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每人於年老時為什麼會有不同之晚景(已而不知其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為道日損-富貴修道難,貧窮修道也難)。

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每人於年老時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晚景(已而不知其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為道日損-富貴修道難,貧窮修道也難)。
        齊物論篇:「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駢拇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知北遊篇:「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尿)。東郭子不應」。語曰:窮算命,富燒香。而算命與拜拜,是一種求心靈上之安慰而已,人生遭遇逆境,總希望能有機會翻身,有錢人希望更有錢或去做公益,以增加其知名度,為人之心性,雖無可厚非,但總算是有為之心,富貴,只求享受,修道苦,就不幹,故修道難;貧窮,三餐不繼,要怎麼修道?必須能拋開富貴、貧窮,才能修道,故與體悟大道還有一大距離。一般會走入修道之路,大都是人生旅程中遭遇逆境、波折無法克服,想改換跑道看看能否改變命運,但修道之路又很苦,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修道過程就如同海軍陸戰隊走天堂之路一樣,要過得了關才能結業,讀者可領悟其道理。
        台灣話有句俚語:「身背奉金甕而在替別人看風水」。是比喻自己已尼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還特別關心別人的事情,自己度不了自己,還想度人,不會很諷刺?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之意思相同。莊子此句話是在挖苦世人自己已從頭爛到尾,還不曉得自己的德性,而對別人的缺點看得特別清楚,而又特別關心別人專門在勸人要如何做人處世?得不到自己的肯定,而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想要讓別人有所得而不能讓自己有所得,讓別人得到安適而不能讓自己得到安適。社會上有無此種人呢?應該是有的,而且人數不在少數喲!遠的不談,看看自己的左右鄰居最清楚不過了,左右鄰居有無對自己家庭不顧,吃飯時間小孩有無飯可吃並不關心,廚房、浴室、洗手間髒兮兮不管,將父母、公婆送去養老院、安養院或請外勞照顧,時間一到自己就與好友跑去當志工;這就是有心做給人看,有朋友可作證自己很關心公益,表現出自己有仁義之心,以求得公益團體之肯定!與自己在家服侍父母、公婆,照顧小孩,是外人看不到的,但則是屬於無為之心、符合天道自然,兩者相去甚遠矣。
        依莊子「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之理論,道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人民日用而不知,才須要往外求道。白話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修道高人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能在家裏服侍父母、公婆,照顧小孩之人,就表示已摒棄了名、利,心已靜下來了,家有一老就是如同一寶,家裏已有活菩薩可以拜了,就不必再往外去拜給別人看,如此就違反自然之道了,此為舉世之迷也!此道理就如同肚子餓了要吃飯、晚上要睡覺,人民也不知道所以然,為什麼要吃飯、睡覺?法律也沒有規定肚子餓了、晚上必須要強制吃飯、喝茶、睡覺啊!但就是要吃飯、喝茶、睡覺,不這樣作就是不行,但不知道為什麼要每天作同樣的這些事情?這就是自然,人民日用(每天都這樣作)而不知為什麼要每天吃飯、喝茶、睡覺之所以然,這就是自然,也就是道。有悟道之能力就知道有人為什麼會那麼富貴?雖然住在深山,依然訪客絡繹不絕?有人很有錢,但生出敗家子,整天化家產,不打緊,還製造是非,問題不斷而敗壞門風?有人為什麼會那麼貧賤?雖然住在大都市,但親友離他遠去?有人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家中有妻兒、子女、父母要養,很慘!有人沒錢買房子,只能租間小套房,客廳當餐廳,又當床舖,又當書房,整家擠在一間小房子,有時失業,被破打零工,又繳不出房租,更慘!有人找不到工作作,又生病,沒錢看醫師,沒錢吃飯,更更慘!苦思命運怎麼會那麼大不同?找不出原因,而怪天怪地,但有修道,能悟道者,對於任何問題,了然於胸,差別就在於此!。
        莊子說:道是無所不在的,東郭子就是要莊子說出道是存在於那個地方才可以。莊子說:在螻蟻身上。東郭子說:為什麼那麼卑下呢?莊子說:在雜草中。東郭子說:為什麼那麼更加卑下呢?莊子說:在瓦礫中。東郭子說:怎麼越說越更加卑下呢?莊子乾脆說:在屎尿中。東郭子就接不上話來了。因螻蟻有知而至微.稊稗無知而有生.瓦甓無生而有形.屎溺有形而臭腐.所以道是無所不在的.此故事是在比喻東郭子未悟道,才須要問出一個所以然來!現今之名、利世界,世人事事向錢看,大人比物質生活之財富、名車、豪宅…,小孩寒暑假比出國旅遊、比名車接送上下學、比才藝班…,權貴、富人,眼睛長在頭上,帶壞社會風氣,自己卻沒感覺。貧富差距懸殊,窮人會有自卑感,如無精神生活寄託,很容易挺而走險,容易造成社會不安定。東郭子問莊子說出道是存在甚麼地方之故事,其意境是在說明庚桑楚篇所說之:「唯蟲能蟲,唯蟲能天」。事業順遂及當大官或有社會地位之人,想修道,必須能放得下其身段及光芒,無貴賤之分,拋開司機開車、傭人煮飯、自己從洗廁所、馬桶卑下的工作做起、能做苦工,也能當大官,文武全才才能放得下其身段及光芒,才有修道、出道之可能,如不能放得下其身段及光芒,無貴賤之分,高高在上,視修道為休閒活動,差遣別人做事,時間到就吃飯,就無法像蟲一樣,能曲能伸,就無修道、出道之可能之意。所以富貴常享受、為惡(造業),修道就難(胠愜篇、盜跖篇所諷刺之語: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生焉)。也就是庚桑楚篇所言之: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 行其所不能行也。人家所想學的是知識,學習是在增加學問、知識,但不能增加智慧;修道乾燥無味,別人不想學,須親自去體悟,才能悟出其道理出來(學:學習也。行:體悟也),悟出道理時,可增加智慧,就會開竅,但不能增加學問、知識(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二者不同也。讀者是在學道或悟道?可參考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