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修道無所得,實為體道,知孝道-正知、正見,修入世法兼出世法,能善終及庇蔭子孫之得無所得而已矣!

修道無所得,實為體道,知孝道-正知、正見,修入世法兼出世法,能善終及庇蔭子孫之得無所得而已矣!
        知北遊:「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駢拇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道德經第24章不處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56章道貴章:「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清靜經:「既入真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所以修道只是修個如何孝順父母、公婆?盡為人子女、媳婦之天職而已-正知、正見,至於說要怎麼修?都是假的-邪知、邪見,能盡到孝與順才是真的,修道、學佛是要學正道、正法,不能掛羊頭而在賣狗肉,正道、正法不學,父母、公婆不顧,跑去修道、學佛來欺騙社會,雖可獲得美名、賺取鈔票,但是侈於德,侈:過也、多也。超過了性德,在修邪道、邪法,變成為惡,故善惡謹此一線之隔,必須能分辨,才不致為了修道、學佛,反而修成邪道、邪法,著火入魔而不自知,變成神棍、佛棍,越修越大洞,那就可悲了!。莊子知道世人積習已久的毛病難改,但也不忍心說出重話來,但世人至少也要能體悟出其所說的話之意思來,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才不會到老時百病纏身,問題一大堆,無法解決,縱然錢是賺了很多,但躺在病床上或失智,不省人事,有看護或瑪莉亞專人在照顧,躺在床上享福,那就可憐哉!有關知北遊、駢拇篇之文章,於痞客邦部落格中已闡述過,在此不再贅述,未讀到之讀者可自行上網閱讀,本文從有教無類之角度切入,老子察政章:「人之迷,其日固久也」、莊子齊物論所說之人生是一場大夢,均在提醒眾生要早一點醒醒,不要再執迷了。觀之公司法第一條、民法第45條至第65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稱為公司,與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或財團法人,性質及目的完全不同,公益社團法人須有社員及出資,董、監事由社員選舉之,任期屆滿須行改選,如寺、廟…之組織;公益財團之設立有其特殊目的,章程須明定法人目的及所捐財產或遺囑捐助,且不得有會員,捐助人自己不得擔任董監事,捐助人於捐助後即不得過問法人之事物,與財產信託類似,以營利為目的之公司要繳稅,公益社團或財團法人大多免稅,讀者自行參考所得稅法、地價稅法、房屋稅法之相關法令規定自可瞭解,故設立公司同時又設立財團法人基金會,捐助人自己又擔任負責人並指定自己人擔任董、監事,捐助後自己操控該基金會之事務,如為此類型之基金會,即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為宣揚宗教信仰還要成立公司及基金會,不就是以信仰之名從事營利之實乎?是否想將所收入的錢由左口袋轉右口袋,再由右口袋轉回左口袋?其設立目的不言自明!但道家學說並非宗教信仰,與儒家、釋家學說相同,僅在闡述其中心思想,無涉宗教信仰,並無會員,亦不須捐助、供養,有教無類,故與是否有營利行為無涉,眾生不可執迷,被人賣了還在為人數鈔票而不自知,還為人辯解。老子、莊子均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宇宙中無形物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有人死後其自己之靈魂才看得到,但人死了已不會說話了(知者不言),活人是看不到的,但就是有些人會標榜其有特殊功法或信仰,可看到無形事物,講得活靈活現,要眾生拜他為師,他所教的,是真?是假?你知道嗎?是否在鬼扯(言者不知)?是在騙人或在騙鬼?裝神弄得,有無藉此從事營利,而變成宗教商業化,以傳教、說法為其職業乎?是否言者不知?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眾生有自己之智慧可去判斷。
        自從去年年初起老天揮動拂塵,清淨人心之結果,以前所有隱藏於暗處不能見光之妖魔鬼怪一一現出原形來,一切社會之黑暗面表露無遺,也就是壞到極點了,依老子反復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及柔弱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亦即動極必靜,靜極必動之原理,壞到極點,就會回返回來漸漸變好;好到極點,就會漸漸變壞,此為無極之原理,俗話所說貧、富不會超過三代,就是此原理,第四代就會開始轉變。從強徵民地從事與徵收目的不同之使用、竊占國有地、特權貸款不必還、山坡地蓋別墅、民宿,毒澱粉、黑心食品、混油、混米、排放毒廢水、發行TDR給權貴子弟在搞大錢、以大型聯合開發之名行五鬼搬運之實、…表面看起來都是合法,但處處是黨、政、大財團之政治獻金、預做選舉經費準備、商業政治化投資之痕跡;與宗教商業化之方式相同。信教信到打死人、攻擊別的宗教,群魔亂舞,此走(著)火入魔者,均屬於有妄心,而於今年都會通通攤在陽光下,將無所遁形,也唯有無形之道,才具有此威力,以達殺雞儆猴之效果,並非老天看不到凡人在幹何好事。
        儒家主張忠恕、仁義,為入世法,釋家主張布施、慈悲,為出世法,道家主張無為(自然)、逍遙,入世、出世兼具;各有其中心思想,為我國固有之傳統及倫理,且各有其風味,猶如柤、梨、橘、柚也,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只要世人喜歡,能精進,不論是修道、學儒、學佛,都是專一,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如同有人比較小心,選擇走單行道,比教安全,不會與人、車對撞;有人喜歡方便,選擇走雙向道,來去自如;有人喜歡走林蔭大道,有人行道、慢車道,也有快車道,比較夠癮;隨人所好,三者都對,用不著去批評不同宗教之信仰,才不致走(著)火入魔而不自知。
        修道僅是在修身、養性,盡孝道,以盡為人子女、媳婦之天職而已,其他說要怎麼修都是假的,故並無所得,雖言所得,是不得已而說,是個假設之語,實質上並無所得,其所得是為體道(見清靜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為化眾生,強名得道,實無所得,是為體道)。其所得者為得無所得,無得而得-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之不可得,等同佛家所稱得無所得之所得為:明心見性,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之三心不可得),無知而無所不知,無得而無所不得,這才是頂尖之修道者。如真的要講眼睛能看得到之所得,應該是只得到一甕骨灰而已,其他都歸零。而世間上有一些人就是存有私心,想藉修行將來能到極樂世界,為有妄心,我國之傳統倫理道德,以百善孝為先,儒家之孝道、佛家之菩提心不也都是在教人如何孝順父母、公婆,盡為人子女之天職,如此而已。此名訓人人都知道,但就是有些人只會說不會做,而另存私心,不服侍父母,將父母送往養老院、看護中心,自己往外求道或當志工去,修行或行善、布施給人看,只顧自己將來可至極樂世界或天堂,但此修行法已違反自然在先,故最多僅能修至人道,無法修至天道,因服侍自己父母是無為、自然之法則,是做兒女之本分,在家服侍老人家,外人是看不到的,但老天看得很清楚;反之,為求表現於外,特別與同好一同修行或當志工,有人可證明她有在修,但此行為為有心,非道德之正,不是老天所要的。大宗師篇有云: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之故也。故人人能盡自己反哺之本分,就是自然無為(無心),就是在修天地自然之道,也就是已修了天道,以後自然能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堂去,繼續在天然之大修道場修道,不必刻意往外求道(見逍遙遊第1節、第6節:修道可借海運之力量脫離人生苦海,而其靈魂將來能到冥海-即天池,宗教所稱之天堂、極樂世界、天國、天園,當神仙去,也可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來世、下輩子,不必再出生來當人而受苦,真正脫離生死,佛家稱:不必参加六道輪迴);反之,有心刻意往外求道,將來不一定能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堂去,天道與人道都是道,但兩者相去甚遠矣;至於是要無心或有心去求道,就由眾生自己去選擇,作者可偷偷的洩題,此兩種道,均為行不言之教(小孩子學習力很強,不必大人刻意教他要如何孝順,他自己會觀察父母親有無孝順阿公、阿嬤,將父母親之所作所為ㄧㄧ學起來,等到我們老的時候,他也ㄧ樣以我們養父母親之方式養我們,我們如果沒有養父母,而將父母親送往養老院或安養中心請別人照顧,他也ㄧ樣不養我們,將我們也送往養老院或安養中心請別人照顧,誰也沒欠誰,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一切為時已晚矣),將來是會遺傳給子女的,此不言之教就是由自己作個好榜樣給別人學習,即白話文之身教重於言教,大人在做,小孩在學,上行下效也,於醫學上稱為基因、於宗教上稱為因果報應或因果循環、學名稱為品種,且玄得很,不必求神、問卜。人人能盡反哺之心,就不會為欲望所迷失,天下無奇不有,恢詭譎怪之現象就會減少,就能國泰民安,世界大同。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談人迷惑了,要如何反(返)其真-明理、通權達變,去妄心、煩惱,恢復清靜心、了悟出年輕以身體換錢活命與年老以錢換醫藥保命之真義。

談人迷惑了,要如何反()其真-明理、通權達變,去妄心、煩惱,恢復清靜心、了悟出年輕以身體換錢活命與年老以錢換醫藥保命之真義。
       秋水篇:「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進退無標準)而屈伸,反要(回到道之本源),要:道樞、樞紐、關鍵也。而語極,語:談論也。極:以應無窮之極致也。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徇(追逐)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依文言文解釋白話文之意思:了解道的人必會通條達理,通條達理的人必懂得權變的道理,懂得權變道理的人,不會因身外物而害自己…。自然存在於心,人為表現在外,道德修養在於自然。知道人之行為,要順乎自然,處於怡然自得;做事要像蟲一樣,進退要能屈能伸(與庚桑楚篇: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同意思),凡事能拿得起、放得下(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看得開、想得通,不可一成不變,回到道之源頭,就會談到道之要妙了。牛馬有四隻腳,這是天生自然;於馬頭套個勒,在牛鼻穿個孔,這叫人為。所以說:不要迷惑,而以人為(有心)去改變自然,不要無故毀滅自己性命(土話為:賺錢有數,性命要顧。亦即不要年輕以身體換錢,年老時以錢換醫藥來保命。兩者相加減,結果等於人生白忙一場),不要貪得無厭去追逐名利(土話為:留一點給人探聽,賺錢不能賺很大,要留一點福給子孫)。謹守這個道理不要有違失,這叫做回返本真(佛家將真性稱之為:自性、也稱為:空;儒家稱為:本性;道家稱為:真性)。反:返照回來也(即換個觀念)。也就是把錯誤的觀念立刻反過來,成為正確之觀念。
        以文言文解釋白話文,一點味道也沒有,而死板板的,沒有意境。本文之意境廣大,大至如逍遙遊篇首之鯤之大,不知幾千里遠之大。讀者可慢慢得自己去悟,且越悟越有味道,悟多了就會產生興趣。本文之意境是在講大道理,能知大道或體悟大道的人,必能通條達理,事情只要一點就通,話一聽了就知道道理,故平常話很少,甚或連話都懶得講,你問他老半天,他簡單扼要回答一、二句,不像長舌婦,只要電話筒一拿起來,話就說不完,路上碰到熟人,話一講就講半天,事情不必做也沒關係,但講了半天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如同啞吧喜歡說話、口吃喜歡啼(講道理)、瞎子喜歡搏筊杯,不能通權達理也。能通達事理者,必能懂得權變,依事情之輕重緩急次序,有條不紊的處理井然,做人處事,管理人、事、物,也不會死板板的一層不變,會使人摸透其底細,如同打棒球,有時要投投或打打變化球,打籃球要會假動作,自然懂得權變理論,才能領導人不會被領導,走在人前,不會隨人拿香跟著拜,沒有主見;能通權達變的人不會為名、利、權、勢、金錢等外物而死,會守住自己的中心思想,不會踰矩。有其自己之品味。此意境是要世人修道、修心、唸經是要明白其道理(明理),要去除妄心、煩惱,保有清靜之心,才能開悟,開悟了就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心不清淨不但無法生智慧,只是助長生煩惱而已,如不明道理,不能開悟,人云亦云,修給人看,不是修給天看,縱然將整本金剛經、道德經從頭背到尾,一字不漏,不懂其道理(真-如來之真實義),也是沒有用,有修也等於沒有修,還是豬腦筋、長舌婦-即俗話所說的嘴唸經,手摸奶。須能修大道,修到知道理;不修,或不懂道理,講了半天也聽不懂其道理,這就是迷惑,無法返回真性。就會你說他如同古井水雞(井底之蛙),他反說你是井底之蛙,自己看自己,越看越偉大。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不說,不是就沒有是非嗎?要世人事事要能順乎自然,不要太聰明,以人為去改變自然,例如生男、生女,本為天生自然,人一有錢就會作怪,非生男孩不可,就去做試管篩選,選擇良辰吉時剝腹生產,在在違反自然,小孩所出生之時辰不ㄧ定是真正自然出生所得到之時辰,故算命算不到真正之四柱、八字,也排不出命盤。官商勾結,於山坡地蓋別墅、小木屋,為規避正統之飯店、旅館業之年度消防、公共安全檢查,營建署發明民宿,給業者規避消防、逃生設備之投資之門路,安全責任由旅客自負,很聰明,颱風來了,山崩時,又互推責任。開發山坡地或於水源保護區興建別墅,破壞水土保持,濫墾之結果,產生土石流,發生人命,一樣互推責任,中央怪地方,地方怪中央見解不同,其真正之病因,在於政治獻金及檯面下之運作,憨百姓都知道,只有大官與大財團不知道;那裡有賭場、風月場所 ?憨百姓都知道,只有管區不知道之道理相同,老天都看在眼裡,將都會如影相隨,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逃也逃不掉,賣毒食品、排毒廢水…莫不皆然,也不必太假惺惺,十步笑百步。這些道理與佛家如來、阿彌陀佛所言因果關係相同,逃也逃不掉的。
        大道,看不到、摸不到,但有情有信(大宗師篇)、無為無形,既玄且妙,說沒有,又有;說有,又好像沒有。且神得很,準得很,準到會吃糕仔,所有不幸之事情都是因追逐名利不知返而發生,答案就是如此,也不必求神、卜卦、算命,多一點人能返其真,地球就有救了,天災人禍減少了,就能國泰民安,世界才能和平,不會有戰爭,現代人心變了,因迷惑而顛倒行事,禮義廉恥不重要,倫理道德淪喪、禮讓、尊師重道、敬老尊賢都擺在一邊,事事向錢看,違背自然,凡事都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違反了道德經第80章所規定之自然律(自然法則),不能安其居(不一定要住豪宅、別墅)、甘其食(吃得飽就好,不必經常吃大餐,吃不完倒掉而糟蹋食物)、美其服(傳的樸素好看就好,不必穿金戴銀、背名牌包包、穿名衣)、樂其俗(以自己國家之習俗為樂,不必刻意去媚外)、雞犬之音相聞(居住環境寧靜不會吵雜)、老死不相往來(不能違背上述各項之規定,下輩子-來世才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如生活太豪奢、享受、浪費,心浮氣躁,不守誠信,事事向錢看,以名利(貪瞋癡)為重,動輒法院見。絕對不能去搞男男、女女,陽陽、陰陰,絕後之同性婚,違反自然,心中無天無地存在,不男不女,無陰無陽的在顛倒行事,如惹惱到老天生氣而被修理時,則天災、傳染病毒不斷,且一年會比一年嚴重的,世人必須知道此道理,早日修道(修順應自然法則 ),返其真(自然的真性—佛所說之:如來也。也就是說父母尚未生我們出來前之本來面貌—生出來後之面貌就像父母)。出生來當人後,受到污染,失去了本性,本性(自性)是本來就有的,並不是修道學佛所得來的,修道只不過是把受污染的習性(壞習慣)去掉,就回到真性(自有之本性—自性),白話為:回頭是岸。本性、自性、真性是與生俱有的,是世人被社會污染、障礙掉,迷惑而見不到原有的自性,但自性還是在,就像陰天,太陽被雲遮著,看不到太陽,不是太陽不見了,等到雲散掉,太陽又跑出來了,本性就出現了,道理是相同的,修道亦只是恢復原有的本能而已。知此道理,才能避開災難之發生,不然等到天下大亂,就會有苦頭可吃的,信不信就看每個人之造化了,庚子年就會見真章,不要怨天尤人即可,願人人能平安!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談「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老人家耳不能太銳、眼不能太明 ,是、非(聽、見)要兩忘 ,知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體與用,因每人之解釋都不一樣,要去力行,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老人家耳不可太銳,眼不可太明,是、非(聽、見)要兩忘,知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體與用,因每人之解釋都不一樣,要去力行,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大宗師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天運篇:「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依文言文解釋白話文意思大約為:泉水乾涸了,魚困在陸地上,互相吹吸泡沫維生,不如於江湖中相忘還來得好。與其說堯善桀惡,不如相忘於道還來得好。白鵠不必每天洗澡,羽毛自然都是白的,烏鴉不必每天給予塗黑,羽毛自然都是黑的,黑白是天生自然的,不值得辯論;名譽只是外表供人觀賞的,不足以增廣本性。解釋是對了,但其意境並非在說此,主要是在闡述為人子女、媳婦要盡孝道,不要不服侍老人而孝順於老人將來遺產要如何取得,如因財產分配而腦翻臉而傷了親情,眼睛太明亮,財產看得太重,就要注意到自己或子孫眼睛之疾病問題;喜歡走旁門走道探聽他(她)人消息,而於閑聊時道人是非、長短者,就須注意重聽或耳聾之問題,如未深入去體悟,是無法得知其意境的。
        世人讀老子道德經人數較多,但其意境如何?各家解釋各家的,各唱各的調,也沒一定標準,換句話說:道德經人人都會讀,每人都會解釋,但必須轉換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才能起效用,如僅讀頌,也懂得道理,而不會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起效用(即白話所說的:有讀等於沒有讀),所以每個人因修道功力之不同,解釋得都不一樣,也都認為自己的解釋才對,解釋是否走鐘(樣)了,也沒人知道,這就涉及修道層級之問題,真是妙。縱然懂得其道理,懂歸懂,但不會做,也就是只會說,不會做,即使要做也不知要如何做,這也不能怪眾生,是沒有人知道莊子之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之道德經,所以說道德經之正解:南華經也。想要去解釋道德經,就要先懂得南華經,不懂得南華經就直接去解釋道德經,就會產生邯鄲學步之笑話,但莊子南華經國學造詣之高,世界排名第一,也就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世界上沒幾個人能知道其所說的每句話及故事之真意及其意境的,要視其修道層級來決定。因道德經是體(理論依據),南華經是用(日常生活之實務運用),只有體而沒有用,無法實行,只有用沒有體,基礎不穩。修道是要修理論、方法,而將其運用並落實於日常生活(即齊物論第7節所說之:道行之而成。行,力行、實際去做也。是指落實在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中去領悟為人處世之道理)中,如果理論、方法修得很好,但不能用之於日常生活,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修也是白修或修給別人看,表示自己有在修,以此來欺騙社會而已。白話為:只會說不會作,只會講空話 ,只出一張嘴的意思。與大家都知道要孝順、扶養老父母、公婆,學校老師也是如此教的,但想起要服侍老父母、公婆就很煩,兄弟姊妹、媳婦間都互相推辭,多說自己要上班、賺錢很忙,沒時間照顧,只願意出錢請外傭照顧或送去養老院、看護中心請人照顧,而自己卻在家裡養寵物、照顧孫子或出國旅遊,等到要分家產時又特別關心,斤斤計較,不惜對簿公堂親情間鬧翻臉之社會現實相同的道理。現在已知體(理論依據-佛家稱為:性,指的是真心)與用(實務-佛家程稱為:相,指的是物質),性相、體用了,至於要不要去悟道,用之於日常生活,就看眾生個人之造化了。
        本文之意境是在闡述修道高人了解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過程,知死生為一體,生為為人,就必須歷經此過程,死了,又是一個新生命之開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此為自然現象之循環,不足以大驚小怪。本文之意境:泉涸:指人漸漸衰老,體力慢慢減退無力。並非指泉水乾涸;魚相處於陸,不是指魚困在陸地上,此魚是指北冥有魚之魚(指修道人,並非人所能吃的魚,與佛家之如來、阿彌陀佛之意相類似,不可搞混),是比喻假的修道人(假仁義行修道之人及未修道之一般人)如果躲在暗處做壞事(為善無近名),訕謗聖賢,侵凌道德,以為沒人知道、看到,等人活到老年,進入行動不便,夕陽西下時(泉涸),不論是老人困在自己家中或子孫將其送至養老院、安養中心等死時,會回想一生中幹了多少好事?自己中年時有無服侍父母、公婆?有無因爭家產而被晚輩學習不良示範之缺德行為?年輕事業顯赫時有無拋家棄子,另結新歡、有無興風作浪,製造是非,讓人家庭不和睦…等等之錯誤問題作種種反省想去修改以前之錯誤行為,人性就會原形畢露,且其言也善,此時才想相昫以濕,相濡以沫,此處之濡沫不是說魚互相吸、吐氣,以延長死亡時間,而是以濡比喻仁,以沫比喻義,仁義是指做表面功夫之假(偽)仁義,相互安慰對方,看開一點,該死的時間到了就會死,不必太在意,要做偽仁義之表面功夫,不如將這些閒功夫,相忘於江湖()中,相忘,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順其自然來修道也。忘記年輕時所幹的好事還來得自然些,也是比喻平常不修持,到災難來臨時才相互安慰、相救,則ㄧ切為時已晚矣。人生是否如此?每人都有親友之長者,於其年老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時,親友或晚輩去探視,於聊天聊到其往事或子女有無回來照顧時,都是想吐其心聲,但欲言又止,一般都會嘆口氣說:啊!不要提了,對人生有無限的感慨(即泉涸-福份享盡了之道理)。如果能老死(自然死亡),不要病死,是最圓滿,一了百了,但要能老死,是要看修道如何而決定的,必須沒有違反道德經第80條所規定之安其居,要能安於室,不能拋家棄子;結繩記事,守信用,沒有詐騙之自然律、自然法則之規定,才有好的晚景。未修道者,通常都是病死,如果躺在病床,不能下床走動,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等待死亡日期到來,浪費醫療資源不打緊,拖累子孫更可憐,也只能期待著上帝寵召、閻王爺召見,這就是人生。以白鵠鳥比喻白道、好人,以黑烏鴉比喻黑道、壞人,牛就是牛,牽到北京也是牛,何以會如此?本性如此也,好人、壞人改變不了其本性也。做官也是如此,經公務員考試合格者,取得任用資格,未經考試合格不具任用資格,有關係者可先以技術人員任用,再調到行政單位,過個水、洗個澡,再調回原單位,就取得任用資格了,但本質上仍為黑官;黑錢亦復如此,經過外國銀行管道漂白洗錢再流回來,就變成合法的錢了,但本質上仍為黑錢。好人、壞人,黑道、白道之本性就是如此,不必強辯;名譽,有如裝飾品,僅外表好看而已,但無法增廣其本性,久了,外表退色了,也就沒有名譽了。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並不是指稱讚堯帝,而批評桀王,而是以堯比愈好,以桀比愈壞,其意境為有修道之老人家,不會批評那個兒女、媳婦比較好、孝順,那個比較不好、不孝順,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很奇怪,明明只有二個人在對話,也沒有第三人在場,但就如同屋外有被裝竊聽器一樣,只要由老人口中所說出口的話,不論是好話或壞話,最後終會傳到當事人耳裡,這才是妙。女兒與其中一位媳婦吵架,老人家在現場,知道當時情況,媳婦跑回娘家告狀,娘家跑去興師問罪,問到老人家時,老人家如果聽力太好、眼睛視力太明亮、聽力太好,而把實情說出來時,那問題就不好解決了,一般有修道之老人家通常會說:我老了,老眼昏花,耳朵又重聽,也不知道她們在吵什麼?吵完就沒事了,何必放在心上,就等同什麼事也沒發生,如果老人家未修道,而傻傻的當起見證人,而將真實道出,聽到好話的兒女、媳婦,自然會高興,聽到壞話的一方,除很有修養者外,大都會記在心裡,也許不會說出口,但已對老人家有成見了,也許等到老人家死了,藉故沒時間,就不回來拜你,何苦來哉?故與其要說那個兒女、媳婦比較好、孝順,那個比較不好、不孝順,不如好、壞兩忘,進入道的化境中,將有看到當成沒看到,有聽到當成沒聽到,則什麼事也沒有,因為父母、子女、媳婦的看法,三方都對,並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話不要由老人家說出口,就沒有好壞之分,如此就不會得罪任何一位兒女、媳婦或親友,因為人之晚景是圓滿或凄涼,是老天對每個人一生所做所為之成果總驗收,不必怨天尤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好壞就自己就認了吧!於死時,子女、媳婦、孫子就會通通回來送行,死後也能物化進入莊周夢蝴蝶或蝴蝶夢莊周之化境。這就是有修與沒修之分別。現今之社會怪事無奇不有,已迷惑顛倒了是非、正邪、善惡,不論是賺黑心錢的人教人道德、權貴在貪污而教人不能貪污、做小偷的教人不能做小偷、不孝子勸人要孝順,當東窗事發後,聽到以前他所說的話,是否會啼笑皆非,作者不會判斷,留給智慧高的讀者去判斷,但最終都是死生同狀,一律都躺者直直的回去報到,什麼也帶不走,也沒得爭了。有修道與沒有修道,差別僅在此一線之隔而矣,迫在眉睫的庚子年即將到來,世人有回心轉意,返回真性,不再迷惑顛倒,即可免於災禍,不然等到天災、傳染病毒來臨時就很麻煩的。莊子所說的故事,很有意境,且俯仰皆不得罪於人,苦口婆心勸世人不能違反倫理道德,才不會違反自然律、自然法則,才可免除天災、地變、瘟疫傳然病而產生災害,這些故事之意境是莊子之最高智慧,寫成經典,流傳給後世眾生自己去領悟,能悟出其道理的,自可享受天倫之樂,此經世之道之人生哲學,讀者可參考之,家庭才能圓滿。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人心、思想、見解、精神,不可被名、利之物質欲望所污染,也不能污染下一代,就能生智慧,無為無不為(道德經為體,南華經為用)。

人心、思想、見解、精神,不可被名、利之物質欲望所污染,也不能污染下一代,就能生智慧,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為體,南華經為用)。
        老子日損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知北遊篇:「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在宥篇:「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聃曰:汝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係者,其為人心乎?」。作者一再強調:莊子之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為體,僅原則性、概括性對世人予以訓示、提醒而已,並沒有答案,要知其每句話之真意,世人要自己去體悟,才能得知其答案(見齊物論第7節:道行之而成。修道是要自己親自去體悟力行,才能得道。只讀理論,光是用嘴巴說不練-不力行去做,等於是在說空話,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猶如老子僅將房子之結構體蓋好,並無規畫房子內部之設計裝潢一般;而莊子之南華經,係於既有道德經之結構體下,予以規劃室內設計,故道德經為體,南華經為用。所以說要懂得道德經之真義,必須要先懂得南華經,解釋道德經才不會走鐘,道德經已不好懂了,南華經更難懂,既使能解釋南華經,亦僅止於學理,望文生義,必須依學理,親自去力行,才能領悟其道理,探討出其弦外之音,才能運用於日常生活(實務),坊間有關老莊學說之著作,大都是從事於學術之研究或當教科書使用,而每位學者各有其學術領域之專精,也都論述得很有道理,但中國幾千年來,從未見過有關已進入老莊學說意境之修道者最高心靈指導指南有關之實務著作、書籍,故讀者無法體用合一,誠為可惜。世人於閒暇之餘,欲求清心寡欲而去修道,為一般之修道,能修多少?算多少。但賦有任務之修道人修道之過程特別艱苦,非得修到能過關,是畢不了業的,猶如海軍陸戰隊非得通過天堂路這一關卡,是結不了訓之道理相同。賦有任務之修道人有許多類型之被磨練法,有的被磨經濟、有的被磨身體、有的被磨家庭、有的被磨婚姻、有的被磨事業,被磨到走投無路,才知自己是要走修道這條路。
        老子說:求學問,愈求愈專精。修道是愈磨練愈精進,此[]字,當磨練解釋,不能解釋為損害或減損,磨了又磨,磨到修道者能順其自然,心境能順其自然,則所做之一切事都能順其自然。就叫無為而無不為。修至至此境界,道家稱為已通天了(與天地能心電感應);佛家稱感應道交。道家老子僅點到此為止,以後就沒答案;莊子則再補加一句: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亦即現今之世人,心靈已被外物(金錢、身外物)之欲望污染了,要回復至原來之真性,有點困難了!如果說能容易回復真性,大概只有能悟道者才有此可能吧!僅差此一句話而已,就將老子所說的話之真意,解釋得淋漓盡致。在宥篇:崔瞿問老聃說:不治天下,[此天下是比喻人心,也就是說自己之心境不能管理好,不是指管理天下事,也比喻為心境寬廣才能服人而言],又有怎樣的方法能使人心變好?老聃說:你要謹慎,不可亂了人心,人於失志被人排擠時,人心就居下,得志被捧時,人心就居上。也就是比喻世人之眼光是看高不看低、看上不看下的,得志與失志之間,有兩樣情,都是自累、自苦的,排與進兩者在相鬥,想要能柔弱勝剛強,以小搏大,則為人處世有菱有角的部分要先磨掉,磨到很圓滑,不會動則得罪於人。修道者於神來磨練時,整個身體熱呼呼,冷氣、電風扇也吹不涼,滿頭大汗;於鬼來磨練時,由體內之骨頭縫冷出來,好像中猴(著猴)一樣,蓋棉被、穿毛衣也不會暖和,身體一直發抖而且抖不停。但於冷於熱之間,很快就能調整回原來之體溫,可到處走動都不受冷熱之影響,如此就能將欲望磨到沒有欲望,再壞也不過如此時,他的心境就能如淵靜極而動,心動極而靜。驕傲、盛氣凌人而難以拘束的,不就是人心欲望在做怪嗎?故真正修道者要能放下身段,不能高高在上。與一般修道,假日去聽人講講經,聽一些道理,聽完了,吃吃飯,與度假相同,沒有被磨到,如聽完回家,沒幾天又忘光了,則有修等於沒有修,僅是自己認為有修而已,兩者完全不相同。
        莊子盜跖篇所說之:盜亦有道乎?為一歪理,但不能認為其全無道理,目前之社會氛圍就處於此環境中,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對與不對都對,都各有其道理在,整天吵吵鬧鬧,欠缺中心思想。孔子之儒家思想不是主張: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嗎?依目前之社會氛圍看來,憨百姓似欠缺成本觀念,一切以物質欲望為重,整天在吵薪水要幾K才合理?總統、院長、部長、董事長、總經理,薪水幾十K那麼高,基層員工才22K,不公、不義,高薪者要捐款、砍爺們之年終獎金,此道理與盜亦有道之道理相同,但這些居高位者,能居此高位也要經過一段相當時期之經營與投資,也必須要一併列入其成本回收之考量,是乎?非乎?總不可能老闆(勞心)與伙計(勞力)領同樣之薪水,那資本要由誰出資呢?不論現在之薪水有多低,政府至少定有最低生活工資保障,再怎麼苦,也不會像清朝末年及日據時期或政府遷台,那段時期那麼苦,年輕一輩如不瞭解者,可問問長一輩二、三年級生之ㄚ公、ㄚ祖們就知道,就可不必爭辯了,物質欲望似有所欠缺或不足,但所不足及欠缺部分可以修道之方式,以精神糧食來補足其欠缺或不足,日子三餐還是要過,是因大環境使然,是以前景氣好,大家好日子過習慣了,現在要勒緊褲子而有所不習慣,相信這些執政之爺們也不樂見經濟不景氣,雖然經濟成長力道不足,這些爺們被憨百姓罵到臭頭,但也不能太苛責爺們,相信爺們也盡力了,他們也早出晚歸,忙到半夜,有時還須外加早點名,早餐會報也不能遲到,爺們也不能有怨言,已夠辛苦了,眼淚流到褲管下,只是憨百姓眼睛沒看見而已,如憨百姓知道爺們之眼淚是往肚子裡吞,就不會太苛責爺們,現在當官與以前之當官,大不同了,被升為主管、首長,以前是爭破頭,現在則變為是件苦差事,很難幹了。如再動則輒得咎,內閣不斷改組,有功無賞,打破要賠,不但政策會產生空窗期,新手上任也要適應期,對憨百姓不見得有利,政策也可能會因爺們之不同人在當家而變來變去,亦可能越改組越糟糕,甚或有能力者沒有人敢入閣去淌混水,又會被罵到頭殼發燒,又要下台一鞠躬,那豈不更麻煩嗎?不管憨百姓什麼罵法,總也輪不到由勞力者來入閣,勞力者可能一坐上此位置,頭都發昏了,要怎麼執政呢?故罵還是要罵,罵是憨百姓對爺們有所期待,也是善意,爺們也不必失志。可以修道方式來找快樂,如有修至無為無不為之階層時,其心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與電風扇、車輪高速轉動時,人之肉眼看風葉、車軸之轉動,好像又靜止沒動,看起來好像反轉一般;極靜時,如太極寂然不動,但於打坐,或閉目養神時,形體又會不自主的動起來,能與天地以心電感應相互往來(易經之感而遂通)。如同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動而萬物生,與天地無為而無不為相同,身心無時不在無為之中。無中有有,不言而信,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為而成。心清靜中又求清靜,人之欲望去盡了,心就會如本體一樣之光明,真心自在,可顯露出自己本來之真面目,心靜時,眼睛一閉,可自己看到自己,見彩虹之光芒,金山、銀山盡在眼裡。故人心、思想、見解、精神被欲望(無止境)污染,遠比被空氣或環境污染還來得嚴重,欲望也會污染到下一代,變成遺傳,就很麻煩。人的智慧被欲望掩蓋而出不來,人心能捨棄、戰勝、降低欲望,智慧就生出來了。心性清淨到極處,就變成真心,妄心就沒有了。沒有妄心,未被名、利之物質欲望(金錢及身外物)污染,人類就不會去破壞大自然,做事就會循天理,也就不會違背自然去賺黑心錢,那地球就有救了。否則到那一天,天威一發,天搖地動、海嘯、超級颱風、大病毒一來到時,就很可怕了。願越多人修道返回真性(自性),凡事順應自然,不能違逆天理在砍伐深林樹木,氧氣不足以中和二氧化碳,就會影響生態平衡,廢氣排放太多,會破壞臭氧層,造成極端氣候(大自然之反撲)。世人須能體悟到此道理,故要能降低欲望,去除妄想心,才能解救地球,不然眾生就要繼續承受極冷、極熱之氣候、不斷變異之新型傳染病毒!這些天災、人禍都是世人貪、妄之心所惹來的,不能怨天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