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老人家耳不可太銳,眼不可太明,是、非(聽、見)要兩忘,知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體與用,因每人之解釋都不一樣,要去力行,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大宗師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天運篇:「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依文言文解釋白話文意思大約為:泉水乾涸了,魚困在陸地上,互相吹吸泡沫維生,不如於江湖中相忘還來得好。與其說堯善桀惡,不如相忘於道還來得好。白鵠不必每天洗澡,羽毛自然都是白的,烏鴉不必每天給予塗黑,羽毛自然都是黑的,黑白是天生自然的,不值得辯論;名譽只是外表供人觀賞的,不足以增廣本性。解釋是對了,但其意境並非在說此,主要是在闡述為人子女、媳婦要盡孝道,不要不服侍老人而孝順於老人將來遺產要如何取得,如因財產分配而腦翻臉而傷了親情,眼睛太明亮,財產看得太重,就要注意到自己或子孫眼睛之疾病問題;喜歡走旁門走道探聽他(她)人消息,而於閑聊時道人是非、長短者,就須注意重聽或耳聾之問題,如未深入去體悟,是無法得知其意境的。
世人讀老子道德經人數較多,但其意境如何?各家解釋各家的,各唱各的調,也沒一定標準,換句話說:道德經人人都會讀,每人都會解釋,但必須轉換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才能起效用,如僅讀頌,也懂得道理,而不會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起效用(即白話所說的:有讀等於沒有讀),所以每個人因修道功力之不同,解釋得都不一樣,也都認為自己的解釋才對,解釋是否走鐘(樣)了,也沒人知道,這就涉及修道層級之問題,真是妙。縱然懂得其道理,懂歸懂,但不會做,也就是只會說,不會做,即使要做也不知要如何做,這也不能怪眾生,是沒有人知道莊子之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之道德經,所以說道德經之正解:南華經也。想要去解釋道德經,就要先懂得南華經,不懂得南華經就直接去解釋道德經,就會產生邯鄲學步之笑話,但莊子南華經國學造詣之高,世界排名第一,也就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世界上沒幾個人能知道其所說的每句話及故事之真意及其意境的,要視其修道層級來決定。因道德經是體(理論依據),南華經是用(日常生活之實務運用),只有體而沒有用,無法實行,只有用沒有體,基礎不穩。修道是要修理論、方法,而將其運用並落實於日常生活(即齊物論第7節所說之:道行之而成。行,力行、實際去做也。是指落實在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中去領悟為人處世之道理)中,如果理論、方法修得很好,但不能用之於日常生活,則有修也等於沒有修,修也是白修或修給別人看,表示自己有在修,以此來欺騙社會而已。白話為:只會說不會作,只會講空話 ,只出一張嘴的意思。與大家都知道要孝順、扶養老父母、公婆,學校老師也是如此教的,但想起要服侍老父母、公婆就很煩,兄弟姊妹、媳婦間都互相推辭,多說自己要上班、賺錢很忙,沒時間照顧,只願意出錢請外傭照顧或送去養老院、看護中心請人照顧,而自己卻在家裡養寵物、照顧孫子或出國旅遊,等到要分家產時又特別關心,斤斤計較,不惜對簿公堂親情間鬧翻臉之社會現實相同的道理。現在已知體(理論依據-佛家稱為:性,指的是真心)與用(實務-佛家程稱為:相,指的是物質),性相、體用了,至於要不要去悟道,用之於日常生活,就看眾生個人之造化了。
本文之意境是在闡述修道高人了解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過程,知死生為一體,生為為人,就必須歷經此過程,死了,又是一個新生命之開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此為自然現象之循環,不足以大驚小怪。本文之意境:泉涸:指人漸漸衰老,體力慢慢減退無力。並非指泉水乾涸;魚相處於陸,不是指魚困在陸地上,此魚是指北冥有魚之魚(指修道人,並非人所能吃的魚,與佛家之如來、阿彌陀佛之意相類似,不可搞混),是比喻假的修道人(假仁義行修道之人及未修道之一般人)如果躲在暗處做壞事(為善無近名),訕謗聖賢,侵凌道德,以為沒人知道、看到,等人活到老年,進入行動不便,夕陽西下時(泉涸),不論是老人困在自己家中或子孫將其送至養老院、安養中心等死時,會回想一生中幹了多少好事?自己中年時有無服侍父母、公婆?有無因爭家產而被晚輩學習不良示範之缺德行為?年輕事業顯赫時有無拋家棄子,另結新歡、有無興風作浪,製造是非,讓人家庭不和睦…等等之錯誤問題作種種反省想去修改以前之錯誤行為,人性就會原形畢露,且其言也善,此時才想相昫以濕,相濡以沫,此處之濡沫不是說魚互相吸、吐氣,以延長死亡時間,而是以濡比喻仁,以沫比喻義,仁義是指做表面功夫之假(偽)仁義,相互安慰對方,看開一點,該死的時間到了就會死,不必太在意,要做偽仁義之表面功夫,不如將這些閒功夫,相忘於江湖(道)中,相忘,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順其自然來修道也。忘記年輕時所幹的好事還來得自然些,也是比喻平常不修持,到災難來臨時才相互安慰、相救,則ㄧ切為時已晚矣。人生是否如此?每人都有親友之長者,於其年老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時,親友或晚輩去探視,於聊天聊到其往事或子女有無回來照顧時,都是想吐其心聲,但欲言又止,一般都會嘆口氣說:啊!不要提了,對人生有無限的感慨(即泉涸-福份享盡了之道理)。如果能老死(自然死亡),不要病死,是最圓滿,一了百了,但要能老死,是要看修道如何而決定的,必須沒有違反道德經第80條所規定之安其居,要能安於室,不能拋家棄子;結繩記事,守信用,沒有詐騙之自然律、自然法則之規定,才有好的晚景。未修道者,通常都是病死,如果躺在病床,不能下床走動,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等待死亡日期到來,浪費醫療資源不打緊,拖累子孫更可憐,也只能期待著上帝寵召、閻王爺召見,這就是人生。以白鵠鳥比喻白道、好人,以黑烏鴉比喻黑道、壞人,牛就是牛,牽到北京也是牛,何以會如此?本性如此也,好人、壞人改變不了其本性也。做官也是如此,經公務員考試合格者,取得任用資格,未經考試合格不具任用資格,有關係者可先以技術人員任用,再調到行政單位,過個水、洗個澡,再調回原單位,就取得任用資格了,但本質上仍為黑官;黑錢亦復如此,經過外國銀行管道漂白洗錢再流回來,就變成合法的錢了,但本質上仍為黑錢。好人、壞人,黑道、白道之本性就是如此,不必強辯;名譽,有如裝飾品,僅外表好看而已,但無法增廣其本性,久了,外表退色了,也就沒有名譽了。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並不是指稱讚堯帝,而批評桀王,而是以堯比愈好,以桀比愈壞,其意境為有修道之老人家,不會批評那個兒女、媳婦比較好、孝順,那個比較不好、不孝順,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很奇怪,明明只有二個人在對話,也沒有第三人在場,但就如同屋外有被裝竊聽器一樣,只要由老人口中所說出口的話,不論是好話或壞話,最後終會傳到當事人耳裡,這才是妙。女兒與其中一位媳婦吵架,老人家在現場,知道當時情況,媳婦跑回娘家告狀,娘家跑去興師問罪,問到老人家時,老人家如果聽力太好、眼睛視力太明亮、聽力太好,而把實情說出來時,那問題就不好解決了,一般有修道之老人家通常會說:我老了,老眼昏花,耳朵又重聽,也不知道她們在吵什麼?吵完就沒事了,何必放在心上,就等同什麼事也沒發生,如果老人家未修道,而傻傻的當起見證人,而將真實道出,聽到好話的兒女、媳婦,自然會高興,聽到壞話的一方,除很有修養者外,大都會記在心裡,也許不會說出口,但已對老人家有成見了,也許等到老人家死了,藉故沒時間,就不回來拜你,何苦來哉?故與其要說那個兒女、媳婦比較好、孝順,那個比較不好、不孝順,不如好、壞兩忘,進入道的化境中,將有看到當成沒看到,有聽到當成沒聽到,則什麼事也沒有,因為父母、子女、媳婦的看法,三方都對,並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話不要由老人家說出口,就沒有好壞之分,如此就不會得罪任何一位兒女、媳婦或親友,因為人之晚景是圓滿或凄涼,是老天對每個人一生所做所為之成果總驗收,不必怨天尤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好壞就自己就認了吧!於死時,子女、媳婦、孫子就會通通回來送行,死後也能物化進入莊周夢蝴蝶或蝴蝶夢莊周之化境。這就是有修與沒修之分別。現今之社會怪事無奇不有,已迷惑顛倒了是非、正邪、善惡,不論是賺黑心錢的人教人道德、權貴在貪污而教人不能貪污、做小偷的教人不能做小偷、不孝子勸人要孝順,當東窗事發後,聽到以前他所說的話,是否會啼笑皆非,作者不會判斷,留給智慧高的讀者去判斷,但最終都是死生同狀,一律都躺者直直的回去報到,什麼也帶不走,也沒得爭了。有修道與沒有修道,差別僅在此一線之隔而矣,迫在眉睫的庚子年即將到來,世人有回心轉意,返回真性,不再迷惑顛倒,即可免於災禍,不然等到天災、傳染病毒來臨時就很麻煩的。莊子所說的故事,很有意境,且俯仰皆不得罪於人,苦口婆心勸世人不能違反倫理道德,才不會違反自然律、自然法則,才可免除天災、地變、瘟疫傳然病而產生災害,這些故事之意境是莊子之最高智慧,寫成經典,流傳給後世眾生自己去領悟,能悟出其道理的,自可享受天倫之樂,此經世之道之人生哲學,讀者可參考之,家庭才能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