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知止其所不知-不知之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才是真知;求知而有所不知、正言若反與不言之關係。

知止其所不知-不知之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才是真知;求知而有所不知、正言若反與不言之關係。
        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徐无鬼:「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天道篇:「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世人不知欲望之妄想、迷與覺、無知而無所不知(覺悟了),無得而無所不得之道理,其相對的想求知,到最後必是有所不知,而不能遠離欲望之妄想,每個人到了人生晚年都在承受不同之病痛、苦難,都有不好之結局,是很可悲的事!必須知道可悲,欲望之妄想才能降低或去除,如不感覺到可悲,則永遠無法遠離欲望之妄想,其原因及道理在此,但境界相當高,讀者可省思、参考之!
        上述立言,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佛家金剛經所說的:凡有名相者,皆為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道義、經義是相通的,只是一個是以文言文(中國國學)書寫,一個是以論說文(梵文譯文,較接近白話文之不同而已。就如同天運篇第7節所言: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每人口味不同,每種口味都很好吃,只要世人喜歡都可以。如能將印度梵文書寫之佛經,以後能改以文言文書寫之方式書寫,那儒、釋、道三派之教義解釋、翻譯就一致了),知此道理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歡喜的不得了,醒來時才曉得原來是在作夢,都是假的;幻是魔術,看似真的,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場空。道學之齊物論與佛學之金剛經、華嚴經所書寫之文字完全不同,但意思相同,所以說知,是指凡夫之知,修道、學佛之知是無知,含無量義,不管怎麼解釋都對(即卮言),無知(同智字)才能進入其境界,知此道理就是智慧—無知而無所不知(佛經之:無智亦無得)。人生有人追求智,有人求得,但結果是沒有智,也沒有得,性德本身就具有,都不必求,升官發財也求不到,所想求的都是妄心;只能得到、求到根本智。讀者可參考之!
        作者一再重申莊子一書是以說故事之方式在闡述並解釋老子五千言一書之真意,上列三項至高之言論,也是在說明老子第25章之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著此書後,依文獻之記載,即出關去了,也找不到他的去處,也未將此五千言之真意傳授給弟子,故其真意為何?沒人知道,只留給後人自己去讀、去悟。而後世之學者各有其學術領域之研究專精,每位學者均解釋的很有道理,但有無解釋到其意境?有沒有走樣?是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層級,所以也沒人知道,要能開悟的人才能知其道理的。老子之大徒弟莊子為免後世之眾生不解其意,特著莊子一書以闡述其真意,老子一書意境相當高,已很難悟出其道理了,而莊子一書更玄,更使後人摸不到邊,故要知老子,須先知莊子,因大道不言,所以必須以寫故事的方式由世人去體悟,才不致洩漏天機。莊子一書搞通了,即可得知老子一書之意境。如能將學理(理論依據)與運用於日常生活事物(實務)融會貫通,更是人生一大享受。本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之排名為第一,人排名第四,又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結果,變成自然排名第一名,道退居成第二名、人變為最後一名,排名第五名,人變成宇宙間最渺小的。人的認知是在有形框架下對形、色、名、聲之認知與不知;而道之認知為無形又無窮盡(無極)的,而無極之外復無極(逍遙遊第6節),修人道最高境界為無極,但修天道則為無極之外復無極,境界完全不同,故有形的人與無形的道,對於知之認知,差別可大了。人對自然無法完全認知,無知(忘言—以心體悟,不必說出口)才是真知。如要求真知,問題就來了,又會回到迷惑,而又去追逐身外物了,所以知道是這麼一回事,就好了,就算真知。人自以為知必須知道真正原因才算真知,那就是迷惑,老天認為人在求真知是在作白日夢,這個道理要以作夢時是真心之顯現來說明,才能真正得到答案的,能知道作夢之原理,就算是真知了。故莊子才於齊物論說人生是一場夢,夢是妄想心所致。他說世人是在作夢這句話,他自己也是在作夢,變成大家都在作夢,至於作夢要作到什麼時候才會清醒呢?這故事就很有趣了。而此故事又是真實為完全之陳述,並非故事,到底是為天律?或是為故事?要靠世人自己去悟,他也不明講,故有講等於沒有講,此為不言(屬言者不知之層級)。言了又會得罪人,但又於齊物論說:人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作者比較雞婆,於前篇之「艱苦的人生是為了什麼」及「莊子於說故事時,無意中是否有踩到聽眾之痛處」二篇文章中將其真意道出,亦僅點到為止,說太白了,不但會得罪人,讀者也不會爽,也不想看,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選去悟一悟。莊子所說的故事必竟是真理,因大道變化無窮、無常,不能也無法說其真實性,故曰:知者不言。能言其說其真實性者,為言者不知,是在胡扯。說真話是不好聽的,世人又不喜歡聽,用騙的,反而高興,此種本末倒置,稱為:正言若反。好聽的話是在騙人的,如果騙人的話又很高興的受騙,又有很多人很喜歡聽,受了騙也很高興時,這個社會就反常了。大道又屬不言層級,那到底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還是假?也沒人知道,但於年老時所呈現於每人眼前之晚景、病情都有所不同,此時就知道了,這就是道之答案。也就是人生。說玄也對,說妙也對,知道答案時已經來不及救了,作夢也差不多快清醒了;等到回去報到時,夢就完全清醒了,此時已經知道人於活的時候是在作夢,但人已死了,也不會說話了,稱之為:知者不言,也就是人生如夢。
        老子、莊子二書均是在闡述人之生、老、病、死,是由無形之道在主宰,人無法自己決定的,人如果能自己作主宰,即無生、死之問題,就是因為無法自己作主宰,而是受道在主宰,才有生、死之人生大事,世人僅能以煩惱、習氣來當主宰,則離道甚遠矣。而世人對知之認知僅侷限於形、色、名、聲之知,以為人可勝天,就可得知大道,但老、莊二子告知世人:形、色、名、聲,是不足以得知大道的,所以在講形、色、名、聲為美夢之人,自以為是知者、覺者,實則為:言者不知也,不能將人生所追逐形、名、聲、色,可擁為己有之美夢當真,實則美夢是由妄想心變化出來的假相,如果將美夢當真,則不亦悲乎!與大道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這也就是老莊著書之原意,以說故事之方式呈現於世人,提醒世人:無形之道之威力無窮,觀之道德經第73章: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此因果報應理論,已說的很白了:世人處於天網之下,一生中所幹的好事(壞事之反諷語),所應得的報應,一個也別想逃,也沒得逃,再怎麼逃也逃不出網子,一定會被抓回來的。要世人事事不要違反自然,思想、觀念、見解要正確,必須要順其自然,不可有邪知、邪見而蠻幹,人一生所幹的好事、壞事,其答案最終會呈現於每人眼前的,是真?是假?信不信?僅供參考,不要事到臨頭,怪天、怪地,高興就好。別的不說,看看左右鄰居、親友之長輩、老者,於行動不便後所顯現出之晚景是何種情境?就知道答案。願人人都能老死(壽終正寢),不要病死,才不會拖累子孫、拖垮健保,幸福、美滿。前題當然是不能違反倫常,凡事要順著自然,不能逆天行事,要有尊卑先後順序,不要有妄心,心要正,多做好事積功德,早日返回真性(佛家所說的:如來)才能避開災難,不然庚子年到來時,就不好玩了,麻煩事一堆。但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