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莊子南華經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因果、影響關係-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所以要正己-行不言之教。

莊子南華經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因果、影響關係-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所以要正己-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1章、第2章、第40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寓言篇:「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則陽篇:「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齊物論:「…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篇:「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夫!」。這幾則經典是在闡述形影相隨(成語稱之為:影響關係,佛家稱為:因果)關係;有修道之人與未修道之凡夫-老賊對同一件事之觀念、看法完全不同(老子第65章:與物反矣)。很妙!有如在繞口令,會令人摸不到邊,但又是天律、真理,讀者請慢慢的悟,有如在啃蘿蔔乾,越啃越甜。不懂該道理,人生就是會吃到苦頭的,於吃到苦頭才想要來懺悔、改過,已太遲了,於天下篇結語: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乎!作為勸世文,也是在挖苦執迷不悟之凡夫,有如土話在駡人之:老翻顛。人生辛苦一輩子,如未修道,就會迷惑顛倒,拼鈔票不知止,拼到晚節不保,滿身都是病,人倒下去,迷迷糊糊的回去報到,也沒帶走一毛錢回去,為可悲之人(悲夫)!積什麼因,得什麼果-即形影相隨理論。上一代之所作所為,影響到下一代,積德,造福子孫,為惡,殃及子孫,其道理與醫學之基因、遺傳之理論相同。上一代為了鈔票、權力,寧願將天地、陰陽、正邪、是非、善惡、次序倒置,搞到不男不女,且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兒女要孝順父母、公婆,變成父母、公婆要孝順兒女、媳婦,坐博愛座不讓給老弱婦孺坐,老師教導學生換成學生評鑑老師,換來天災人禍,社會亂成一團,這些毀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之政客,其所作所為必然會影響到其下一代,無庸置疑的,且會百病纏身!意境相當高。所以為了能造福子孫,不想殃及子孫,唯有從自身正起,由自己做好的榜樣,注重禮義廉恥、倫理道德給晚輩學習-即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自己正了,下一代自然跟著正,倫理道德、禮義廉恥自然會跟著恢復,一切回歸自然法則,天下自然太平,不會天搖地動,讀者可慢慢體悟其道理。
        老子之道德經看起來很簡單,但意境很高,不是那麼容易懂的,光是有與無二個字,同出而異名,想要完全摸清楚其真意就很不容易了,這叫作玄。這個玄字於無形中又是在主宰凡人之心靈,也稱為妙。信不信都可以,但人生之最終之答案就是如此。原因為何?也只有其大弟子莊周一個人懂而已。而莊子雖懂,但又不明說,又以說故事的方式,寫莊子一書,讓世人去瞎子摸象,摸到什麼,感覺像什麼,就認為什麼,很有趣。其於天下篇(完結篇)中對當時百家爭鳴之時代中,對各家之學說簡單予以評論一番,惟對於惠施之評論特別多,認為惠施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以悲夫!二字完結。有關形與影競走之部分,是說:人為了避影而急走,不知道要找個蔭涼處,沒有太陽照射到人形,就不會產生人影。是在比喻:形會影響影,影不會影響形。長官.父母會影響部屬.兒女,部屬.兒女不會影響長官.父母.類似不言之教.基因.遺傳,請讀者自行點閱:人與影子賽跑誰會贏一文即可,於此不在重覆論述,有關窮響以聲之部分於此簡單予以論述。窮響以聲是以聲窮響之倒裝句;窮聲以響是以響窮聲之倒裝句。窮:止也。響:回聲也。是用來形容世人迷惑顛倒,有如老番顛,講話顛三倒四。聲出於響,用聲音來止滅回響,不知止聲也。鐘會發出聲音,是有人去敲鐘,鐘才會發出聲音,要讓聲音停止,就必須找出源頭,是誰跑去敲鐘,叫他不要再敲鐘,鐘就不會再發出聲音來,如不找出源頭,只要聽到鐘聲,就用更大的聲音想要覆蓋鐘聲,不知聲愈宏而響愈振也(你以更大的聲音想要覆蓋鐘聲,他將鐘越敲越重,聲音更大(產生反效果)。以此來比喻1.人要知本,要知道問題癥結點之所在,把結解開,問題就解決了;亦比喻2.世人處世要放下身段,不是講話大聲就贏,必須找出爭論之癥結點,把結打開問題就沒有是非了,結未打開,怎麼爭都沒有用之意。而惠施不知本,本應窮聲以響(以響窮聲),但他好辯,以為沒有人會辯贏他,卻採取窮響以聲(以聲窮響)及形與影競走(不知處陰以休影之道理),將避影而急走之方式為之,是會很累的,所以莊子認為惠施是可悲之人!與天地篇之: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意思相近。君子必須修心,修心也是洗心(修心、改心),洗滌凡人大腦源頭之心靈,源頭乾淨,下游就乾淨。心(靈台也)是看不到的,要洗心,只有修道高人、上人才知道心要如何洗法;於醫學只教要用什麼藥?要如何洗腎,並未教如何洗心,所以沒有藥可以洗心,比較麻煩。心改,行就自然跟著改。如上游心靈不洗,往下游的腎猛洗,洗到腎衰竭,心靈也是不乾淨之意。
        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人僅年紀大,知識見解趕不上年齡,就不能盡其為人之道,就算老不修,也就是俗稱之老賊。所以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及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就是說知識見解須隨年齡之增長而增加,才算德高望重之長者,如僅年齡增加,權利()、金錢死抓不放,食古不化,觀念停留在四、五十歲之年代之舊思想而未求精進,墨守成規,可稱為老不修,也可稱為老賊,不算老前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萬物在生長中,沒人見過它的根源(無形),有乎出而莫見其門:人們想要瞭解的是宇宙及人是從何處而來?是來自於無(空)。一切都有出處,但沒有人看到它是從那裏出來的(無形)。就是萬物生於有(有形),有生於無(無形)。所以說有也對,說無也對。有說也對,沒說也對。就是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及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有說等於沒有說,沒有說等於有說。這叫作妙。
        社會上有許多盛氣凌人之士,得理不饒人,走路時眼睛長在頭上,認為對方是壞蛋,非告倒()他不可,告了半天,結果官司連環敗,才發覺原來自己才是壞蛋,此時走路時眼睛換成長在下顎,頭垂垂,羞於見人。與堅白鳴(名嘴之評論)之道理相同,你以自己的觀點去評論別人不對,是沒有錯,但僅看到自己的一面,並未看到對方對的一面所致(見彼而不自見);對方可是認為你才不對,也對。二個都對,如泯滅是非,就不會相爭()。話說回來,如沒人打官司,律師就失業了,法院民事庭也要關門大吉了,也就天下太平了,所以必須摸清楚:有、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之原理、妙道,才不會相爭,亦為免禍之道。老莊如是說,你認為老莊所說的話,是對也對;不對也對。也不可以不自見而見彼,尤其是民意代表、電視節目主持人、名嘴、網紅,自己犯錯就盡量隱藏不讓人知道,為了保護自己或某人,別人有一點點錯就顛倒是非,造謠生事,大肆於媒體、網路宣傳、攻擊,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越麻辣越好,以便鬥垮某人(如以罵人的話則曰:不自愛、害人害己)。這些違背天理的事,最終都會迴返到自己的身上來(形影相隨、因果關係),於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眼睛失明),就知道對或不對?這就是為什麼說:人生決戰於晚年,以下半身(生)來論輸贏?道理在此,才不會晚節不保,不要於不保時才想改正,已來不及補救了,君不見常於媒體造謠生事,紅遍半邊天之政論節目主持人、名嘴,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回去報到或受到癌先生眷顧呢?道理在此,莊子都以說故事的方式間接的在洩漏天機,讓世人自己去體悟,才可遠離禍患,不覺悟也是沒辦法的事。莊子南華經一書,於逍遙遊篇首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當開端。要世人好好修道,積陰德;並於天下篇以:窮響以聲,形影競走。悲乎!為結語。勸世人要好好修道,修正迷惑顛倒之錯誤觀念,才能找到歸鄉之路(齊物論第4節: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為人生之真實相)。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