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天下於天下-藏道常住。純任自然,把財富藏在心靈(心地寶藏-地藏)中,修心,就不會失性(好生、好死-死得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無痛苦)。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胠篋篇:「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此二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出生來當人是前世未修好,再轉世為人,繼續修,修至知天道自然之理,要修身,須從修心做起,才能回復真性,不是要出生來修身外物,為爭名利而迷失真性,故只修身而不修心,修給人看,是虛偽,在欺騙社會,是無用的!足為讀者參考。
大宗師篇,莊子於第4節及第8節,對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連續說了二次,足可證明此二句話為要能修至無極境界之高人,對人之生、老、病、苦、死之原理所必修之課程,不能選修。大塊:造物者也。即道或老天也。老天賜給我軀體,能勞累形體,用以生存,於年老時能享清福,死了是讓我休息,不必再勞累了。所以老天賜給我好生,沒有難產、夭折,於生存中,能修大道,也一樣會賜給我好死(會壽終正寢,不會橫死、病死或慘死在外,也就是死得很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無痛苦又很安祥)。古時代所使用之鎖,依當時之文字用法,鎖名稱之為:緘滕扃鐍,而現代所使用之鎖,鎖名所使用之文字用法稱之為:保險箱、保險匱、電子鎖…,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本來裝鎖是為了防盜之用,製造鎖的人,稱之為聰明的人,怎麼也料想不到裝了鎖,反而製造給小偷有行竊之機會,大小偷一到,看到有保險匱,裏面必藏有財寶,乾脆將整個保險匱搬走,小偷還怕保險匱沒鎖好,到了半路鎖開開了,更麻煩。那麼以前所說的會使用鎖之聰明人,不就是製造機會給小偷偷東西嗎?那麼是製造鎖的人聰明,還是小偷聰明呢?世上有錢人,都會將金銀財寶藏好,以便將來傳給子孫,死了也可作陪葬品,怎麼也沒想到留財產給子孫,反而讓子孫打官司,使祖先蒙羞;陪葬品又被盜墓者所盜,以此比喻人間事物可得也可失,是老天暫時委託世人保管,回去報到時就要歸還,物之所利,並非己也,不可能久留。不然,富可敵國之天下排行前幾名之首富,那麼有錢,也可跟阿門、閻羅王打個商量 ,我捐錢出來,給我多活幾年,不要英年早逝,讓我先把財產處理好再說,看他們同不同意啊?此即為莊子外物篇所說之儒者發冢、老子第9章所說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莊子天地篇所說之死生同狀。人光著軀體來出生為人,死了,每個人都躺著直直得回去,沒有人能例外,什麼東西也帶不走,想帶一些錢去買糖果,錢也不能流通,也不能買糖果來吃,要怎麼辦呢?莊子於齊物論說人生是一場大夢,而愚者自以為覺,但覺或不覺都沒關係,死的時後,於知道自己已死,一定會清醒的,但清醒時,人已死了,也不會說人話了,此稱之為知者不言。即使想跟子孫對話,也因磁場不同,子孫也聽不到死人所說的話,必須以蝴蝶夢莊周幻化之方法為之。故老子之道德經與莊子之南華經意境相當高,老莊又不能直接洩漏天機,只能由老子作原則性、概括性扼要之說明,而由莊子以說故事之方式間接洩漏,但世人須要自己去體悟,才能得知故事之真意,光看別人之文章得之太容易,沒多久就會忘記,會得之也驚,失之也驚的。知道了老莊著書之真意後,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愛死此書了。反正人生生死就是這麼一回事,老莊間接在說故事,也都將謎底解開了,剩下來就看世人怎麼做了。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文義之意思大概為將船藏在山谷裏,把山藏在深澤裏,應算是最牢固不過了,可是半夜來個大颱風、來個土石流(有力者-形容天災、人禍、意外,外在環境起了變化,將財富負之而走),甚麼東西都沖光光,一樣東西也不留,糊塗的人還不知道呢?把小的東西藏在大的東西裏面是最適宜不過了,但大東西流失,小東西也必然跟著流失。若是把天下藏在天下裏,就不會流失,才是常住不變之法則。其意境是在比喻世人都把喜歡的東西,例如鈔票、美女、超跑、豪宅、別墅藏起來據為己有,但能藏得住嗎?藏在什麼地方都沒有用,再多的金山、銀山因外部環境起了變化,江山易主了,一切化為烏有,都沒有用了。是在比喻以形藏者,形必敝(被發現),如物之遯而去,生前不論多風光、財產富可敵國,將錢藏於外國銀行、將美女藏為小三最保險,但是能藏得住嗎?有用嗎(白話為:死時,兩手空空,什麼東西也帶不走,財產變成政府的)?所以世人必須看得開、想得通,學佛者稱為:能看破、放下,人一死掉,只能隨靈魂帶走陰德與罪過,錢財一切都帶不走。身體健康、家庭和睦才有用,錢那麼多,有何用?如果躺在病床,插著管,有口難言;失智了,傻傻地看著人,望錢興嘆,死時也帶不走之醒世文也。大宗師是在言道,道者,自然而已,隨人根器大小各有受用,熟讀此篇,不獨可消貪鄙之私,可得性命之宗,是最上乘之學。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在比喻人若失本性,就會大貪特貪,如能存任自然,就不會亡失天然本性。妙!妙!妙!遍天下總是這一個道之運用,若說個藏,則何處能私割得一切邪?若因而付之於道,則滿大地都是我的(即心地寶藏-地藏),聖人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正如住在天堂之金山、銀山,到處都是寶,金光閃閃。也唯有莊子才能知道此奧妙所在,有修至大宗師之層級,就能進入應帝王篇所說之層級,享受如當皇帝之待遇,快樂如神仙。所以說修大道至無極層級之高人是快樂的,也就是魚的快樂,也唯有魚(指修大道高人之心靈)才能幻化為鳥,如以文義解釋,魚是不可能變為鳥的,故只有能體悟大道,平常就能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無比之快樂。
觀之現在之政治環境,因庶民與權貴價值觀念不同,所產生之對立性,無法領悟彼是莫得其偶(不要有對立性)之道樞。有道樞始得其環中(平衡點),以應無窮之竅門,性長與性短無法相形、高下無法各安其本份而產生庶民與權貴之大戰,政府政策無法連續,一換黨執政,政府之政策要重新擬定,新團隊否定舊團隊之政策,仇恨心無法消除,將會使投資者怯步而不敢投資,以免政黨輪替而遭受損害,此似非人民之福,要化解此對立性,也唯有請執政之大官們讀一讀莊子之齊物論,以造福百姓,才是長生久視之道。所以有無修道,觀念可改變一切,但觀念有迷也有覺,沒有一定的標準,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觀之現在之政治環境,因庶民與權貴價值觀念不同,所產生之對立性,無法領悟彼是莫得其偶(不要有對立性)之道樞。有道樞始得其環中(平衡點),以應無窮之竅門,性長與性短無法相形、高下無法各安其本份而產生庶民與權貴之大戰,政府政策無法連續,一換黨執政,政府之政策要重新擬定,新團隊否定舊團隊之政策,仇恨心無法消除,將會使投資者怯步而不敢投資,以免政黨輪替而遭受損害,此似非人民之福,要化解此對立性,也唯有請執政之大官們讀一讀莊子之齊物論,以造福百姓,才是長生久視之道。所以有無修道,觀念可改變一切,但觀念有迷也有覺,沒有一定的標準,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