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篇:「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著惽惽,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乎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知之樂也,亦未知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達生篇:「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列禦寇篇:「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知北遊篇:「山林與,皋壤與,於我無親,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天運篇:「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戳民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苦是由迷惑得來的;樂是由覺悟得來的。世人迷惑,不知覺悟,到最後還是一場空,於因果現前時,後悔也沒有用,這次人瘟,世界上死了那麼多人,是否將宇宙人類所賴以維生之生活、物質環境,因欲望及人心在做怪,而且無止境,整個腦筋都只有錢之觀念存在,認為鈔票最可愛,倫理、道德不值錢,拋置腦後,不怕因果循環,而將宇宙污染到了讓地球快呼吸困難,而引發大自然之反撲?福份享盡了,災難就隨後跟著來?讀者可參考之,以應證其真實性!
莊子一書用之於學術研究是一本天下一大奇書,國學造詣之高,天下第一;用之於修道,則又名南華經,是一本闡述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一部大經典,內篇、外篇、雜篇之每一章節之經義,皆等同儒家、佛家之一部經典,只是中文、梵文用辭用字不同而已,經義相通。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寶貴經驗談,有悟出該經典之真義,就會知道,世人每一行為,行、住、坐、臥,都要符合自然,不要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才不會變成造作、偽善、欺騙社會,人生就會很快樂,不會有煩惱,日子就會過的很快樂,也可避開老、病、苦之災禍,回去報到時,會壽終正寢,很快的自然老死,不會病死、橫死、意外死、氣死、災難死…等等不同之死法。前文已多次言及出生來當人的目的是要來世間繼續修正先天所帶來的不良習氣,返璞歸真(佛家稱如來),所以出生來當人是很苦的,有修成佛、成道,將來就可成仙、成佛,要什麼有什麼,就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一般人不知此道理,年輕時,事事向錢看,整個心靈充滿貪瞋痴(名利),滿腦筋都是在想錢,未積一點德給後代子孫,到老年時問題一大堆,整身都是病,要想死也死不了,要活下去,又很痛苦,像活死人,才來怪天怪地,就是不會怪自己。這些問題,於莊子(南華經)一書,闡述的很清楚,於天運篇就直言世人: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是,正確也。認為財富可貴的人,不肯將利祿讓給人。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顯,顯達也。認為顯達可貴的人,不肯將名譽讓給人。親權者,不能與人柄:親權,迷戀於權勢者也。與,讓給也。柄,權柄、權力、權勢也。熱衷於權勢的人,不肯將權力讓給人。操之則慄,舍之則悲:操,掌握也。舍,失去也。於掌握到這些東西時,因怕被人奪走,而整日憂懼惶恐不安,於失去這些東西時,又悲哀難過。而一無所鑒:鑒,見也。對於至真之理(即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則一無所見,真的是搞不清楚自己在追逐這些東西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以闚其所不休者:闚,同窺字,即注視也。眼睛祇是拼命盯著那些可獵取的名位、權勢…等等身外物,永遠追逐的對象,富而好權勢之人,心靈愚暗,唯滯榮華富貴,只知進不知停止(休,停止也。不休,指的是名位、權勢、富貴…等身外物),則性命喪矣,對大道一無鑒(見)識,豈能窺見玄理,而休心息智乎?是天之戳民也。戳,懲罰、修理也。這些人情性受困,就是老天(自然、天公伯仔)所要懲罰、制裁、修理的對象,眾生不可不知有錢時起高樓,於高樓垮時,連後代子孫也會遭殃,不是不成才就是敗光家產,此因果關係之嚴重性,都是心性出問題,逆天行事,違背倫理、道德所引來的。世俗之人不知出生來當人是要來修身養性,返回真性的,不是要來享樂的,來當人是來受苦的,所以為什麼從剛來出生當人之嬰兒,一呱呱落地,就發現不對勁,感覺糟糕了,怎麼不是去當神仙、當佛,笑咪咪的逍遙去,而哈哈大笑?而是出生來當人,要受苦了,也知道終於能活著來到人間當人,沒有夭折,所以就哇哇大哭,而不是哈哈大笑之道理。當人於人生旅途中要經過磨練,年輕時先吃苦、節儉,吃得了苦,年老的時後才能享福、安逸(見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如年輕時整天只會追逐名利、權勢、富貴、貪瞋痴、開超跑、買豪宅、住別墅、坐飛機、搭公主號郵輪遊世界、沉迷於聲色場所、炒股票、炒房、炒地皮…等等之金錢遊戲,不知返其真(即佛家之:如來),則先樂則後苦(見寓言篇: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白話為:會死是有原因的,都是世人自己找死路而來的)。希望世人不要太鐵齒(只知目前,不知未來,道德淪落,先幹再說),以免後悔莫及!
讀莊子一書如僅從事於學術研究,會感覺乾燥無味,更遑論用之於日常生活實務之體悟?所以作者有時會加入一些詼諧之語言(土話)進去,才能生動活潑,讀者才有動能,一看就懂,讀了才會感興趣。剛要修道之人,還沒有修出智慧,還無能力辨別正、邪(到底是神或是魔—正法或是魔法),因為魔與神或佛很相似,魔會冒充自己是神或佛,如沒有修出辨識力,生智慧前,是很容易受騙、上當的,所以社會常聽到神棍或職業修道人說某人於臨終時見到什麼神什麼佛來接他(她)?夢到某某神明來託夢說要他出來選總統?到底其所見到的神、佛是真神、佛?還是魔所冒充的神、佛?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都是在做大頭夢,妄心所變現出來的魔,有此妄心才見得到邪魔的,如是真心,應該是見不到的,縱然見到,也不會說出口,而是若無其事,只會心電感應,不會吹牛皮(膨風),才是真的。所以必須要有辨識能力。要俱有此辨識能力是須要經過靈學受訓(修學分)的,因聰明與智慧不同,聰明是腦筋好;智慧是能悟道,要須先沒有煩惱,才能生智慧。於受訓時經常會出現好幾位神(佛)與魔,讓你去分辨,長的跟雙胞胎一樣 ,有時美、醜並列,很容易分辨錯誤,連續分辨幾次都能分辨得出來,均未出錯才能過關,中間只要有一次分辨錯誤就會被當掉重修,有的人就是無法分辨,修了又修,一被當,就要等一年、半載,才有機會重修的。莊子是至人、是名師,不會是魔,可引導世人走正確之人生路,如同我們第一次登山,山中有很多插路,怕迷路,自己不敢走,所以必須跟隨有登山經驗的人(正神、正法)一起走,才不會走錯路而迷失於山中,如跟錯了人,跟到的是冒充為神之魔神引路,未去分辨,看到人就跟著走,就如同跟著魔神在修道法、佛法,實則是在修魔道、魔法,就會越修越糟糕,反而被魔法所度,修到最後走火入魔而被送進瘋人院去了。當自己走過一、二次以後,路熟了,有經驗了,就不會迷路,也可帶其他人去爬山,而走在別人前面,不必再跟著別人的後面走,就可度化眾生,原理就是如此。莊子於達生篇說出: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卻,拒絕也。止,留住也。即土話所說的:老天要你轉世來當人,你不能說:當人很苦,而說:不;被閻王爺點到名時,就要你待命隨時回去報到,當牛頭、馬面要來帶人回去時,你也不能說:我還有很多事還沒辦好?還有很多錢還沒賺到,小孩還小,不想那麼早死,不想死也不行,沒條件可以談,不想走時,牛頭、馬面會於靈魂中,以腳鐐手銬銬上,用手摀住口、鼻,沒幾分鐘,因不能呼吸,人就馬上嗚呼!哀哉!就死去了,然後拖著靈魂回去閻羅王那邊報到,肉體留在床上,與人間警察捉人犯送到地檢署偵訊之情節相同。莊子於至樂篇說的很清楚:世俗之人以為樂產生於富、貴、壽、善, 苦產生於貧、賤、夭、惡,於是舉世就猛力追求厚味、美服、好色、音聲等養形之工具,而不知自己以此為智之時,却已深陷大愚之中。因為以道之觀點來說,一切富、貴、壽、善,對於對於至樂都無所益,一切貧、賤、夭、惡,對於至樂都無所損。今反以不得為憂,一味以厚味、美服、好色、音聲為追逐對象,則必然會招來傷身滅性之害,而形骸之樂也就隨之化為烏有,故愚。所以得道者總是以天地為效法對象,一切任其自然,以無為(自然)為至樂。以至樂為活身之術,皆以無為而存。如果誙誙然:專心也。樂舉群趣者,即一窩蜂,爭先恐後在追逐,而樂此不疲也。莊子認為人生在世,當然要追求快樂,再來講活命,此快樂有養形骸之快樂與養心神之快樂二種,此二者,大大不同也。有些人本來要追求形骸之快樂,追到一半,連命都快保不住(詳達生篇:悲乎!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了,仍不知覺悟,繼續再追,追的不亦樂乎;有些人只求能存生活命,所追求的是心神之快樂,這些修道人認為人一輩子為什麼要與憂慮共生?有錢人錢那麼多,也用不完,整天為了錢要怎麼花?怎麼運用?是要炒地皮、炒股票、印股票換鈔票、轉投資、申請變更都市計畫,…等等?才能再賺更多錢而在煩惱。富貴人家整天用盡腦筋在為了外形要如何打扮、打扮的得不得宜、體不體面?而在煩惱。長期與憂慮共同活在這個世間上,年老體衰時,久久在憂慮會不會死掉啊!死了這些錢財要怎麼辦?何其痛苦幹嗎?為的是什麼?真是愚蠢啊!不如順其自然,不要太勞心勞力,機關算盡,最後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會怪天怪地(詳列禦寇篇: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往外求也)。但至人知道功、名、富、貴,是要往內心求,修倫常、倫理道德,心靈有積功累德,不能有妄心,才能追求得到這些東西,也才能久存,造福子孫。如未修道,又存有妄想心,一味往外追求功、名、富、貴,也許能追求得到,但不能長存,沒多久也會失去,反而殃及子孫。這就是明者唯為之使:自以為明達之人,祇能為身外物所役使,而不能使物(即用智之人是被功名富貴、權力所利用(役使),又如何能役物?祇能被身外物所役使(利用)。神者徵之:神,指自然的天性。徵,應也。即感應也。不用其智,唯任其神(自然)的人,無往而不有感則應。唯有任其自然,不以人為用智,才能了悟死生,跳脫三界外,以此來喚醒痴迷眾生。
養形骸外表之樂,外人一看就知道是富貴人家,一表人才,但養心靈內在的倫常、倫理道德更為重要,如外表看來,人模人樣,但內在之心性如禽牲,用盡心機、翻臉不認人,半人半禽牲,那就糟糕透了。每個人都有親友長輩,平常很會保養形體,穿得漂漂亮亮的,常常養生進補,但到了晚年,中風,手腳皮皮剉、躺在病床,想講一句話,啊了半天就是講不出來,站也無法站、插者鼻胃管餵食,而不省人事、一出門就不會回家,問他(她)住那裏,也不會說,不會吃飯,只會大便,傻眼看著人,雞同鴨講,答非所問、插著三管,坐著輪椅,讓外傭推著坐在公園、年輕時拋家棄子另娶心歡或貼小白臉,年老時沒利用價值時,被人一腳踢開,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火車站、公園,見此場景,必百感交集,咏嘆長言,為何年輕時那麼辛苦,年老會淪落至此?人生決戰於晚年,年輕時之成功,並不代表這生會就是會有美好的結局。年輕時人生方向走錯了,年老就會變成不像人樣,就是臺灣俚語所說的:少年袂曉想,食(呷)老毋成樣。也是在奉勸年輕人之醒世語。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只要一起心動念,不論是善念、惡念,老天都接收得到,時間一到就會有善果、惡果之報,且無所逃於天地間的。是否如此,未來的事沒有人見過,真或假?也沒人知道,要試試看才知道,但知道時想後悔已來不及了,也沒有用的。如同檢疫出有雞瘟、豬瘟、牛瘟,就不分青紅皂白,整個雞場、豬舍、牛舍的雞、豬、牛都全部撲殺,集體掩埋,讓這些未得瘟的禽牲共同陪葬,死的不明不白,怨恨心無從化解,天災就會一次比一次嚴重。現在換成人瘟也來了,是要隔離醫療或是要比照禽牲集體撲殺之方式掩埋,以免人傳人?因涉及「萬物與我為一」 ,平等對待萬物理論(齊物論)之因果問題,很燙手的,把因果越搞越麻煩,變成共業,不知道將來要怎麼辦才好?至於要怎麼修道、學佛呢?要從最基本之ABC,由照顧好自己的年老父母、公婆修起,即是不以人為有心之方式去改變自然、造作,天下就會太平。不能顛倒秩序,以人為方式將老天所規定的:子女、媳婦應該孝順父母、公婆,卻將秩序改變成:父母在孝順兒孫、孝順寵物;如此就會天下大亂。要把以前不對的地方改正,這才是正法之修道、學佛,其它都是假象,是在修魔法,欺騙社會而已矣。如連此最基本的ABC都做不到,而去修道、學佛、當志工,就是逃避現實,是要修給鬼看?在騙小孩?誠如俚語所說的:嘴唸經,手摸奶(有口無心)。妄想心一大堆,再怎麼修?怎麼拜?怎麼唸經?怎麼祈禱?一點用也沒有,逃不過老天之慧眼、法眼、天眼的,最終總會有苦頭可吃的,信與不信?當參考也可以,無強制力,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也可以,不要到時叫苦連天,高興就好。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