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繕性篇:「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人間世篇:「孔子適楚,楚狂人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天地篇:「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里耳,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道德經第80章不徙章:「小國寡民,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世風日下,幾乎都在玩金錢遊戲,修道人少,已到了正邪、是非、善惡、次序、利害顛倒在行事的地步,雖有高人想引導(度化)眾生,修道返回真性而不可得,因違反使民重死(愛惜生命)而不遠徙(國語稱:出外奔波旅遊。臺語稱:失格(隔)走、趴趴走)、老死不相往來之自然律,最終必引發大自然之反撲,所發生之天災、傳染病毒,災害應由誰負責之無奈!道德經終篇之宗旨就僅「老死不相往來」此六個字在闡述宇宙人生是一體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才是真相,才能逍遙自在遊戲人間而已,所以世人不能只從這簡單的六個字獲取文義之知識,就以為懂了,還必須搞通其道理,精通「道德經」之真義,了解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才算開悟,就不會去違反自然之道(孝悌忠信、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則四時得宜,春夏秋冬,無為自然,而運作有序,如只精於字義而沒有通,並不算精通,也只是有讀而沒有懂而已;世人運用科學,以人為方式去改變自然,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違反自然律所產生的天災、傳染病毒,這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世人違反倫理、道德,凡事都加入人為因素,事事向錢看,只有鈔票最可愛,違背自然律、自然法則所招來,惹惱了老天(自然)而引發的災害,就如同潮汐運轉(海運-海:是形容辭,指的是性海。比喻性廣大無邊際,大如海,即冥海也、自然本性也;與佛家所言之性海同義)所生之力量範圍很大,人的大運轉動之業力過報力量無窮(宇宙之動力-輪迴也)。讀者可思考、參考、研究自然法則可否違逆!
每個國家之文化、歷史背景,其朝代更易,有盛、衰、興、亡,如同海浪般,有起、有浮,由盛世、承平世、亂世、改朝換代,再由衰敗慢慢回復至興盛、太平世、盛世,其朝代之盛衰直接影想到人民之生活福祉。依莊子於繕性篇所言:中國之歷史於上古時代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舉世皆純全,於道無所欠缺,此之謂至一:是最完美純全之境界。那個時代之人民皆懷無為之德,任其自然,不會虛偽、造作(至一,道家稱:不但知道孝順,也能盡孝道,言行一致;佛家稱:正法時期,人心淳厚,知孝道,能盡孝道,能知能行)。以後道德就下衰了,到三代以後,都以自己之德加諸於人,有損於自然之本性,是故順而不一:雖能順從民意,但却不能使他們的自然本性保持純全無缺(現代之俗語為:寵豬舉灶)。道德又下衰,到了神農、黃帝時代,就安而不順:雖能使國家安定,卻不能順從民意(道家稱:對孝順,言行不一;佛家稱:像法時期,只會言孝,不會行孝,比正法差一點,換句話說:只會說,不會做)。道德又下衰,到唐、虞時代,興治化之流:治化,教化也。流,風向。澆淳散朴,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民心。澆:澆薄,引申為毀也。淳:純素。朴:樸實也。以行善之名來修道,把宗教商業化,掛羊頭在賣狗肉;踩在道德的紅線邊緣行事,一不小心踩到紅線就很麻煩。純素、樸實之真性被毀散,人民就開始華偽起來了。險:摧殘也。因有心求善而背離了自然之道,為追求名利,行險路而摧殘了自然的德性,然後就去自性:拋棄自然天性(佛家稱:末法時期;凡夫世俗稱為:天地尾。不把孝道當一回事,且把孝順二字忘光光了,且高興怎麼搞就怎麼搞,先搞再說)。從於心:順從機巧的人心(現代語為:只要票投給我,什麼政策都可以答應,為了選票,選民要求什麼都答應,以此先騙取選票再說,執政者被欲望無止境之民意所綁架,不順民意,選票就不投給你)。搞到現在也可以男人娶男人為妻、女人嫁給女人為夫。甚至迷惑顛倒曲解孝道,應該是兒女、媳婦服侍父母、公婆,卻將觀念解釋成父母要孝順兒女、孫子或孝順寵物。心與心識:彼此以機心窺破對方之機心(現代語為:你肖想我的大腸頭,我肖想你的輪步尾)。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意謂唐堯、虞舜的心智也不免被人民窺破(現代語為:被看破腳手),所以就不足以用來安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附,添加。浮華的禮文(意謂政見符合選民之口味)。益之以博:益,加也。加上大都以過了鹹水的洋博士、碩士之高學歷來參選。文滅質:政見毁滅了質朴的本性。博溺心:博,博學或高學歷也。溺,淹滅也。心,純潔的心靈。以高學歷之真、假(博士、碩士)參選,把純潔的心靈給淹滅了。然後人民才開始感覺迷惑與混亂,就沒辦法回返其恬淡的情性,回復其自然之本性。意謂社會被搞亂了,到底是要怪執政者或要怪選民呢(俚語為:猴子罵乞丐,乞丐罵猴子,到底誰才對)?社會及國際為什麼會搞成這麼亂?莊子將倫理、道德淪喪緣由、過程之故事情節從頭說到尾,一次給說清楚了,讓眾生聽的、看的過癮,前因後果就是如此!演變至今,是非、黑白、正邪、次序、利害、善惡都顛倒了,社會亂成一團,那要誰怪誰啊!
上述人民之迷惑混亂,無法復其初,那要怎麼辦呢?這就是修道人所以興乎世,興:出現也 (出現到世間來)之原因。就是要到世間來修道、學佛、學儒,儒、釋、道,以破除世人之迷惑也。於中國儒、釋、道是一家,莊子稱:道通為一。文字用法、用辭不同,但義(意)同,領悟經義及意境,不斷的反復領悟,走出迷惑,才能回反本性,最後有出道,開悟了,就能成仙祖、成佛祖、成媽祖、成道祖、成聖祖,成佛作祖,處於亂世中才不會有禍害、災難發生,也才不會生病。領悟易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天地之間相互對應,如日夜、明暗、剛柔、強弱、成敗、天地、男女,皆謂之陰陽。繼:承順也。善:承順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物事理的就是善。成:成道也。性:自然之本性(人的真面目)。循此自然的善,以成就事物便是道之性能。存存:持續不斷的修道、精進不懈,就能回復本性。道義之門:順著人之自然本性,不斷的修持,由人道修成天道,即能自見本來面目,此便是入於道義(成仙、成佛)的修持法門。修成道,便成仙、成佛(已覺悟者。相對未覺悟者,則為迷惑)。領悟修道法、佛法,整天不斷的在唸道經、德經、南華經、清靜經、易經、阿彌陀佛經,不斷的在體悟經意(義)修持精進,雖文字不同,但原理則同,選擇自己所喜歡口味之經典來修持。領悟齊物論:已而不知其然之謂道。道,行之而成。道,簡單的說就是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法則,不斷的修,不斷的體悟(力行),就能返回真性。單在研究攝取道學或佛學的知識,沒有去親自去體悟其道理,則為俗學,並非絕學,只能增長知識,但無法增進智慧,無法跳脫三界、避開災難、了生死的。有去體悟,知道其道理、原理、法則,才算修道、習佛、學儒;有跳脫三界外,就沒有在災難圈內,就不必怕災難,自可化解掉,有學至此最高極致境界之能耐,才是算絕學(世人所不想學的)。天為陽、為乾,地為陰、為坤,男為陽,女為陰。此為天律,也是自然法則,故儒、釋、道均為一,用辭不同,道義相同,故通為一,宇宙依此自然法則在運轉,才能四時如節,雨降甘露(即等同不死之神藥、仙藥),風調雨順。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由此看來,世間失去了道,道也在世間失去了,大道(佛法)不能行於世,世風與道交相喪失。有道的聖人如何在世間興道呢?世間人又如何能興道(佛法)呢?大道(佛法)不能闡明於世,世人也無法學道(佛),既使聖人不歸隱山林,而在民間闡述道法、佛法的聖德也一樣會被蒙蔽、埋沒(意謂漸漸沒有人想修道、學佛了,已很難傳承了,修道、學佛的人越來越少,老師也不容易找,也快招不到學生了,聖人已快變為無三小路用之人了)。隱,故不自隱。隱:隱蔽、埋沒也。聖人其人才遭埋沒,不是聖人自己不精進,不肯傳習道法、佛法,而是時代環境使然的。綜上觀之,世風日下,世人學古聖先賢之正道沒錢可賺,不想學,只想學有錢可賺之邪道(正佛法不學而跑去學邪佛法,學名利之學,曲解、誤解道法、佛法如來之真實義,而只想學邪法之名利、貪瞋癡,才有機會賺錢,胡搞瞎搞,過著競爭,緊張兮兮像機器設備一樣不停的轉之生活,把身體都搞壞掉了,很是麻煩的),大道、佛法已走到末法時期(土話稱為:天地尾、了尾),快失傳也將被毀了。人總會死的,有老死、病死、氣死、意外死、橫死、冤枉死、替人死…等等之死法,只是死法不同,一樣都是死,老莊認為老死(壽終正寢的死最圓滿),眾生能否免於災難?專視其有無違反自然?有無違背倫常而定,不必怪東怪西、怪執政者、怪選民,都於事無補,沒有用的,唯有趕快修道、學佛、學儒,有出道,已達成仙、成佛、成聖之境界就無煩惱、憂慮。「知北遊」篇第5節莊子告訴世人:汝身非汝有、生(自然之性)非汝有、性命非汝有、孫子非汝有。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所能長久擁有,只是老天暫時給的,回去報到時都要還給老天的,死了,一切都是空。此言可信乎?觀之來世間當人時,是光著身子來,並沒有穿衣服,也沒有帶金銀財寶來人間使用,死的時後都一律躺著直直的,以棺材裝著送去火葬場化成灰,回歸自然,稱為:死生同狀。一律平等,更何況是身外物或名、利(佛學稱:貪瞋癡),人一死,什麼也沒有了,也沒得爭、也沒得打官司了,這叫自然法則,學說稱為:齊物。白話為:平等。永久存在的是靈魂,依靈魂不滅定律,人之靈魂視其一生之善惡,不論來世是當人、當禽牲、為神、為魔、為妖、為鬼,永遠不滅。所以下輩子會當什麼動物?是由眾生一生善惡之靈魂來決定,並沒有特權,也無法走後門關說的,是視眾生自己之靈魂善惡來決定的,只要眾生高興就好!世人如誤解道、佛法之如來真實義,所修的道、佛,其所修的道則為邪道,並非正道、正佛法,如以建寺、廟來修名利、貪瞋癡,目的在借寺廟來賺錢,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將宗教商業化,成為職業,並無修道高人在主持業務,由寺廟方自聘之主持人來經營,自己就認為是修道高人,變相成了神棍、佛棍,名為行善,實則為惡,那就糟糕透了!老天所規定的:「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然律及自然法則,是在規範眾生不遠徙出外(出國為了留學或小孩之教育、經商、求職而漂洋過海,失隔走、趴趴走,生活漂泊不定,沒有安全感)奔波,去追逐身外物、有甲兵,無所陳之:國與國不能戰爭。人民和睦相處,雞犬之音相聞、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貴重物品而不用)、有舟車無所乘之(不開超跑、不搭飛機、公主郵輪到處趴趴走)、為人要遵守誠信(結繩記事)、要甘其食(要珍惜食物,能吃得飽就好,不要上餐廳叫了很多菜,吃不完就倒掉成廚餘,糟蹋糧食)、美其服(不穿金戴銀、背名牌包包、穿名牌衣服)、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不能拋家棄子,違背人倫之根本,家庭不治,其他的事就不必談了,只要夫妻一離婚根就沒了,小孩成長就沒有根基可言,社會能安定嗎?就會家不家、國不國了,離婚率高,就是社會之亂源)、樂其俗(以自己國家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學過年、過節之習俗、人妖或同志婚,不男不女、非陰非陽,好的沒有學到,壞的通通學起來,還變本加厲,那麻煩就大了)。老天是以至德之世之標準(即自然)來制定此自然律、自然法則,世人不能去違逆。古時候人民由出生到老死都是重死(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遠徙,不會去違逆這些自然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必跟上述這些無益身心之物質享受,與人往來也只是比地位、比誰有錢、比誰嫁上市公司之董娘、比誰住豪宅開超跑,比誰的小孩出國讀博士或國內之名校 ,話家常、談論別人的是非或八卦,扯出種種問題而鬧上法院打官司,不必與無益身心之名利去打交道,真正要往來的是一遇有工作閒暇之餘時,則去從事修道、學佛,去除不良習氣,早日返回真性,這種往來才有益於身心之國際或國內交流往來,這種生活才是真的是逍遙自在,過著人的生活,也不必要去過度參與國際活動,是在避免墜機或不明病毒之跨國傳染,所以重死不遠徙,一切順乎自然,人心才能靜得下來,所以人生無煩惱,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正解。凡事不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一加入人為,就變成不自然,心就靜不下來,會浮躁,一浮躁,就會違反自然去利用智巧、心機,你爭、我奪,會違逆這些自然律、自然法則的;心靜得下來,就不會起貪念,不去違反自然律、自然法則,就不會有天災、傳染病毒的發生,人才不會生病。世人因心靜不下來,一看到經文就望文生義,未領悟,就直接解釋,將經義(意)誤解、曲解為人與人很不好相處而一輩子不相往來。讓老耽來背黑鍋,忽視自然,違逆自然法則,就會造成大自然反撲之因果法則,是世人自作自受產生災難,那要怪誰呢?莊子於天地篇就道出:今已天下惑,至人的話都聽不進去,只有世俗講名利、貪瞋癡、能如何才能賺大錢,才能買超跑、買豪宅、坐飛機、公主號郵輪出國旅遊享受的話才聽得進去,一切都以眼前之名利(貪瞋癡)為重,修道、學佛是在修如何賺取花花綠綠的鈔票,置倫理、道德於不顧,環境嚴重污染,而破壞大自然之好山好水?與大自然處於對立面,人心不能愛護自然,讓地球恢復正常,人心出問題不改正,讓地球無法喘息,必然會引起大自然之反撲,那聖人要如何去度眾生呢?也度不了的,不如放下不管,隨他去啦!不要去管他,就不會有煩惱,世人不知福份享受完了,禍害就會隨其後而到來之道理(見:知北遊第14節),而感到歎息與無奈。楚國狂人接輿(修道高人)挖苦孔子說:鳳兮(指孔夫子)鳳兮!為什麼會那麼衰小,出生於於這個亂世,天下無道,只要能保平安就不錯了,不能求添福壽之感嘆!莊子說眾生迷惑,不能喚回真性,執迷不悟,已到了是非、善惡、正邪、次序、利害顛倒之地步,也只能讓他去,不去管他,才不會煩惱,等到每一甲子的庚子年給眾生重重一擊,讓眾生吃到苦頭,受盡折磨,就會覺悟,清醒過來,只有修道之高人、聖人、至人知道天有六極、五常(見天運篇第1節)之此道理,已怒而飛(怒:文義為奮力、努力也。意境為:已修成道,心靈廣擴,不知不覺中,擺脫了世俗之煩擾,跳脫三界外了),奮力飛翔逍遙。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海,道也。比喻廣大。運,轉化也。大海、洪、池、川皆喻為道。海運,宇宙之動力(冥海-輪迴也),喻人生如苦海。生命之動能(大運)範圍很大,如同潮汐運轉所生之動力,力量很大。海,是比喻道,也是說道之力量,如同潮汐運轉,所生之業力、果報,範圍深廣,力量很大(冥海)之謂也。即逍遙遊第6節所指之冥海也:修道高人靈魂居住之地方。比喻修道有積陰德,所得之果報最大,可借修道(海運)之運轉讓人脫離人生之生死苦海之力量,以示修道之逕(道路、方法也)。怒而飛,怒:1.努力也。2.不經意(不知不覺中)。修道人於靈魂出竅時,其交通工具是用飛的,不必坐車、乘船,只要心裡想要去那裡?身體就到那裡了,不必坐飛機,速度太慢了,念頭一想,身就到了。才會以大鵬鳥來比喻飛。將徙於南冥,徙:遷徙回出生地。莊子將修道積陰德之高人,以魚來隱喻,修成道心靈化為大鵬鳥,既然用鳥來比喻,由棲息地回出生地,名稱就要用遷徙,故此處稱為徙;學佛人稱:由此岸至彼岸;凡人稱:回老家(原來居住之故鄉)也。將由此岸渡海到達彼岸脫離生死苦海,才能了生死之義,才可免於輪迴(老子則稱之為:老死不相往來)。能修至海運之境界,就能乘天地之正,順從萬物之本性,順者陰、陽、風、雨、晦、明六氣之變化,境界就相當高了,就知道道是超越時間、空間的(見2018年5月20日之:看似如此,其實不盡然一文)。如還領悟不出來,用佛家之:相返回性體,道家之:返其真性,就可明瞭。簡單說「海運」就是:凡人已修成道、學成佛,可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天堂之意也。大鵬鳥能順著六氣,將遷徙於南冥,是形容辭,形容修道高人心胸、肚量廣大,心靈能幻化為大鵬鳥南飛,並不是真的大鵬鳥由北極海飛到南極海,須知道天堂、極樂世界、地獄都是人心所造出來的。是隱喻借空間之轉換,心靈就可像大鵬鳥一樣飛翔到、極樂世界、天堂那邊去逍遙遊玩,人還是一樣是在床上睡覺,人並沒有去,只是靈魂去遊玩而已,與莊周夢為胡蝶之情境類似,不能會錯意。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形容道是超越時空,修道高人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世間已達海闊天空之境界),完全放下了(見:逍遙遊篇第1節),無福也無禍,也就無煩惱,成仙成佛作祖了。莊子如是說!不知讀者之觀點如何?未修正道者最後會不會遭受災難(劫)?也不知道,要試試看,到時候才會知道的,要能免除禍害,就要靠眾生平時自己的修行程度,看自己的造化而定,不然也只能去找老天、上帝、阿彌陀佛理論或找閻羅王算帳一途了,看他們的見解是如何?才會知道答案的。但願人人能平安!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以「毋捌做著乾家,搦搦剉,隨緣而不攀緣」,來闡述流遁之志(驕縱),决絕之行(鐵齒)—體悟絕學無憂、富貴修道難及老死不相往來之意境。
老子第20章:「絕學(學流落、失傳,別人不想學,而學到了極點的境界之學問-即修道)無憂(就會放得下,無煩惱、憂慮,年老心情年輕,氣色、氣質都很好)。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庚桑楚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大宗師篇:「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外物篇:「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有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意承不彼」。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富貴修道難,其修道大多是用嘴巴說說而已,目的在求享受名、利,一聽到修道苦,就不幹;貧窮,三餐不繼,要怎麼修道呢?一般人剛想要修道時,既興奮又期待,進入修道沒多久又急著想能儘快修成道,所以要拋開富貴、貧窮,隨緣而不攀緣,心清靜,才能真正的在修道。本篇文章文言文之辭句很難讀又不容易懂,但等到搞懂又能進入意境時,會拍案叫絕,才發覺原來是如此喔!現在才知道,怎麼以前都不知道?讀者可慢慢品嚐!
題目之俚語:毋捌做著乾家,搦搦剉。是源自漢文之臺灣話。毋捌:未曾也。做著:當過也。乾家:婆婆也。搦搦挫:喜(爽)在心頭,既興奮又期待,又感覺不會辦事情,而手忙腳亂也。意思是說沒有當過婆婆的人,準備可以當人家的婆婆了,但以前沒有當過婆婆的經驗,不知婆婆要怎麼當,媳婦要娶進門前,要知道許多禮節、聘金、媒人紅包要包多少?迎娶媳婦前要準備些什麼?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何?要到處去打聽,才知道要如何準備?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興奮又期待之意。但此俚語有多重比喻及形容辭♡1.既興奮又期待2.手忙腳亂3.不知道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忙的團團轉。4.到處宣揚要娶媳婦了。5.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使沒有錢也會去借,也很高興,一心只想趕快能將媳婦娶進門,以達成當婆婆的心願。此俚語搞通了,接下來就可說文解字了。外物篇第8節很難懂,作者慢慢以白話文來說,讀者就會懂。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此人字指至人而言。至人能逍遙遊世,那麼何往而不自在呢?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此人字指世俗之人而言。世人不能逍遙自在的遊世,那麼什麼地方能自在呢?此句話是在挖苦沒修成道之俗人,有妄想,放不下,也要學有修道之至人逍遙遊世,有此可能嗎?能快樂、幸福嗎?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流遁之志:志,心境也。縱情肆欲,流蕩忘返之心志—驕縱也(老子第20章:荒兮其未央哉:流蕩身心)。放縱情欲、享樂,追逐身外物不止之一種人。决絕之行:决:果於動。絕:滅其跡。行,修行、修道也。白話為:鐵齒(祇知目前,不知未來,致道德淪落)。不信因果、是非、正邪、善惡、天堂、地獄,因為未曾見過,至人說的話沒有一句話能聽得進去,毅然決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其行徑是謝絕至人、修道人勸說,放不下,而要去修道。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追逐欲望永不滿足,還想追求與至人一樣的逍遙遊世的一種人。祇知目前,不知未來鐵齒之人,而不信正、邪,是、非,執迷不悟,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任:猶為也。這二種人都不是真正聰明和有大德的人所作所為啊!噫:感嘆辭,唉呀!。至知厚德者,心與天遊,合於自然,並未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流遁之志,决絕之行者,心中充滿算計,有目的的想逍遙遊世,要怎麼修成道?能逍遙嗎?覆墜而不反:流遁者瀕臨覆滅,而不知自返本性(意謂心性放縱、享樂,不知覺悟,還想更進一步學聖人能逍遙遊世)。火馳而不顧:謂决絕者(鐵齒)心浮氣躁,不能聽至人勸說,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還想出家修道,而不知回頭(只知火速朝前奔馳追逐,更不知回頭看後面,意謂只想修道能逍遙遊世,不知所修的道是正道或邪道)也。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君臣:君喻貴;臣喻賤(此處之君臣不能當皇帝、臣子解)。謂流遁者(喻貴)與决絕者(喻賤),雖然貴賤不同,但只是一時之運勢罷了。隱喻:機會一來,升官發才則貴;行衰小運,被人看不起,為賤。當運勢反轉時,决絕者變為貴;流遁者變為賤。所以相與為君臣(貴賤),各因其時也。所以當人於自已走運時,起大樓,就不能自視清高,眼睛長在頭上,瞧不起窮人;於自己走衰小運時,大樓垮,頭低低的,羞於見人,變成眼睛長在下顎。富貴輪流轉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意謂氣勢轉弱或經過改朝換代,世代經過一番更易,便不得再用原來的貴賤標準來衡量(隱喻人無恒貴,無恒賤。在朝為貴,在野為賤,在野要聽在朝者。於政權輪替後,在朝變在野,在野變在朝時,此時在野就要聽在朝的話,在野時就不能老是以在朝時富貴之心態批評在朝的)了。此句話是否有反應出現今社會,當大官者,於政黨輪替後及經商發大財,於經商失敗後,所顯現貧富、貴賤之態樣?故富貴(當權、有錢)人之眼睛大都長在頭上,看上不看下,所以說富貴修道難,其平時在為惡,自己沒感覺而已,也就是胠篋篇、盜跖篇所諷刺之: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生(存)焉。富貴之人雖然在住豪宅、開名車,講話帶刺,帶壞社會風氣,貧賤之人為了攀緣,照常捧著他們,寵壞了富貴,所以富貴之人自己不知在為惡(造業),要修道就很難,所以必須學會隨緣而不攀緣。故曰:至人不流行:行,執着、偏見也。亦即不留滯於流遁、决絕之跡,唯道是從。所以說,至人不流於偏見(卑不為流遁 高不為决絕,無轍跡也)。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流:偏見也。謂尊尚古代而卑視當今,這是不明大道的讀書人之偏見。至人是與時偕行(參見:山木篇第1節與周易乾卦九三爻辭:與時俱化),順應時代潮流去做,與時偕行,若一味尊古卑今,則為食古不化,是僻學之患也。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流:德行、輩分高超者也。觀:觀看也、衡量也。波:偏頗也。狶韋氏(見大宗師第5節:遠古統治天下之帝王)。以狶韋氏這位遠古最老、最高德行的皇帝的標準來衡量今世,誰能沒有偏頗呢?所以必須善於配合時勢(與時偕行),隨時做調整、改變,才不會偏頗。唯至人乃能遊於時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僻:邪僻也。不失己:不喪失自己的天性。也只有至人能與世俗混同而不流入邪僻。彼教不學,承意不彼:謂至人雖然不學世俗之教,但也稍承其意而不完全拒絕它。意謂世俗之教不徇而學之,然亦承其意而不分彼此,才能隨處逍遙,得大自在也。白話為:內心雖然不贊同,但外表還免強可以接受,如此才能與世人打成一遍,不會顧人怨之意。例如古人觀念是嫁女兒,現今潮流漸漸演變成嫁兒子之趨勢,男方表面上是在娶媳婦,當媳婦娶進門沒多久,媳婦與兒子都搬回娘家住,變成男方在嫁兒子,只要小倆口能相愛合好,不違背倫常、道德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以至人一人之力也無法改變潮流的,話講太多,是會顧人怨的之意。
老子曰:絕學無憂。絕學:學流落失傳 ,沒有錢可以賺,人所不想學的學問,富貴者修道難,賺錢發財享受都來不及了,大多是用嘴巴說說要如何修道而以,此處是指肯修道又能學到極點之境界(比喻修道、學老莊哲學)也。莊子則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二者用辭不同,但意思相同。平時不知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在修道是沒有用的,所修的道,真的學不到,所學到的都是假的,心靜不下來,於日常生活中、工作上、待人接物,就會有種種障礙 ,而無法讓他修到真的道之故也。無憂:無煩惱也,放下也。所以修道之前,心要能靜得下來,放下了,沒煩惱,才能修到正道,不會修到邪道。唯之於阿,相去幾何?修道修的很好的人,你不知尊重他,他也無須你尊重;世人所尊重的、所修的是能對人唯唯諾諾,能諂媚、拍馬屁(捧人的LP),這不是正道,而是邪道(假道學),故能否拋開妄想與誘惑,心境就產生善與惡(正與邪),所以僅差這一點點而已(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災!荒:指世人未修心,如田未耕耘,讓雜草叢生。未央:指不能去除名利之欲望而流蕩身心,私欲就無止境。善與惡、正與邪、是與非、因與果所產生之災難,不能不怕,如果不怕,則災難無止境。要斬斷災難,必須先斬斷爭名利(佛家如來、阿彌陀佛之貪瞋痴,亦如是言)無止境之欲望,才不會事事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饗)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熙熙:眾人以追逐名利,作飛機、搭公主號郵輪環遊世紀,來來往往很熱鬧而感覺快樂也。太牢:牛、羊、豬三牲也。白話為吃大餐,吃高檔料理。春臺:聲色場所、情欲場所(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也。泊:淡(惔)泊也。未兆:不起不好的念頭(指邪念)。此為有修心(過人的生活)與未修心(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之差別,產生看得開、看不開,放得下與放不下,觀念上之不同。道德經之意境甚高,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清楚,要靠世人自己親自去體悟才知道其道理的,第80章(終章結語為:老死不相往來),意境之高,讓世人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邊,此老死不相往來,前幾篇文章都有解釋過,於此就不再贅述。本文所要闡述的是:老死不相往來,世人搞不懂,為何災難、傳染病毒會不斷,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到底問題出在那裡?作者一再強調係由名利(貪瞋痴)所引起,但此句話是說了太白了,難免會擋到世人的財路,是會顧人怨的,但為了利益眾生,被罵就也要認(忍)了。其實這句話是由老子第80章所悟出來的,世人都誤解、曲解其原義,必須要先去領悟莊子胠篋篇第5節、第6節之道理,解釋才不會走鐘,而使老子背了黑鍋,讀者請暫時不要動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動則有悔)。只不過是老子使用之文字較優雅,可是世人不解其意,作者比較雞婆,直接道出其真意,如此而已矣!所以先靜下心來思考第80章所言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雞犬之音相聞。這幾句話的真意如何?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當悟出其道理出來,心就靜得下來,能定下心悟道,就能生智慧,也才知道修心可免除一切苦難、化解災難之到來,並可庇蔭子孫;心浮氣躁要如何定下心來修道?那有能力去化解災難?至於能不能悟出此章之真義(意)?關鍵字在於此一個「復」字,有一個「復」字與沒有一個「復」字,整章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知道了、悟出了此道理,就不會怪作者了!
老子(太上老君)第80章上半段將其電腦程式設定在至德之世之標準來管理眾生,下半段設定在要眾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道、返回真性?他的電腦有形影相隨(佛學稱因果理論)兼具錄影之功能,來觀看眾生之一舉一動及起心動念,全部儲存在其磁碟機裏面,眾生對於是非、善惡、正邪、道德有偏離軌道時,他就會予以導正,先以災難示警,世人仍不知覺悟,災難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逃也逃不掉!因為有無違反道德這一區塊歸老天在管,世間之皇帝、總統、總理、天王是管不到,也無權力可管,信不信?並無強制力,於碰到時就會相信,沒碰到前,世人可不信邪(鐵齒),世人想怎麼搞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違反老天所制定(老子道德經第80章)之遊戲規則的,違者,就有苦頭可吃的!先靜下心來思考老子所說的下列幾句話:至德之世(指五代十國),伏羲氏、燧人氏…等十國,國家小,正常人多,不正常人少,世界上人口數有多少?現在人口數有多少?是小國寡民?小國多民?大國寡民?大國多民,正常人多還是不正常人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家裏很有錢,但很節儉,不奢侈。家人安於儉樸,共處清靜。現代人生活是儉樸還是豪奢?吃不了那麼多,上飯店、餐廳叫了一大堆的菜,以顯示其氣派,吃不了就倒掉當廚餘?糟踏糧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人民很重視其生命,不重視身外物之取得,所以不會遠涉山川、出國,求取身外物或坐飛機、搭公主輪郵輪旅遊,而安其居;現代人遠渡重洋,賺美金、人民幣、歐元,為了是取得身外物,不得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有船可水行,有車可陸行,因安其居,舟車無所用之;今之人有無坐公主號遊輪、飛機環遊世界,在國內開超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追逐身外物,追到心要發狂,怕比不上人—驕縱?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甲以護身,兵以禦敵。遇敵寇、與人相爭,才用得上甲兵,不遠徙之民,出入為友,老幼相扶持,不必用到甲兵(現今用語為:國與國間不會開戰);今之人愛面子,重遠徙,賺美鈔,追逐身外物,不講信用,動輒法院相見,強國間相繼發展核子武器、生化病毒來保衛自己國家,也可侵略他國?古今因有上述問題之存在,老天才規定世人要返回真性,不能迷失自己。所以才規定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結繩記事為古代無文字記載,而以結繩記載什麼時候向人借多少錢?什麼時候要還錢,很講信用;現代有文字可記載,世人卻不講信用,動輒打官司。所以才規定世人要恢復誠信。要甘其食,美其服:吃什麼東西都好吃,穿什麼樣的衣服都好看。安其居,樂其俗:心要安於室,不遠徙,才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禍而紅杏出牆、養小三、拋家棄子,另結新歡,視婚姻為兒戲。以地方的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才有嫁妝一牛車之習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國與國不相爭,不會打戰,居家環境寧靜不吵雜,所以到處都可聽到雞啼狗吠的聲音。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俱等同阿彌陀佛等級者才知其真義):人民從出生至老死,都不必為身外物疲於奔命,安其居、樂其俗、甘其食、美其服…,不豪奢享受、節儉、不浪費,以清靜平等心來修心養性,即能用心若鏡(見應帝王篇第7節),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脫離生死矣。往:死也。來:生也。生而為人,有喜、怒、哀、憂、傷、悲之煩腦,為至苦也;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南:比喻當皇帝。北:比喻當臣子),不能過也,為至樂。只有列子:見逍遙遊篇第7節:列子御(乘)風而行,猶有所待。功力僅次於莊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乘也,即順從也)六氣之辯(變化也),他與百歲(人瑞)骷髏知未嘗死,未嘗生之道理。借骷髏的嘴巴說出此故事,是在證明人瑞是住在天堂、極樂世界、天國、天園,其環境是不生不滅。老死後,不必輪迴再轉世當人受苦,為至樂(詳至樂篇第5節及第7節),已脫離生死,所以骷髏不想再來當人見其以前的親人。觀今之世與至德之世,人之心性則大不同矣!不同歸不同,但不能違反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不然就會受災殃!如此之闡述已足矣,由讀者自己去領悟即可,如再說的更明白、更清楚,因文章上傳雲端,世界各國之讀者均可上網點閱,認同者,如獲至寶;不認同者,可能就要吐口水,那就衰了!武漢病毒、癌細胞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但自發現新型傳染病毒以後,現代人敢坐飛機、遊輪到處趴趴走(失隔走)享樂嗎?也都暫停國際流通,跑回自己國家,此段期間人民嚇都快嚇死了,都躲在家裏,不敢出門、車輛也少了,猶如小國寡民?!街頭靜悄悄、無吵雜之聲音,生活寧靜了,雞鳴狗吠的聲音也聽得到(雞犬之音相聞)?!世界各國突然安靜下來了,也在管制役區國家之人民入境(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他國之人民禁止入境,不相往來)?!原物料供應短缺,也無法出國批貨,店家一家家倒閉,不敢去吃大餐享口福,到歐洲買名牌包包(甘其食,美其服?)!是什麼原因使然?讀者必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自可體悟出老子及莊子所說的流遁之志,决絕之行—驕縱、鐵齒也、老死不相往來,以及大災難為什麼大都發生於強權國家,人民有錢坐飛機、遊輪度假遊樂,沒錢繳保險,得驕縱病,又要怪天怪地、怪住院隔離,伙食不好 ,就是不怪自己,怪老天又要求老天,不亦怪哉!那究竟是人間皇帝在主宰宇宙或道(老天)在主宰萬物呢?此妙理,是最高的智慧,要試試看才會知道,平時很鐵齒,當碰到時,要相信就來不及了。唯一要提醒讀者的是天道篇第2節,莊子所說的:「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這句話。吾師:指大道也。齎:毀滅也。世人違背自然、倫理道德,事事向錢看,為了物質欲望之享受,發明太多之化學藥劑,把空氣、水源都污染了,大道(老天)一發威,收走(召回)了多少眾生,也不感覺暴戾,只像死一堆螞蟻而已,養育、恩澤多少萬物,也沒感覺到仁慈(慈悲),所以壞事是幹不得的,也唯有以智慧解決這些污染,漸漸降低物質欲望(不熙熙攘攘,熱衷國際旅遊,才可避免病毒之相互傳染),不要為名、利相爭(不遠徙),依道德經所規定之自然律,解除密閉空間,停止太空科技戰武器、生化戰技之研究發展,停止侵略他國之野心、降低汽車、飛機之炭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發生,海平面的水才不會上升,這些問題,其損害都比核彈還來得嚴重,是會把整個地球給毀掉的,所以腳先能接地氣,提唱倫理、道德,看淡名利,慢慢回復到雞犬之音相聞之至德之世社會(國度),就會免除或降低災難之發生,才能拯救地球。經過武漢病毒之洗禮,世人總算知道了強權國研發戰機、飛彈、核子彈、航空母艦…等等,這些武器可侵略他國、殺害人民,如果能以這些武器拿來對付武漢病毒,天下不就能太平了,問題在於有此可能嗎?如此即可證明是強權國之武器厲害?還是老天的新型傳染病毒厲害?強權國有無必要再繼續發展利用外太空衛星主導作戰之科技?也體會出什麼叫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老死不相往來、死生同狀、人生是場大夢的道理,也清醒一半了,另一半還要一段時間才能清醒,所以有體悟老莊哲學,知道道德經第80章:老天所制定之自然律(老死不相往來),要斷惡修善,不要超越此紅線,就有此消災解厄之好處之道理的人越多,天下就能太平,不然過著豪奢的生活,帶壞社會風氣,久了,等到福份享盡後,禍害到來時,是會後悔人生的,所以必須以儉樸來導正社會風氣,回復安其居、樂其俗、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之生活,此妙理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不能違反自然之上述各項自然律之規定)的真義,武漢病毒傳染,各國禁止疫區國人民入境,暫停國際交流,是否也算不相往來?作如此解釋,就不會誤解老子是不與人往來了。願讀者不要越過道德經第80條所規定之天律(凡事要自然,不可加入人為因素之自然法則),能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開超跑,住鐵皮屋,只要能遮風避雨就可以。甘其食:吃東西,好吃,能吃得飽就好,不必吃大餐或浪費食物。美其服:穿衣服樸素好看就好,不一定要穿名牌衣服。樂其俗:以自己國家之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學外國習俗。就能平安無事!如果長期過著過度豪奢、安逸生活的國家,事事向錢看,都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違背了老天所規定之這些天律(自然法則),碰到庚子年這一年傳染病毒把天下搞成大亂,如此就不好玩了,老子流傳給後世子孫最高的智慧,世人須好好珍惜,就能平安無事,縱使有事也會降到最低的,這就是修道人所得的利益,願人人平安!
題目之俚語:毋捌做著乾家,搦搦剉。是源自漢文之臺灣話。毋捌:未曾也。做著:當過也。乾家:婆婆也。搦搦挫:喜(爽)在心頭,既興奮又期待,又感覺不會辦事情,而手忙腳亂也。意思是說沒有當過婆婆的人,準備可以當人家的婆婆了,但以前沒有當過婆婆的經驗,不知婆婆要怎麼當,媳婦要娶進門前,要知道許多禮節、聘金、媒人紅包要包多少?迎娶媳婦前要準備些什麼?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何?要到處去打聽,才知道要如何準備?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興奮又期待之意。但此俚語有多重比喻及形容辭♡1.既興奮又期待2.手忙腳亂3.不知道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忙的團團轉。4.到處宣揚要娶媳婦了。5.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使沒有錢也會去借,也很高興,一心只想趕快能將媳婦娶進門,以達成當婆婆的心願。此俚語搞通了,接下來就可說文解字了。外物篇第8節很難懂,作者慢慢以白話文來說,讀者就會懂。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此人字指至人而言。至人能逍遙遊世,那麼何往而不自在呢?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此人字指世俗之人而言。世人不能逍遙自在的遊世,那麼什麼地方能自在呢?此句話是在挖苦沒修成道之俗人,有妄想,放不下,也要學有修道之至人逍遙遊世,有此可能嗎?能快樂、幸福嗎?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流遁之志:志,心境也。縱情肆欲,流蕩忘返之心志—驕縱也(老子第20章:荒兮其未央哉:流蕩身心)。放縱情欲、享樂,追逐身外物不止之一種人。决絕之行:决:果於動。絕:滅其跡。行,修行、修道也。白話為:鐵齒(祇知目前,不知未來,致道德淪落)。不信因果、是非、正邪、善惡、天堂、地獄,因為未曾見過,至人說的話沒有一句話能聽得進去,毅然決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其行徑是謝絕至人、修道人勸說,放不下,而要去修道。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追逐欲望永不滿足,還想追求與至人一樣的逍遙遊世的一種人。祇知目前,不知未來鐵齒之人,而不信正、邪,是、非,執迷不悟,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任:猶為也。這二種人都不是真正聰明和有大德的人所作所為啊!噫:感嘆辭,唉呀!。至知厚德者,心與天遊,合於自然,並未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流遁之志,决絕之行者,心中充滿算計,有目的的想逍遙遊世,要怎麼修成道?能逍遙嗎?覆墜而不反:流遁者瀕臨覆滅,而不知自返本性(意謂心性放縱、享樂,不知覺悟,還想更進一步學聖人能逍遙遊世)。火馳而不顧:謂决絕者(鐵齒)心浮氣躁,不能聽至人勸說,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還想出家修道,而不知回頭(只知火速朝前奔馳追逐,更不知回頭看後面,意謂只想修道能逍遙遊世,不知所修的道是正道或邪道)也。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君臣:君喻貴;臣喻賤(此處之君臣不能當皇帝、臣子解)。謂流遁者(喻貴)與决絕者(喻賤),雖然貴賤不同,但只是一時之運勢罷了。隱喻:機會一來,升官發才則貴;行衰小運,被人看不起,為賤。當運勢反轉時,决絕者變為貴;流遁者變為賤。所以相與為君臣(貴賤),各因其時也。所以當人於自已走運時,起大樓,就不能自視清高,眼睛長在頭上,瞧不起窮人;於自己走衰小運時,大樓垮,頭低低的,羞於見人,變成眼睛長在下顎。富貴輪流轉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意謂氣勢轉弱或經過改朝換代,世代經過一番更易,便不得再用原來的貴賤標準來衡量(隱喻人無恒貴,無恒賤。在朝為貴,在野為賤,在野要聽在朝者。於政權輪替後,在朝變在野,在野變在朝時,此時在野就要聽在朝的話,在野時就不能老是以在朝時富貴之心態批評在朝的)了。此句話是否有反應出現今社會,當大官者,於政黨輪替後及經商發大財,於經商失敗後,所顯現貧富、貴賤之態樣?故富貴(當權、有錢)人之眼睛大都長在頭上,看上不看下,所以說富貴修道難,其平時在為惡,自己沒感覺而已,也就是胠篋篇、盜跖篇所諷刺之: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生(存)焉。富貴之人雖然在住豪宅、開名車,講話帶刺,帶壞社會風氣,貧賤之人為了攀緣,照常捧著他們,寵壞了富貴,所以富貴之人自己不知在為惡(造業),要修道就很難,所以必須學會隨緣而不攀緣。故曰:至人不流行:行,執着、偏見也。亦即不留滯於流遁、决絕之跡,唯道是從。所以說,至人不流於偏見(卑不為流遁 高不為决絕,無轍跡也)。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流:偏見也。謂尊尚古代而卑視當今,這是不明大道的讀書人之偏見。至人是與時偕行(參見:山木篇第1節與周易乾卦九三爻辭:與時俱化),順應時代潮流去做,與時偕行,若一味尊古卑今,則為食古不化,是僻學之患也。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流:德行、輩分高超者也。觀:觀看也、衡量也。波:偏頗也。狶韋氏(見大宗師第5節:遠古統治天下之帝王)。以狶韋氏這位遠古最老、最高德行的皇帝的標準來衡量今世,誰能沒有偏頗呢?所以必須善於配合時勢(與時偕行),隨時做調整、改變,才不會偏頗。唯至人乃能遊於時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僻:邪僻也。不失己:不喪失自己的天性。也只有至人能與世俗混同而不流入邪僻。彼教不學,承意不彼:謂至人雖然不學世俗之教,但也稍承其意而不完全拒絕它。意謂世俗之教不徇而學之,然亦承其意而不分彼此,才能隨處逍遙,得大自在也。白話為:內心雖然不贊同,但外表還免強可以接受,如此才能與世人打成一遍,不會顧人怨之意。例如古人觀念是嫁女兒,現今潮流漸漸演變成嫁兒子之趨勢,男方表面上是在娶媳婦,當媳婦娶進門沒多久,媳婦與兒子都搬回娘家住,變成男方在嫁兒子,只要小倆口能相愛合好,不違背倫常、道德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以至人一人之力也無法改變潮流的,話講太多,是會顧人怨的之意。
老子曰:絕學無憂。絕學:學流落失傳 ,沒有錢可以賺,人所不想學的學問,富貴者修道難,賺錢發財享受都來不及了,大多是用嘴巴說說要如何修道而以,此處是指肯修道又能學到極點之境界(比喻修道、學老莊哲學)也。莊子則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二者用辭不同,但意思相同。平時不知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在修道是沒有用的,所修的道,真的學不到,所學到的都是假的,心靜不下來,於日常生活中、工作上、待人接物,就會有種種障礙 ,而無法讓他修到真的道之故也。無憂:無煩惱也,放下也。所以修道之前,心要能靜得下來,放下了,沒煩惱,才能修到正道,不會修到邪道。唯之於阿,相去幾何?修道修的很好的人,你不知尊重他,他也無須你尊重;世人所尊重的、所修的是能對人唯唯諾諾,能諂媚、拍馬屁(捧人的LP),這不是正道,而是邪道(假道學),故能否拋開妄想與誘惑,心境就產生善與惡(正與邪),所以僅差這一點點而已(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災!荒:指世人未修心,如田未耕耘,讓雜草叢生。未央:指不能去除名利之欲望而流蕩身心,私欲就無止境。善與惡、正與邪、是與非、因與果所產生之災難,不能不怕,如果不怕,則災難無止境。要斬斷災難,必須先斬斷爭名利(佛家如來、阿彌陀佛之貪瞋痴,亦如是言)無止境之欲望,才不會事事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饗)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熙熙:眾人以追逐名利,作飛機、搭公主號郵輪環遊世紀,來來往往很熱鬧而感覺快樂也。太牢:牛、羊、豬三牲也。白話為吃大餐,吃高檔料理。春臺:聲色場所、情欲場所(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也。泊:淡(惔)泊也。未兆:不起不好的念頭(指邪念)。此為有修心(過人的生活)與未修心(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之差別,產生看得開、看不開,放得下與放不下,觀念上之不同。道德經之意境甚高,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清楚,要靠世人自己親自去體悟才知道其道理的,第80章(終章結語為:老死不相往來),意境之高,讓世人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邊,此老死不相往來,前幾篇文章都有解釋過,於此就不再贅述。本文所要闡述的是:老死不相往來,世人搞不懂,為何災難、傳染病毒會不斷,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到底問題出在那裡?作者一再強調係由名利(貪瞋痴)所引起,但此句話是說了太白了,難免會擋到世人的財路,是會顧人怨的,但為了利益眾生,被罵就也要認(忍)了。其實這句話是由老子第80章所悟出來的,世人都誤解、曲解其原義,必須要先去領悟莊子胠篋篇第5節、第6節之道理,解釋才不會走鐘,而使老子背了黑鍋,讀者請暫時不要動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動則有悔)。只不過是老子使用之文字較優雅,可是世人不解其意,作者比較雞婆,直接道出其真意,如此而已矣!所以先靜下心來思考第80章所言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雞犬之音相聞。這幾句話的真意如何?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當悟出其道理出來,心就靜得下來,能定下心悟道,就能生智慧,也才知道修心可免除一切苦難、化解災難之到來,並可庇蔭子孫;心浮氣躁要如何定下心來修道?那有能力去化解災難?至於能不能悟出此章之真義(意)?關鍵字在於此一個「復」字,有一個「復」字與沒有一個「復」字,整章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知道了、悟出了此道理,就不會怪作者了!
老子(太上老君)第80章上半段將其電腦程式設定在至德之世之標準來管理眾生,下半段設定在要眾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道、返回真性?他的電腦有形影相隨(佛學稱因果理論)兼具錄影之功能,來觀看眾生之一舉一動及起心動念,全部儲存在其磁碟機裏面,眾生對於是非、善惡、正邪、道德有偏離軌道時,他就會予以導正,先以災難示警,世人仍不知覺悟,災難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逃也逃不掉!因為有無違反道德這一區塊歸老天在管,世間之皇帝、總統、總理、天王是管不到,也無權力可管,信不信?並無強制力,於碰到時就會相信,沒碰到前,世人可不信邪(鐵齒),世人想怎麼搞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違反老天所制定(老子道德經第80章)之遊戲規則的,違者,就有苦頭可吃的!先靜下心來思考老子所說的下列幾句話:至德之世(指五代十國),伏羲氏、燧人氏…等十國,國家小,正常人多,不正常人少,世界上人口數有多少?現在人口數有多少?是小國寡民?小國多民?大國寡民?大國多民,正常人多還是不正常人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家裏很有錢,但很節儉,不奢侈。家人安於儉樸,共處清靜。現代人生活是儉樸還是豪奢?吃不了那麼多,上飯店、餐廳叫了一大堆的菜,以顯示其氣派,吃不了就倒掉當廚餘?糟踏糧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人民很重視其生命,不重視身外物之取得,所以不會遠涉山川、出國,求取身外物或坐飛機、搭公主輪郵輪旅遊,而安其居;現代人遠渡重洋,賺美金、人民幣、歐元,為了是取得身外物,不得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有船可水行,有車可陸行,因安其居,舟車無所用之;今之人有無坐公主號遊輪、飛機環遊世界,在國內開超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追逐身外物,追到心要發狂,怕比不上人—驕縱?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甲以護身,兵以禦敵。遇敵寇、與人相爭,才用得上甲兵,不遠徙之民,出入為友,老幼相扶持,不必用到甲兵(現今用語為:國與國間不會開戰);今之人愛面子,重遠徙,賺美鈔,追逐身外物,不講信用,動輒法院相見,強國間相繼發展核子武器、生化病毒來保衛自己國家,也可侵略他國?古今因有上述問題之存在,老天才規定世人要返回真性,不能迷失自己。所以才規定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結繩記事為古代無文字記載,而以結繩記載什麼時候向人借多少錢?什麼時候要還錢,很講信用;現代有文字可記載,世人卻不講信用,動輒打官司。所以才規定世人要恢復誠信。要甘其食,美其服:吃什麼東西都好吃,穿什麼樣的衣服都好看。安其居,樂其俗:心要安於室,不遠徙,才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禍而紅杏出牆、養小三、拋家棄子,另結新歡,視婚姻為兒戲。以地方的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才有嫁妝一牛車之習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國與國不相爭,不會打戰,居家環境寧靜不吵雜,所以到處都可聽到雞啼狗吠的聲音。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俱等同阿彌陀佛等級者才知其真義):人民從出生至老死,都不必為身外物疲於奔命,安其居、樂其俗、甘其食、美其服…,不豪奢享受、節儉、不浪費,以清靜平等心來修心養性,即能用心若鏡(見應帝王篇第7節),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脫離生死矣。往:死也。來:生也。生而為人,有喜、怒、哀、憂、傷、悲之煩腦,為至苦也;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南:比喻當皇帝。北:比喻當臣子),不能過也,為至樂。只有列子:見逍遙遊篇第7節:列子御(乘)風而行,猶有所待。功力僅次於莊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乘也,即順從也)六氣之辯(變化也),他與百歲(人瑞)骷髏知未嘗死,未嘗生之道理。借骷髏的嘴巴說出此故事,是在證明人瑞是住在天堂、極樂世界、天國、天園,其環境是不生不滅。老死後,不必輪迴再轉世當人受苦,為至樂(詳至樂篇第5節及第7節),已脫離生死,所以骷髏不想再來當人見其以前的親人。觀今之世與至德之世,人之心性則大不同矣!不同歸不同,但不能違反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不然就會受災殃!如此之闡述已足矣,由讀者自己去領悟即可,如再說的更明白、更清楚,因文章上傳雲端,世界各國之讀者均可上網點閱,認同者,如獲至寶;不認同者,可能就要吐口水,那就衰了!武漢病毒、癌細胞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但自發現新型傳染病毒以後,現代人敢坐飛機、遊輪到處趴趴走(失隔走)享樂嗎?也都暫停國際流通,跑回自己國家,此段期間人民嚇都快嚇死了,都躲在家裏,不敢出門、車輛也少了,猶如小國寡民?!街頭靜悄悄、無吵雜之聲音,生活寧靜了,雞鳴狗吠的聲音也聽得到(雞犬之音相聞)?!世界各國突然安靜下來了,也在管制役區國家之人民入境(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他國之人民禁止入境,不相往來)?!原物料供應短缺,也無法出國批貨,店家一家家倒閉,不敢去吃大餐享口福,到歐洲買名牌包包(甘其食,美其服?)!是什麼原因使然?讀者必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自可體悟出老子及莊子所說的流遁之志,决絕之行—驕縱、鐵齒也、老死不相往來,以及大災難為什麼大都發生於強權國家,人民有錢坐飛機、遊輪度假遊樂,沒錢繳保險,得驕縱病,又要怪天怪地、怪住院隔離,伙食不好 ,就是不怪自己,怪老天又要求老天,不亦怪哉!那究竟是人間皇帝在主宰宇宙或道(老天)在主宰萬物呢?此妙理,是最高的智慧,要試試看才會知道,平時很鐵齒,當碰到時,要相信就來不及了。唯一要提醒讀者的是天道篇第2節,莊子所說的:「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這句話。吾師:指大道也。齎:毀滅也。世人違背自然、倫理道德,事事向錢看,為了物質欲望之享受,發明太多之化學藥劑,把空氣、水源都污染了,大道(老天)一發威,收走(召回)了多少眾生,也不感覺暴戾,只像死一堆螞蟻而已,養育、恩澤多少萬物,也沒感覺到仁慈(慈悲),所以壞事是幹不得的,也唯有以智慧解決這些污染,漸漸降低物質欲望(不熙熙攘攘,熱衷國際旅遊,才可避免病毒之相互傳染),不要為名、利相爭(不遠徙),依道德經所規定之自然律,解除密閉空間,停止太空科技戰武器、生化戰技之研究發展,停止侵略他國之野心、降低汽車、飛機之炭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發生,海平面的水才不會上升,這些問題,其損害都比核彈還來得嚴重,是會把整個地球給毀掉的,所以腳先能接地氣,提唱倫理、道德,看淡名利,慢慢回復到雞犬之音相聞之至德之世社會(國度),就會免除或降低災難之發生,才能拯救地球。經過武漢病毒之洗禮,世人總算知道了強權國研發戰機、飛彈、核子彈、航空母艦…等等,這些武器可侵略他國、殺害人民,如果能以這些武器拿來對付武漢病毒,天下不就能太平了,問題在於有此可能嗎?如此即可證明是強權國之武器厲害?還是老天的新型傳染病毒厲害?強權國有無必要再繼續發展利用外太空衛星主導作戰之科技?也體會出什麼叫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老死不相往來、死生同狀、人生是場大夢的道理,也清醒一半了,另一半還要一段時間才能清醒,所以有體悟老莊哲學,知道道德經第80章:老天所制定之自然律(老死不相往來),要斷惡修善,不要超越此紅線,就有此消災解厄之好處之道理的人越多,天下就能太平,不然過著豪奢的生活,帶壞社會風氣,久了,等到福份享盡後,禍害到來時,是會後悔人生的,所以必須以儉樸來導正社會風氣,回復安其居、樂其俗、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之生活,此妙理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不能違反自然之上述各項自然律之規定)的真義,武漢病毒傳染,各國禁止疫區國人民入境,暫停國際交流,是否也算不相往來?作如此解釋,就不會誤解老子是不與人往來了。願讀者不要越過道德經第80條所規定之天律(凡事要自然,不可加入人為因素之自然法則),能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開超跑,住鐵皮屋,只要能遮風避雨就可以。甘其食:吃東西,好吃,能吃得飽就好,不必吃大餐或浪費食物。美其服:穿衣服樸素好看就好,不一定要穿名牌衣服。樂其俗:以自己國家之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學外國習俗。就能平安無事!如果長期過著過度豪奢、安逸生活的國家,事事向錢看,都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違背了老天所規定之這些天律(自然法則),碰到庚子年這一年傳染病毒把天下搞成大亂,如此就不好玩了,老子流傳給後世子孫最高的智慧,世人須好好珍惜,就能平安無事,縱使有事也會降到最低的,這就是修道人所得的利益,願人人平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