老天的委任而已,不能久存,回去報到時,就躺著直直的回去,把老天所委任的東西還給老天,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這叫齊物(萬物平等),也叫死生同狀 ,這叫真平等,除此以外之平等都是假平等。此為舜所不知,藉由氶來告訴舜,寫在故事中,讓世人自己去體悟。
漁父篇孔子對子由說:由之難化也、道者,萬物之所由也。由:得以產生的根源。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孔子認為其學生子由,怎麼那麼槌(憨)!憨到不會抓癢,不知道道是萬物之根源,萬物失去了道就會死亡,得到道就能生存;做事違逆了道就會失敗,順應道就會成功。所以,道所在的地方,聖人都會尊重道。子由不知此道理,孔子才認為子由很槌。由山木篇第10節螳螂捕蟬的故事可啟發出算計他人之方法,故事中有1蟬(比喻庶民)、2螳螂(比喻民代)、3黃雀(比喻地方黨部)、4獵人(比喻中央黨部)、5園主(比喻選民)五個角色,以文言文來解釋白話文來解釋,意思大概為在自然生態中,各動物求生之自然法則,弱肉強食,一物剋一物。但莊子說此故事之意境是在闡述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為了利,自會相爭。故事中1蟬是代表底層之庶民(農漁夫、攤販);2螳螂是代表地方民意代表(村里長、鎮縣民意代表) ;3黃雀是代表有提名參選人之地方黨部;4獵人是代表有審核決定權之中央黨部;5粟園園主是比喻選民。因莊子的文章很多是卮言,有很大的體悟空間,不論你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去做解釋都可以悟出其道理來,這就是悟道。光只是聽人在說道,而未本身去體悟,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是這樣?聽一聽,久了就會忘記,但由自己親自去體悟出來的道理,就變成經驗,也就不會忘記。故事中,螳螂要捕蟬,有可能捕完蟬,螳螂再被黃雀捕去;也有可能正要捕蟬很得意時,忘記了還有自己的天敵存在,蟬還沒捕到,螳螂自己反而被黃雀捕去,蟬就逃過一個劫數,免死。黃雀捕螳螂,有可能螳螂被黃雀捕走後,黃雀自己才被獵人捕走;也有可能正要獵捕螳螂前,黃雀自己先被獵人捕走,螳螂就逃過一個劫難,不必被抓去當點心吃,都有可能。意境是比喻在算計別人,你會算計別人,別人也會算計你之意。故事最後是獵人最強,有大異鵲可抓,應該是最終之獲利者,獵人是將粟子園園主所架設的圍籬打開,進入人家的粟子園內要抓鳥,沒料到,正要抓鳥時,園主出現,將獵人認為是要進入園內偷粟子,把他當成小偷,則大黃雀逃過一劫數,差一點就被抓去烤大鳥,園主將獵人臭罵一頓,獵人變成偷雞不成,食把米,很衰,也就有理說不清了,會被以竊盜罪或侵入果園罪移送法辦,被判刑,服刑期滿,出獄才提再審或非常上訴,幸運一點,如碰到好心的過路人有見到獵人是在瞄準大黃雀,並不是要偷粟子,出庭做證,最後雖然平反了,但也惹了滿身腥。此意思是在比喻算計他人失策,反而被人算計鬥垮、鬥臭,把自己搞成身敗名裂。以此比喻爭黨提名為候選人後,躺著選也會選上,沒料到園主(選民)不挺,選舉選到輸掉脫褲子,輸光光。這就是漁父(莊子)所說的: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人心險惡,精於又常以逆天行有為之方式去算計別人的人,老天看不下去,就難敵老天的大筆(拂塵)一揮(俗語所稱之天一劃也),通通倒地不起之意(也就是說不能在暗處或明的作壞事,以為沒人看到、別人拿他沒辦法,把壞事做盡,以惡為能,把會做壞事,能得到滿足,而把壞事美化變成是自己會智謀、有本事(盜跖篇所言:盜亦有道之歪理)。但是為惡、為善,老天看得很清楚,這些帳,全部要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的,到老時,連想哭也哭不出來)。
社會亂哄哄,藍、綠為一黨之私,搞統、獨惡鬥,由亞洲四小龍之首,鬥到吊車尾也無所謂,政治人物(獵人)每個都吃的肥吱吱的,坐領高薪,生意人的店家一家家關門、冒貸、超貸後一逃了之,由人民納稅錢拿來補洞就好了,高官也無所謂,只要有政治獻金可拿,選舉能選贏就好,稅源不足就加徵地價稅、菸捐,老百姓日子不好過,你叫你的,他聽他的,無動於衷。明知會搞垮經濟也不在乎,就是要專心鬥爭,拼政治,非把不同黨派鬥死不可,不能飲水思源,敬老尊賢,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當紅之政治人物自己卻不知不覺,這些獵人在清理黨產、凍結黨產、鬥爭軍公教退休人員,非讓反對黨倒地不可,養網軍1450來對付反對人士之批評或造謠生事來轉移貪腐之焦點,大權在握,誰也奈何不了政治人物,萬萬沒料到粟園園主(選民)反彈,老天大筆一揮,獵物抓到手,還來不及吃,選舉卻輸到脫褲子,只剩一口氣,將來如換成別人執政,也來清算反對黨及其附隨組織、側翼之黨產時,就會很熱鬧,所以必須回頭是岸,早日回頭還來得及,不然將來不論是臭名萬世或遺臭萬年,歷史都會記載的。日子不好過,人民心情鬱結,稍為有一點利益衝突就打官司,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就是螳螂捕蟬的故事。在這紛雜、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人生旅途中,處處是陷阱,要如何才能避禍免患?讀一讀老莊學說,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虛己忘利,不可見利而忘真性,才能有獨立判斷思考之能力,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而不自知,到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也不知道時,那就可悲了!願人人平安,平安就是福,不去爭名、利,以保安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