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以「毋捌做著乾家,搦搦剉,隨緣而不攀緣」,來闡述流遁之志(驕縱),决絕之行(鐵齒)—體悟絕學無憂、富貴修道難及老死不相往來之意境。

        老子第20章:「絕學(學流落、失傳,別人不想學,而學到了極點的境界之學問-即修道)無憂(就會放得下,無煩惱、憂慮,年老心情年輕,氣色、氣質都很好)。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庚桑楚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大宗師篇:「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外物篇:「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有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意承不彼」。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富貴修道難,其修道大多是用嘴巴說說而已,目的在求享受名、利,一聽到修道苦,就不幹;貧窮,三餐不繼,要怎麼修道呢?一般人剛想要修道時,既興奮又期待,進入修道沒多久又急著想能儘快修成道,所以要拋開富貴、貧窮,隨緣而不攀緣,心清靜,才能真正的在修道。本篇文章文言文之辭句很難讀又不容易懂,但等到搞懂又能進入意境時,會拍案叫絕,才發覺原來是如此喔!現在才知道,怎麼以前都不知道?讀者可慢慢品嚐!
        題目之俚語:毋捌做著乾家,搦搦剉。是源自漢文之臺灣話。毋捌:未曾也。做著:當過也。乾家:婆婆也。搦搦挫:喜(爽)在心頭,既興奮又期待,又感覺不會辦事情,而手忙腳亂也。意思是說沒有當過婆婆的人,準備可以當人家的婆婆了,但以前沒有當過婆婆的經驗,不知婆婆要怎麼當,媳婦要娶進門前,要知道許多禮節、聘金、媒人紅包要包多少?迎娶媳婦前要準備些什麼?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何?要到處去打聽,才知道要如何準備?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興奮又期待之意。但此俚語有多重比喻及形容辭♡1.既興奮又期待2.手忙腳亂3.不知道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忙的團團轉。4.到處宣揚要娶媳婦了。5.娶媳婦要花多少錢心裏都很高興,既使沒有錢也會去借,也很高興,一心只想趕快能將媳婦娶進門,以達成當婆婆的心願。此俚語搞通了,接下來就可說文解字了。外物篇第8節很難懂,作者慢慢以白話文來說,讀者就會懂。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此人字指至人而言。至人能逍遙遊世,那麼何往而不自在呢?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此人字指世俗之人而言。世人不能逍遙自在的遊世,那麼什麼地方能自在呢?此句話是在挖苦沒修成道之俗人,有妄想,放不下,也要學有修道之至人逍遙遊世,有此可能嗎?能快樂、幸福嗎?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流遁之志:志,心境也。縱情肆欲,流蕩忘返之心志—驕縱也(老子第20章:荒兮其未央哉:流蕩身心)。放縱情欲、享樂,追逐身外物不止之一種人。决絕之行:决:果於動。絕:滅其跡。行,修行、修道也。白話為:鐵齒(祇知目前,不知未來,致道德淪落)。不信因果、是非、正邪、善惡、天堂、地獄,因為未曾見過,至人說的話沒有一句話能聽得進去,毅然決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其行徑是謝絕至人、修道人勸說,放不下,而要去修道。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追逐欲望永不滿足,還想追求與至人一樣的逍遙遊世的一種人。祇知目前,不知未來鐵齒之人,而不信正、邪,是、非,執迷不悟,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任:猶為也。這二種人都不是真正聰明和有大德的人所作所為啊!噫:感嘆辭,唉呀!。至知厚德者,心與天遊,合於自然,並未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流遁之志,决絕之行者,心中充滿算計,有目的的想逍遙遊世,要怎麼修成道?能逍遙嗎?覆墜而不反:流遁者瀕臨覆滅,而不知自返本性(意謂心性放縱、享樂,不知覺悟,還想更進一步學聖人能逍遙遊世)。火馳而不顧:謂决絕者(鐵齒)心浮氣躁,不能聽至人勸說,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還想出家修道,而不知回頭(只知火速朝前奔馳追逐,更不知回頭看後面,意謂只想修道能逍遙遊世,不知所修的道是正道或邪道)也。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君臣:君喻貴;臣喻賤(此處之君臣不能當皇帝、臣子解)。謂流遁者(喻貴)與决絕者(喻賤),雖然貴賤不同,但只是一時之運勢罷了。隱喻:機會一來,升官發才則貴;行衰小運,被人看不起,為賤。當運勢反轉時,决絕者變為貴;流遁者變為賤。所以相與為君臣(貴賤),各因其時也。所以當人於自已走運時,起大樓,就不能自視清高,眼睛長在頭上,瞧不起窮人;於自己走衰小運時,大樓垮,頭低低的,羞於見人,變成眼睛長在下顎。富貴輪流轉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意謂氣勢轉弱或經過改朝換代,世代經過一番更易,便不得再用原來的貴賤標準來衡量(隱喻人無恒貴,無恒賤。在朝為貴,在野為賤,在野要聽在朝者。於政權輪替後,在朝變在野,在野變在朝時,此時在野就要聽在朝的話,在野時就不能老是以在朝時富貴之心態批評在朝的)了。此句話是否有反應出現今社會,當大官者,於政黨輪替後及經商發大財,於經商失敗後,所顯現貧富、貴賤之態樣?故富貴(當權、有錢)人之眼睛大都長在頭上,看上不看下,所以說富貴修道難,其平時在為惡,自己沒感覺而已,也就是胠篋篇、盜跖篇所諷刺之: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生(存)焉。富貴之人雖然在住豪宅、開名車,講話帶刺,帶壞社會風氣,貧賤之人為了攀緣,照常捧著他們,寵壞了富貴,所以富貴之人自己不知在為惡(造業),要修道就很難,所以必須學會隨緣而不攀緣。故曰:至人不流行:行,執着、偏見也。亦即不留滯於流遁、决絕之跡,唯道是從。所以說,至人不流於偏見(卑不為流遁 高不為决絕,無轍跡也)。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流:偏見也。謂尊尚古代而卑視當今,這是不明大道的讀書人之偏見。至人是與時偕行(參見:山木篇第1節與周易乾卦九三爻辭:與時俱化),順應時代潮流去做,與時偕行,若一味尊古卑今,則為食古不化,是僻學之患也。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流:德行、輩分高超者也。觀:觀看也、衡量也。波:偏頗也。狶韋氏(見大宗師第5節:遠古統治天下之帝王)。以狶韋氏這位遠古最老、最高德行的皇帝的標準來衡量今世,誰能沒有偏頗呢?所以必須善於配合時勢(與時偕行),隨時做調整、改變,才不會偏頗。唯至人乃能遊於時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僻:邪僻也。不失己:不喪失自己的天性。也只有至人能與世俗混同而不流入邪僻。彼教不學,承意不彼:謂至人雖然不學世俗之教,但也稍承其意而不完全拒絕它。意謂世俗之教不徇而學之,然亦承其意而不分彼此,才能隨處逍遙,得大自在也。白話為:內心雖然不贊同,但外表還免強可以接受,如此才能與世人打成一遍,不會顧人怨之意。例如古人觀念是嫁女兒,現今潮流漸漸演變成嫁兒子之趨勢,男方表面上是在娶媳婦,當媳婦娶進門沒多久,媳婦與兒子都搬回娘家住,變成男方在嫁兒子,只要小倆口能相愛合好,不違背倫常、道德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以至人一人之力也無法改變潮流的,話講太多,是會顧人怨的之意。
        老子曰:絕學無憂。絕學:學流落失傳 ,沒有錢可以賺,人所不想學的學問,富貴者修道難,賺錢發財享受都來不及了,大多是用嘴巴說說要如何修道而以,此處是指肯修道又能學到極點之境界(比喻修道、學老莊哲學)也。莊子則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二者用辭不同,但意思相同。平時不知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在修道是沒有用的,所修的道,真的學不到,所學到的都是假的,心靜不下來,於日常生活中、工作上、待人接物,就會有種種障礙 ,而無法讓他修到真的道之故也。無憂:無煩惱也,放下也。所以修道之前,心要能靜得下來,放下了,沒煩惱,才能修到正道,不會修到邪道。唯之於阿,相去幾何?修道修的很好的人,你不知尊重他,他也無須你尊重;世人所尊重的、所修的是能對人唯唯諾諾,能諂媚、拍馬屁(捧人的LP),這不是正道,而是邪道(假道學),故能否拋開妄想與誘惑,心境就產生善與惡(正與邪),所以僅差這一點點而已(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災!荒:指世人未修心,如田未耕耘,讓雜草叢生。未央:指不能去除名利之欲望而流蕩身心,私欲就無止境。善與惡、正與邪、是與非、因與果所產生之災難,不能不怕,如果不怕,則災難無止境。要斬斷災難,必須先斬斷爭名利(佛家如來、阿彌陀佛之貪瞋痴,亦如是言)無止境之欲望,才不會事事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饗)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熙熙:眾人以追逐名利,作飛機、搭公主號郵輪環遊世紀,來來往往很熱鬧而感覺快樂也。太牢:牛、羊、豬三牲也。白話為吃大餐,吃高檔料理。春臺:聲色場所、情欲場所(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也。泊:淡(惔)泊也。未兆:不起不好的念頭(指邪念)。此為有修心(過人的生活)與未修心(過不正常人的生活)之差別,產生看得開、看不開,放得下與放不下,觀念上之不同。道德經之意境甚高,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清楚,要靠世人自己親自去體悟才知道其道理的,第80章(終章結語為:老死不相往來),意境之高,讓世人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邊,此老死不相往來,前幾篇文章都有解釋過,於此就不再贅述。本文所要闡述的是:老死不相往來,世人搞不懂,為何災難、傳染病毒會不斷,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到底問題出在那裡?作者一再強調係由名利(貪瞋痴)所引起,但此句話是說了太白了,難免會擋到世人的財路,是會顧人怨的,但為了利益眾生,被罵就也要認(忍)了。其實這句話是由老子第80章所悟出來的,世人都誤解、曲解其原義,必須要先去領悟莊子胠篋篇第5節、第6節之道理,解釋才不會走鐘,而使老子背了黑鍋,讀者請暫時不要動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動則有悔)。只不過是老子使用之文字較優雅,可是世人不解其意,作者比較雞婆,直接道出其真意,如此而已矣!所以先靜下心來思考第80章所言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雞犬之音相聞。這幾句話的真意如何?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當悟出其道理出來,心就靜得下來,能定下心悟道,就能生智慧,也才知道修心可免除一切苦難、化解災難之到來,並可庇蔭子孫;心浮氣躁要如何定下心來修道?那有能力去化解災難?至於能不能悟出此章之真義(意)?關鍵字在於此一個「復」字,有一個「復」字與沒有一個「復」字,整章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知道了、悟出了此道理,就不會怪作者了!
        老子(太上老君)第80章上半段將其電腦程式設定在至德之世之標準來管理眾生,下半段設定在要眾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道、返回真性?他的電腦有形影相隨(佛學稱因果理論)兼具錄影之功能,來觀看眾生之一舉一動及起心動念,全部儲存在其磁碟機裏面,眾生對於是非、善惡、正邪、道德有偏離軌道時,他就會予以導正,先以災難示警,世人仍不知覺悟,災難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逃也逃不掉!因為有無違反道德這一區塊歸老天在管,世間之皇帝、總統、總理、天王是管不到,也無權力可管,信不信?並無強制力,於碰到時就會相信,沒碰到前,世人可不信邪(鐵齒),世人想怎麼搞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違反老天所制定(老子道德經第80章)之遊戲規則的,違者,就有苦頭可吃的!先靜下心來思考老子所說的下列幾句話:至德之世(指五代十國),伏羲氏、燧人氏…等十國,國家小,正常人多,不正常人少,世界上人口數有多少?現在人口數有多少?是小國寡民?小國多民?大國寡民?大國多民,正常人多還是不正常人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家裏很有錢,但很節儉,不奢侈。家人安於儉樸,共處清靜。現代人生活是儉樸還是豪奢?吃不了那麼多,上飯店、餐廳叫了一大堆的菜,以顯示其氣派,吃不了就倒掉當廚餘?糟踏糧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人民很重視其生命,不重視身外物之取得,所以不會遠涉山川、出國,求取身外物或坐飛機、搭公主輪郵輪旅遊,而安其居;現代人遠渡重洋,賺美金、人民幣、歐元,為了是取得身外物,不得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有船可水行,有車可陸行,因安其居,舟車無所用之;今之人有無坐公主號遊輪、飛機環遊世界,在國內開超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追逐身外物,追到心要發狂,怕比不上人—驕縱?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甲以護身,兵以禦敵。遇敵寇、與人相爭,才用得上甲兵,不遠徙之民,出入為友,老幼相扶持,不必用到甲兵(現今用語為:國與國間不會開戰);今之人愛面子,重遠徙,賺美鈔,追逐身外物,不講信用,動輒法院相見,強國間相繼發展核子武器、生化病毒來保衛自己國家,也可侵略他國?古今因有上述問題之存在,老天才規定世人要返回真性,不能迷失自己。所以才規定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結繩記事為古代無文字記載,而以結繩記載什麼時候向人借多少錢?什麼時候要還錢,很講信用;現代有文字可記載,世人卻不講信用,動輒打官司。所以才規定世人要恢復誠信。要甘其食,美其服:吃什麼東西都好吃,穿什麼樣的衣服都好看。安其居,樂其俗:心要安於室,不遠徙,才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禍而紅杏出牆、養小三、拋家棄子,另結新歡,視婚姻為兒戲。以地方的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才有嫁妝一牛車之習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國與國不相爭,不會打戰,居家環境寧靜不吵雜,所以到處都可聽到雞啼狗吠的聲音。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俱等同阿彌陀佛等級者才知其真義):人民從出生至老死,都不必為身外物疲於奔命,安其居、樂其俗、甘其食、美其服…,不豪奢享受、節儉、不浪費,以清靜平等心來修心養性,即能用心若鏡(見應帝王篇第7節),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脫離生死矣。往:死也。來:生也。生而為人,有喜、怒、哀、憂、傷、悲之煩腦,為至苦也;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南:比喻當皇帝。北:比喻當臣子),不能過也,為至樂。只有列子:見逍遙遊篇第7節:列子御(乘)風而行,猶有所待。功力僅次於莊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乘也,即順從也)六氣之辯(變化也),他與百歲(人瑞)骷髏知未嘗死,未嘗生之道理。借骷髏的嘴巴說出此故事,是在證明人瑞是住在天堂、極樂世界、天國、天園,其環境是不生不滅。老死後,不必輪迴再轉世當人受苦,為至樂(詳至樂篇第5節及第7節),已脫離生死,所以骷髏不想再來當人見其以前的親人。觀今之世與至德之世,人之心性則大不同矣!不同歸不同,但不能違反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不然就會受災殃!如此之闡述已足矣,由讀者自己去領悟即可,如再說的更明白、更清楚,因文章上傳雲端,世界各國之讀者均可上網點閱,認同者,如獲至寶;不認同者,可能就要吐口水,那就衰了!武漢病毒、癌細胞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但自發現新型傳染病毒以後,現代人敢坐飛機、遊輪到處趴趴走(失隔走)享樂嗎?也都暫停國際流通,跑回自己國家,此段期間人民嚇都快嚇死了,都躲在家裏,不敢出門、車輛也少了,猶如小國寡民?!街頭靜悄悄、無吵雜之聲音,生活寧靜了,雞鳴狗吠的聲音也聽得到(雞犬之音相聞)?!世界各國突然安靜下來了,也在管制役區國家之人民入境(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他國之人民禁止入境,不相往來)?!原物料供應短缺,也無法出國批貨,店家一家家倒閉,不敢去吃大餐享口福,到歐洲買名牌包包(甘其食,美其服?)!是什麼原因使然?讀者必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自可體悟出老子及莊子所說的流遁之志,决絕之行—驕縱、鐵齒也、老死不相往來,以及大災難為什麼大都發生於強權國家,人民有錢坐飛機、遊輪度假遊樂,沒錢繳保險,得驕縱病,又要怪天怪地、怪住院隔離,伙食不好 ,就是不怪自己,怪老天又要求老天,不亦怪哉!那究竟是人間皇帝在主宰宇宙或道(老天)在主宰萬物呢?此妙理,是最高的智慧,要試試看才會知道,平時很鐵齒,當碰到時,要相信就來不及了。唯一要提醒讀者的是天道篇第2節,莊子所說的:「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這句話。吾師:指大道也。齎:毀滅也。世人違背自然、倫理道德,事事向錢看,為了物質欲望之享受,發明太多之化學藥劑,把空氣、水源都污染了,大道(老天)一發威,收走(召回)了多少眾生,也不感覺暴戾,只像死一堆螞蟻而已,養育、恩澤多少萬物,也沒感覺到仁慈(慈悲),所以壞事是幹不得的,也唯有以智慧解決這些污染,漸漸降低物質欲望(不熙熙攘攘,熱衷國際旅遊,才可避免病毒之相互傳染),不要為名、利相爭(不遠徙),依道德經所規定之自然律,解除密閉空間,停止太空科技戰武器、生化戰技之研究發展,停止侵略他國之野心、降低汽車、飛機之炭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發生,海平面的水才不會上升,這些問題,其損害都比核彈還來得嚴重,是會把整個地球給毀掉的,所以腳先能接地氣,提唱倫理、道德,看淡名利,慢慢回復到雞犬之音相聞之至德之世社會(國度),就會免除或降低災難之發生,才能拯救地球。經過武漢病毒之洗禮,世人總算知道了強權國研發戰機、飛彈、核子彈、航空母艦…等等,這些武器可侵略他國、殺害人民,如果能以這些武器拿來對付武漢病毒,天下不就能太平了,問題在於有此可能嗎?如此即可證明是強權國之武器厲害?還是老天的新型傳染病毒厲害?強權國有無必要再繼續發展利用外太空衛星主導作戰之科技?也體會出什麼叫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老死不相往來、死生同狀、人生是場大夢的道理,也清醒一半了,另一半還要一段時間才能清醒,所以有體悟老莊哲學,知道道德經第80章:老天所制定之自然律(老死不相往來),要斷惡修善,不要超越此紅線,就有此消災解厄之好處之道理的人越多,天下就能太平,不然過著豪奢的生活,帶壞社會風氣,久了,等到福份享盡後,禍害到來時,是會後悔人生的,所以必須以儉樸來導正社會風氣,回復安其居、樂其俗、雞犬之音相聞,至德之世之生活,此妙理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不能違反自然之上述各項自然律之規定)的真義,武漢病毒傳染,各國禁止疫區國人民入境,暫停國際交流,是否也算不相往來?作如此解釋,就不會誤解老子是不與人往來了。願讀者不要越過道德經第80條所規定之天律(凡事要自然,不可加入人為因素之自然法則),能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開超跑,住鐵皮屋,只要能遮風避雨就可以。甘其食:吃東西,好吃,能吃得飽就好,不必吃大餐或浪費食物。美其服:穿衣服樸素好看就好,不一定要穿名牌衣服。樂其俗:以自己國家之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學外國習俗。就能平安無事!如果長期過著過度豪奢、安逸生活的國家,事事向錢看,都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違背了老天所規定之這些天律(自然法則),碰到庚子年這一年傳染病毒把天下搞成大亂,如此就不好玩了,老子流傳給後世子孫最高的智慧,世人須好好珍惜,就能平安無事,縱使有事也會降到最低的,這就是修道人所得的利益,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