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睡寐(作夢)與問道(得道高人與常人一樣,不必穿法服即可心電感應;穿法服者,未必是得道者,也無法心電感應)。

睡寐(作夢)與問道(得道高人與常人一樣,不必穿法服即可心電感應;穿法服者,未必是得道者,也無法心電感應)。
        知北遊篇:「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田子方篇第6節:「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天地篇:「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依師生之關係,被衣之武功最強、王倪次之、齧缺又次之,齧缺已為許由之老師了,還須向被衣問道,可推出故事中之主角被衣,應為莊子自己,因沒有人之武功能高於莊子之故也。
        既然要問道,則必須具備有易經所言之:感而遂通(心電感應)之能力,否則有問等於沒問,有說等於沒有說,只是自己感覺有在修而已,就如同上文所說:當我們去求神拜佛,我們跟神佛祈求時,神佛有沒有在聽我們在跟他說話?我們知道嗎?即使神佛聽到我們所祈求之事項,他有沒有回答我們問題?我們有聽到嗎?聽得到嗎?或許當我們在祈求之時,神佛剛好出國旅遊去了,只有偶像在寺廟裏,我們知道嗎?或僅拿香跟拜而已?僅求心安而已?之原理相同。故真正之高人是如莊子於田子方篇第6節所言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古時有儒家,才有儒服,現代僅有佛教、釋教、道教…、各有其法服,社會上沒有當過官的人想當官、沒有當過上人的人想當上人、沒當過法師的人想當法師,所以創造發明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階級身分之制服來穿,以過過當官、上人、法師之癮,是世俗人自己想出來的花樣,並非法律或教義所規定的,莊子說真正得道者,除在道場內有集會時偶爾穿一穿制服以外,外出時則不穿制服(平時都穿便服);穿制服者不一定是得道者,未穿制服者不一定不是修道者。未得道而想得道,穿制服,係在掛羊頭賣狗肉,欺騙社會過過癮而已,事實上自身要有大官、上人法師之氣質與長相,穿制服才能相配位,如無此氣質而平常外出又愛穿制服,則與猴子穿西裝在逛街一樣,外表是好看,但看起來就是怪怪的,但只要高興就好,世人不會吃飽沒事幹而去干涉此事的。不然就如故事中魯哀公下令,無得道而敢穿制服者,處死。五日後就沒人敢穿制服了,真正修道高人只剩一人,看看以後沒有得道者敢不敢再穿制服。故事之意境在此!
        睡寐二字,須分開來解釋,睡覺使精神休息,還沒睡著前稱為睡,已完全入睡,夢周公去了,稱為寐。寐:睡覺中所見到之景象是模糊不清,若有若無,是為寐,白話為作夢。題目中睡寐二字是連起來寫,是頓悟大道之心電感應,就是一邊睡覺,一邊心電感應,又不會影響隔天之精神,稱為睡寐。心電感應可預見未來會發生之大事,但只能見而事前不能說,說了就犯天條、戒律,除須承擔罪過外,心電感應之功力也會被收回,以後就沒有心電感應之能力。被衣告訴齧缺說:要如人間世篇所說之正汝身(即正汝形),你要端正自身,不可妄動;一汝視:精神要集中,存神定意(即刻意篇之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天和將至:冲和之氣(元氣)就會來到你的心靈;攝汝知:收斂、冺滅自己的聰明;一汝度:集中你的元氣(專氣);神將來舍:散失的精神就會回來。德將為汝美:道就會把美好的事為你顯現出來;道將為汝居:道將成為你的旅遊處所,意即能逍遙遊於天地間;汝瞳焉(即無知無識)如新生之犢(小牛)而無求其故:不必去追求或執持原來的我,就會超越原來的我(武功會更強)。言未卒,齧缺睡寐:話還未說完,齧缺就去睡寐(心電感應悟道去了)。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被衣很高興,就邊走邊唱歌的走回去了,並說:齧缺之形若槁骸,心若死灰:集精彙神打坐,有如木頭人,如如不動。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確實領悟到我所講道理之精神實質(即掌握到了竅門)。媒媒晦晦:昧昧不明;無心而不可與謀:他既已完全無心了,我確實無話可說。彼何人哉:他(齧缺)是何方神聖?天地間竟然有此等能頓悟大道之人。也說明只有無心之人才能悟得大道。足證齧缺是修道高人,其功力與被衣不相上下。
        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要行善就默默的去做,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行商業化之實,掛羊頭賣狗肉,與假冒檢察官在外行騙一樣,如此就會抵銷行善之功德,有行善等於沒行善,不如在家服侍老父母、公婆,回歸自然,百善孝為先,積看不見無心之陰德,勝於有心刻意去做人看得到之陽善,必能徙於南冥,回去出生之本原地。這就是有頓悟與未頓悟大道之大不同,觀念於認知也大不同,相同是一個人,外表也沒什麼不同,但功力就是不同,就如同將官與小兵、教授與學生、真假檢察官…等等,外表之氣質一看就是不同,讀者可參考之!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以耳目鼻口,不能相通,但皆有所明,來闡述不物於易與莫多之迷惑-政治力介入專業,五院間職權不能分際而相爭,洽不洽當?

以耳目鼻口,不能相通,但皆有所明,來闡述不物於易與莫多之迷惑-政治力介入專業,五院間職權不能分際而相爭,洽不洽當?
        徐無鬼篇:「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於歲,不物於易也。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悲乎!」、知北遊篇:「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天下篇:「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因耳目鼻口不能相通,會有所明(耳聽、目視、鼻嗅、口食),是因為心靈(心性、心意識-或稱靈性、心靈,才是真正的我)所起的作用,性清淨所起的作用耳聽、目視、鼻嗅、口食之功能就正常、性不清淨時,功能中就會有障礙,其所起之作用就會產生耳、目、鼻、口之疾病,所以世人追逐外物應有所分際、節制,要能利用錢,不能見到錢就昏了頭,而被錢所利用,才不會惹禍。
        喜歡利用聰明的人沒有思慮變換之思量,就不會快樂,善辯之人鬼頭鬼腦,反應很快,未辯出高下,就不會快樂,喜歡明察苛責別人之人,沒有罵到別人,就不會快樂,故爭論永遠不休,都是囿於物,局限於自己一方,而不能相通也。錢財積得不多,貪婪的人就會煩惱,權勢不出眾,權力慾強的人就會傷心,附勢貪物之徒喜歡變詐,天下大亂反而是大好時機,逮到好機會有政治獻金就大搞一番,黨不提名我,就脫黨參選,有奶便是娘,黨提名我就公平,不提名我而提名別人就不公平,此種人是不可能順其自然的。這些都是一年到頭,追逐物慾在等待時機,無法擺脫外物之束縛,見風轉舵的人。題目之不物於易,是不易於物之倒裝句法,物、易,古之通用字,是囿於物,而不能相通,不為外物所利用之意也。他們皆溺於本業,潛沉役於物慾,傷身失性之徒,終身不能回頭,莊子認為這些人很可悲!所以教世人不能被名、利、權、勢所利用,傷了身,失了性就花不來。
        莊子於齊物論中說:莊周與胡蝶必有分矣,此謂之物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靡:順從也。莫多:求恰到好處,不會追求多也。心靈已能幻化之人,已能順著自然,心情必已很平靜,已知足了,內心就不會交相作戰,就必然已看得開、放得下、想得通了,就不會想求多,也不會相爭,其心靈已成仙、成佛了,雖未能成仙、成佛,也已成為上人了,不會居於中人、下人之地位。俗人因有求多、相爭之迷失而不自知,俗人必於媒體上相爭不已,成為競技場。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執一端,自以為是。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各自之功能、作用),不能相通(無隸屬關係,誰也不聽誰的,又不能互相取代其功能、作用)。如司法院基於其職權而不能尊重立法權,動輒以大法官解釋權來解釋立法院所立之那一法條違憲,無形中就侵犯了立法權;立法機關如因立法權經常被司法權侵犯,也仿效司法機關,也來修法規定大法官解釋法律要有出席人數及作成解釋時之人數限制,相對來限縮司法解釋權時,因職權相爭之身體各器官之機能運作不能協調,讓耳目鼻口生病,眼睛失明、耳朵重聽、得了鼻咽癌、口腔癌,那要怪誰呢?有此情節發生,就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各種技藝,都有他的優點、專精,在適當之場合也可用得上。寓言篇莊子說卮言日出,因以之曼衍,所以窮年。其無心而順自然所說出之真情之言,給世人有無限之體悟空間,所以能長命百歲,不會有病痛,天下篇對當時各派思想家所作之評論,因以之曼衍,從社會上各職業之角度切入去體悟,則可得知各職業有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隔行如隔山,耳目鼻口各司聽、視、味、食之官能,每個官能都很重要,如其中一個官能受損,必影響其他官能,所以必須相互合作無間,人才不會生病,各職業均有其社會功能,各有其專精,職業並無貴賤,以每行業之角度看事情都認為自己行業之看法是對的,既然都對,就不會於媒體相爭了,其所以會相爭,係因耳目鼻口相爭其官能比較重要,爭到整身都是病,最後由健保局、醫院來承擔病痛之苦難,醫師為了救人,有時還會被打、被罵、被告,那就很衰!最好是耳目鼻口都各能同時兼具耳目鼻口之官能,如此就不必擔心任何耳目鼻口之官能受損,而影響官能了,但造物者也不可能違反自然去改變人類之官能的,故於齊物論中早就說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生是一場大夢,到老才發現是白忙一場,把身體都搞壞了,吃藥當成進補,吃到洗腎就慘了。
        人也須像候鳥、野牛一樣需要遷徙,由北冥遷徙至南冥,必須有其中心思想,儒、釋、道、耶、回各教均源於一,均是由道幻化而來,各教均適合其國情,各有其教義中心思想,每人都有其信仰之自由,但其老闆同為道,如要修道,就須知道北冥有魚之魚,到底是什麼魚?鯤魚是什麼魚?魚要具備何條件才能變成大鵬鳥?能不能完成遷徙回出生之本原地之真性?才不會像流浪漢流浪在外,找不到歸鄉之路,成為遊魂。也才不會被妖魔鬼怪牽著鼻子走,走火入魔而不自知。本文意境很高,讀者無須急於點閱想瞭解,先從簡單的讀起,到具備一定基礎後自然會懂,不必急者想當上人,只要莊子所說的故事之道理能懂得百分之四十以上,將來自然就會成仙、成佛了。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莊子南華經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因果、影響關係-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所以要正己-行不言之教。

莊子南華經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因果、影響關係-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所以要正己-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1章、第2章、第40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寓言篇:「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則陽篇:「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齊物論:「…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篇:「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夫!」。這幾則經典是在闡述形影相隨(成語稱之為:影響關係,佛家稱為:因果)關係;有修道之人與未修道之凡夫-老賊對同一件事之觀念、看法完全不同(老子第65章:與物反矣)。很妙!有如在繞口令,會令人摸不到邊,但又是天律、真理,讀者請慢慢的悟,有如在啃蘿蔔乾,越啃越甜。不懂該道理,人生就是會吃到苦頭的,於吃到苦頭才想要來懺悔、改過,已太遲了,於天下篇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乎!作為勸世文,也是在挖苦執迷不悟之凡夫,有如土話在駡人之:老翻顛。人生辛苦一輩子,如未修道,就會迷惑顛倒,拼鈔票不知止,拼到晚節不保,滿身都是病,人倒下去,迷迷糊糊的回去報到,也沒帶走一毛錢回去,為可悲之人(悲夫)!積什麼因,得什麼果-即形影相隨理論。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積德,造福子孫,為惡,殃及子孫,其道理與醫學之基因、遺傳之理論相同。上一代為了鈔票、權力,寧願將天地、陰陽、正邪、是非、善惡、次序倒置,搞到不男不女,且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兒女要孝順父母、公婆,變成父母、公婆要孝順兒女、媳婦,坐博愛座不讓給老弱婦孺坐,老師教導學生換成學生評鑑老師,換來天災人禍,社會亂成一團,這些毀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之政客,其所作所為必然會影響到其下一代,無庸置疑的,且會百病纏身!意境相當高。所以為了能造福子孫,不想殃及子孫,唯有從自身正起,由自己做好的榜樣,注重禮義廉恥、倫理道德給晚輩學習-即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自己正了,下一代自然跟著正,倫理道德、禮義廉恥自然會跟著恢復,一切回歸自然法則,天下自然太平,不會天搖地動,讀者可慢慢體悟其道理。
        老子之道德經看起來很簡單,但意境很高,不是那麼容易懂的,光是有與無二個字,同出而異名,想要完全摸清楚其真意就很不容易了,這叫作玄。這個玄字於無形中又是在主宰凡人之心靈,也稱為妙。信不信都可以,但人生之最終之答案就是如此。原因為何?也只有其大弟子莊周一個人懂而已。而莊子雖懂,但又不明說,又以說故事的方式,寫莊子一書,讓世人去瞎子摸象,摸到什麼,感覺像什麼,就認為什麼,很有趣。其於天下篇(完結篇)中對當時百家爭鳴之時代中,對各家之學說簡單予以評論一番,惟對於惠施之評論特別多,認為惠施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以悲夫!二字完結。有關形與影競走之部分,是說:人為了避影而急走,不知道要找個蔭涼處,沒有太陽照射到人形,就不會產生人影。是在比喻:形會影響影,影不會影響形。長官.父母會影響部屬.兒女,部屬.兒女不會影響長官.父母.類似不言之教.基因.遺傳,請讀者自行點閱:人與影子賽跑誰會贏一文即可,於此不在重覆論述,有關窮響以聲之部分於此簡單予以論述。窮響以聲是以聲窮響之倒裝句;窮聲以響是以響窮聲之倒裝句。窮:止也。響:回聲也。是用來形容世人迷惑顛倒,有如老番顛,講話顛三倒四。聲出於響,用聲音來止滅回響,不知止聲也。鐘會發出聲音,是有人去敲鐘,鐘才會發出聲音,要讓聲音停止,就必須找出源頭,是誰跑去敲鐘,叫他不要再敲鐘,鐘就不會再發出聲音來,如不找出源頭,只要聽到鐘聲,就用更大的聲音想要覆蓋鐘聲,不知聲愈宏而響愈振也(你以更大的聲音想要覆蓋鐘聲,他將鐘越敲越重,聲音更大(產生反效果)。以此來比喻1.人要知本,要知道問題癥結點之所在,把結解開,問題就解決了;亦比喻2.世人處世要放下身段,不是講話大聲就贏,必須找出爭論之癥結點,把結打開問題就沒有是非了,結未打開,怎麼爭都沒有用之意。而惠施不知本,本應窮聲以響(以響窮聲),但他好辯,以為沒有人會辯贏他,卻採取窮響以聲(以聲窮響)及形與影競走(不知處陰以休影之道理),將避影而急走之方式為之,是會很累的,所以莊子認為惠施是可悲之人!與天地篇之: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意思相近。君子必須修心,修心也是洗心(修心、改心),洗滌凡人大腦源頭之心靈,源頭乾淨,下游就乾淨。心(靈台也)是看不到的,要洗心,只有修道高人、上人才知道心要如何洗法;於醫學只教要用什麼藥?要如何洗腎,並未教如何洗心,所以沒有藥可以洗心,比較麻煩。心改,行就自然跟著改。如上游心靈不洗,往下游的腎猛洗,洗到腎衰竭,心靈也是不乾淨之意。
        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人僅年紀大,知識見解趕不上年齡,就不能盡其為人之道,就算老不修,也就是俗稱之老賊。所以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及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就是說知識見解須隨年齡之增長而增加,才算德高望重之長者,如僅年齡增加,權利()、金錢死抓不放,食古不化,觀念停留在四、五十歲之年代之舊思想而未求精進,墨守成規,可稱為老不修,也可稱為老賊,不算老前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萬物在生長中,沒人見過它的根源(無形),有乎出而莫見其門:人們想要瞭解的是宇宙及人是從何處而來?是來自於無(空)。一切都有出處,但沒有人看到它是從那裏出來的(無形)。就是萬物生於有(有形),有生於無(無形)。所以說有也對,說無也對。有說也對,沒說也對。就是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及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有說等於沒有說,沒有說等於有說。這叫作妙。
        社會上有許多盛氣凌人之士,得理不饒人,走路時眼睛長在頭上,認為對方是壞蛋,非告倒()他不可,告了半天,結果官司連環敗,才發覺原來自己才是壞蛋,此時走路時眼睛換成長在下顎,頭垂垂,羞於見人。與堅白鳴(名嘴之評論)之道理相同,你以自己的觀點去評論別人不對,是沒有錯,但僅看到自己的一面,並未看到對方對的一面所致(見彼而不自見);對方可是認為你才不對,也對。二個都對,如泯滅是非,就不會相爭()。話說回來,如沒人打官司,律師就失業了,法院民事庭也要關門大吉了,也就天下太平了,所以必須摸清楚:有、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之原理、妙道,才不會相爭,亦為免禍之道。老莊如是說,你認為老莊所說的話,是對也對;不對也對。也不可以不自見而見彼,尤其是民意代表、電視節目主持人、名嘴、網紅,自己犯錯就盡量隱藏不讓人知道,為了保護自己或某人,別人有一點點錯就顛倒是非,造謠生事,大肆於媒體、網路宣傳、攻擊,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越麻辣越好,以便鬥垮某人(如以罵人的話則曰:不自愛、害人害己)。這些違背天理的事,最終都會迴返到自己的身上來(形影相隨、因果關係),於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眼睛失明),就知道對或不對?這就是為什麼說:人生決戰於晚年,以下半身(生)來論輸贏?道理在此,才不會晚節不保,不要於不保時才想改正,已來不及補救了,君不見常於媒體造謠生事,紅遍半邊天之政論節目主持人、名嘴,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回去報到或受到癌先生眷顧呢?道理在此,莊子都以說故事的方式間接的在洩漏天機,讓世人自己去體悟,才可遠離禍患,不覺悟也是沒辦法的事。莊子南華經一書,於逍遙遊篇首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當開端。要世人好好修道,積陰德;並於天下篇以: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乎!為結語。勸世人要好好修道,修正迷惑顛倒之錯誤觀念,才能找到歸鄉之路(齊物論第4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為人生之真實相)。願人人平安!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無形的真君(真宰、靈性、自性)在主宰有形人類之肉體、身外物-業力(命運)主宰九竅、六臟(要想不生病,心就須要清淨-復其初,致其明,故齊物論第4節非懂不可)。

無形的真君(真宰、靈性、自性)在主宰有形人類之肉體、身外物-業力(命運)主宰九竅、六臟(要想不生病,心就須要清淨-復其初,致其明,故齊物論第4節非懂不可)。
        大宗師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齊物論第3節、第4節:「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之其所萌…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其有真君存焉?」、庚桑楚篇第6節:「滅而有實,鬼之一也」。此三則是在闡述說明無形主宰有形人類之生、老、病、苦、死,包含百骸、九竅、六臟在內。賅:1解:完善也。2解:包含也。3解:圓滿也。世人不可不知道家所稱之:真君、真宰、靈性,靈性不生不滅(即靈魂不滅定律),肉體才有生滅,所以修道是要修如何提升自己的靈性,因為靈性是在主宰肉體的,修道人如不懂此道理,只知道要如何修才能發財、穿漂亮服裝、住豪宅、開名車,那有修也等於沒有修;與佛家所稱之:業力(無形之最高法律,以白話來說:就是命運,命運就是業)類似。萬法(萬事)皆空,因果不空。都是世人所作所為所引來的,其力道相當可怕,逃也逃不掉(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人活著如果泯滅人性,雖然是活著,但像活死人一樣,那就很可悲了!
        作者寫了100多篇莊子學說之理論與實務合一之文章,由淺入深,希讀者能漸漸提升修道層級,現在才開始闡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亦即「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以「天地并生,萬物同體」來破解公孫龍、惠施之堅白鳴理論(古時所使用之堅白鳴文句,用之於現代之文句即為名嘴所爭論之藍綠、黑白、統獨、權貴與庶民)。世人因為不知道自己與萬物是同體,最後都歸為一,所以才會相爭;知道是自己與萬物是同體,就不會相爭。是為有修道與未修道不同之處,也是關鍵所在。故以前所寫之文章,讀者可以看小說或故事之心情去閱讀,但此篇無形在主宰有形是列於內篇之齊物論及大宗師篇,是以文言文在說真理;並非如外篇、雜篇是以說故事之方式來說真理,讀者須以嚴肅之心情來面對、閱讀之。天地一指即為天地同體(指性體而言);萬物一馬即為萬物同類,將萬物以馬之一根毛來比喻人類之渺小,萬物均如同馬毛,故萬物是同類(指性體變化出來的相而言-虛幻相,作夢之原理就是世人之妄想心變現出來的相,去除了妄想心就不會作夢,所以作夢時所見之相是暫時性,不會久留,所以所夢見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既然是同一類,則無須堅白鳴,社會才能安定。更可怕的是駢拇篇之: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屬於德充符篇所言之:天刑之(即報應),安可解(要怎麼化解,報應如可化解,即表示可為非作歹)?很麻煩,故讀者不可不知。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道是有實際而無實體的精神實體,是萬物之根源,是超越時間、空間,可得而不可見(可以得到無形的房子,但是看不到有形房子之結構,也摸不到房子,為真正之無障礙空間,走路.跑步暢通無阻,不會撞到房子.電線桿.樹木,也不會踢到石頭-参見2015、7、19錢財與健康孰富有一文),並無所不在的主宰萬物生靈,道的神威是高於一切,是泯滅是非、彼此,而俗人不知有一個真君(真正的主宰者也,白話即為天公伯在主宰人的心靈),為全身血肉之天然主宰,終身馳騁田獵,至形骸殘敗,天真盡喪,而仍沒有覺悟,卻還如公孫龍、惠施之堅白鳴一樣,至今還在強辯是非、彼此,與齊物論之狙公賦芧,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暮三,眾狙皆悅。不知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均等於七,名實未虧,整體不變,而喜怒為用。道於盤古開天前就已超越時間、空間(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未始、無始),並可變換空間成第三世界,而名嘴至今還樂於爭論權貴、庶民之觀念誰才對?並洋洋得意庶民選贏了。殊不知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其個性好辯、爭論是受到道在主宰其心靈,並非其頭腦好辯、爭論,其本身根本不知道其心靈是受到無形的道在主宰而沉迷於欲望之妄想,如套上莊子之慣用語,則後面可加一句:不亦悲乎?以庶民之觀點去評論權貴之非,是沒有錯;但以權貴之觀點去評論庶民之非,也對。差別在於已泯滅是非、彼此之人是以何觀點去觀權貴、庶民之爭論呢?或許雙方都對、雙方都不對,受損的是使國家空轉,喪失競爭力,誰之過?齊物論第3節:日夜相代乎前,而莫之其所萌(整天忙於爭論,而不知此念頭是由何處來?)…第4節: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如果有真正之主宰者,該無形之真宰就是不會顯現出來,人作夢時,真君就會變現出來,人的念頭是妄心)。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該無形之真宰確實存在而人之眼睛所看不到的,學佛者稱為自性心)
        每個人都有親戚、朋友,多少都有機會去醫院探視住院之親戚、朋友,當聽到醫院之病患這邊在呻吟、那邊在哀哀叫,在抱怨老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的對待我,怎麼病不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要發生在我身上呢?聽了會有無限之感傷,那要怎麼辦呢?這是無形的道在主宰的,你問它,它也不會說話;你罵它,他也聽不到;你要打它,也打不到它;氣死也沒有用的。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如假借仁義之名而行偽仁義,從事營利、作惡之實者,不可以為金錢萬能,我腦筋很好,賺了很多錢、我害了人,別人不知道,此不義之財、為惡,非道德之正,最終是須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罪過,老天創造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來控制人類之五臟,此五行是順自然而行,人那個地方違反自然,久了,那個地方的內臟就會發生病變,並視其違反自然之強度,決定其病變可否醫治,吃西藥都會有副作用,最好不要吃,心有清靜(淨),就不會生病,得內臟病變如為癌症,則生活有如在住牢房之日子,既痛苦又害怕,內心會有一股莫名之壓力在,總是會擔心不知什麼時候會被上帝寵召或閻王爺召回?整天憂愁著。這就是:天刑之,安可解?世人不知尚可原諒,今有閱讀此文章後,自不宜推拖不知,如再以更明白的說法是:眾生一輩子日常生活所累積之成績單,呈現於每人眼前不同之晚景,就是道。世人無理由怨天尤人的,是自己之業力、果報也,任何人、神、老天都幫不上忙的,有修道,就知道此道理及其原理原則。此原理原則就是庚桑楚篇所言:滅而有實,鬼之一也;齊物論則言:人謂之不死,奚益!是世人自己的所作所為召來的果報,誰也怪不了誰,很可怕的!
        目前所爭論之基金會(財團法人),既可減免地價稅、房屋稅,大財團或中小企業捐款給基金會亦可抵稅,為財團及政客之最愛,於學理上公司(法人)捐款給基金會從事公益是為善行,目的是在利益眾生,基金會也都會開立收據,關鍵在於公司是從事營利之社團法人,賺錢是要繳稅的,其目的是在利益自己;而基金會是從事公益之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所接受之捐贈從事公益活動之支出是不必繳稅,二者有別。其竅門在於財團於捐贈成立基金會(財團法人)後,因財團法人不得有會員,故公司不能指派法人代表擔任基金會之董事、監察人,捐贈人不能干涉基金會之業務,由第三人去管理基金會之業務,這才算是公益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如公司於捐贈成立基金會後,又指派法人代表去擔任基金會之董事、監察人,其心術就已不正,也就不是真正想從事公益,將來基金會之公益支出是否會有一部分回流至法人代表的私人口袋裏去?左口袋捐錢抵稅,捐款又跑回其右口袋,掛羊頭而在賣狗肉,以利益眾生之名來利益自己,也只有董事、監察人、記帳會計師以及老天曉得,其餘之人,連主管機關也不曉得,基金會所報之年度報表,主管機關也只有准於備查的權限,因涉及鬼神之事,既不願去碰,也不敢追查捐款真正之流向而得罪大老虎,以免被咬自討苦吃,而演變至今成為大怪獸不易管理,最終可能演變成經營或主導權之爭,須由檢察官介入由法院依民法第62條之規定處理,才有辦法解決紛爭(可點閱談宗教可否商業化)。與民眾都知道什麼地方有新開設賭場、特種行業,只有管區不知道,其原理相同。如有以此方式掛羊頭賣狗肉,不必懷疑,帳完全都記在其五臟,由五臟來承擔,不要以為沒人知道。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會不乖,怎麼教都不聽,無惡不作、婆媳論戰、怎麼睡都睡不著,安眠藥越吃越多、得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長年洗腎、憂鬱、躁鬱症引發之自殺或殺人、放火、把離婚當成遊戲,製造單親家庭,使小孩失去父愛、母愛,早成身心不平衡,長大危害到社會,爽到離婚之父母,苦到失去父母而享受不到其愛心,在學校、社會被人以異樣眼光看待之小孩…等等行為,在在都是無形的真宰(人性之本根-即業力)在主宰有形人類之生靈,讀者不可不知。有讀到此文章,早日修道,發現自己有毛病,知道病因,早日改過,回頭是岸,還來的及,因為坊間出版有關莊子的書籍都是教科書或從事學術研究之書本,因為道本無名、無相,老子說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學說成:凡有名相者,皆為虛妄。所以道家不出書,流通於世的書籍是世人自己在解釋的,老子並未解釋;唯一解釋本為莊子一書,此書也是文言文,莊子也沒有自己在作解釋。與佛家之法身大士相同,佛祖也沒有在解釋什麼叫如來?是世人想要知道什麼是如來?才有願解如來真實義之經文,由僧侶來作解釋,而解釋之僧侶有正,也有邪,佛祖也沒承認到底誰解釋的如來才對?由世人自己去找老師學,道理是相同的,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教派、學派。而作者不注重物質享受,只在意於道學精神面之弘法,不須要名,也不須要利,所以不必出名,也不必露面,將太上老君依南華經經義來解釋道德經之靈學教學心得,以及修道期間老君給作者親自體驗後,才寫成道家學說理論及實務之文章上傳存於雲端,有緣之讀者可上網閱讀或下載,不必驗證,也不收任何費用。要世人自己去悟,把道理悟出來時,就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要返回其真性(佛教稱:無為法之自性)。什麼是道與什麼是如來?答案為:空空如也,什麼東西也沒有-虛空。人生如夢,就如同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快樂無比,醒來時才發覺原來我是莊周,而不是胡蝶,剛才是在作夢,空歡喜一場,最後死了,什麼東西也帶不走 ,白忙了一生。知此道理,莊子繕性篇:復其初,致其明之道理搞清楚了,人就不會相爭了,不會生病,也可避開禍患。所以奉勸現代的年輕人不可不信邪,毋通亂舞(不可亂搞),不然庚子年到來,就有苦頭可吃了。願人人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