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須能醒悟天屬與利合、螳螂捕蟬、見得而忘形、見利而忘真(義)、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的道理-正常人與不正常人間,互視對方為不正常人時,孰為正常人;當我們年老,行動不便時,是要靠兒女或朋友在來照顧?
山木篇:「孔子圍於陳蔡之間…問子桑雽曰:吾再逐於魯,窮於商周…。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斥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周遊於雕陵之樊,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
」。此二則故事是在提醒世人:血親關係一輩子也斷不了的,與有酒肉、利益相交之朋友、有在爭家產、善於算計他人、受社會大染缸污染太深的世人,要守其真,才不會有窮禍患害之發生,濁水(比喻雜亂之妄心)與清淵(比喻真心),二者屬性完全不同。故事也是在闡述親情與朋友之屬性不同,如將二者視為同一屬性,就大大的違背自然了。我們於出生時是誰養我們?誰為我們把屎、把尿?於長大上職場為了生活,於結交很多朋友,而這些相互提攜之朋友、同事,大都是相互利用,以利結合之朋友,長官有提名我就是公平,沒提名我就不公平,就要脫黨,有奶就是娘,相互追逐名、利,見利而忘義。等到我們自己年老,行動不便、躺在病床時,是要靠兒女或朋友來照顧,莊子提出血親與朋友不同屬性之問題來給世人參考,所以此故事不得不讀!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吾再逐於魯,窮於商周,問子桑雽說:我連續碰到數次禍患,親戚故舊逐漸疏遠,徒弟朋友日漸離散,為什麼會這樣子?子桑雽回答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假國遭晉國滅國時,假國的難民逃亡的故事嗎?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斥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林回棄擲價值千金的玉(寶)璧,背著嬰兒逃難。或許有人會說:為其布與?布:錢財、財貨(玉璧)也。天屬:天,天性也或自然也。屬,連接也。白話為血親、血緣為人之天性,一輩子斷不了,割捨不得。為的是錢財嗎?嬰兒遠不如玉璧有價值;為其累與:為的是怕累贅嗎?嬰兒比玉璧累贅的多,應該要拋棄嬰兒而帶走玉璧才對(即若為錢負之,則赤子之價值不如玉璧;若因璧重累贅而棄之,則斥子之累贅更重於璧);竟然棄擲價值千金的玉璧,背著嬰兒逃難,為的是什麼?林回說:彼以利合。彼:指玉璧。此:指天性(嬰兒)。我與玉璧那不過是利益之結合。此以天屬也,我與嬰兒這是天性血肉之相連。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利益之結合的,碰到窮禍患害時就會相離去;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以天性相連結的,碰到窮禍患害時就會相收容(現代語為:相挺。母雞保護小雞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相收之與相棄,兩者差得很遠的。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見利而忘義,那些無緣無故以酒肉、利益結合的朋友,也會無緣無故因無利益(甜頭)而離散(即在挖苦孔子與徒友相交,非屬天性的連結,所以易於離散)。父母養育子女為天性,自己再怎麼苦也要設法將小孩養大,小孩長大就須要盡反哺之恩,奈何世人於父母過世屍骨未寒,子女不聽從父母生前之遺願,違反人倫,開始爭家產、打官司,兒女都認為財產分配不公,為股權、經營權吵來吵去、甚或殺來殺去,經媒體報導,就會誤導了別家的小孩,以為每人以後都要爭家產,爭產成了最壞的示範,此爭產的行為與為惡有無不同?忘了父母在世時,每位子女有沒有盡相同的孝道?是為盡反哺之恩而孝順乎?是為了等待財產而孝順乎?財產分配也同樣不可能完全公平的,就如同五根手指就是不一樣長的道理相同,分多的與分少的都過著相同的日子,而天公疼憨人,分少不足的部分往往天公會給予補足(即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原理),讓其子孫有比較成才的機會(歹竹出好筍),這叫做玄。父母如有偏心,怎麼每位子女都會長大呢?誰養育長大的?錢是父母所賺來的,不是子女所賺來的,他高興分給誰就給誰、分多少就多少,不要沒分到就好,眼光要往前看,不宜僅看眼前利,父母會視子女的孝心程度及其他狀況而定其財產的分配額,能分多少就算多少,財產是父母留給子女當留念,代表其心意,並非是要分給子女花費,子女要錢就要自己去賺,以後分給自己兒子才對,如果父母生前沒財產,子女要分什麼?老父母要不要養?不就沒得吵了吧?如果一味爭家產而吵,甚至官司打到國外去宣染家醜,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會轉換成遺傳,代代都會為遺產相爭,很可怕的,只是世人不知形、影關係(佛家稱為因果關係)之原理而已。亡故的父母是知道子女在爭財產的,也氣得牙癢癢的,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人死了,已不能、也不會說話了(此為:知者不言理論,子孫認為分配不公,是不知父母的心意,此為:言者不知理論),亡者只能含淚看著子女在爭產,此故事的意境是要世人不要違背自然及人倫的原理,如有違背父母於生前所交代之遺願,扭曲成沒有聽到,而去爭財產或打官司,同一輩之兄弟姊妹及下一代子孫、伯叔、姑嫂之親情就會斷掉,由天屬之親情變成以利合的路人、朋友之意。
善於算計人的,就如同莊周遊於雕陵之栗園圍籬旁,見螳螂捕蟬異鵲(大黃雀)在後的故事。異鵲因翅膀大,不能遠飛,眼大而圓約一寸,不能遠視,因忘了自己形體大,一心只為了捕螳螂,於飛行的時候觸及到莊周的額頭,引起莊周的好奇,於棲息在栗園的樹枝上時,莊周忘了自己的身體、也忘了有圍籬不能進入栗園內,眼看這是什麼大鳥?見機不可失,就蹇裳躩步:捲起衣袖及褲管,手持彈弓,快步走過去,在樹下守候,準備隨時將大鳥射下來,此時,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莊周正好看見一隻蟬在濃密的樹蔭下乘涼而忘了自己的身子的安全;螳螂執翳而搏之:螳螂以樹葉遮蔽自己當掩護。翳:捕殺也。螳螂乘蟬看不見他,就準備捕殺蟬,見得(利益)而忘其形;此時,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異鵲以螳螂可食為利,也一樣見利而忘掉自己的形體是一隻大鳥;莊周準備射下大鳥時,突然頓悟,怵然曰:心生警惕說,噫:歎一口氣說!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萬物就是會相牽累,一個召惹一個。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有欲於物者,物亦有欲之也(台灣俚語為你肖想我的大腸頭,我正肖想你的輪步尾),蟬鵲都是世物,利害相召。捐彈而反走:不射了,把彈弓丟掉,人就回去了。此時,虞人逐而誶之:這時候,守栗園的園丁追來責罵莊周怎麼可以跑到別人的栗園內偷採栗子,莊子認為很衰又無奈,所以很不高興。此故事連環套,莊周套住異鵲、異鵲套住螳螂(草猴),草猴套住蟬,一個套一個,這只是故事,但故事內容是在提醒世人,只要第一個見利者能頓悟,不起心動念,就不會一個害一個,往後所有的結都可打開。此故事是在隱喻世人不要權謀去算計別人,或許於未得逞前,先被別人算計,此時自己就如同莊周被罵當小偷要偷採栗子一樣,自己反而百口莫辯。職場上有的部屬認為自己長官很惡劣,準備要算計其長官,讓其長官調走,但未料到,有人搶先一步向其長官檢舉其部屬很惡劣,長官也在注意其部屬了,只是不能動聲色而已,於其長官尚未被調走前,自己卻先一步被調走了,此時,縱然部屬恨得牙癢癢也沒有用,你會算計人,別人也可算計你,自己錯在先也,要怪誰?又有些公務員認為管理特種行業有油水,生意人如不上道,會遭受臨檢、查稅,生意人認為不是我不上道,應該有的禮數都做了,而是有些公務員既要吃也要抓,二類因而相召引,但檢察官在後頭等著抓受賄。再如戒嚴時期所制定的都市計畫法吃定老百姓而有爭議,並未列入通盤檢討範圍內之土地,於都委會審議時,主管機關可以臨時提案方式一並列入審議,先通過再補辦說明會,不管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照常發布實施之偷渡條款,迄今也因利益仍不願修正,既使失去政權也無所謂…等等,要自己去悟,才能知道故事的道理。此見得而忘其形、見利而忘其真之故事於任何事務均可適用,是讓世人醒悟:算計人與被人算計之滋味。
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濁水比喻世俗之凡人;清淵:比喻修清靜(淨)心之修道人。在社會大染缸污染太深的世人,以為追求名、利之為天經地義的事,所以事事向錢看,社會才能進步,是很正常的事,就如同經濟學所教的欲望,一個欲望滿足了,另外一個欲望就跟著來,所以欲望是無止境的,此為世俗;但修道人的心是清心寡欲的,老子主張:民至老死與欲望不相往來。在社會大染缸污染下,每天所看的社會現象都是如此的在相爭,在追逐利益,看久了以為要如此追逐才正常,有如看到水中之月亮,很美,但不是真的,是假的,但世人把它當成真的。反而於看道修道者之清淵(清淨心),是真月亮,反而感覺迷惑,則到底水是要追逐名利或修清靜(淨)心才對呢?所以俗人認為修道人看起來怪怪的,修道人認為俗人看起來怪怪的;就如同精神病患不知道自己生病,已無法判別是非了,當其於胡言亂語,被罵是神精病時,他也正經八百的回罵對方是神精病,那到底誰才是神精病?道理相同。現今在拼政治之政治人物及自認為名嘴之新聞人物,都認為自已的看法才對,而相互指摘對方不對,且罵得越麻辣,相挺之粉絲也越多,那到底誰才對呢?誰正常?孰不正常呢?道理是相同的,但老天所定的天律是自然,任何人都違逆不得,世人也拿老天沒辦法,如世人違反自然太離譜,他來個流行病、傳染病毒,世人就忙得人仰馬翻,要罵誰呢?老天聽得到嗎?會理會眾生嗎?因為是老天在當家,而不是眾生在當家,眾生不乖,違反自然律就是不行,老天只管自然律這一區塊,其餘的他不會管,但發明了12生肖讓眾生輪流轉世,讓眾生演不同的角色,給眾生能玩個過癮,玩到能頓悟不想玩為止,所以世人要守其真,才不會有禍患發生,能悟道,將來才不必轉世來當人(即佛家所言之:六道輪迴;道家稱:老死不相往來-此處之老死不相往來,其意境是在說:人年老自然死亡(指老死,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橫死、自殺…等等之死法),不必參加輪迴,可直接上西天或當神仙去,免得再來轉世當人而須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不能望文生義,直接解釋成:性格孤僻 ,不與人打交道。於文義上解釋也對,但走鐘了,並非老子所言之真義),直接去當神仙去,如不去悟道,心靜不下來,還是事事向錢看,為名利、貪瞋癡而爭,就無法免禍,庚子年一到,眾生就會有苦頭可吃了,到底當人來爭名利而苦?還是修道逍遙自在,當神仙快樂?由眾生自己選擇。希望大家能平安,不要有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