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盡孝道,修到知「怒而飛」、海運-超越時空的境界,心想要到那裡去,身體就已到達了,即知違反「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死不相往來」之自然律、自然法則,引發大自然反撲所產生之業力、果報亦無窮。

        逍遙遊:「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繕性篇:「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人間世篇:「孔子適楚,楚狂人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天地篇:「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里耳,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道德經第80章不徙章:「小國寡民,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世風日下,幾乎都在玩金錢遊戲,修道人少,已到了正邪、是非、善惡、次序、利害顛倒在行事的地步,雖有高人想引導(度化)眾生,修道返回真性而不可得,因違反使民重死(愛惜生命)而不遠徙(國語稱:出外奔波旅遊。臺語稱:失格(隔)走、趴趴走)、老死不相往來之自然律,最終必引發大自然之反撲,所發生之天災、傳染病毒,災害應由誰負責之無奈!道德經終篇之宗旨就僅「老死不相往來」此六個字在闡述宇宙人生是一體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才是真相,才能逍遙自在遊戲人間而已,所以世人不能只從這簡單的六個字獲取文義之知識,就以為懂了,還必須搞通其道理,精通「道德經」之真義,了解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才算開悟,就不會去違反自然之道(孝悌忠信、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則四時得宜,春夏秋冬,無為自然,而運作有序,如只精於字義而沒有通,並不算精通,也只是有讀而沒有懂而已;世人運用科學,以人為方式去改變自然,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違反自然律所產生的天災、傳染病毒,這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世人違反倫理、道德,凡事都加入人為因素,事事向錢看,只有鈔票最可愛,違背自然律、自然法則所招來,惹惱了老天(自然)而引發的災害,就如同潮汐運轉(海運-海:是形容辭,指的是性海。比喻性廣大無邊際,大如海,即冥海也、自然本性也;與佛家所言之性海同義)所生之力量範圍很大,人的大運轉動之業力過報力量無窮(宇宙之動力-輪迴也)。讀者可思考、參考、研究自然法則可否違逆!
        每個國家之文化、歷史背景,其朝代更易,有盛、衰、興、亡,如同海浪般,有起、有浮,由盛世、承平世、亂世、改朝換代,再由衰敗慢慢回復至興盛、太平世、盛世,其朝代之盛衰直接影想到人民之生活福祉。依莊子於繕性篇所言:中國之歷史於上古時代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舉世皆純全,於道無所欠缺,此之謂至一:是最完美純全之境界。那個時代之人民皆懷無為之德,任其自然,不會虛偽、造作(至一,道家稱:不但知道孝順,也能盡孝道,言行一致;佛家稱:正法時期,人心淳厚,知孝道,能盡孝道,能知能行)。以後道德就下衰了,到三代以後,都以自己之德加諸於人,有損於自然之本性,是故順而不一:雖能順從民意,但却不能使他們的自然本性保持純全無缺(現代之俗語為:寵豬舉灶)。道德又下衰,到了神農、黃帝時代,就安而不順:雖能使國家安定,卻不能順從民意(道家稱:對孝順,言行不一;佛家稱:像法時期,只會言孝,不會行孝,比正法差一點,換句話說:只會說,不會做)。道德又下衰,到唐、虞時代,興治化之流:治化,教化也。流,風向。澆淳散朴,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民心。澆:澆薄,引申為毀也。淳:純素。朴:樸實也。以行善之名來修道,把宗教商業化,掛羊頭在賣狗肉;踩在道德的紅線邊緣行事,一不小心踩到紅線就很麻煩。純素、樸實之真性被毀散,人民就開始華偽起來了。險:摧殘也。因有心求善而背離了自然之道,為追求名利,行險路而摧殘了自然的德性,然後就去自性:拋棄自然天性(佛家稱:末法時期;凡夫世俗稱為:天地尾。不把孝道當一回事,且把孝順二字忘光光了,且高興怎麼搞就怎麼搞,先搞再說)。從於心:順從機巧的人心(現代語為:只要票投給我,什麼政策都可以答應,為了選票,選民要求什麼都答應,以此先騙取選票再說,執政者被欲望無止境之民意所綁架,不順民意,選票就不投給你)。搞到現在也可以男人娶男人為妻、女人嫁給女人為夫。甚至迷惑顛倒曲解孝道,應該是兒女、媳婦服侍父母、公婆,卻將觀念解釋成父母要孝順兒女、孫子或孝順寵物。心與心識:彼此以機心窺破對方之機心(現代語為:你肖想我的大腸頭,我肖想你的輪步尾)。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意謂唐堯、虞舜的心智也不免被人民窺破(現代語為:被看破腳手),所以就不足以用來安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附,添加。浮華的禮文(意謂政見符合選民之口味)。益之以博:益,加也。加上大都以過了鹹水的洋博士、碩士之高學歷來參選。文滅質:政見毁滅了質朴的本性。博溺心:博,博學或高學歷也。溺,淹滅也。心,純潔的心靈。以高學歷之真、假(博士、碩士)參選,把純潔的心靈給淹滅了。然後人民才開始感覺迷惑與混亂,就沒辦法回返其恬淡的情性,回復其自然之本性。意謂社會被搞亂了,到底是要怪執政者或要怪選民呢(俚語為:猴子罵乞丐,乞丐罵猴子,到底誰才對)?社會及國際為什麼會搞成這麼亂?莊子將倫理、道德淪喪緣由、過程之故事情節從頭說到尾,一次給說清楚了,讓眾生聽的、看的過癮,前因後果就是如此!演變至今,是非、黑白、正邪、次序、利害、善惡都顛倒了,社會亂成一團,那要誰怪誰啊!
        上述人民之迷惑混亂,無法復其初,那要怎麼辦呢?這就是修道人所以興乎世,興:出現也 (出現到世間來)之原因。就是要到世間來修道、學佛、學儒,儒、釋、道,以破除世人之迷惑也。於中國儒、釋、道是一家,莊子稱:道通為一。文字用法、用辭不同,但義(意)同,領悟經義及意境,不斷的反復領悟,走出迷惑,才能回反本性,最後有出道,開悟了,就能成仙祖、成佛祖、成媽祖、成道祖、成聖祖,成佛作祖,處於亂世中才不會有禍害、災難發生,也才不會生病。領悟易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天地之間相互對應,如日夜、明暗、剛柔、強弱、成敗、天地、男女,皆謂之陰陽。繼:承順也。善:承順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物事理的就是善。成:成道也。性:自然之本性(人的真面目)。循此自然的善,以成就事物便是道之性能。存存:持續不斷的修道、精進不懈,就能回復本性。道義之門:順著人之自然本性,不斷的修持,由人道修成天道,即能自見本來面目,此便是入於道義(成仙、成佛)的修持法門。修成道,便成仙、成佛(已覺悟者。相對未覺悟者,則為迷惑)。領悟修道法、佛法,整天不斷的在唸道經、德經、南華經、清靜經、易經、阿彌陀佛經,不斷的在體悟經意(義)修持精進,雖文字不同,但原理則同,選擇自己所喜歡口味之經典來修持。領悟齊物論:已而不知其然之謂道。道,行之而成。道,簡單的說就是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法則,不斷的修,不斷的體悟(力行),就能返回真性。單在研究攝取道學或佛學的知識,沒有去親自去體悟其道理,則為俗學,並非絕學,只能增長知識,但無法增進智慧,無法跳脫三界、避開災難、了生死的。有去體悟,知道其道理、原理、法則,才算修道、習佛、學儒;有跳脫三界外,就沒有在災難圈內,就不必怕災難,自可化解掉,有學至此最高極致境界之能耐,才是算絕學(世人所不想學的)。天為陽、為乾,地為陰、為坤,男為陽,女為陰。此為天律,也是自然法則,故儒、釋、道均為一,用辭不同,道義相同,故通為一,宇宙依此自然法則在運轉,才能四時如節,雨降甘露(即等同不死之神藥、仙藥),風調雨順。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由此看來,世間失去了道,道也在世間失去了,大道(佛法)不能行於世,世風與道交相喪失。有道的聖人如何在世間興道呢?世間人又如何能興道(佛法)呢?大道(佛法)不能闡明於世,世人也無法學道(佛),既使聖人不歸隱山林,而在民間闡述道法、佛法的聖德也一樣會被蒙蔽、埋沒(意謂漸漸沒有人想修道、學佛了,已很難傳承了,修道、學佛的人越來越少,老師也不容易找,也快招不到學生了,聖人已快變為無三小路用之人了)。隱,故不自隱。隱:隱蔽、埋沒也。聖人其人才遭埋沒,不是聖人自己不精進,不肯傳習道法、佛法,而是時代環境使然的。綜上觀之,世風日下,世人學古聖先賢之正道沒錢可賺,不想學,只想學有錢可賺之邪道(正佛法不學而跑去學邪佛法,學名利之學,曲解、誤解道法、佛法如來之真實義,而只想學邪法之名利、貪瞋癡,才有機會賺錢,胡搞瞎搞,過著競爭,緊張兮兮像機器設備一樣不停的轉之生活,把身體都搞壞掉了,很是麻煩的),大道、佛法已走到末法時期(土話稱為:天地尾、了尾),快失傳也將被毀了。人總會死的,有老死、病死、氣死、意外死、橫死、冤枉死、替人死…等等之死法,只是死法不同,一樣都是死,老莊認為老死(壽終正寢的死最圓滿),眾生能否免於災難?專視其有無違反自然?有無違背倫常而定,不必怪東怪西、怪執政者、怪選民,都於事無補,沒有用的,唯有趕快修道、學佛、學儒,有出道,已達成仙、成佛、成聖之境界就無煩惱、憂慮。「知北遊」篇第5節莊子告訴世人:汝身非汝有、生(自然之性)非汝有、性命非汝有、孫子非汝有。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所能長久擁有,只是老天暫時給的,回去報到時都要還給老天的,死了,一切都是空。此言可信乎?觀之來世間當人時,是光著身子來,並沒有穿衣服,也沒有帶金銀財寶來人間使用,死的時後都一律躺著直直的,以棺材裝著送去火葬場化成灰,回歸自然,稱為:死生同狀。一律平等,更何況是身外物或名、利(佛學稱:貪瞋癡),人一死,什麼也沒有了,也沒得爭、也沒得打官司了,這叫自然法則,學說稱為:齊物。白話為:平等。永久存在的是靈魂,依靈魂不滅定律,人之靈魂視其一生之善惡,不論來世是當人、當禽牲、為神、為魔、為妖、為鬼,永遠不滅。所以下輩子會當什麼動物?是由眾生一生善惡之靈魂來決定,並沒有特權,也無法走後門關說的,是視眾生自己之靈魂善惡來決定的,只要眾生高興就好!世人如誤解道、佛法之如來真實義,所修的道、佛,其所修的道則為邪道,並非正道、正佛法,如以建寺、廟來修名利、貪瞋癡,目的在借寺廟來賺錢,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將宗教商業化,成為職業,並無修道高人在主持業務,由寺廟方自聘之主持人來經營,自己就認為是修道高人,變相成了神棍、佛棍,名為行善,實則為惡,那就糟糕透了!老天所規定的:「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然律及自然法則,是在規範眾生不遠徙出外(出國為了留學或小孩之教育、經商、求職而漂洋過海,失隔走、趴趴走,生活漂泊不定,沒有安全感)奔波,去追逐身外物、有甲兵,無所陳之:國與國不能戰爭。人民和睦相處,雞犬之音相聞、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貴重物品而不用)、有舟車無所乘之(不開超跑、不搭飛機、公主郵輪到處趴趴走)、為人要遵守誠信(結繩記事)、要甘其食(要珍惜食物,能吃得飽就好,不要上餐廳叫了很多菜,吃不完就倒掉成廚餘,糟蹋糧食)、美其服(不穿金戴銀、背名牌包包、穿名牌衣服)、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不能拋家棄子,違背人倫之根本,家庭不治,其他的事就不必談了,只要夫妻一離婚根就沒了,小孩成長就沒有根基可言,社會能安定嗎?就會家不家、國不國了,離婚率高,就是社會之亂源)、樂其俗(以自己國家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學過年、過節之習俗、人妖或同志婚,不男不女、非陰非陽,好的沒有學到,壞的通通學起來,還變本加厲,那麻煩就大了)。老天是以至德之世之標準(即自然)來制定此自然律、自然法則,世人不能去違逆。古時候人民由出生到老死都是重死(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遠徙,不會去違逆這些自然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必跟上述這些無益身心之物質享受,與人往來也只是比地位、比誰有錢、比誰嫁上市公司之董娘、比誰住豪宅開超跑,比誰的小孩出國讀博士或國內之名校 ,話家常、談論別人的是非或八卦,扯出種種問題而鬧上法院打官司,不必與無益身心之名利去打交道,真正要往來的是一遇有工作閒暇之餘時,則去從事修道、學佛,去除不良習氣,早日返回真性,這種往來才有益於身心之國際或國內交流往來,這種生活才是真的是逍遙自在,過著人的生活,也不必要去過度參與國際活動,是在避免墜機或不明病毒之跨國傳染,所以重死不遠徙,一切順乎自然,人心才能靜得下來,所以人生無煩惱,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正解。凡事不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一加入人為,就變成不自然,心就靜不下來,會浮躁,一浮躁,就會違反自然去利用智巧、心機,你爭、我奪,會違逆這些自然律、自然法則的;心靜得下來,就不會起貪念,不去違反自然律、自然法則,就不會有天災、傳染病毒的發生,人才不會生病。世人因心靜不下來,一看到經文就望文生義,未領悟,就直接解釋,將經義(意)誤解、曲解為人與人很不好相處而一輩子不相往來。讓老耽來背黑鍋,忽視自然,違逆自然法則,就會造成大自然反撲之因果法則,是世人自作自受產生災難,那要怪誰呢?莊子於天地篇就道出:今已天下惑,至人的話都聽不進去,只有世俗講名利、貪瞋癡、能如何才能賺大錢,才能買超跑、買豪宅、坐飛機、公主號郵輪出國旅遊享受的話才聽得進去,一切都以眼前之名利(貪瞋癡)為重,修道、學佛是在修如何賺取花花綠綠的鈔票,置倫理、道德於不顧,環境嚴重污染,而破壞大自然之好山好水?與大自然處於對立面,人心不能愛護自然,讓地球恢復正常,人心出問題不改正,讓地球無法喘息,必然會引起大自然之反撲,那聖人要如何去度眾生呢?也度不了的,不如放下不管,隨他去啦!不要去管他,就不會有煩惱,世人不知福份享受完了,禍害就會隨其後而到來之道理(見:知北遊第14節),而感到歎息與無奈。楚國狂人接輿(修道高人)挖苦孔子說:鳳兮(指孔夫子)鳳兮!為什麼會那麼衰小,出生於於這個亂世,天下無道,只要能保平安就不錯了,不能求添福壽之感嘆!莊子說眾生迷惑,不能喚回真性,執迷不悟,已到了是非、善惡、正邪、次序、利害顛倒之地步,也只能讓他去,不去管他,才不會煩惱,等到每一甲子的庚子年給眾生重重一擊,讓眾生吃到苦頭,受盡折磨,就會覺悟,清醒過來,只有修道之高人、聖人、至人知道天有六極、五常(見天運篇第1節)之此道理,已怒而飛(怒:文義為奮力、努力也。意境為:已修成道,心靈廣擴,不知不覺中,擺脫了世俗之煩擾,跳脫三界外了),奮力飛翔逍遙。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海,道也。比喻廣大。運,轉化也。大海、洪、池、川皆喻為道。海運,宇宙之動力(冥海-輪迴也),喻人生如苦海。生命之動能(大運)範圍很大,如同潮汐運轉所生之動力,力量很大。海,是比喻道,也是說道之力量,如同潮汐運轉,所生之業力、果報,範圍深廣,力量很大(冥海)之謂也。即逍遙遊第6節所指之冥海也:修道高人靈魂居住之地方。比喻修道有積陰德,所得之果報最大,可借修道(海運)之運轉讓人脫離人生之生死苦海之力量,以示修道之逕(道路、方法也)。怒而飛,怒:1.努力也。2.不經意(不知不覺中)。修道人於靈魂出竅時,其交通工具是用飛的,不必坐車、乘船,只要心裡想要去那裡?身體就到那裡了,不必坐飛機,速度太慢了,念頭一想,身就到了。才會以大鵬鳥來比喻飛。將徙於南冥,徙:遷徙回出生地。莊子將修道積陰德之高人,以魚來隱喻,修成道心靈化為大鵬鳥,既然用鳥來比喻,由棲息地回出生地,名稱就要用遷徙,故此處稱為徙;學佛人稱:由此岸至彼岸;凡人稱:回老家(原來居住之故鄉)也。將由此岸渡海到達彼岸脫離生死苦海,才能了生死之義,才可免於輪迴(老子則稱之為:老死不相往來)。能修至海運之境界,就能乘天地之正,順從萬物之本性,順者陰、陽、風、雨、晦、明六氣之變化,境界就相當高了,就知道道是超越時間、空間的(見2018年5月20日之:看似如此,其實不盡然一文)。如還領悟不出來,用佛家之:相返回性體,道家之:返其真性,就可明瞭。簡單說「海運」就是:凡人已修成道、學成佛,可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天堂之意也。大鵬鳥能順著六氣,將遷徙於南冥,是形容辭,形容修道高人心胸、肚量廣大,心靈能幻化為大鵬鳥南飛,並不是真的大鵬鳥由北極海飛到南極海,須知道天堂、極樂世界、地獄都是人心所造出來的。是隱喻借空間之轉換,心靈就可像大鵬鳥一樣飛翔到、極樂世界、天堂那邊去逍遙遊玩,人還是一樣是在床上睡覺,人並沒有去,只是靈魂去遊玩而已,與莊周夢為胡蝶之情境類似,不能會錯意。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形容道是超越時空,修道高人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世間已達海闊天空之境界),完全放下了(見:逍遙遊篇第1節),無福也無禍,也就無煩惱,成仙成佛作祖了。莊子如是說!不知讀者之觀點如何?未修正道者最後會不會遭受災難(劫)?也不知道,要試試看,到時候才會知道的,要能免除禍害,就要靠眾生平時自己的修行程度,看自己的造化而定,不然也只能去找老天、上帝、阿彌陀佛理論或找閻羅王算帳一途了,看他們的見解是如何?才會知道答案的。但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