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物,帶不走—帶走也不能用,嘴唸經,手摸奶(守財奴,死後之陪葬物,遇到儒者發冢,仍是空)。
莊子外物篇:「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而)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徐无鬼篇:「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此篇野和尚盜棺之故事,功力沒有很強的人,要了解其故事真意,確實不容易。但作者以最夯之時勢話題人物來比喻,讀者一看就懂。
故事中連續用了三次儒字,儒、大儒、小儒,均是指偽儒而言,並非指真儒,看了此故事會令人拍案叫絕,並會讓人笑到流眼淚,晚上會多吃一碗飯!古時之儒者,就類似今之和尚,故事中之和尚,是指假和尚而言。故事中儒之地位,類似今之和尚頭頭,和尚之大統領(首長、酋長級)、大儒則類似主管、小儒則為承辦人員。以最夯之時勢話題人物來比喻,儒指大貪官和珅層級(最大咖,尚未現形)人物、大儒則指政府首長級之貪官(已收押)、小儒則指營建業務之承辦人及其主管。棺木中之亡者,則指行賄之營造業大老闆、如此定位後,讀者一看就懂了。偽儒以詩禮發冢:詩禮猶如今之佛經,發冢為在盜墓,即盜墓前野和尚先放佛經給亡者聽,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和尚之主管臚傳:傳大統領的話下來說: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太陽快出來了,事情辦的怎麼樣呢?小和尚聽大和尚諷刺的說: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褲子與短衣尚未脫下,口裏還含著一顆珠子。是在比喻盜墓之徒弟怎麼笨手笨腳,動作那麼慢。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經文上面早就寫著:青青的麥穗,生長在在山坡上。生前不肯布施,死後口中含顆珠幹什麼呢?於是命令小徒弟,接其鬢:抓著他的鬢髮。壓其顪:按著鬍鬚。儒(而)以金椎控其頤:你用鐵錘敲敲下巴。徐別其頰:慢慢的搬開兩頰。無傷口中珠:不可將口中的珠子弄壞!青青之麥,生於陵陂:是比喻麥本來是長在平原裏,才會茂盛,就代表亡者生前比較不吝嗇,較慷慨,有行布施,才有福報;而這些麥是長在山坡或石頭坡,就不會茂盛,代表亡著生前很吝嗇,一毛不拔或病死,捨不得布施,沒有福報(嘴唸經,手摸奶。比喻心裏妄想一堆,修道、唸經是修給別人看的,放不下時,再怎麼修?怎麼唸經也枉然)。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是比喻盜墓者之勾當,心智極為偏頗,小偷狀元才(古代科舉制度之進士,相當於現代大學畢業取得之學士學位、舉人相當於碩士學位、狀元相當於博士學位),把腦筋用歪了,既要盜墓,又要挖有錢之亡者之苦說:生前不作善事,死後嘴巴含著龍珠要幹什麼呢?如同做小偷還喊捉小偷,打人還喊救命,自己卻趁亂逃跑是同樣歪道。無傷口中珠:是在比喻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而亡者卻當守財奴,以為財寶是他自己所擁有,只想死後能將金銀財寶一併帶回去陰間繼續使用,不知錢財是身外物,死後是帶不走的,縱然偷偷的帶走,也因陰、陽財貨不相流通,也不能使用,想要拿去買個糖菓來吃,也不能買,必須使用銀紙才能買,不然就是將不能帶走的身外物偷偷帶走,最後被盜墓者盜走,還是一樣空空如也;但盜墓者更聰明,他也想要錢,腦筋動到死人身上,偷你帶回去的珠寶,亡者也不是一樣什麼也沒帶走之意。此文是一種反諷法,諷刺亡者以龍珠陪葬,以為龍珠永遠是他的,但萬萬沒料到龍珠最後還是被偷走,變成別人的,還被盜墓的野和尚揶揄:你看,我沒有把你的龍珠弄壞喔!現在變成我的喔!其意境為:人到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縱然以龍珠為葬品,但最後還是被盜走,一樣是二手空空,只有善惡隨行,告知世人不可太聰明,錢財是老天暫時委託世人保管使用,於死後通通要歸還給老天,不可能永遠占為己有之意。
回到以最夯之時勢話題人物來比喻,政府之大貪官,他想要貪,就會學盜墓者之那一套手法,不會眼睜睜看著營建業之大老闆在賺錢,也會利用權勢刁難老闆,使大老闆乖乖拿錢來朝貢(提錢來談),一有來朝貢,則你濃我濃,有錢大家賺,在高檔的餐廳談生意,由評審委員穿針引線,評審委員是由貪官指派,萬無一失,貪官自己不必向大老闆拿錢,由評審委員提行李箱去裝錢回來朝貢,大老闆為求隱人耳目,也學盜墓者之手法於媒體接受訪問時會表明自己是反對炒高房價,以示其清高,於案發後卻證明他自己就是炒高房價的推手,表裏不一,與做小偷還喊捉小偷,打人還喊救命之道理相同,亦與賺黑心錢的老闆平常會教人不能賺黑心錢的道理相同。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拿仁義來奉獻的人少,以仁義來謀利的人多。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講仁義的人,很多人是在行假仁義,以仁義之名,行賺錢之實。偽仁義不但是不誠實之表現,而且提供給貪婪的人做為謀利之工具,均與盜墓之野和尚心態偏頗之道理相同。此即為嘴唸經,手摸奶。表裏不一之天才狀元。
當今社會之爾虞我詐,貪官掌握盜墓者:「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之反諷法,表面罵別人在賺不義之財,自己卻在大貪特貪之歪理,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於未破案前,以為貪官是正人君子,青青之麥,生於平原,很茂盛,能當大官;案發後,才發覺是大貪官,則變為青青之麥,生於陵陂。困在牢中,茂盛不起來了之貪官之寫實。外國之政治獻金於西方可行,用在講倫理道德之我國,是會變質的,成為貪污之溫床,故政治獻金法不廢除,講肅貪是在服口號,欺世盜名之手法,抓一些小蝦米來充數而已,未有政治獻金法前是選賢與能;有政治獻金法以後就變為選錢與能,沒有錢,連被提名之機會都沒有,要如何選?如何服務選民?莊子幾千年前就知道凡人在玩何種把戲?所以寫此節儒者發冢之故事來提醒世人,不要口是心非,嘴唸經,手摸奶,在欺騙社會,騙鬼神,只認為別人不對,認為產、官、學、民代、諸侯掛勾,才是賢才,最後出事被抓去關,則名譽掃地,殃及子孫,這也就是形影相隨之原理,此儒者發冢的故事,很有趣,也很有意境,很有啟發性,世人可不慎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