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修無為(真如本性,沒有妄念)之天道(自然法則)與有為之人道(人為之處世之道),何者有益?

修無為(真如本性,沒有妄念)之天道(自然法則)與有為之人道(人為之處世之道),何者有益?
        在宥篇:「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老子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莊此幾則立言是在提醒世人凡事要順著自然,順者自然(即無為-即佛家所稱之:沒有妄念)就是修老子第77章:天道(自然法則-損有餘以補不足),在修給天看;刻意有心去修道,想要將來能去極樂世界,就是修人道(人為之為人、處世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已先存有私心,有心去修,是在修給人看,只是自我安慰;無為自然為真如本性,是真的;有為是假的。金剛經亦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的。作夢是人的妄想心變現出來的,是暫時性,不是真的,不會久存。同樣是修道,但無為法與有為法,一真一假,兩者差別很大的。
        莊子認為: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以老天的天道立場觀之,世間的事物、身外物有些是不值得以有為的心去追逐的,可是以世人之人道立場觀之,不以有為的心去追逐是追不到的,追不到也不行。這就與價值觀念判斷有關,什麼事可以做、可以去爭,什麼事不可以做、去爭?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可以賺?就涉及道德的層次,有修天道者就可迎刃而解。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知道自然的人,其所認知的道德就不純正,未能達到純一的境界。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沒有通達天道道理的人,什麼事都會有障礙而行不通,尚無法跳脫三界外,尚在五行中,所以必須去算命、卜卦、改名、改運、點光明燈。不明於道者,悲夫:不明白天道自然的人,是很可悲的!並且就天道與人道予以劃分,主者,天道(天:自然也。道:法則)也;臣者,人道(人為之處世法則)也:主宰萬物的是自然無為(無形)之道(天道-自然法則);被道所主宰的萬物是有為(有形)之道(人道-人為之處世法則)。所以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主宰萬物的無形之道與被無形的道所主宰有形之道,兩者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可不察也:世人是不可以不搞清楚的。依道德經第81章:利而不害與為而不爭之區分法,就可很清楚得知我們所修的道是屬於天道或人道,錢道、妖道(邪道)了。
        世間事並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觀念相同就對,觀念不相同就不對。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對有對的一大堆道理;不對有不對的一大堆道理。以每人以自己的角度、立場去看事情,批評別人不對,以自己的認知或許是對的;則批評別人不對,那自己難道就對了嗎(詳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所以才會有譽堯而非桀、藍綠、黑白之爭。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如果彼與此、是與非不要存在對立性,就已掌握到道的樞紐、關鍵了。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如有掌握到道的樞紐、關鍵,就能掌握到平衡點,就不會有爭論。就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篇之:「無為謀府…故能勝物而不傷。」人的城府不可太深,不要算計別人,於社會就能很平順,不會受到傷害。如修道人之城府很深,處處要算計別人,或是已知道道理了,就是做不到,並不是不知道道理,而以有為的心去修道,想將來可去極樂世界,則有修等於沒有修,這只不過是在修行給別人看而已,所認知的道德就不純正,未能達到純一的境界,老天不一定會接受的。如果以有利益相結合者之看法就對,沒有利益相結合者之看法就不對,那遇到窮禍患害就會相遺棄。遠不如自然血緣之血親,遇到窮禍患害會相挺而不遺棄來得有用。
        老子的:為無為,則無不治。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之理論,很管用,一切障礙碰到有修無為修至無極境界的人,都會一一被化解掉,只是世間人很少人知道這個道理。天下希及之有2解,1.解:天下很少人知道。2.解:天下很少人做得到。所以修無為之天道與有為之人道,何者有益?至明。現今的社會大多以利益為重,認為古聖先賢的觀念落伍LKK,趕不上社會潮流趨勢,天地已反覆了,所以任何事先作、先撈一筆再說,所以各種光怪陸離的事都會發生,只要能悟出老莊所說的故事之意境者,就不必擔心會被物所傷,快樂如神仙,否則這幾年會有苦頭可吃的!但不願見到如此,願天能佑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