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以百材皆度、木石同壇,來闡述知識與智慧之不同。

以百材皆度、木石同壇,來闡述知識與智慧之不同。
  則陽篇:「少知問於太公調曰:何謂丘里之言?太公調曰:…福禍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比於太澤,百材皆度;觀乎大山,木石同壇。此之謂丘里之言。少知曰:然則謂之道,足乎?太公調曰:不然。…乃將得彼哉!則若以斯辯,譬猶狗馬,其不及遠矣。」;此則對話之故事,是在說明知識與智慧之不同,也是在説明悟道之有無,對處世()之看法與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知識:即學問也。台灣話稱為識字、有讀冊(讀書)、讀冊人,讀書即可獲得知識;智慧:須經由知識、經驗之累積,所得到之觀察力、理解力、判斷力、思想力。其中有如隔著一道城牆,要獲得智慧須能跨過此道城牆,兩者不同也。少知請教於太公調說:何謂丘里之言?依莊子那個時代所使用之文義為:什麼叫做丘里之言?用之於現代文義即社會上所說之:什麼叫做世俗的看法?也就是說社會上比較多數民意之說法也。太公調說:福禍的到來是沒一定標準,福到不一定是福,禍到也不一定是禍。有所拂者而有所宜:拂,即不如意也。宜:如意也。意即人有如意,也有不如意。自殉殊面:殉,追逐也;面:方向也。即每個人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去追逐各人所想要的,有人朝著名、利、權、勢追逐,有人朝悟道這條路走。有所正者有所差:有人追逐的方向對了,也有人追逐的方向不對了。比於太澤,百材皆度;比:譬如也。太:同大字。度:居住也。譬如(如同)修道人於修道過程,像住於大澤中,各種木材雖別區異所,陽光、溫度不同,於大澤中要生存下來,皆能調整自己,承受寒暑陰晦,接受大自然磨練中成長,與植物成長過程相同,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用途(功用);觀乎大山,木石同壇:壇:基地也。看看大山,樹木與石頭不同類,但能當成好朋友,木石纏繞、聚集於同一基地,這種比喻叫做世俗。少知請教於太公調說:這樣把世俗稱之為道,可以嗎?太公調說:No!不可以的。乃將得彼哉:丘里之言怎麼可與道相提並論!如果要將世俗與道來區別。譬猶狗馬,其不及遠矣:就像狗與馬一樣,實在相差太遠了。此種解釋為一般讀書所得之知識,也就是丘里之言(社會上比較多數民意之說法)
  依悟道者之智慧,就會悟出以世俗看世人,每個人的長相都長得差不多,人的臉並沒有標示出我是好人、壞人、騙子,但以無形的道觀之,人有修道與未修道,差別可大了。就好像於社會大染缸中,修道之高低,成就就有所不同,在修道之過程中,必須通過人磨、神磨、鬼磨之考驗,通過此三階段之磨練,才能出道,就如同海軍陸戰隊須通過天堂路之考驗,能過這一關才能結訓一樣,不是自己認為我有在修道就算有修道。就如同人居住於豪宅,可遮風避雨,夏天熱時吹冷氣,冬天嚴寒時吹暖氣,鋪地毯、請外傭、開名車、穿金戴銀,日子很好過;與窮光蛋或出身寒門相比,兩者是福?是禍?並無定則。要如樹木一樣,同樣成長於大澤、樹林中,樹木與石頭相處,每棵樹(每人)的立足點相同,一同吸收日月精華,不怕風吹雨淋,大熱天與大寒冬,樹木自己要能自行調節體溫,才能受命於地,唯松柏冬夏青青(德充符篇),樹()能適應符合自然就不會有病,不能適應順著自然,事事以人為之方式為之而違反自然之理,就會有一大堆的病,醫院就會一床難求。所以不能將世俗多數人的說法,將世俗當成道來看待,也是說修道是要自己親自去悟,才能得道;光聽人說或只會說道理,但是做不到,是無法得道的,如要將世俗之言與道相比,就像狗與馬一樣(同在宥篇之天道與人道),實在相差太遠了。
  同樣的中國文字,第二段與第三段之解釋完全不同,兩種解釋也都對,只是意境不同,也就是知識與智慧之不同,學識之高低與道德層次成正比時,社會就會減少紛爭;如成反比時,則會紛爭不斷,每個人都以有限時間、空間之錯誤認知下,都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也都對,讀一讀齊物論,觀念、看法就會改變,媒體上就不會整天吵吵鬧鬧,不良之示範,除會教壞小孩外,更可怕的問題是老莊所言之「不言之教」,於無形中在等著我們,上樑不正,下樑歪,而且是會遺傳的,於喪失倫理道德,無禮義廉恥觀念時,禍福無門,報應就很可怕!與婆婆認為媳婦不好,依婆婆之看法是沒有錯,只是婆婆忘了其於年輕當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自己婆婆之道理相同,婆婆不能批評媳婦,因自己有錯在先,媳婦才會形影相隨,老莊如是說,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是屬於無形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層次,想知道的人,不妨自己去請教他們,看看他們願不願意說出此天律之道理給世人聽?要是有修道者,就能悟出此道理的,願讀者都是有智慧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