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知止其所不知-不知之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才是真知;求知而有所不知、正言若反與不言之關係。

知止其所不知-不知之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才是真知;求知而有所不知、正言若反與不言之關係。
        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徐无鬼:「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天道篇:「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世人不知欲望之妄想、迷與覺、無知而無所不知(覺悟了),無得而無所不得之道理,其相對的想求知,到最後必是有所不知,而不能遠離欲望之妄想,每個人到了人生晚年都在承受不同之病痛、苦難,都有不好之結局,是很可悲的事!必須知道可悲,欲望之妄想才能降低或去除,如不感覺到可悲,則永遠無法遠離欲望之妄想,其原因及道理在此,但境界相當高,讀者可省思、参考之!
        上述立言,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佛家金剛經所說的:凡有名相者,皆為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道義、經義是相通的,只是一個是以文言文(中國國學)書寫,一個是以論說文(梵文譯文,較接近白話文之不同而已。就如同天運篇第7節所言: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每人口味不同,每種口味都很好吃,只要世人喜歡都可以。如能將印度梵文書寫之佛經,以後能改以文言文書寫之方式書寫,那儒、釋、道三派之教義解釋、翻譯就一致了),知此道理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歡喜的不得了,醒來時才曉得原來是在作夢,都是假的;幻是魔術,看似真的,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場空。道學之齊物論與佛學之金剛經、華嚴經所書寫之文字完全不同,但意思相同,所以說知,是指凡夫之知,修道、學佛之知是無知,含無量義,不管怎麼解釋都對(即卮言),無知(同智字)才能進入其境界,知此道理就是智慧—無知而無所不知(佛經之:無智亦無得)。人生有人追求智,有人求得,但結果是沒有智,也沒有得,性德本身就具有,都不必求,升官發財也求不到,所想求的都是妄心;只能得到、求到根本智。讀者可參考之!
        作者一再重申莊子一書是以說故事之方式在闡述並解釋老子五千言一書之真意,上列三項至高之言論,也是在說明老子第25章之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著此書後,依文獻之記載,即出關去了,也找不到他的去處,也未將此五千言之真意傳授給弟子,故其真意為何?沒人知道,只留給後人自己去讀、去悟。而後世之學者各有其學術領域之研究專精,每位學者均解釋的很有道理,但有無解釋到其意境?有沒有走樣?是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層級,所以也沒人知道,要能開悟的人才能知其道理的。老子之大徒弟莊子為免後世之眾生不解其意,特著莊子一書以闡述其真意,老子一書意境相當高,已很難悟出其道理了,而莊子一書更玄,更使後人摸不到邊,故要知老子,須先知莊子,因大道不言,所以必須以寫故事的方式由世人去體悟,才不致洩漏天機。莊子一書搞通了,即可得知老子一書之意境。如能將學理(理論依據)與運用於日常生活事物(實務)融會貫通,更是人生一大享受。本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之排名為第一,人排名第四,又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結果,變成自然排名第一名,道退居成第二名、人變為最後一名,排名第五名,人變成宇宙間最渺小的。人的認知是在有形框架下對形、色、名、聲之認知與不知;而道之認知為無形又無窮盡(無極)的,而無極之外復無極(逍遙遊第6節),修人道最高境界為無極,但修天道則為無極之外復無極,境界完全不同,故有形的人與無形的道,對於知之認知,差別可大了。人對自然無法完全認知,無知(忘言—以心體悟,不必說出口)才是真知。如要求真知,問題就來了,又會回到迷惑,而又去追逐身外物了,所以知道是這麼一回事,就好了,就算真知。人自以為知必須知道真正原因才算真知,那就是迷惑,老天認為人在求真知是在作白日夢,這個道理要以作夢時是真心之顯現來說明,才能真正得到答案的,能知道作夢之原理,就算是真知了。故莊子才於齊物論說人生是一場夢,夢是妄想心所致。他說世人是在作夢這句話,他自己也是在作夢,變成大家都在作夢,至於作夢要作到什麼時候才會清醒呢?這故事就很有趣了。而此故事又是真實為完全之陳述,並非故事,到底是為天律?或是為故事?要靠世人自己去悟,他也不明講,故有講等於沒有講,此為不言(屬言者不知之層級)。言了又會得罪人,但又於齊物論說:人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作者比較雞婆,於前篇之「艱苦的人生是為了什麼」及「莊子於說故事時,無意中是否有踩到聽眾之痛處」二篇文章中將其真意道出,亦僅點到為止,說太白了,不但會得罪人,讀者也不會爽,也不想看,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選去悟一悟。莊子所說的故事必竟是真理,因大道變化無窮、無常,不能也無法說其真實性,故曰:知者不言。能言其說其真實性者,為言者不知,是在胡扯。說真話是不好聽的,世人又不喜歡聽,用騙的,反而高興,此種本末倒置,稱為:正言若反。好聽的話是在騙人的,如果騙人的話又很高興的受騙,又有很多人很喜歡聽,受了騙也很高興時,這個社會就反常了。大道又屬不言層級,那到底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還是假?也沒人知道,但於年老時所呈現於每人眼前之晚景、病情都有所不同,此時就知道了,這就是道之答案。也就是人生。說玄也對,說妙也對,知道答案時已經來不及救了,作夢也差不多快清醒了;等到回去報到時,夢就完全清醒了,此時已經知道人於活的時候是在作夢,但人已死了,也不會說話了,稱之為:知者不言,也就是人生如夢。
        老子、莊子二書均是在闡述人之生、老、病、死,是由無形之道在主宰,人無法自己決定的,人如果能自己作主宰,即無生、死之問題,就是因為無法自己作主宰,而是受道在主宰,才有生、死之人生大事,世人僅能以煩惱、習氣來當主宰,則離道甚遠矣。而世人對知之認知僅侷限於形、色、名、聲之知,以為人可勝天,就可得知大道,但老、莊二子告知世人:形、色、名、聲,是不足以得知大道的,所以在講形、色、名、聲為美夢之人,自以為是知者、覺者,實則為:言者不知也,不能將人生所追逐形、名、聲、色,可擁為己有之美夢當真,實則美夢是由妄想心變化出來的假相,如果將美夢當真,則不亦悲乎!與大道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這也就是老莊著書之原意,以說故事之方式呈現於世人,提醒世人:無形之道之威力無窮,觀之道德經第73章: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此因果報應理論,已說的很白了:世人處於天網之下,一生中所幹的好事(壞事之反諷語),所應得的報應,一個也別想逃,也沒得逃,再怎麼逃也逃不出網子,一定會被抓回來的。要世人事事不要違反自然,思想、觀念、見解要正確,必須要順其自然,不可有邪知、邪見而蠻幹,人一生所幹的好事、壞事,其答案最終會呈現於每人眼前的,是真?是假?信不信?僅供參考,不要事到臨頭,怪天、怪地,高興就好。別的不說,看看左右鄰居、親友之長輩、老者,於行動不便後所顯現出之晚景是何種情境?就知道答案。願人人都能老死(壽終正寢),不要病死,才不會拖累子孫、拖垮健保,幸福、美滿。前題當然是不能違反倫常,凡事要順著自然,不能逆天行事,要有尊卑先後順序,不要有妄心,心要正,多做好事積功德,早日返回真性(佛家所說的:如來)才能避開災難,不然庚子年到來時,就不好玩了,麻煩事一堆。但願人人能平安!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藏天下於天下-藏道常住。純任自然,把財富藏在心靈(心地寶藏-地藏)中,修心,就不會失性(好生、好死-死得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無痛苦)。

藏天下於天下-藏道常住。純任自然,把財富藏在心靈(心地寶藏-地藏)中,修心,就不會失性(好生、好死-死得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無痛苦)。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胠篋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此二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出生來當人是前世未修好,再轉世為人,繼續修,修至知天道自然之理,要修身,須從修心做起,才能回復真性,不是要出生來修身外物,為爭名利而迷失真性,故只修身而不修心,修給人看,是虛偽,在欺騙社會,是無用的!足為讀者參考。
        大宗師篇,莊子於第4節及第8節,對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連續說了二次,足可證明此二句話為要能修至無極境界之高人,對人之生、老、病、苦、死之原理所必修之課程,不能選修。大塊:造物者也。即道或老天也。老天賜給我軀體,能勞累形體,用以生存,於年老時能享清福,死了是讓我休息,不必再勞累了。所以老天賜給我好生,沒有難產、夭折,於生存中,能修大道,也一樣會賜給我好死(會壽終正寢,不會橫死、病死或慘死在外,也就是死得很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無痛苦又很安祥)。古時代所使用之鎖,依當時之文字用法,鎖名稱之為:緘滕扃鐍,而現代所使用之鎖,鎖名所使用之文字用法稱之為:保險箱、保險匱、電子鎖…,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本來裝鎖是為了防盜之用,製造鎖的人,稱之為聰明的人,怎麼也料想不到裝了鎖,反而製造給小偷有行竊之機會,大小偷一到,看到有保險匱,裏面必藏有財寶,乾脆將整個保險匱搬走,小偷還怕保險匱沒鎖好,到了半路鎖開開了,更麻煩。那麼以前所說的會使用鎖之聰明人,不就是製造機會給小偷偷東西嗎?那麼是製造鎖的人聰明,還是小偷聰明呢?世上有錢人,都會將金銀財寶藏好,以便將來傳給子孫,死了也可作陪葬品,怎麼也沒想到留財產給子孫,反而讓子孫打官司,使祖先蒙羞;陪葬品又被盜墓者所盜,以此比喻人間事物可得也可失,是老天暫時委託世人保管,回去報到時就要歸還,物之所利,並非己也,不可能久留。不然,富可敵國之天下排行前幾名之首富,那麼有錢,也可跟阿門、閻羅王打個商量 ,我捐錢出來,給我多活幾年,不要英年早逝,讓我先把財產處理好再說,看他們同不同意啊?此即為莊子外物篇所說之儒者發冢、老子第9章所說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莊子天地篇所說之死生同狀。人光著軀體來出生為人,死了,每個人都躺著直直得回去,沒有人能例外,什麼東西也帶不走,想帶一些錢去買糖果,錢也不能流通,也不能買糖果來吃,要怎麼辦呢?莊子於齊物論說人生是一場大夢,而愚者自以為覺,但覺或不覺都沒關係,死的時後,於知道自己已死,一定會清醒的,但清醒時,人已死了,也不會說人話了,此稱之為知者不言。即使想跟子孫對話,也因磁場不同,子孫也聽不到死人所說的話,必須以蝴蝶夢莊周幻化之方法為之。故老子之道德經與莊子之南華經意境相當高,老莊又不能直接洩漏天機,只能由老子作原則性、概括性扼要之說明,而由莊子以說故事之方式間接洩漏,但世人須要自己去體悟,才能得知故事之真意,光看別人之文章得之太容易,沒多久就會忘記,會得之也驚,失之也驚的。知道了老莊著書之真意後,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愛死此書了。反正人生生死就是這麼一回事,老莊間接在說故事,也都將謎底解開了,剩下來就看世人怎麼做了。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文義之意思大概為將船藏在山谷裏,把山藏在深澤裏,應算是最牢固不過了,可是半夜來個大颱風、來個土石流(有力者-形容天災、人禍、意外,外在環境起了變化,將財富負之而走),甚麼東西都沖光光,一樣東西也不留,糊塗的人還不知道呢?把小的東西藏在大的東西裏面是最適宜不過了,但大東西流失,小東西也必然跟著流失。若是把天下藏在天下裏,就不會流失,才是常住不變之法則。其意境是在比喻世人都把喜歡的東西,例如鈔票、美女、超跑、豪宅、別墅藏起來據為己有,但能藏得住嗎?藏在什麼地方都沒有用,再多的金山、銀山因外部環境起了變化,江山易主了,一切化為烏有,都沒有用了。是在比喻以形藏者,形必敝(被發現),如物之遯而去,生前不論多風光、財產富可敵國,將錢藏於外國銀行、將美女藏為小三最保險,但是能藏得住嗎?有用嗎(白話為:死時,兩手空空,什麼東西也帶不走,財產變成政府的)?所以世人必須看得開、想得通,學佛者稱為:能看破、放下,人一死掉,只能隨靈魂帶走陰德與罪過,錢財一切都帶不走。身體健康、家庭和睦才有用,錢那麼多,有何用?如果躺在病床,插著管,有口難言;失智了,傻傻地看著人,望錢興嘆,死時也帶不走之醒世文也。大宗師是在言道,道者,自然而已,隨人根器大小各有受用,熟讀此篇,不獨可消貪鄙之私,可得性命之宗,是最上乘之學。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在比喻人若失本性,就會大貪特貪,如能存任自然,就不會亡失天然本性。妙!妙!妙!遍天下總是這一個道之運用,若說個藏,則何處能私割得一切邪?若因而付之於道,則滿大地都是我的(即心地寶藏-地藏),聖人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正如住在天堂之金山、銀山,到處都是寶,金光閃閃。也唯有莊子才能知道此奧妙所在,有修至大宗師之層級,就能進入應帝王篇所說之層級,享受如當皇帝之待遇,快樂如神仙。所以說修大道至無極層級之高人是快樂的,也就是魚的快樂,也唯有魚(指修大道高人之心靈)才能幻化為鳥,如以文義解釋,魚是不可能變為鳥的,故只有能體悟大道,平常就能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無比之快樂。
        觀之現在之政治環境,因庶民與權貴價值觀念不同,所產生之對立性,無法領悟彼是莫得其偶(不要有對立性)之道樞。有道樞始得其環中(平衡點),以應無窮之竅門,性長與性短無法相形、高下無法各安其本份而產生庶民與權貴之大戰,政府政策無法連續,一換黨執政,政府之政策要重新擬定,新團隊否定舊團隊之政策,仇恨心無法消除,將會使投資者怯步而不敢投資,以免政黨輪替而遭受損害,此似非人民之福,要化解此對立性,也唯有請執政之大官們讀一讀莊子之齊物論,以造福百姓,才是長生久視之道。所以有無修道,觀念可改變一切,但觀念有迷也有覺,沒有一定的標準,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人不宜違反自然之常性—不能有分別心來區分美、醜、好、惡,性長、性短,要安於本分、知足,放任其自然(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不宜違反自然之常性—不能有分別心來區分美、醜、好、惡,性長、性短,要安於本分,放任其自然(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駢拇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天下有常然,…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老子第2章:「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矣。皆之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凡事要安於本分、知足,放任於自然,不要有區別心、分別心去區分美、醜,順其自然,不要加入人為方式去求美、求善,反而帶壞社會風氣(相關原理、道理要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東施效顰之故事闡述才會清楚,容後續之文章再來說明)。白話為:大家都想要好的,那麼壞的要留給誰?不要以人為方式去爭論是非,不能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如此才能齊物,白話為如此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天下才不會亂。
        天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以莊子著此書當時之時空環境,研究道術之學說家很多,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每家多認為自己之道術最好。以此理,用之於現代之時空環境言之,研究莊子學說之學者、修道者,多矣。而每位學者於其研究之領域,各有其專精。修道者,亦各有其名師相傳授,每人都認為對莊子一書很有研究、很有悟性!但已研究、悟了幾百年,僅能就其理論與文義去發揮,但對逍遙遊第1節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以及秋水篇最後1節之:魚之快樂;魚為什麼會變為鳥?魚要怎麼樣才會變成大鵬鳥?以及魚為什麼會快樂?其意境又為何?沒人知道,有修道,覺悟了就會快樂;莊子又行不言之教、不辯之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一本無字天書,但該書卻又有字,並約有七萬多字,既玄、又妙,這叫自然。同樣,自然也是看不到,但又是天律,是由理天之老子所制定之無字天書,並非由人間之立法委員所制定,也不能修改,故至現在為止,也還沒有人能研究、悟出一個結論來,而且一切結論,都要以老子所說的話才算數,人是無法與自然之天律相抗衡的,而莊子一書是在闡述老子一書之意境真意,足證莊子一書之意境相當高,讓人摸不到邊,非有二、三把刷之境界,而要研究該書(又名南華經),想悟出其意境,有如瞎子在摸象,因眼睛看不到到大象,只能憑感覺,摸到什麼,像什麼,就認為什麼,也都認為對。也很高興,總算有摸到。但有摸到總比沒摸到好。多少也有點悟性,能保身、常性。
        天下有常然(天下之人有其寂然之常性—性長、性短),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長者,不能將它割斷,短者,不能將它補長。這樣人生就沒有什麼可憂愁了。是在比喻人出生時八字命盤所定格之內向、外向性格,內向之人較文靜,不喜歡拋頭露面,要內向性格之人去從事演藝事業,比什麼還痛苦;要外向性格之人去從事研究工作,不能表現其才藝,則全身不自在;坐辦公室的人,要他去做工或種田,是件苦差事;要農夫或工人去坐辦公室,寫公文,拿一支筆比拿一把鋤頭或鐵鎚還重,很難過。亦在比喻庶民與權貴之價值觀念不同,二種人之觀念都對,並無誰對誰不對之問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有錢人過有錢人之生活,窮人過窮人之生活,才能安於本分。不能作非分之追逐,窮人學有錢人追逐財富,開名車、住豪宅,反而變成虛偽不打緊,更會帶壞社會風氣,也會追逐成經濟犯、貪汙犯的(亦即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此二則故事是在解釋老子之: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矣。大家都想要好的,那麼壞的誰要呢?皆之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心不要有一定要行善不可之觀念,才不會因怕未行善不如人,而以作表面功夫之偽善充當行善,實際是在賺錢,以欺騙社會,那就變成不善(為惡)了。此為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其憂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是在比喻人自然之常性,有長有短,要相互包容,相互依靠。居高位或權貴不宜有凌物傲世,瞧不起下位之庶民;居下位之庶民不宜不安其下,想打倒權貴欺上而要推翻權勢,須高下相依賴,各安本分。高就高,低就低,相互依靠,能沾到一點邊就好了,不可勉強,不可嫉妒,要順應自然,否則會惹事端,走法院、住看守所的。
        作者於前幾篇文章一再提及人不可與大自然對抗,為什麼大風暴都發生於強權國家?其道理在此,不信,可去請教老、莊,因天律是他們所制定,老天又不言,冷眼在看凡人在搞什麼花樣,只要莊子之無形劍一揮,凡人是受不了的(見悟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一文)。天下事沒有絕對的是與絕對之非(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那到底是誰對呢?這就是相對論:彼是莫得其偶(不要有對立性),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平衡點),以應無窮。要取得軸心(環中),把握平衡點,雙方都有台階下,才不會有儒、墨是非之爭(藍綠對抗),才是國家之福。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做個樣子給晚輩學(行不言之教),至於別人對或不對?就不要去管別人,自己的腳步站得穩,就不必怕大風吹。最怕是大人自己已走歪了,不知改正,還駡別人,下一代也學起來,跟著也走歪了,那就很麻煩的一件大事。每人都能勇於改過,改邪歸正,不能再繼續亂搞下去了。不然,庚子年到來時,就有苦頭可吃了,很麻煩的,願人人能平安!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根除經絡氣不通引起之五十肩,痠疼(痛)之妙方-太和氣

根除經絡氣不通引起之五十肩,痠疼()之妙方-太和氣
        庚桑楚:「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老子第10章、第20章、第55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如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痠疼為肌肉過度疲勞或因病引起之微痛,經絡之氣塞住不通,產生身體無力或使不上力,有不舒服之感覺;如經常會腰痠背疼、閃到腰、拐到腳或落枕,脖子不能動,膝蓋、髖關節痠疼或卡卡的之情形發生(與螺絲使用久了,生鏽了,關節就不靈活之原理相同),即表示世人已違反自然或道德在先,老天先由人身體發出痠痛之警訊,常有此症狀發生時,世人就要有覺悟,以後不能再作錯事 ,必須減少妄心,此痠疼根源必須如同螺絲生鏽時須加一點潤滑油,讓關節靈活,予以消除痠疼,如不知病根,找醫生時,就會給予注射美國仙丹(類固醇)即會舒緩,或不會疼痛,但藥效過後,還是會疼痛,久了就變成慢性疾病或習慣性痠疼,雖不算是病,但是很困擾;生病之原因、源頭,其出處,就是病根,真正之病根是觀念、思想之錯誤(即心靈受到妄心污染了),把受污染之錯誤觀念、思想改正過來,回復正常(回復真心),就不會有病(參考2014、8、29符合自然法則就不必看醫生一文)。有此症狀的人就要想想平時是否心浮氣躁,會斤斤計較,不肯吃虧?老年病提早到來?徹底根除之方法為:放得下,凡事要取虛,不要取實而事事斤斤計較計較。既已到來,就要看醫師或找找有修太和氣之高人,以手指頭於痠疼處按40秒後就漸漸不會痠疼,也不必吃藥打針,很神妙。太和氣(即宇宙之正氣)並非氣功,而是由悟道修至一定階層時,由老天所賦予之自然元氣(天有天氣、地有地氣,是為天地之氣;天為陽、地為陰,也稱陰陽之氣,天地氣加陰陽氣,總稱為:太和之氣,通稱太和氣-宇宙之正氣)。身上修有太和氣者,眾邪遠之,不但不敢靠近他的身體,只要一發現,妖魔鬼怪即逃之夭夭,就有這個妙用,玄得很!
       太和者,元之氣也,元之氣不可得而見,此氣積於天地,氣無形而有色,天之蒼蒼,其色也。蒼蒼之所吹,萬物以之化醇。醇者,太和所醞釀者也(同易經繫辭傳所言之: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鵬之在天,亦猶野馬、塵埃之在天空,下視天一蒼蒼也,天視下亦一蒼蒼也,皆一氣絪縕之所為,天以息吹下,下以息吹天,下以天為野馬,天以下為塵埃,相消相息,無時而止,而萬物化醇於其中,莫知所以,此造化之所以為妙之太和氣也。剛出生之嬰兒整天哭啼,而喉嚨不會沙啞,是因太和氣極致之故也。嬰兒整天手握拳,手不必拿東西,其德性自然之結果,整天睜眼而雙眼不轉動,這是他的心靈未受外物之干擾,走路時不知要往那兒走?在家裡面不知要做甚麼事,天真無邪,這稱之為自然。剛出生之嬰兒未受污染,太和氣尚未消退,故不會痠疼,於成長過程中,漸漸受到社會大染缸之污染,太和元氣會慢慢消退,就不能再受到太和氣之庇蔭,就會痠疼,大人要存有自然之太和元氣,就必需修大道,才能返還本來之真性,老天才會賜給太和氣。
       人間世篇之: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心吃齋,不是以口吃齋;養生主篇之:緣督以為經,就是集虛氣,有集虛氣,督脈之經絡就會暢通,氣通了,就不會痠痛,此氣就是太和氣,也就是天地所賜之太和氣之妙用。就如同房子蓋好了,自來水管之氣阻塞,自來水就下不來,如知道以口吸水龍頭,把氣吸通了,自來水就會流出來;身體器官使用久了,管路就會阻塞不通,以針灸把阻塞點打通,管路就會通之原理是相同的;青蛙從傍晚鳴叫到天明,喉嚨也不會沙啞,也就是自然元氣使然。要集虛氣,就須息偽,去假仁義、掛羊頭賣狗肉以為人不知、作給人看,沒有用,要做給天看,才能回還真性,才有機會受老天賜給太和氣(天地陰陽自然之元氣)
       民之於利甚勤,老莊曰: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傳至今,已演變成宗教商業化、商業政治化、政治財團化,無不以利字當頭,事事違反自然,欲反真性,則可憐哉!聰明之讀者,就以痠疼為例,世人是要「順應自然」最好,還是「錢」最好?可作智慧之判斷。讀文言文難讀,只要認真多讀幾次就會懂的,但要懂得文字意境之真意才是難,而莊子一書是為化書,又為天下第一奇書,亦是百家經典之冠,是在解釋老子一書之真意,藉其以說故事之方式間接洩漏一些天機,但要世人自己去體悟才能懂,此書真難讀又不得不讀,否則會虛度人生,只要減少名.利之欲望,而以寂然之心去悟,則悟多少,得多少,就不會有病痛,就是那麼奇妙,時值乙未羊年新年頭,作者將無體財產權免費傳授,就當成是新年送給讀者之無形賀禮,希望人人能平安,有智慧的去體悟莊子一書之意境,家庭則不會有忤逆之情事發生,也可降低或免除去醫院找醫生之麻煩,雖然悟莊子悟得多好,政府也不會像演藝人員頒金鐘獎或金馬獎給你,但老天會頒給你的,同樣是會得到殊榮的,僅願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人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