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談天地、父母、母子之心電感應;無形介面轉換之元素-銫

談天地、父母、母子之心電感應;無形介面轉換之元素-銫
         達生篇:「夫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則陽篇「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已乎!已乎!且無所逃,此則所謂然與?然乎?」、刻意篇:「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靜而與陰同德,動與陽同波;…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第72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此幾則立言在闡述世俗之知並非真知、心電感應及介面轉換之原理、能悟出超越時間、空間之道,才是真知;世人不可大疑惑,否則會有禍患發生。
        天為陽、地為陰;父為陽、母為陰;母為陰、子為陽;靜而與陰同德:為陰;動與陽同波:為陽;此乃老天所規定之陰陽天律也。心電感應就如同電力公司所輸送之交流電,有陰極及陽極,單一陰極、陽極,不會通電,須陰陽兩極相交才會通電之原理相同。感而後應:感,與陽氣同波瀾。迫而後動:迫,至也。動:應也。陰陽相交迫而發生感應;不得已而後起:已,止也。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極之原理也;任理而起,機感通至,事不得止而後起應,非預謀也。與乩童遇到神靈附身,會自動起乩的原理相同;陰陽相交不止,就發生父母、母子之心電感應;但要能與天地發生心電感應,須更進一層,修至無極境界,有經過灌頂、灌靈的訓練,身體中存有銫(CS)之元素,銫,為發光體,經介面轉換,本來無形界是人眼睛所看不到的,(媒體所報導的飛碟是第三世界超越時空經介面轉換,連戰鬥機也追不上,即使快要追上時,介面再轉換一次,飛碟又消失不見了,用飛彈也打不到,即使被打到,也是打到空氣而已,因為是無形之轉換而已),此時人的眼睛就能看得見一般人所不該看見的東西,才不會害怕;一發生與天地心電感應時,最近將要發生的事就會看出來,也可與無形界以心電感應對話、溝通,平常有滌除玄覽、洗滌身心,受到較少的污染,額頭及身體會發出白光、藍光,眼睛能看到七色彩虹光,功力較強者,甚或可看到鑽石光,與北極光一樣美麗,一身金光閃閃,此為已達到能通天、呼風喚雨之修道人。莊子又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其身心(靈府),妖、魔、鬼、怪之邪氣不能襲擊他,見到他反而要逃之夭夭,也是一種正氣,因邪不勝正,所以不會生病(詳養生主:緣督以為經),這就是修道的好處。
       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以太極為始,萬物以此為始;以太極言之,即為道;以生物言之謂之母,是故萬物由此而生。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既知道生萬物,則得其母也,子從母生,豈可棄道而求物乎?子不異於母,豈可捨母而求子?知此道理,子不離母,母不離子,母子相養育、反哺,以全其始終之理,得其本原之道,修道人以此修持不怠,則歿身不殆:終無喪身之害也;如子離母,安有不危乎?莊子說:天地是萬物之父母。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萬物正在生長時,沒有人見過它的根原(即是道);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萬物有所出,沒有人見過它的出處(也是道)。這是眾玅之門,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見而已。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尊,重視也。知之所知:即世俗之知也。所不知:真知(即道)也。世人都重視自己智力所及的俗知,卻不知道要靠自己智力所不及的知識(),才可得到真知識。可不謂大疑乎:世人自謂聰明,這能不說是大迷惑嗎?(即終歸於大迷惑)。已乎!已乎:算了吧!算了吧:意謂莊子懶得說了!且無所逃:這種迷惑所產生的禍患,世人是沒有人逃得開的說法。此則所謂然與:此種說法真的是如此嗎(這樣對嗎)?然乎?即未然也,?號是疑問句,白話為:應該不是這樣吧!然與?然乎?連續兩個疑問句即變為肯定句(同數學負負得正之原理),也就是說:且無可逃,是正確的,世人不必懷疑,且無疑問可顧慮之意。自謂然者,天下未之然也,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此相對立,孰是孰非?不知休止其所尊之知,未能照見其真原,必遭禍患,且無處可逃。老子並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人心不能求虛,則無法克己而節制不當之欲望,為私欲橫於內心,已無忌憚之心追逐,天威至,報應一到,則世人就有苦頭可吃。現代的年輕人,婚前男女看對眼,婚後變為看走眼,動輒以個性不合,離婚收場,如有生小孩時,則會變成拋妻棄子或拋夫棄子,使小孩的心靈嚴重受傷害,本性如果不改,男女再結幾次婚,一樣是同聲相應,同類相從,還是老樣子;或如未反哺老父母之人、拋家棄子…等等;孰是?孰非?觀之火車站、公園、寺廟旁之流浪漢聚集處,分析他們為什麼不回家的原因,道理不就出來了,此則所謂然與?然乎?
        天生萬物以養民,民無一物可謝天,世人只為了賺錢,排放汙水、廢水、燃煤、山坡地濫墾,蓋民宿、別墅,將地球上的土地及倫理、道德破壞至什麼程度?世人之行為違反自然,如未盡反哺之責、賺取不義或黑心財、製造黑心食品、蔬菜、水果殘留的農藥尚未完全消除前,就拿來賣,此等行為等同殺人、偷、詐、搶、騙、拋家棄子、於媒體放言高論,語不驚人死不休,越麻辣、聳動越好,以顯現出自己的知識、才華,都是別人不對,自己才對…等等,卻以科學發達、社會進步之先進觀念為人處世(),把婚姻當兒戲,小孩成長於不健全之家庭環境,長大了製造出社會問題、把養老父母當成累贅,以世俗之知,自謂為是,而認為老天之自然律阻礙社會進步,而要以新觀念、新頭腦處世(),問題在於老天同、不同意而已?如行為違反自然而不知,依母、子關係之理論,於年老時就一次算總帳,所以每人不同的行為模式,晚年就有不同的晚景,且無所逃,此才是真知;於未算總帳前,因老天不語,至少可不必花錢,修一點天道,返回自然之真性,以輔助萬物之自然(反以相天),有錯就要改正,以回饋老天,總可以吧!不宜一再執迷,醫院已人滿為患了,世人是拿老天沒辦法的,也無法與老天理論的,而還在以世俗之知,自謂為是。不然,萬一那天,天之大威一至,那就可麻煩了。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修無為(真如本性,沒有妄念)之天道(自然法則)與有為之人道(人為之處世之道),何者有益?

修無為(真如本性,沒有妄念)之天道(自然法則)與有為之人道(人為之處世之道),何者有益?
        在宥篇:「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老子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莊此幾則立言是在提醒世人凡事要順著自然,順者自然(即無為-即佛家所稱之:沒有妄念)就是修老子第77章:天道(自然法則-損有餘以補不足),在修給天看;刻意有心去修道,想要將來能去極樂世界,就是修人道(人為之為人、處世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已先存有私心,有心去修,是在修給人看,只是自我安慰;無為自然為真如本性,是真的;有為是假的。金剛經亦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的。作夢是人的妄想心變現出來的,是暫時性,不是真的,不會久存。同樣是修道,但無為法與有為法,一真一假,兩者差別很大的。
        莊子認為: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以老天的天道立場觀之,世間的事物、身外物有些是不值得以有為的心去追逐的,可是以世人之人道立場觀之,不以有為的心去追逐是追不到的,追不到也不行。這就與價值觀念判斷有關,什麼事可以做、可以去爭,什麼事不可以做、去爭?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可以賺?就涉及道德的層次,有修天道者就可迎刃而解。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知道自然的人,其所認知的道德就不純正,未能達到純一的境界。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沒有通達天道道理的人,什麼事都會有障礙而行不通,尚無法跳脫三界外,尚在五行中,所以必須去算命、卜卦、改名、改運、點光明燈。不明於道者,悲夫:不明白天道自然的人,是很可悲的!並且就天道與人道予以劃分,主者,天道(天:自然也。道:法則)也;臣者,人道(人為之處世法則)也:主宰萬物的是自然無為(無形)之道(天道-自然法則);被道所主宰的萬物是有為(有形)之道(人道-人為之處世法則)。所以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主宰萬物的無形之道與被無形的道所主宰有形之道,兩者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可不察也:世人是不可以不搞清楚的。依道德經第81章:利而不害與為而不爭之區分法,就可很清楚得知我們所修的道是屬於天道或人道,錢道、妖道(邪道)了。
        世間事並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觀念相同就對,觀念不相同就不對。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對有對的一大堆道理;不對有不對的一大堆道理。以每人以自己的角度、立場去看事情,批評別人不對,以自己的認知或許是對的;則批評別人不對,那自己難道就對了嗎(詳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所以才會有譽堯而非桀、藍綠、黑白之爭。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如果彼與此、是與非不要存在對立性,就已掌握到道的樞紐、關鍵了。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如有掌握到道的樞紐、關鍵,就能掌握到平衡點,就不會有爭論。就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篇之:「無為謀府…故能勝物而不傷。」人的城府不可太深,不要算計別人,於社會就能很平順,不會受到傷害。如修道人之城府很深,處處要算計別人,或是已知道道理了,就是做不到,並不是不知道道理,而以有為的心去修道,想將來可去極樂世界,則有修等於沒有修,這只不過是在修行給別人看而已,所認知的道德就不純正,未能達到純一的境界,老天不一定會接受的。如果以有利益相結合者之看法就對,沒有利益相結合者之看法就不對,那遇到窮禍患害就會相遺棄。遠不如自然血緣之血親,遇到窮禍患害會相挺而不遺棄來得有用。
        老子的:為無為,則無不治。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之理論,很管用,一切障礙碰到有修無為修至無極境界的人,都會一一被化解掉,只是世間人很少人知道這個道理。天下希及之有2解,1.解:天下很少人知道。2.解:天下很少人做得到。所以修無為之天道與有為之人道,何者有益?至明。現今的社會大多以利益為重,認為古聖先賢的觀念落伍LKK,趕不上社會潮流趨勢,天地已反覆了,所以任何事先作、先撈一筆再說,所以各種光怪陸離的事都會發生,只要能悟出老莊所說的故事之意境者,就不必擔心會被物所傷,快樂如神仙,否則這幾年會有苦頭可吃的!但不願見到如此,願天能佑台灣。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不能以解釋儒家、釋家學說之方式來解釋老莊學說)-覺悟的人,就知道樓起、樓垮,興、廢、與、奪之哲理。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不能以解釋儒家、釋家學說之方式來解釋老莊學說)-覺悟的人,就知道樓起、樓垮,興、廢、與、奪之哲理。
        老子第64章:「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29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第77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庚桑楚:「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大宗師及天下篇:「以德為循。以約為紀,以深為根」、徐无鬼篇:「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達生篇:「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精而又精,反以相天。」胠篋篇及老子第36章:「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此幾則立言都是在說明修道積德、減少欲望,三餐能溫飽,有間遮風避雨的房子住就可以了,以保真性,生活不要過的太奢侈、豪華享受,以免折福,知此道理,就不會刻意去求名,學凡人所不想學的(指修道),有修至無極境界,知道其原理,學:覺悟也。覺悟了,就可輔助萬物回歸自然,也就已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
        因老子主張: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去除人為之不自然、去除豪奢、去除不安份、此三者皆無益人之身,所以有形與影(佛學稱因與果)的關係發生,莊子才於山木篇說: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所以有修為的人生活很簡樸、不會穿名牌衣服、不會開名車,不會過豪奢的生活,不會浪費食物、能安於本份,能以德為循。以約為紀,以深為根,知人怕出名,豬怕肥的道理,所以不欲見賢,不求表現其才華。修道人不會去追求生活品質、不會被社會外在環境所誘惑,所以會降低一點生活水平及物質欲望,不會去與人相比較,穿著很樸素,不會被花花綠綠的鈔票誘惑,所以就不會迷惑。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之原理。心境已寂然了,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就看淡名利,以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的心境在過日子(佛學稱:已開悟、看破繁華世界,心已放下了,覺而不迷-此種快樂稱為:妙樂;俗人之快樂為迷、邪、染,迷而不覺之快樂,稱為:俗樂)。知卷婁者會勞形自累,會如同舜一樣,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故得行而不名處,削跡捐勢,功成者退,所以有修為的人不喜歡附隨著太多的徒子徒孫,太多人附隨就無法照顧周全,無法照顧周全,如此就不利於己,退休不了,自找其苦。所以一切依自然行事,才能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而世間之事物,都可學而知之,學所能學(知識廣博之學)。人的智慧只能知道人的事物,唯有道不可以知之,故學所不能學(絕學),不能再知道的就停止下來,再知道下去也沒有用。這就是老子的:學不學。莊子的: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世間的好命人所學的都是為能賺到錢;不能賺到錢的事,就沒有人想學。學道,就沒辦法賺到錢,但有一些歹命人,不學道就是不行,但學世人所不能學的道(智慧之學),有修至無極境界,可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可將世人追求過頭的事物予以導正,如此就可輔助萬物回復自然,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反以相天。老子第36章的: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人體機能、事業、家庭之興衰,由強壯至衰老,或是由弱轉強?都是天地自然之結果。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個人之身體自己顧,如何保持精、氣、神之不衰?才不致無緣無故被上帝寵召或閻羅王點名,牛頭、馬面之呼喚,老天要毀滅一個人,必先讓他掌握大權,有能力去亂搞(將預廢之),搞到瘋狂,忘了自己是誰?無人可以節制他,到了無法無天之地步時,就順勢收拾掉(必固興之),就是這個原理!所以要能悟得出微明章之意境才能知之、得之其哲理的。目前社會價值觀念遭受嚴重扭曲,凡事向錢看,鈔票最可愛,倫理道德不值錢,如孝順是子女服侍父母,演變成父母孝順子女、孫子,才是孝子、孝女;婆媳相處問題,現任的婆婆忘記了其於年輕為人媳婦時,是如何與其婆婆相處的?只會一味苛責媳婦之不是,而不知問題出在自己;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人父母沉於賭博、賺錢,疏忽於子女的言行、教育,子女在外鬼混、乘車占據博愛座不讓老弱婦孺坐,父母也不知道,只會將責任推給社會帶壞、學校沒教好,父母一點責任也沒有。或如子女爭產…等等;都是違反自然之道,有學所不能學、不想學的道,修至無極境界,是可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的。能導正多少算多少,這種迷惑之導正力量,可輔助萬物回復自然,並不必捐獻、不必供養、不必學費,這才是大功德。至於要怎麼修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理天)去,是世人所想出來的謀生、賺錢之道、花樣,此非老天之天律,亦非人間法律所規定,莊子老早就知道世人在玩什麼把戲,所以於養生主篇道出:「為善無近名」之立言,提醒世人不要以為善之名,而從事賺錢、求名、掛羊頭賣狗肉之工具。社會上最有錢的行業,其財富能可敵國的是那一種行業?一推敲即知其道理。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魚:是比喻修道人,並非指我們所吃的魚。解釋老莊學說,道家有其自己的解釋方式,不能完全以儒家孔孟學說、釋家解釋佛經之解釋方式來解釋老莊學說,否則會走樣(走鐘、失真)。淵:是比喻道,並非河水。如以儒家方式解釋:魚不可離開水,一離開水,魚就會被人捉拿。如此解釋法也對,但意境不對。國之利器不可示人。示:明也、炫耀也。如以儒家、釋家之方式解釋會容易解釋成:國家的有利武器(國防機密)不可洩漏(商業機密同樣也不可洩漏)。國:用之於國家、社會,是指假聖人。利器:指假聖人所制定箝制世人的法律(公權力)。國:用之於修道人則指:根本也;所修得真一之氣-精、氣、神也。老莊說:修道人不能脫離於道(道不可須臾也);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修道人的精、氣、神之根本,不可給世人看透。修道人所修得的工夫、法寶:精、氣、神,不可炫耀,讓人看穿,一被人看穿,其招牌(聲名)就會被人冒用;就如同假聖人所制定箝制世人的法律,一公示於眾,就會被大盜使用(如:冒用檢察官)一樣。以此比喻: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說,說出了,反而讓有心人(名嘴、政客)拿來做議題操作,反而壞了事,不說,不公開透明,反而可把事情辦成之意。莊子之: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老子之: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國:根基、根本也, 母:指道。因天地是萬物之父母。故尊天敬地的人就是修道者,同理,能尊天敬地、尊道而貴德者,莫不服侍其老父母、公婆,所以說父母、公婆不服侍,修道、拜神沒有用,只是有心修道、拜神,修、拜讓世人知道其虔誠的心而已,遠不如依人倫,無心自然有用。
       古代之挾天子而令諸侯之成語,用之於現代社會為:招牌被冒用。就如同應帝王篇:莊子只教其學生(列子)一點道之皮毛,列子尚未學到道之精髓,當列子碰見江湖術士(季咸),就認為季咸的功力比壺子(隱喻莊子)還高,就與季咸搞在一起替人看相,而被其老師(壺子)訓了一頓的故事,其道理就在此。大臣、宦官挾天子的威嚴,狐假虎威,大官挾著上面交代要辦什麼事?都市計劃要怎麼變?那些土地要徵收?下級小官也不敢去問天子,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上級交辦?只有乖乖聽話照辦,不照辦,就等著被記過、調職還好,如調去高山賞風景或調去離島吃海產,那就麻煩了。天子的招牌被冒用,已民怨沸騰了,如再碰到昏君,又聽信下級的報告,正好中計,大官正可如願以償,事情辦成就不怕沒有合法的政治獻金可拿了,等到選舉選輸了,再來檢討敗選原因,已為時已晚的道理相同。人間世()本來就是如此,知道其道理,一點也不奇怪。內湖輕工業區之土地,誰把他搞成變為商辦大樓?造成今日之交通大打結?此處的廠房那個財團蓋得最多?誰的通天本事就最高,如此推敲或許就能略知一、二,菜蟲吃菜,雖然吃得肥肥的,但最後還是須死於菜欉下,道理就是如此,所以修道只是修其道理而已。至於人往生後,魂歸何處?靈魂是在天堂或是在地獄?也只有往者自己知道而已,江湖術士也沒陪同往生者一起去死,怎麼特別知道往生者的靈魂到極樂世界(理天)去呢?至少也要拍一些往生者在極樂世界的生活照片回來以說服、取信於世人啊!這就是道理。也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原理,死人知道自己的靈魂歸於何處?可是人已死了,不會說話了;江湖術士尚活著,也沒死,怎麼特別知道往生著的靈魂歸於何處呢?但不論如何,只要世人高興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所以莊子才會說:魚(修道人)之快樂。寫此文與世人(讀者)共勉,能悟出其意境時,就會體會出為什麼事業會讓人起大樓,又能讓大樓垮掉?身體為什麼會出狀況?家庭及婚姻為什麼會出問題?為什麼會生出敗家子?原因就出自於此,故讀莊子一書自可去除妄想心,降低物質欲望,不會滿腦子都在想鈔票,就不會為惡,早日返其真(自性),有百益而無害,又可輔助萬物回返自然,讀者可參考之,願人人平安。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世人須能醒悟天屬與利合、螳螂捕蟬、見得而忘形、見利而忘真(義)、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的道理-正常人與不正常人間,互視對方為不正常人時,孰為正常人;當我們年老,行動不便時,是要靠兒女或朋友來照顧?

世人須能醒悟天屬與利合、螳螂捕蟬、見得而忘形、見利而忘真(義)、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的道理-正常人與不正常人間,互視對方為不正常人時,孰為正常人;當我們年老,行動不便時,是要靠兒女或朋友在來照顧?
        山木篇:「孔子圍於陳蔡之間…問子桑雽曰:吾再逐於魯,窮於商周…。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斥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周遊於雕陵之樊,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 」。此二則故事是在提醒世人:血親關係一輩子也斷不了的,與有酒肉、利益相交之朋友、有在爭家產、善於算計他人、受社會大染缸污染太深的世人,要守其真,才不會有窮禍患害之發生,濁水(比喻雜亂之妄心)與清淵(比喻真心),二者屬性完全不同。故事也是在闡述親情與朋友之屬性不同,如將二者視為同一屬性,就大大的違背自然了。我們於出生時是誰養我們?誰為我們把屎、把尿?於長大上職場為了生活,於結交很多朋友,而這些相互提攜之朋友、同事,大都是相互利用,以利結合之朋友,長官有提名我就是公平,沒提名我就不公平,就要脫黨,有奶就是娘,相互追逐名、利,見利而忘義。等到我們自己年老,行動不便、躺在病床時,是要靠兒女或朋友來照顧,莊子提出血親與朋友不同屬性之問題來給世人參考,所以此故事不得不讀!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吾再逐於魯,窮於商周,問子桑雽說:我連續碰到數次禍患,親戚故舊逐漸疏遠,徒弟朋友日漸離散,為什麼會這樣子?子桑雽回答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假國遭晉國滅國時,假國的難民逃亡的故事嗎?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斥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林回棄擲價值千金的玉()璧,背著嬰兒逃難。或許有人會說:為其布與?布:錢財、財貨(玉璧)也。天屬:天,天性也或自然也。屬,連接也。白話為血親、血緣為人之天性,一輩子斷不了,割捨不得。為的是錢財嗎?嬰兒遠不如玉璧有價值;為其累與:為的是怕累贅嗎?嬰兒比玉璧累贅的多,應該要拋棄嬰兒而帶走玉璧才對(即若為錢負之,則赤子之價值不如玉璧;若因璧重累贅而棄之,則斥子之累贅更重於璧);竟然棄擲價值千金的玉璧,背著嬰兒逃難,為的是什麼?林回說:彼以利合。彼:指玉璧。此:指天性(嬰兒)。我與玉璧那不過是利益之結合。此以天屬也,我與嬰兒這是天性血肉之相連。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利益之結合的,碰到窮禍患害時就會相離去;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以天性相連結的,碰到窮禍患害時就會相收容(現代語為:相挺。母雞保護小雞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相收之與相棄,兩者差得很遠的。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見利而忘義,那些無緣無故以酒肉、利益結合的朋友,也會無緣無故因無利益(甜頭)而離散(即在挖苦孔子與徒友相交,非屬天性的連結,所以易於離散)。父母養育子女為天性,自己再怎麼苦也要設法將小孩養大,小孩長大就須要盡反哺之恩,奈何世人於父母過世屍骨未寒,子女不聽從父母生前之遺願,違反人倫,開始爭家產、打官司,兒女都認為財產分配不公,為股權、經營權吵來吵去、甚或殺來殺去,經媒體報導,就會誤導了別家的小孩,以為每人以後都要爭家產,爭產成了最壞的示範,此爭產的行為與為惡有無不同?忘了父母在世時,每位子女有沒有盡相同的孝道?是為盡反哺之恩而孝順乎?是為了等待財產而孝順乎?財產分配也同樣不可能完全公平的,就如同五根手指就是不一樣長的道理相同,分多的與分少的都過著相同的日子,而天公疼憨人,分少不足的部分往往天公會給予補足(即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原理),讓其子孫有比較成才的機會(歹竹出好筍),這叫做玄。父母如有偏心,怎麼每位子女都會長大呢?誰養育長大的?錢是父母所賺來的,不是子女所賺來的,他高興分給誰就給誰、分多少就多少,不要沒分到就好,眼光要往前看,不宜僅看眼前利,父母會視子女的孝心程度及其他狀況而定其財產的分配額,能分多少就算多少,財產是父母留給子女當留念,代表其心意,並非是要分給子女花費,子女要錢就要自己去賺,以後分給自己兒子才對,如果父母生前沒財產,子女要分什麼?老父母要不要養?不就沒得吵了吧?如果一味爭家產而吵,甚至官司打到國外去宣染家醜,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會轉換成遺傳,代代都會為遺產相爭,很可怕的,只是世人不知形、影關係(佛家稱為因果關係)之原理而已。亡故的父母是知道子女在爭財產的,也氣得牙癢癢的,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人死了,已不能、也不會說話了(此為:知者不言理論,子孫認為分配不公,是不知父母的心意,此為:言者不知理論),亡者只能含淚看著子女在爭產,此故事的意境是要世人不要違背自然及人倫的原理,如有違背父母於生前所交代之遺願,扭曲成沒有聽到,而去爭財產或打官司,同一輩之兄弟姊妹及下一代子孫、伯叔、姑嫂之親情就會斷掉,由天屬之親情變成以利合的路人、朋友之意。
        善於算計人的,就如同莊周遊於雕陵之栗園圍籬旁,見螳螂捕蟬異鵲(大黃雀)在後的故事。異鵲因翅膀大,不能遠飛,眼大而圓約一寸,不能遠視,因忘了自己形體大,一心只為了捕螳螂,於飛行的時候觸及到莊周的額頭,引起莊周的好奇,於棲息在栗園的樹枝上時,莊周忘了自己的身體、也忘了有圍籬不能進入栗園內,眼看這是什麼大鳥?見機不可失,就蹇裳躩步:捲起衣袖及褲管,手持彈弓,快步走過去,在樹下守候,準備隨時將大鳥射下來,此時,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莊周正好看見一隻蟬在濃密的樹蔭下乘涼而忘了自己的身子的安全;螳螂執翳而搏之:螳螂以樹葉遮蔽自己當掩護。翳:捕殺也。螳螂乘蟬看不見他,就準備捕殺蟬,見得(利益)而忘其形;此時,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異鵲以螳螂可食為利,也一樣見利而忘掉自己的形體是一隻大鳥;莊周準備射下大鳥時,突然頓悟,怵然曰:心生警惕說,噫:歎一口氣說!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萬物就是會相牽累,一個召惹一個。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有欲於物者,物亦有欲之也(台灣俚語為你肖想我的大腸頭,我正肖想你的輪步尾),蟬鵲都是世物,利害相召。捐彈而反走:不射了,把彈弓丟掉,人就回去了。此時,虞人逐而誶之:這時候,守栗園的園丁追來責罵莊周怎麼可以跑到別人的栗園內偷採栗子,莊子認為很衰又無奈,所以很不高興。此故事連環套,莊周套住異鵲、異鵲套住螳螂(草猴),草猴套住蟬,一個套一個,這只是故事,但故事內容是在提醒世人,只要第一個見利者能頓悟,不起心動念,就不會一個害一個,往後所有的結都可打開。此故事是在隱喻世人不要權謀去算計別人,或許於未得逞前,先被別人算計,此時自己就如同莊周被罵當小偷要偷採栗子一樣,自己反而百口莫辯。職場上有的部屬認為自己長官很惡劣,準備要算計其長官,讓其長官調走,但未料到,有人搶先一步向其長官檢舉其部屬很惡劣,長官也在注意其部屬了,只是不能動聲色而已,於其長官尚未被調走前,自己卻先一步被調走了,此時,縱然部屬恨得牙癢癢也沒有用,你會算計人,別人也可算計你,自己錯在先也,要怪誰?又有些公務員認為管理特種行業有油水,生意人如不上道,會遭受臨檢、查稅,生意人認為不是我不上道,應該有的禮數都做了,而是有些公務員既要吃也要抓,二類因而相召引,但檢察官在後頭等著抓受賄。再如戒嚴時期所制定的都市計畫法吃定老百姓而有爭議,並未列入通盤檢討範圍內之土地,於都委會審議時,主管機關可以臨時提案方式一並列入審議,先通過再補辦說明會,不管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照常發布實施之偷渡條款,迄今也因利益仍不願修正,既使失去政權也無所謂…等等,要自己去悟,才能知道故事的道理。此見得而忘其形、見利而忘其真之故事於任何事務均可適用,是讓世人醒悟:算計人與被人算計之滋味。
        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濁水比喻世俗之凡人;清淵:比喻修清靜(淨)心之修道人。在社會大染缸污染太深的世人,以為追求名、利之為天經地義的事,所以事事向錢看,社會才能進步,是很正常的事,就如同經濟學所教的欲望,一個欲望滿足了,另外一個欲望就跟著來,所以欲望是無止境的,此為世俗;但修道人的心是清心寡欲的,老子主張:民至老死與欲望不相往來。在社會大染缸污染下,每天所看的社會現象都是如此的在相爭,在追逐利益,看久了以為要如此追逐才正常,有如看到水中之月亮,很美,但不是真的,是假的,但世人把它當成真的。反而於看道修道者之清淵(清淨心),是真月亮,反而感覺迷惑,則到底水是要追逐名利或修清靜(淨)心才對呢?所以俗人認為修道人看起來怪怪的,修道人認為俗人看起來怪怪的;就如同精神病患不知道自己生病,已無法判別是非了,當其於胡言亂語,被罵是神精病時,他也正經八百的回罵對方是神精病,那到底誰才是神精病?道理相同。現今在拼政治之政治人物及自認為名嘴之新聞人物,都認為自已的看法才對,而相互指摘對方不對,且罵得越麻辣,相挺之粉絲也越多,那到底誰才對呢?誰正常?孰不正常呢?道理是相同的,但老天所定的天律是自然,任何人都違逆不得,世人也拿老天沒辦法,如世人違反自然太離譜,他來個流行病、傳染病毒,世人就忙得人仰馬翻,要罵誰呢?老天聽得到嗎?會理會眾生嗎?因為是老天在當家,而不是眾生在當家,眾生不乖,違反自然律就是不行,老天只管自然律這一區塊,其餘的他不會管,但發明了12生肖讓眾生輪流轉世,讓眾生演不同的角色,給眾生能玩個過癮,玩到能頓悟不想玩為止,所以世人要守其真,才不會有禍患發生,能悟道,將來才不必轉世來當人(即佛家所言之:六道輪迴;道家稱:老死不相往來-此處之老死不相往來,其意境是在說:人年老自然死亡(指老死,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橫死、自殺…等等之死法),不必參加輪迴,可直接上西天或當神仙去,免得再來轉世當人而須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不能望文生義,直接解釋成:性格孤僻 ,不與人打交道。於文義上解釋也對,但走鐘了,並非老子所言之真義),直接去當神仙去,如不去悟道,心靜不下來,還是事事向錢看,為名利、貪瞋癡而爭,就無法免禍,庚子年一到,眾生就會有苦頭可吃了,到底當人來爭名利而苦?還是修道逍遙自在,當神仙快樂?由眾生自己選擇。希望大家能平安,不要有事。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知俚語:人在吃(呷)米粉,你在喊燒、財產因果一并繼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言之教之道理,則近道矣-重孝道、積陰德、以鳥養養鳥(安其心)方式反哺父母恩,感動天地,孝親(三歲定終身)、尊師之地藏王精神,又可讓人脫胎換骨。

知俚語:人在吃(呷)米粉,你在喊燒、財產因果一并繼承、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言之教之道理,則近道矣-重孝道、積陰德、以鳥養養鳥(安其心)方式反哺父母恩,感動天地,孝親(三歲定終身)、尊師之地藏王精神,又可讓人脫胎換骨。
        齊物論:「道行之而成…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應帝王:「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天下篇:「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天地篇第15節:「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致。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為要妙。」、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第79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此幾則立言是在教道德、教智慧、教人必須懂得鳥、鼷鼠為了求生,所做逃避災難之方式、教人不要刻意去追求身外物而不知足、不知止,這些身外物是無常的,對人生是沒有好處的(老子第9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帶不走)、教人生決戰於晚年之道理,吉人自有天相-善人,有修善積德,自然會得到老天之保佑、幫助,祖先會得到好的陰宅、子孫會得到好陽宅,好地理、好風水,故家族氣數、氣勢旺,身心健全、身體健康、家庭圓滿、有好事業,多居領導階層之社會地位。醫學上所說之:基因、遺傳(品種),就是道學上所說的:上一代之所作所為,直接影響到下一代,所以年輕世代之興、衰就是上一代為善、為惡之果報(善報、惡報),也就是形影相隨理論-積善之家造福子孫與積不善之家殃及子孫之不同耳,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所以好風水是有修善積德,感動天地、山川所得來的,不是由堪輿師堪輿就可得到好風水的,因為世人之迷惑,不懂得去修道德、智慧,不會悟道,不懂得逍遙、自在之原理,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而要請教高人指點迷津,如選錯了人而受到職業修道人、神棍、江湖術士所誤導,扭曲了大道(天道),將修錢道、妖道當成修道,自創惡因,反而會走火入魔,變成在修邪道;以及上樑要先正,下樑才不會歪。現代已為人父母的年輕人,日子太好過,沒吃過苦頭,太鐵齒(不信邪),根本不相信形影關係(佛家稱為:業力、因果;道家稱為影響。亦即形影相隨或如影隨形,說更明白一點為:上行下效,是無形之最高法律,上樑正了,下樑就不會歪。違反倫常,即違反了五倫+五常=傷天害理,教壞囝仔大小,敗壞社會風氣所引發之因果循環之業力,影響深遠。子女、媳婦(漢文兒子之台灣話稱為:後生,媳婦稱:新婦)是否會孝順?原理、道理就是如此簡單,只要由自身反推回去,答案就出來了,上樑歪了,下樑就跟著歪,就是所謂:不言之教。小孩三歲定終身,小孩三歲以前是父母親在教他的,此時父母之父母(即阿公、阿嬤-媽媽之公婆)還在,此時小孩的父母如何對待其父母(阿公、阿嬤-公、婆)?小孩整天都在看、都在學,到八十歲時,此場景都忘不掉(等同一輩子都忘不掉),等到父母老的時候,小孩就會以他小時候所看到、所學到父母親對待其父母親(阿公、阿嬤-公、婆)之經驗來對待其父母,此即為不言之教理論,影響深遠-此即:倒行逆施,自創惡因,自食惡(12)果。是為形影、因果不滅定律),看看現在兒女、媳婦(新婦)對待其父母、公婆之方式,一反推回去,就知道其父母於年輕時有無孝順其阿公、阿嬤-公、婆了,答案就是如此,也不必問,假也假不了。小孩子搭車坐博愛座不讓坐,反推回去,即可得知其父母也是如此,因為其父母本身不知道要讓坐,所以沒有教,也不會教兒女坐車要讓老弱婦孺坐之故也,而這些壞習慣須趁早給予導正,過了六歲就不好導正了,所以讀幼稚園這段時間就要奠定好基礎,讀小學才不會有不良習慣。如果自己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女、媳婦不孝,那就是自己的果報,就不能怨天怨地。我們自己年輕時沒有養父母、公婆,等到自己年老時,兒女、媳婦不養我們,也是剛好而已,誰也沒欠誰啊!只要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他絕對不會做壞事,因為在他的心靈上是認為做壞事會對不起父母、師長,甚至連壞的念頭都不會有,所以孝道是要從教育著手教導,這就是孝道之美德,忤逆父母、師長,這就涉及是否傷天害理(天理-自然法則)之問題,也就是白話所說的:我行我素,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壞習慣,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孫。這就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天理),任何人都違逆不得。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只有壞的父母親,沒有壞的小孩才對,那孫子的成敗,阿公是居主導地位,責任就重大了,必須要教育好下一代。我們這一輩之長者兒女媳婦不孝,是七十五歲以前之這一輩眾生,於年輕時女方不喜歡與自己的公、婆一起住,只喜歡與自己的父母一起住,兒子也喜歡與太太跟岳父母一起住,不喜歡與生父、母一起住,將嫁女兒之自然律改變成嫁兒子,現在為人媳婦者,有些似是而非之觀念,誤認自己有責任養育其父母,公婆並未養育過她,所以媳婦沒義務養公婆,此觀念並沒有錯,但是忘記思考自己是已嫁出門了,已成為男方之媳婦了,等同是變成男方父母的女兒了,媳婦要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以後自己所生的小孩也是一樣是由姻親轉換為自己的直系血親,於醫學上就變成所稱之:基因、遺傳、品種了。自然法則是如此在運作的啊!人家生兒子給妳當老公,媳婦就要知恩,感謝公婆賜給妳丈夫,所以就會孝順公、婆,那有沒有孝順公、婆?無須爭論,自己所生的兒女(也就是孫子),整天生活在一起,都看到了,也都學起來了,等到媳婦升格當人婆婆時見真章,現在的媳婦有孝順公婆,將來自己的媳婦、兒子、孫子自然就會報恩,來孝順父母、內阿公、阿嬤(也就是媳婦之公、婆,孫子之阿公、阿嬤),一代傳承一代;反之,不知恩,亦然(現在之媳婦如得有公主病,結了婚也斷不了奶,還認為無須盡到孝順自己的公、婆之責任,因為公、婆不是自己的父、母,那以後自己的媳婦、兒女、孫子也自然不會報恩,去孝順父母、婆婆、阿嬤的,那誰也沒欠誰啊!違反了自然法則,就會帶來災難的!不然就不要結婚,就沒有這問題啊!既然要結婚,就要受天理(自然法則)之拘束,不然天下會大亂的。媳婦娶進門,也有公婆將媳婦當成自己女兒在看待;可是有的媳婦,不但不會領情,反而把公、婆當成路人,處處防著公婆,當成在防小偷一樣,一不開心,就會指摘公婆,那這一家人是要如何相處啊!這就涉及媳婦之父母之家教問題,其父母於女兒要出嫁前是如何教育其女兒而定,女兒當然是聽父母親的話的,其父母正,嫁出去的女兒也正。反之,亦然!修道就是在修天理(自然法則-凡事要順天,不能逆天行事),知生、老、病、死、苦之道理,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北冥有魚,積陰德,以造福子孫;不要為惡而殃及子孫,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係之自然法則,如此而已。尤其夫婦(男女),男主內,女主外,男人負責養家,女人負責教子,這才是人權,如女人主外,男人娶男人為妻、女人嫁女人為夫之夫婦關係,說成順應世界潮流,亦無不可,但違反了男女有別之自然法則,也就是違反道德、違被人權,女人一走偏了,再怎麼強勢,下一代如沒教好,或沒有下一代,自己這一代再怎麼風光,則一切都等於零。至於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神仙世界,是為幻相,是假相,是人死亡後,靈魂幻化轉變出來的景相,就在自己眼前,那裏有極樂世界?不必爭論,也可請整天要人要如何修行之這些修行高人、聖人、國師、法師,帶一些徒弟去參觀極樂世界,帶錄影機把極樂世界景象拍攝回來給世人看,以證明有極樂世界存在,不然就是只是在勸人行善,不要為惡,如此而已。但是老天爺於人年老,行動不便,在算總帳時,所顯現出來之景象確實是真的,所以年輕時如何風光煥發?多麼會炒地皮、印股票換超票、多會壓榨員工?當大官如何對付反對黨?如何糟蹋老百姓?如何搬國庫的錢出來花(竊國者為諸侯理論),也不會手軟,不怕債留子孫?如何與黑道掛勾換取政治獻金?愛怎麼搞就怎麼搞,以為人不知、鬼不覺,但天理昭昭,老天看得清清楚楚的,晚年時都會報應在自己或子孫身上,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才可怕。這就是惡婆婆與壞媳婦論戰,違反自然法則之原因,到時不要哭枵(叫苦連天,罵媳婦不孝就好了),當吃到苦頭才後悔,想要回頭,那就太晚了,只能留到下輩子才有回頭之機會,但於報應未到來前,能知過,只要觀念一改正過來,往正路走,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不管你多有錢,官做再大,家裡的清潔工作可由傭人來代勞,唯有孝順老父母、公婆這一項,就是不能由傭人來代勞,必須自己親自於餐桌前服侍其吃飯,至於吃好、吃不好,父母、公婆不會在意,他們只在意能跟兒女、媳婦生活在一起;於浴室替他(她)洗澡,讓其活的安心,有依靠。如不能作到,而讓傭人煮大魚大肉讓他(她)吃、以專門醫師、護士來服侍,也不算是真孝順,因為老人家心不安之故也;所以有些婦人專門在跑慈善機構替老人洗澡、餵飯在行善累德,但必須先把自己公、婆服侍好,剩餘之時間才到慈善機構服務,則更殊勝;如公婆不服侍,而只服侍慈善機構老人,則效果會大大的打折,自己的子女看在眼裡,以後等到自己老了,自己的兒女也沒義務孝順媽媽的,這才是修道的真義(重點),也就是上行下效(不言之教)、或賺到了錢,就不安於室,而另結新歡,拋家棄子,製造單親家庭,使小孩無法得到父愛、母愛,讓小孩身心失衡,製造社會問題,迷禍顛倒所得到之果報(孽)。此思想、觀念如不改正過來,再過二十年,等到現在年輕為人父母者,喜歡住娘家而不喜歡與婆家一起住的這輩父母親年老時那就更熱鬧了,兒女、媳婦也不養父、母,都跑去娘家那邊住,養岳父母去了,就會變成自己晚景淒涼,為人媳婦於現在就要有自知之明,到時不要怪兒女、媳婦不孝就好了,不要鐵齒,不信邪,到時就會吃不完而兜著走。因為這是老天所規定之天律,也就是自然法則,都要受到自然法則之規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只有一種人能例外,就是有能力將整天跟隨著我們的影子給趕走,不要讓影子跟前跟後而礙手礙腳,有此種能力之人才不必受老天之規範,否則就要乖乖的順著自然律走,不然就等著吃苦頭。女兒出嫁後仍無法斷掉吃母親奶的習慣,無法適應夫家之生活模式,忘記角色應轉換為為人母親的角色(或不想角色轉換),來教育自己所生的兒子,將來也是要娶別家的女兒進家門來當媳婦,屆時就會體會到角色應否轉換之問題,如思慮不周,只會演為人女兒之角色,不會演母親的角色,就會將公、婆視為外人,不能認為是一家人而相處不來;男生未娶妻前都很聽父母親的話,娶妻後就改聽太太的話,男方挾在太太與媽媽之間,變成夾心餅乾,女方忤逆公婆,但心裡又想著將來公婆之財產要怎麼分法才公平?都認為自己的觀念、看法才對,父母、公婆不對;為人婆婆的人也忘記自己年輕當人媳婦時所演的角色,是如何在對待自己的婆婆,而招來上行下效因果循環影響所產生之結果,不然怎麼會娶到此種媳婦來與其作對、唱反調呢?也忘記檢討修正自己以前年輕為人媳婦時與自己婆婆作對所犯之錯誤,未將現在自己的媳婦當成自己女兒看待,卻只會認為媳婦是外人,無法將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來看待。那到底是壞媳婦或惡婆婆呢?永遠爭吵不完,成了難以化解之婆媳問題,經過約二十年之光景,等到為人媳婦自己所生的小孩長大了,不長進,整天呆在家裡,不工作,搞外遇、貼小白臉、給父母養、吸毒,有工作則在外面闖禍,學到父母親年輕時一樣亂搞一起之壞習慣,爛攤子留給父母收拾、或得了奇奇怪怪的病,醫也醫不好、洗腎、睡不著覺、把離婚當成遊戲,夫妻一吵架,製造單親家庭,最傷心的人是其父母親,不但讓小孩失去父母之愛心,自小身心不平衡,長大就會不滿社會現實,而有憂鬱、躁鬱症,會做出自殺或危害社會之行為、年輕婆婆也不知道因果報應已到來,但這些中年父母還是不相信這些問題是由因果關係所惹來,由真君(佛家稱為業力、心念)在主宰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一切問題就是無法解決,有關苦的部份,佛家有言:不孝二親(父母)、今生只享福而不修福,來世出身奴、婢(低層),沒社會地位,生活就會很苦;同理,出身富貴人家,僱了很多奴、婢(古用語,男人之僕人為奴;女人之僕人為婢),不懂得貧賤人家之苦,自己一有不如意,就找奴、婢來出氣。掌握權力時,處事不公,完全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之,以權勢壓制人,對於自己的部屬、僱用之奴婢(傭人、侍者),不能以同理心對待,於將來失去權力,沒勢力時,下輩子自己是否會轉世輪為奴婢?如果依因果不滅及形影相隨之定律、法則觀之,下輩子是會轉世為奴婢的,但是否如此?也沒人知道。至於是否如此?要試試看才知道,但一試下去,下輩子如出身貧窮人家當人奴婢而受苦,感覺到是否上輩子沒有修持時,就來不及了(可參考之),誰也救不了誰,而整天哀聲嘆氣,也不會清醒(覺悟),還是認為自己的觀念、看法才對,別人不對,真是佩服這些中年父母。為人父母的人(現代年輕輩初為人父母,以及婆婆年輕剛嫁入夫家當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其公婆,均包括在內)本身如果不正,所生的下一代會正嗎?這些問題是受自然法則(佛家稱為因果關係或業力、道家稱為形影關係)在牽引,逃也逃不掉,所以須覺悟才能成佛,題目:以人在吃米粉,你在喊燒之俚語,來形容與比喻是最為恰當的,世人可参考之!
        人在吃米粉,你在喊燒之俚語,也有一說:人在吃麵,你在喊燒。燒為漢文發音,國語文之意思為:熱、燙之義。俚語中有三人,一人在吃熱米粉、熱湯麵,一人在旁看得流口水,沒得吃,一為過客,看了在喊燒的人而搖頭苦笑。此成語同時具有羨慕與嫉妒的雙重意思。一為:羨慕別人有熱米粉、熱湯麵可吃;二為:嫉妒別人有錢可買熱米粉、熱湯麵來吃,自己卻苦哈哈,沒錢買來吃。所以以揶揄嘲笑的口吻喊著要當事人要慢慢吃,才不會燙到嘴;如用之於世事,則又有兩種比喻。1.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就少說話。2.多管閒事,可能會惹上麻煩。故有多層意思,一箭數鵰。此俚語也是應證莊子是非之辯,一方認為是在嫉妒,一方認為是在羨慕,那到底何者為是?應該是兩者之看法都對。已而不知其然,與日用而不知,是同一意思,即每天都做同一件事,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逍遙、自在,這稱之為道,也就是自然(即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我們每天肚子餓了要吃飯、口渴了要喝水、晚上要睡覺、起床要刷牙洗臉,吃熱湯食時會自動以口將熱氣吹散才吃,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不必別人教,就會很自然的去做,這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因不知道道理才要悟道,而請教的高人是修天道自然的人,他只會講道理給你聽,使你能夠領悟,如請教的是靠師傅傳承而自認是修人道或修錢道的高人,反而會抓住此機會導引至與其同修,要如何修、如何行善,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去、如何改運才會賺大錢?沒有讀書的反而在誤導有讀書的,不會講道理只會講要怎麼作,還自認自己是修道高人,有可能受誤導、受騙、失財、失身而不知,還替對方辯解,人被賣了還替對方在數鈔票,越修越糟。要知道道是靠行之而成,修道只是在修道理,也就是要知道大道必須自己親自落實、體悟在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中去領悟,才能得到其道理、方法,而沒有任何障礙(見天道篇第1節:天道運、帝道運、聖道運而無所積。運:運化也。積:滯也、不通也。無所積,即不積也,白話為:不會障礙不通。凡事、工作、修道都會很順遂,不會有阻礙、身體機能順暢,血氣不會阻礙不通,就不會生病。老子第81章終篇:聖人不積…天之道-天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人道,為而不爭),這才是道行之而成。不是靠聽人談經、論道,就輕易可得(齊物論第7節所言之:道行之而成。如以文言文解釋白話文的方式解釋成:路是人走出來的。也對!但如此解釋法就走鐘了,因為道家學說不能完全以儒家學說的解釋方式來解釋,必須要將其意境解釋出來之故也。與世人都知道要孝順老父母、公婆,大家都會說,這涉及學理、理論面,但當父母行動不便須要兒、女媳婦來照顧時,就涉及到力行之實務面,要自己親自去做(這就是天道-即老子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如同無條件付出去孝順父母與有企圖、有目的為了父母之財產之孝順,是為老天用來區別真慈悲與假慈悲之妙法。所以真正孝子,不論多有錢,家中請多少傭人?照顧父母的工作一定會自己來,不會交給傭人來照顧,等到父母回去報到後,自己的兒女才會親自照顧你(妳)的,因為兒女看在眼裡,這叫不言之教,上行下效也,如自己認為自己有錢,把照顧父母的工作交給傭人照顧,那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女也是一樣把你(妳)交給傭人照顧的,誰也不能怪誰,只能怪自己啊!此為形影相隨之原理之故(佛家稱為因果關係)也。在宥篇: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無為而尊,天道(指自然界及其運行之規律)也;有為而累,人道也(凡事加入人為因素而對自己有利之考量之世俗)。倫理、道德,受自然界運作規律之規範(即天運-由六極、五常、陰陽、五行之自然法則、天然法則在運作),五常代表人倫之常性-儒家之仁、義、禮、智、信,即父子有親、男女有別、夫婦有義、朋友有信、長幼有序之五倫也,五倫+五常,即所稱之:倫理也,是自然之理,當任之無為自然。所以天道、天運是天然、自然之總原則、總綱領也。百昌(萬物)所吃的蔬菜、水菓、五穀、雜糧…等食物,都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於人死亡的時候也都是土葬,埋在土裏(現代化是將土葬改為火化成灰),回歸自然,從有到無之自然法則,故任何人都違背不得,一違反即變成有為、非自然、反自然。違背此自然法則,即變成父子無親,父殺子,子殺父、不男不女,男人娶男人為妻,女人嫁女人為夫,無陰無陽而絕後、夫婦無義、朋友間不講求信用、長幼無序,整個社會亂成一團,人如果放棄了倫常,那麻煩就可大了,於人年老前,因受人道有為之牽累,總會有苦頭可吃的,也就是無為之力量使然-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也,等果報到來時,才來怨天尤人,那就太遲了。孝順是當人兒女之本分,當兒女的人於父母年老行動不便時,就要盡兒女之本分,兒女有無盡到本分?所謂家和萬事興也,本分盡不到,其他的事就不必多談了,這叫實務面。但說到要力行,要自己來照顧時,問題就來了,大家都會說自己很忙,都無法照顧,最後將老人送去療養院、看護中心,花錢請人照顧,自己在家裡照顧孫子、寵物是一樣的道理的(主僕顛倒了,寵物變成主人,主人變成僕人、奴婢,由主人當僕人來侍養寵物,讓寵物來享福;兒女應照顧父母的,變成阿公、阿嬤在照顧孫子,阿祖必須離開自己所能安居的窩、巢,改住養老院、安養中心由非親人來照顧;或每個月輪流到兒、女家中居住,要一再適應居住環境,非常痛苦,讓老人無法適應自己的居住環境,安心過著老年的生活,而會歎息自己活的不如一條狗,連一間小狗窩都沒有得住)。所以自己有沒有照顧老父母、公婆?如何照顧?小孩的學習力很強,不必人家教,看在眼裡,自動就學起來了,等到我門自己老了,小孩子也是會用同一方法來對待我們的,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的,後悔莫及了。世人須知道百善孝為先,兄弟姊妹間對於老父母、公婆年老,行動不便時,沒人願意照顧(老子第77章: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而其中只要有一人能看得開,知道要盡反哺之心,不計一切代價來照顧老人家,則將來未照顧老人家之其他兄弟姊妹之福報,通通會跑到照顧老人的這一家族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觀之政府所編的各項預算補助款,都是編在補助有影響力之財團、法人、基金會、媒體、廣播、娛樂業,且補助款年年增加,也無資格之限制,以利爭取選票,拿人民的納稅錢來慷他人之慨;而對於窮人、流浪漢之補助款就設定很多申請條件之限制,讓妳覺得有福利可以領,可是看得到,領不到,感覺申請補助是向政府要飯吃的一群人,豈不哀哉!這就是損有餘以補不足、損不足以俸有餘之道理。所以老莊之不言之教影響層面相當大,這也是冥冥中,自然法則在運作之結果。倫理道德是道之根,世人如日子太好過,不愁衣不愁穿,心性受世俗污染,事事向錢看,主政者又不教育倫理道德,當世人失去禮義廉恥(覺魂生病)時,喪失了羞恥心,即失去了聰明與智慧,則人性與狗、豬、牛並沒兩樣,因人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七魄(五孔竅、心臟肺、腸胃之血),而狗性沒有覺魂,只有生魂與靈魂,所以不知道什麼叫羞恥,於眾人面前玩得很高興時就做起性愛交配,也不會感覺到羞恥;豬性知跑不知死,豬被送去屠宰場時不知道是要被殺了,於晚上沒人看守時會偷偷跑掉,先跑再說;牛性知死不知跑,於被送去屠宰場時,知道死期已至,將要被殺了,是知道要被殺,但只知道哭、流淚,就是不會跑逃走,才不會被殺之道理是相同的(人性與畜生之本性不同)。當人到了喪失聰明、智慧,沒有羞恥心時,則天下無敵,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也不認為自己不對,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別人怎麼勸都不聽,心性與禽獸(豬、狗、牛)並無不同(孟子滕文公篇上: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儒家也持相同見解),即白話所言:外表長得人模人樣,一表人才,但內心卻跟妖魔鬼怪的心一樣。世人只要違反了自然法則,到後來都有苦頭可吃的,偏偏世人就不信這一套,只相信思想、觀念要隨著時代而改變,不能守舊,社會才有進步之動力,殊不知倫理道德是受自然法則在規範,變更不得的,因世人不相信此道理,才有婆媳問題、父殺子、子殺父、男人娶男人為妻、女人嫁女人為夫,不男不女、無陰無陽,形影相隨(因果循環)之問題,天下才亂成一團之問題。修道只會說空話,不會做,光說不練,用來欺騙社會,就修不成道的,有修等於沒有修,修給人看是沒有用的,其修道是修假的,並不是修真的;要順著自然,修給老天看,才是修真的。莊子知道世人是在玩什麼把戲?故於養生主篇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來點醒世人,不要有心而以為善之名義來修道,只要不做壞事,不造作(佛家稱:造業)就是行善,不要刻意為善(真正修行者不造惡業,連善業也不造,為善也不求善報),如此很容易變成偽善,可能以修道之名變成求名的工具,掛羊頭而在賣狗肉,混水摸魚,欺騙社會。不論世人之事業如何輝煌騰達,富可敵國、官當的多大,當上宰相、皇帝?就是不能忘本(根),必須守住老天所規定之倫理道德、次序先後,行孝順父母、公婆,盡為人子女、媳婦之天職(本、根),以鳥養養鳥(安其心)之方式反哺,使父母能住的心安,不會煩惱、害怕,有此種孝心就能感動天地(地指大地,是比喻心地),而且孝道是眾生幸福圓滿之根源,盡孝道才是真正修道、學佛人,其所能得到之利益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比賺大錢得到之利益更大的(即佛家所言之:豎窮三際-三代,代表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三際、十方即是時間、空間,是我們生命之整體,這個概念就是孝的概念。老字加子字,和起來才成孝字,老的有上一代;子也有下一代。上一代有更上一代,下一代有更下一代。表示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人之心性從豎面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空間之限制,不生不滅,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縱照三代)。法身自性、慧命從橫面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不遍,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曰:橫遍(橫照)十方。即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之意(中國之文言文與印度文用法不同,但經義相通)。未修道者可能不知道盡孝道能獲得此種利益,讀者可参考之)。故儒家教人要孝順、佛家教人要有菩提心,行菩薩道、道家教人孝順、積德、反哺父母養育之恩、不能迷惑。不論要怎麼修道、學佛,應先建立孝親、尊師,而尊師是建立在孝道(心地寶藏-地藏)之上,不盡孝道,那要如何尊師呢?無法孝親、尊師,其它的,什麼都不必談,再怎麼修都是假的,都是假相,在欺騙社會而已;與夫妻間除一方死亡,不得不再結婚外,如動輒以個性不合、婆媳問題,不設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夫妻無法修成正果,如輕易就離婚,視結婚如兒戲,以此方式來解除自己之困難,但小孩失去父、母一方之之愛,沒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孩子心靈會受重創,身心不平衡,將來就會帶來之社會問題(例如隨機殺人、放火、吸毒自暴自棄,以求解脫…等等錯誤行為),但是離異之父母親不了解孩子內心之苦痛,真正之社會問題就發生在於此,此輕易離婚之問題就涉及倫理道德之問題,所以連一個最基本的家都治理不好,其它也是一樣不必說了,都是假的,土話稱為:無三小路用了,有路用也是在欺騙社會而已,心性不修,不論再結幾次婚都是一樣,德性要能改變才有用的。所以修正道、正法與邪道、邪法,是以倫理道德、孝親尊師為區分之標準,如同一把菜刀,其使用方法正確,用之於善,則這把菜刀是為很好的切割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正確,用之於惡,拿去殺人,那就壞了。網路及媒體如果使用方法正確,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便利;如果方法錯誤或動用歪腦筋,把他拿來當色情或打殺之營利行為或當成攻擊他人、詐騙為惡之工具,就壞掉了,就看世人如何去使用他。所以現在為人父母者就要當表率給自己子女學習,不能走歪而影響到下一代(此為不言之教-白話為上行下效)。兄弟間如為了繼承而有私心,暗中在爭家產或打官司,父母如果自己有錯,就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行為,不能知道是錯了,但自以為人不知,看在財產之情份上,打死不讓也不改,繼續讓子女學習,子女將來雖然是繼承了父母之財產,但也要繼承父母以不正當方法取得兄弟間應有財產之因果,財產與因果都要一并概括繼承,是無法選擇不利益的部份拋棄不繼承,有利益之部份就要繼承的,此道理不能不知道,雖然爭家產只是影響到自己的下一代,而且沒完沒了,其所受影響的,則只限於影響到自己子孫;如取得不義之財(歪哥七斜方法強硬取得)之方式被別人學去了,連別家的小孩也教壞了,那罪孽就深重了,道理就是那麼簡單。由外國傳入的教義與本國之教義,一為使用正統中文、一為外來文,經翻譯成為中文來傳承其教義,都離不開孝順(道家則以鳥養養鳥之方式,以小鳥養小鳥的方式,順著老人家之生活方式、習慣來反哺父母養育之恩,使父母能活的心安、住的心安;而不是以己養養鳥的方式,依自己養小鳥的方式將老人送去養老院,請特別醫師、護士、瑪莉亞來照顧反哺,老人家心裡會認為這些照顧他的人是外人,並非親人,就會活的心不安、住的不安,以此方式來區分讓老人家心安與不安之標準)兩個字(見人間世篇第8節: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如果失去了根,將修道、學佛視為賺錢之營利事業、取得社會地位、獲取聲名之途徑,來欺騙社會,就如同鮮花插在花瓶,很好看,但就是沒有根,是死的,僅供觀賞而已,不會久活,如以欺騙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重視倫常,連累到下一代也跟著一起行騙,從小就經由電視、網路學壞了,那罪惡就可大了。所以居上位者、富豪之家,必須做榜樣給下一代學習,身教重於言教(小孩出生後,父母親有的是為生計,有的是為事業、官位,無法自己親自帶小孩,將小孩交給媬母來帶,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比不上與媬母相處的時間,小孩長大後,其行為很容易偏向於媬母之行為模式,較少會偏向父母之行為模式,因其所看、所學大都學自媬母之故也,小孩不必教,學習能力很強,自動就學會媬母的行為,此為不言之教之道理。如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自己做個好榜樣、好模範給子女、晚輩學習,就是不言之教。例如社會上有很多騙子,很多人都有接過詐騙電話,有的受騙,有的沒受騙,人人都很討厭騙子,居上位者自己就不能騙百姓、選民或下屬,居上位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長官,心不正、行不正,而卻要抓詐欺犯,那就很諷刺,因詐欺犯行騙也是學居上位有權勢之長官其行為模式而來的,有樣學樣啊!連小孩子電視連續劇、媒體新聞看久了,都懂得要先學會騙人,以後長大才能當總統,那機器就整組壞掉,是很諷刺又可悲的!又如坐車子,碰到老弱婦孺會不會讓座?就可得推知該家庭之家教如何?也不用爭論,乘車只要見到老弱婦孺,不論自己坐在博愛座或有對號入座之座位,二話不說,就應即時讓座,雖然讓座了,換成自己變成站位,但自己心裡會感覺的很快樂,因為作了讓位之表率給別人看了,被讓位而有位子可坐的老人會認為讓座者很有家教,知道會讓位,內心也會很感謝讓座者,如此雙方都很快樂,何樂而不為?必境每個人將來都會老,都希望別人能讓座,不若有些年輕人、中年人,見到老人、孕婦、小孩,站在其面前,就是裝睡,看不見,旁人勸他讓座,還跟人吵架,沒想到自己將來會不會老?需不需要別人讓座?如此之年輕父母親或年輕人,自己本身年輕時,其父母親已太溺愛(寵愛),小孩子做錯事,捨不得糾正其錯誤行為而放任小孩自由,不敢管教,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欠管教了,將來不知自己要如何教育、管教其下一代?等到小孩長大發現其行為偏差時,想要糾正他也已來不及了,如到處闖禍,那麻煩就大了,被批評是涉及品種、基因之問題,那話就更難聽)。不能只為了名利、權勢,能騙就騙、能鬥爭就鬥到對方垮下為止,不考慮到下一代,以欺世盜名、裝模作樣,教壞囝仔大小之手法,是逃不了老天之法眼、天眼的;為惡的人(殘忍亦包括在內:為不育之原因),總是會得到報應的(刑:古代用語為刑具,現代用語為報應)。況且道是無所不在,由莊子答復東郭子說: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既使再卑下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天下篇莊子說: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術究竟在什麼地方?莊子說:無所不在。神明究竟由什麼地方降臨?智慧從什麼地方而來?神明即玄道也,於事()感而後降出。聖人要出生有其出生的理由,明王有其成功的原因,此二者均原於道。也因為如此,所以行刑場、太平間、殯儀館、火葬場、地獄、極樂世界,都有道()之存在,坊間之邪派職業修道人、神棍、江湖術士,都說自己所修的道是正統的道,不知神明是於事()感而後降出之道理,而誤導眾生,以為修其道,將來就可賺大錢,也可到極樂世界去,如眾生有賺取不義之財或黑心錢,良心不安,則以懺悔之心拿出一些供養金或捐獻一些錢給基金會,以贖罪惡,大師會抓住人性弱點,就可不必去托缽,安心坐在寺廟談經、論道,給信眾聽,不必工作,可過著高枕無憂之生活,成為職業修道人,眾生什麼好洞()的事都想要,拿錢出來時,錢由職業修道(行)人或神棍在收,神明卻要負保佑眾生的責任,可見神明也不好當喔!也會被人拿來當賺錢的工具?但神明不像統治者在騙選票一樣,給一點迷湯給選民喝,選民就上當受騙,自願將票投給他,等選上後,成為了政治人物,成了最大的詐騙集團,就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因享有特權了,就滿口仁義道德,以高明的騙術來欺騙百姓,自己還自認為是聖人,如胡搞瞎搞,強勢表決通過不是人民所想要的法律,又可隨其高興決定法律要不要溯及既往,等同毀憲亂政時,選民也拿他們沒辦法,諸侯之門一樣是仁義生焉,虎虎生風,滿口仁義道德,家裏每天高朋滿座;小的詐騙集團,學習政治人物之騙術,不論是在國內或輸出至國外詐騙,被抓到時,因沒有特權之保護傘可保護,一定會被關,成為大詐騙集團的替死鬼,大詐騙集團沒事,小詐騙集團有事,要被關,此為聖人生,則大盜起。聖人不死,則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理論。盜跖篇、胠篋篇之故事就是在講一些醜化世人,例如做小偷而在喊捉小偷,小偷轉移了焦點,自己乘機逃溜;不孝子或年輕時拋家棄子,在外面搞小三,貼小白臉之徒,為掩護自己不讓人視破其荒唐行為,還是會教人要孝順父母;詐騙集團不認為自己之行為是詐騙,還會以盜亦有道之歪理來自圓其說;大人爭家產都爭得理直氣壯,不認為自己有錯…等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妄心、幻想、虛偽,是假相,不是真的,世人卻將這些幻想、虛偽、假相認為是真實的,而且窮追不捨,而這些行為無形中就被小孩學起來了,就會變成遺傳,不但疾病會遺傳,就連爭家產也會遺傳,這就是迷惑。其原理與作夢之原理相同,夢境很美,以為是真的,於醒來時才知道原來是在作夢,所見到之夢境原來是由世人的妄想心變現出來的相,是假的,不會久留,不是真的。齊物論才會道出:人生如夢、莊周夢為胡蝶之故事-夢境中雖然像胡蝶一樣快樂,但是假的,如能將妄想心去除,則不會作夢,胡蝶也不見了,又變回性體(空),到最後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一切還是空,所以世人沒什麼好爭的,不能以假來當真。人生也是一場戲,演戲之劇情也是假的,正在上演時,會把他認為戲是真的,等戲演完了,回歸正常了,才知道戲是假的。所以身外物帶不走,是假的,一切都是空的;德行、善惡隨著走,才是真的。人生在世有好好的修,將來就會得善果,如滿腦筋都在想鈔票、名、利,欲望太強,生前愛炒股票、炒地皮、炒房價、利用職權變更都市計畫,強制徵收私有地,搞錢來滿足政客欲望,做為選舉經費,讓農民自殺也要徵收,這些金錢、權力欲望太強之商人、政客,生前很風光,死後麻煩才會開始到來,整天望著鈔票興嘆,閻王爺會將一間房子幻化為幾百間房子讓你住,出外遊玩,住在飯店內,也會將一間飯店幻化為幾百間飯店,也有幾百台遊覽車讓你搭,但不論你用多少腦筋想要回原來住飯店之房間,就是回不去;知道飯店附近的那間餐館有高級料理可吃,想搭車去吃,但不論遊覽車怎麼坐,就是找不到這間餐館,也吃不到好料理;且每量遊覽車之行駛路線不同,想回去原來所住的飯店拿東西,就是無法達成;也一樣讓你以電腦、手機炒股票,但不論怎麼炒都是輸,相當苦惱。欲望太強,死後也一樣繼續追逐名、利,但就是看得到、吃不到、達不到、追逐不到,也都是空。這就是涉及有、無覺悟(能否成佛)之問題,這些假聖人利用國家之資源享盡一切欲望,如還不知止,就等同吃了甜美之糖衣毒藥(名利病毒)進入體內,但神明不像政治騙子一樣,是沒有那麼容易受騙上當的,所吃進人的靈魂內之名利病毒,毒性就會於年老時慢慢發作,一些奇奇怪怪之不治之症(癌)就會顯現出來,尤其於庚子年就要特別小心名利病毒(比SAS病毒更毒之病毒)是否會發作之問題,要知道人的智慧、健康、長壽、沒病痛是修道得來的,會生病是違反自然、倫理道德、先後秩序(把孝順父母與孝順兒孫之秩序給顛倒了),煩惱、憂慮太多,因而不快樂,老天所發出之警訊,先讓人的靈魂(心性)生病,並不是肉體在生病,心能放下,修道、學佛,去除迷惑,返樸歸真(如來),早日覺悟,把源頭的靈魂(欲望、妄想心、體內毒素)用水將內心先洗乾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心才能清淨(靜),心清靜就能生智慧(心污染就無法生智慧),心裡的污染源醫好了,肉體的癌細胞就跟著消滅,不病了,就讓人脫胎換骨。源頭(欲望、妄想心)不醫,只靠藥物抑制末端肉體之病痛,等到藥性過了,病又來了,世俗之人是不知道此道理的(見天道篇第10節:形、色、名、聲,世豈識之哉!佛家之如來、阿彌陀佛亦如是言。地藏經-代表孝親、尊師之經典。地:大地也。即大地寶藏-地道也。藏:寶藏也。人不能離開大地,一切吃、穿、用、財、貨都是由大地所供應,人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將大地比來喻心地。故地藏即是心地寶藏;地:代表見地。藏:代表智慧。亦即至人藏道之心竅也,所以學佛人第一要務就是要先修地藏經-地道也,再擴張至慈悲、智慧、實踐-天道也,此為天道、地道、人道之分野,道理及區別就在於此)。莊子於故事中已說的很清楚了,只是世人不解其意而已;極樂世界有那麼容易去嗎?說不定世人於凡間好事幹得太多、黑心錢賺了太多或騙術用過了頭,於往生時,靈魂還沒到極樂世界去,先被閻王爺收押也說不定(如同凡間檢察官聲請法院羈押被告,法院裁准收押禁見),必竟人往生後,魂歸何處?只有往生者本人自己才知道,也只有他本人才看得到自己住在什麼地方,並沒有人陪同他一起回去報到,也只有往生者本人才知道自己的靈魂歸於何處,但人已死了,已不會說話了,如果能說話,也因陰陽二隔,磁場的不同,其子孫也聽不到,此為「知者不言」理論。奇怪的是職業修道人、神棍、江湖術士,也沒有陪同往生者一同去報到,但就是特別知道往生者由某神明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在話虎藍(即鬼扯)給往生的親人聽,此為「言者不知」理論。但不論往生者的靈魂是住在地獄或極樂世界,二個地方都有同樣的神明存在,因沒有往生者住在極樂世界生活的照片可資佐證,所以也沒人知道往生者的靈魂到底是在地獄或極樂世界,世人因有妄心,只怕往生者受苦,只要聽說往生者已到極樂世界去,心理就放心了,極樂世界有那麼容易去嗎?但只要世人喜歡,也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只要世間人高興就好。
        每個人都有求生及躲避災害發生的本性與本能,只要能管理好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不必特別刻意去關心他人(),如同不必擔心蛇沒有腳不能走路,沒東西可以吃,事實上蛇雖沒有腳,但跑的比人還快,而且還會咬人。鳥會高飛躲避鳥網之害, 鼷鼠會於小山丘挖洞躲避被人放火熏他之禍患,以人之智能難到不知道(另一解為:比不上)鳥與鼷鼠為求生存,而必須逃避、躲開禍患的方式之道理嗎?以此比喻世間本來就有災難會發生,只是眾生知不知道去避禍而已,禍患為身外物之名、利所引發的。人往生後到底有無到極樂世界(天堂)去?觀之逍遙遊: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視祖先有無庇蔭子孫之能力而定。子孫成不成才,即可得知有無到極樂世界去。莊子只教眾生要積陰德的中心思想、只講天地自然、天人合一之天道,並未教眾生如何修,將來才能到極樂世界去,人道才有教,所以天道與人道,二者相去甚遠矣。
        老天創造發明並規定天地、父母、陰陽之自然律,男女結婚才符合自然,一男與多女或一女與多男結婚就不正常,漢文讀為:嬲、騷,而且會遺傳。男與男、女與女結婚則反自然。父母不養,先存私心只顧修行、當志工來求名,準備將來能到極樂世界去,也違反自然。老天更發明陰、陽兩隔之天律,陽間人使用鈔票,陰間魂使用銀紙,只要將自己的老父母、公婆照顧好,不必刻意往外修行,就符合自然,此反哺心就是修道,為老天所規定的自然律,人老了就會去老還童,不會大、小便、不會吃飯、不會走路,回復到自己當嬰兒剛出生時的狀態,須要由父母照顧才會長大,角色互換,此時就要由子女來養他,也就是老子第10章所說的:能嬰兒乎?庚桑楚篇所說的:能兒子乎?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人年老時就會像小孩剛出生到要學走路這階段當嬰兒時期之情景一樣,不能走路、不會自己吃飯、大小便無法自理,只會像嬰兒一樣都躺在床上睡覺,什麼都不會,要父母來替他把屎、把尿,此時為人子女、媳婦的角色就要轉換回來演父母親、公婆的角色去照顧老小孩(失智、失能、臥病在床、行動不便之父母、公婆),為人子女的必須於父母年老前,早做心裏準備,將來勢必須要扶著老父母學走路,真正走不動時,就要抱他坐輪椅,推他到公園去聊天或帶出去郊外玩,與嬰兒坐嬰兒車,由父母親來推車一樣,才能享受天倫之樂,不能拋棄老父母、公婆,將老人送去養老院,自己卻在家裏孝順孫子,或跑去修行或當志工,裝模作樣,修給人看(以己養養鳥,非以鳥養養鳥),既可欺騙社會,又可讓自己清靜,與真正修道是在修內心之寂靜不同,殊不知修道的根本是建立在孝道之上,如對父母、公婆不孝,而跑去修行,內心則像妖魔鬼怪的心,則怎麼修道、學佛、唸經、拜佛都是在裝模作樣,都沒有用的,年輕時不侍奉父母、公婆,或侮逆,讓其含恨而終,則等到自己年老時,娶進門的媳婦也一樣會與婆婆論戰,神的很,無所逃於天地間,如果年輕時當人媳婦,整天婆媳論戰,等到自己年老時,娶進門的媳婦會孝順婆婆,那才真的有鬼(見2014年2月28日之:婆媳相處一文),因有違自然法則(天運原理),如婆婆含恨而終,將來轉世來當自己的孫子、孫女,角色轉換,是來討債的,於成長過程中,問題不斷,很讓父母、阿公、阿嬤頭疼,看看這些阿公、阿嬤要如何對待自己的孫子、孫女(阿公、阿嬤原來的父母、公婆);如年輕時有侍奉父母、公婆,讓老人家能壽終正寢,歡喜走完人生旅途,將來有轉世來當自己的孫子、孫女時,則是懷感恩的心來還親情的,則孫子、孫女會很上進,很孝順,母親於懷孕時也不會害喜(病子),這招才是妙招,玄得很,讓阿公、阿嬤有氣可受、有福可享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孫子命運之好壞是由阿公、阿嬤的德行決定的(祖先庇蔭,台灣話稱為遮蔭子孫),不必去求神、卜卦,世人必須懂得此道理。將老人送去養老院,出錢請人照顧,物質生活雖然是沒有問題,但沒有兒女、孫子陪伴在身旁,其身心之難受可想而知,天倫、人倫之樂則別奢想。精神生活完全沒有,等同坐吃等死,很可憐(此即以己養養鳥,非以鳥養養鳥也)!老人家出現生病不想看醫師、不想吃藥時,就表示已絕望,很灰心,看破人生了,一心只想死,而不敢說出口,怕兒女、媳婦煩惱而已,此種情境晚輩可能無法體會,但老人也莫可奈何。所以父母行動能自如,還可到處走動,就不會發生孝不孝順的問題,須等到父母行動不便,須要人照顧時,為人子女有無盡反哺照顧之責任?才會有孝不孝順之問題,我們自己的子女、孫子都看在眼裏,要如何照顧老父母之方式也都被小孩學起來了(即不言之教-身教重於言教,自己做一點好榜樣給子女看,子女一看到父母親之行為,就自動學起來了,不必去教育他、她),以後他們也會以相同方式來照顧我們的,此為人家養我長大成人,養育之恩,是為人子女無法逃避之責任,如等到父母不在人間才來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就太晚了,等以後輪到我們自己也老的時候,感受到須要子女照顧時,那後悔也就太遲了,此為不言之教理論,修道就是修這些道理的,修其他的都是假的,此最重要的道理如沒修到,修到壞的假道學,修成了邪魔,那麻煩可大了。父母不論年紀多大,心裏總是掛念著兒女日子好不好過?有沒有吃飽?母子連心,這是人性、天性使然,子女知道反哺,會照顧年邁老父母親的,為數不少;因工作煩忙又要出國旅遊,而將老父母送去養老院、安養中心請人照顧的,也大有人在。子女可忘掉父母,但父母雖然被送去安養中心等死,仍然忘不了子女。事實上想念子女只是自己這一代有用,對後世、來世之想念是起不了作用的。要想想念子孫能起得了作用,在於有無修成道、成佛而定,有積德能修成道、成佛,將來死後能受到老天關愛之眼神之保護,才真正可庇蔭子孫(莊子於逍遙遊篇稱為北冥-修道積陰德,可經冥海,海運-大道之力量到南冥天池-天然之修道場,此修道場於不同宗教之稱呼有:天堂、極樂世界、天國、天園之不同。當神仙,就可了生死,佛家稱:到彼岸,免於六道輪迴;老子第80章稱:老死不相往來。老死:指壽終正寢之自然死亡,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或非自然死亡。往:死也。來:生也。故老死不相往來之正解為:人死亡後,來世-下輩子,可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之意,不可做成其他之解讀或歪解為:不能合群,不與人打交道,那就走鐘了),未修成道、成佛,自己已自身難保了,那有能力庇蔭子孫?差別只在於有無庇蔭能力而已。君不知有無聽過、見過積德之家100多歲之人瑞,於其外孫帶著80多歲之女兒回娘家煮飯給母親吃,於吃飯時,人瑞不敢先吃,坐著替女兒夾菜,還叮嚀女兒說:湯很燙,要喝小口一點,才不會被燙到,二眼看著女兒吃飯,等女兒快吃飽時,自己才慢慢吃,這就是父母之天性,吃飯時,手無太多的氣力,吃太慢,由女兒來替她餵飯,吃飽飯後,由女兒扶著走路到客廳看電視,這就是積德之家才能享受到的天倫、人倫之樂,作者就親眼看過此情景,不會有假。兒女有盡孝道,將來回去報到時,就享有優先分發到極樂世界去的權利。現在是5、60歲為人子女之人,如忘記父母養育之恩,小時候自己是由誰養大的,而認為這樣照顧8、90歲的老父母太麻煩了,不盡此責任,將他們送去養老院、看護中心,自己在家來養寵物、孝順兒孫比較好,也沒關係。但等到自己也老了,不要哭飫(餓)就好,這叫不言之教,你怎麼照顧老父母、公婆,兒孫看在眼裏,也學會了,也叫上行下效或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為人子女、媳婦的人,現在如果有在進行婆媳論戰或兄弟爭奪家產而打官司,就須痛改前非而休止,不然就要先有心裏準備,歡喜的迎接自己年老時,這些場景的到來,壞榜樣,兒女、媳婦通通不必別人教,天天耳濡目染,就自動學會婆媳論戰及爭奪家產之本領,到自己變成老人時之晚景也是與以前年輕時自己所幹的好事是相同的,如受到癌先生或類似SAS傳染病毒光臨時才來後悔已來不及了,既使老淚縱橫也沒有用的,也不用懷疑,是百分之百應驗的,比飛彈打飛機還準,此因果關係也無解,會變成遺傳的,此為好種與歹種之區分,學理稱為形影相隨(因果理論),也就是醫學所言之基因、遺傳,白話所稱之品種。眾生有妄心,一生追逐名利,如忘記扶養老父母時 ,一轉眼間就換成自己也老了的時候,兒孫也一樣會把我們送去養老院、看護中心等死 ,而且會遺傳的,到時就不要後悔就好了,自己不盡孝,子孫會盡孝嗎?此也稱為品種或基因,也可稱為因果關係,到最後都死生同狀,光著身子來出生,死後一律躺的直直的送進火葬場之火化爐化成灰,回歸自然,骨灰存放納骨塔、當肥料、餵鯊魚,留家產給子孫打官司(修道本來是無所得,如要說眼睛能看得到之所得,應該是得到一甕骨灰而已,其它都要歸零還給老天),有12生肖可輪流將來轉世再來當人繼續爭產,繼續演不同的角色,演到高興不想演為止,今人之價值觀念與古人不同,天地已反覆,兒女嫌服侍老父母不方便,既要工作也要出國遊玩,沒時間照顧,而將老父母往安養院送,自己在家養寵物或孝順自己孫子,不孝順行動不便的老父母之人,忘了自己剛出生當嬰兒時,父母要不要工作?誰將嬰兒養大至成人?父母有沒有將小孩送到孤兒院請人代養?還是一出生時自己就會走路去吃別人的奶?自己就會讀書、賺錢?不必依賴父母。因為我們出生當嬰兒,至三、五歲時,尚無記憶力,於當嬰兒之情景,長大時回憶不起來,最多也只能回憶至坐娃娃椅或讀幼稚園小班時之童景,沒辦法回想到一出生至學走路這階段是誰替我們把屎、把尿?誰餵我們吃飯?誰教我們走路…等等,長大成人有記憶時,對父母有沒偏心?比較疼愛誰?以自己主觀之見解,卻看得很清楚,只看到後半段,沒看到當嬰兒學走路前這階段父母有無偏心?誰把我們養大之前半段,就會以父母不疼我,比較疼誰?誰財產分的比較多?我分的比較少為藉口,做為不孝順父母的理由。與我就是沒有錢才向你借,你有錢才能借人,有錢人不能同情沒錢人 ,還一直在向我討債,很過分ㄟ。不孝怨父母,欠債怨債主,乾脆連父母、債主也把殺掉,違逆天理的事也會發生,但不認為自己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是同一歪理的。如果忘記時,看看現在我們如何在養子女、養孫子,也知道我們小時候是如何長大的啊!世代相傳,一代養育一代、反哺一代,這是老天所規定的天律,任何人都違反不得,如果以時代不同為借口,年輕人要養家糊口,不能再以老觀念養父母,那就等到將來自己回去報到時再說給閻王爺聽,看他接不接受?如果嫌養老父母不方便,也可要求老天修改天律,改為兒女只要繼承財產,不必反哺父母,看老天同不同意?因為是老天在當家,不是眾生在當家之故也。不論世人相信或不相信都沒關係,如有去養老院探視親友之老長輩時,可試圖探其口風,問問他年輕時有無服侍自己的老父母?答案就出來了,不用爭辯(詳2015、2、17以鳥養養鳥一文)。現在的老人安養還不至有什麼大問題,至少都還會有兄弟姊妹可相互依賴或推卸照顧的責任,年輕人不婚、不生小孩,而以養寵物來取代生小孩,這些年輕人將來年老時,不知是要由毛小孩來替他洗澡、餵飯?還是要由誰來照顧其老年生活才是問題所在,這些道理莊子於秋水篇都說了,修人道、錢道是修不到此道理的,所以不論是要知道道德經或南華經,一定要先知道北冥有魚是為何指(同什麼叫如來、阿彌陀佛)?不懂得北冥有魚之意境是在說什麼,而去修或解釋道德經,容易滿腦筋都還是在想錢(如同秋水篇所說: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知道了:人在吃米粉,你在喊燒之道理,就會有不同的思維。作者所寫之文章未收任何費用、不必供養金、也不必經過會員認證,文章存在雲端,任何人隨時都可上網點閱,因為是理天所交代下來的任務,擔心迫在眉睫的庚子年即將到來而下旨的,作者於接到旨令,不敢懈怠,所寫的都是於社會上或坊間教科書、一般學道、學佛所聽不到、學不到 ,沒有地方可問,也問不到,亦不知道要從何地方問起,是經驗之累積,真實存在,又是在主宰萬物之真理的至妙言論,要由我來完成。能讀到作者所寫之莊子極妙之言,人生無智亦無得-無知而無所不知;得無所得-無得而無所不得,這才是頂尖之修道者;智與得不必去求,求也求不到,得也得不到的;有開悟時,老天會自動送上門來。知此妙道,人生就不會虛度,其目的也在點醒未修道之世人能迷途知返,早日返其真性,別的不說,看看左右鄰居、親友,樓起、樓垮,插著三管(鼻管、胃管、尿管),有錢要請醫師及瑪利亞來幫忙花,不良於行,有口難言之晚年處境,留財產給子孫打官司,於國內打得不過癮,又打到國外去,下一代也學會了,照常會打遺產官司來,這些情境與本人所寫的不言之教之文章存於雲端是不會不見的,等到讀者至70歲以後,才把文章點出來再看一遍(但很可惜得,有不少人還未達到67歲就不想呼吸回去報到了),來應證莊子所講的最高智慧的言論是否為人生方向應走的正確道路,就知道人生晚景之答案是否如此?所以每個人於行動自如時,什麼大話於媒體上或公共場所都可以說,但其一言一行如有考慮到:1.我們的身體會永遠很健康不會生病?以及以後當我們年老行動不便時要怎麼辦?2.貧富差距那麼大,有多少人在享福?有多少窮困或得有殘疾無謀生能力而得不到救助躲在暗處哭泣之可憐人在受苦?3.於明處之公園、車站有多少流浪漢及精神病患有家歸不得或無家可歸而無法解決或有錢也不能解決之問題?為什麼會如此?都是有原因的…等種種問題時,如事先有考慮到或看到這些問題,以後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有不同之思維,言行就會有所節制,不敢胡作非為,這就是人生決戰於晚年之道理;如果人生晚景並非如莊子所說的那麼一回事,以及先幹先享受再說,不必考慮到年老行動不便所應面臨的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就把莊子所說的話當成笑話一則,就不必把他所說的話當成一回事,或僅供參考就好;奈何現今社會是以妄心取代了真心,不能看見宇宙人生之真實相,為名利而相爭,修貪瞋痴者眾,修正法者寡,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現今反常之極端氣候,根本之原因是出在眾生不能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如果能由為人父母的人本身做起,能學心地寶藏—地藏王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精神、智慧給自己兒女學習,做兒女的偶像,辦得到的人越多,災難就會自然化解,如果不早日去除迷惑,反樸歸真,每位眾生須將是非、正邪、善惡、利害、福禍,有迷惑顛倒的部分自己予以導正過來。每人能孝順父母、公婆、尊師重道、敬老尊賢,則災難能於自然法則運作中,自然化解掉或降低災難至最低度(原理出自天道篇第1節:天道運、帝道運、聖道運而不積。積:滯也。不積:不會滯礙不通。凡事只要順應自然,不要加入人為因素,就不會有阻礙、障礙不通,事事順暢如意;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有私心而亂搞,問題就來了)。莊子苦口婆心說了半天,關鍵在於「覺悟」兩個字,從為人女兒出嫁後,角色就必須要轉換成扮演母親的角色,把公公、婆婆當成自己父母看待;為人公婆的,年紀已大了,觀念、看法也要改變,要修正以前自己年輕時錯誤之行為,要真心的將自己的媳婦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看待,不能將媳婦當成外人 ,就不會有婆媳問題,也不會有違反倫常之問題,每個家庭自然就很圓滿,此細節問題,也是關鍵所在,如辦不到,而還想修道,則根本是在欺騙社會,不管怎麼修,也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與嘴在唸經,手在摸奶一樣,一點用也沒有。不然於庚子年一到,老天要撥亂返(反)正,麻煩可就大了(天道篇第2節有言在先-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道毀滅掉萬物不感覺到殘忍-傳染瘟疫病毒,恩澤萬世也不感覺到有仁心),也就不必後悔,後悔也來不及了,須留到下輩子才有機會後悔的,不是在開玩笑的。莊子(又名南華經)一書,開宗明義就說:北冥有魚。要世人修道積陰德,以造福子孫。於達生篇闡述形、名、聲、色(佛家稱:名、聞、利、養;儒家稱:名、利、權、勢)是為身外物,是為假相。將善與惡闡述的很清楚,此善與惡產生之果報,於晚年時會顯現出來,而每人之價值觀念不同,要選擇無形財產積陰德,造福子孫或選擇名利,留有形財產讓子孫享受?由世人自己決定,當年老時,顯現好果報或壞果報?都要由自己承擔,而且已由報應五代,緊縮至現世報,別人無法代勞的,所以未滿67歲就回去報到的,有一大堆的人。原理就是如此!讀者於此篇文章搞懂後,等作者下篇文章會寫到任公子釣魚的故事、養生之道、人生決戰於晚年之文章,讀者對該故事之真意也搞懂時,將來不成仙,也會成半仙,靈魂也可化為大鵬鳥,飛到極樂世界、天堂、天國去逍遙,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