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緣督以為經、注焉而不滿;厲之人(東施效顰),毁傷髮膚求美,何者為宜?

緣督以為經、注焉而不滿;厲之人(東施效顰),毁傷髮膚求美,何者為宜?
       天地篇:「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運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德充符篇:「莊子曰: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也」。此幾則立言是在教世人集虛氣、養精、氣、神,凡事要神遊於虛,不要取實(佛家稱為:執著)而斤斤計較,不要迷失真性,加入人為因素來養形骸,沒有煩惱(佛家稱為:因貪、瞋、癡而生煩惱才引起病),才不會生病,又可免禍之道,足為世人參考。
        先依前例來複習幾則專有名辭、專用語:
一、 養生主之緣督以為經:緣:順著。督,人背部之大經脈為督脈;胸前至腹部之大經脈為任脈,前後二脈稱為任、督二脈。督:督脈及其所屬之經絡,為調息養氣之法也。經:常法、不變之法則、原理、道理也,能夠變易即不能稱之為經。經亦有途徑之意,亦可解為修道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之道路也。順著督脈經絡空隙處所聚集自然脈絡之虛氣(即順應自然之道),保持虛氣之暢通,以為養真性(養生)之途徑及不變法則。其意境以白話文來說:則是要世人凡事要一切順虛而行,順應自然之道,心神經常保持虛淡,注重精神生活之享受,看淡物質生活及名利、身外物之享受,神遊於虛,不要事事都執著,想取實而斤斤計較之意。督脈之氣自然會暢通,人就不會有病之意。其原理為天下篇老聃所持之:人皆取實,己獨取虛。道德經第20章之: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凡事如都要你爭我奪,爭名、利,取實的結果,體內經絡之虛氣容易被實氣所阻塞而不通,肉體就容易這邊痠、那邊痛,腳麻手痺,骨節空隙之經絡虛氣有暢通,就不會這邊痠、那邊痛。
二、 齊物論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出自秋水篇: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身。東海於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比喻修道人之精、氣、神如同東海之海水一樣飽滿,不論乾旱或大雨,海水永遠不增、不減。其身體就如同皮球打滿氣後,不論被人怎麼踢、怎麼彈,都不會影響球內部之氣,球打久了有消氣時,補打一點氣,皮球還是好好的,如同佛家所說的:練得金剛不壞之身。
三、 天道篇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主宰人的心靈之道不作怪,人的靈魂就不會疲勞。也就是在說明生病是人的靈魂在生病,不是肉體在病。主宰人類之道,如將其磁場變化一下,病自然就會好,玄的很,學佛者稱之為:不可思議。修道是在修上位之如何才不會生病?如何才能免禍?醫學是在修下位之人於生病時如何用藥醫治,醫得好就沒事,醫不好或併發症,就只好送太平間。於生小病時,修道與醫學可互補;但能不能免禍?醫學與修道則無法互補。
四、 獨行:庚桑楚篇之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修道人須依齊物論篇所說之葆光,先積能量,能量足夠時,身體就會發出自然光茫,於死亡時,能照耀自己要返家的路,不必神明指引,也不會如同迷路的小孩或失智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可憐,具有此種能量才能獨行。但要修道修至能獨行的功力,須修至老子清靜經所言: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老天自動會將修道者周遭的朋友斬斷,會自動漸漸的沒有朋友,成為獨自一人,如此才能進入真道,也才有此能力獨行,此獨行也就是平常能獨自悟道,不必名師指引,將來死亡時也才能獨行。修道者如身邊周遭還有很多朋友,則還未達修道者之境界,還停留在假道學階段。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易:改變、迷失也。小迷惑,迷失、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了人的真常之性。人生的方向本來是正確的,但因小迷惑,卻改變了東西南北方向,但尚未至變壞的程度;大迷惑就會改變了人真常之性,變成已為惡了,卻不知自己已為惡了,還認為是別人為惡厲:滿身長瘡的女人。比喻醜陋之惡女人、心腸不好的女人。醜女人雖然知道自己厲、醜、惡之迷,還能想到要求美、棄惡從良,改邪歸正,於半夜生子時,怕小孩也跟她自己一樣,就快速拿火把去看小孩,怕小孩跟她自己一樣的醜,何況只是迷失方向,而尚未達到為惡程度之人呢?所以世人如有迷失了真常之性,須早日回頭是岸。厲之人之故事是在隱喻說明:天下父母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學壞。西施是美女,以現代的稱呼為很美的影、歌星,東施是醜陋之惡女人,以現代的稱呼為追星族。矉同顰字,即皺眉頭。西施因心病而皺眉頭,雖皺眉頭也很漂亮;東施是因不知道自己醜,以為學西施皺眉頭,自己就會變漂亮起來,但一皺起眉頭來就嚇壞鄰里的人,不是關起門來不願看她,就是跑光光不敢見她,這是東施只知道西施很美,但不知西施為什麼會美的原因。以現代的語言為趕時髦而追星,希望能與影歌星長得一樣美而跑去整形、美容,以人為因素改變其形骸,損害到自然美變成不自然,與孝經所云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之古訓有所違背。是在比喻: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凡事只知效法他人,傷身求美,希望能獲得一點好處,但不知竅門所在,沒有掌握到關鍵,反而弄巧成拙,本來要求美麗,反而變成比本來更醜之意。
        莊子說他所說的無情是說:人無偏好智、約、德、工四者之情感,要如木頭之類,以此來比喻修道人要執空,不可有好惡之情,並非要世人與人相處時要無情感!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要世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有了是非的情感而傷害了身性,必須因任老天所賦予的自然形貌與德性,不要以人為方式去增益自然形貌與德性。如天生面貌如此,即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天選-自然之道授與之形,夭壽美醜,其理已定,無須分外益生),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也。亦即老夫子所言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也。如為了要追星,跑去整形、削骨、美容,反而變得不自然,也會變成虛偽之意。外表漂亮,也要內在漂亮,才能像西施一樣有自然美,整形、削骨即已違反了自然,故有如東施效顰。
        時代不同,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也不同,並無對錯之問題,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莊子謹提供正、反兩面的見解,但不做結論,由世人自己體悟,必竟天律並沒有修改,自古皆然,由世人自己去承擔吉、凶、禍、福,如此而已,這就是人生。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莊子(南華經)一書,以文言文闡述生老病死、積陰德與爭權奪利,積財產,對於自己之晚景與子孫之果報不同,也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義,其思想稠適而上遂,並分析天道、帝道、聖道運而無所積(障礙)之道理,要世人覺悟,才可不會生病,又能免禍患,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也是修道之最高境界。

莊子(南華經)一書,以文言文闡述生老病死、積陰德與爭權奪利,積財產,對於自己之晚景與子孫之果報不同,也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義,其思想稠適而上遂,並分析天道、帝道、聖道運而無所積(障礙)之道理,要世人能覺悟,才可不會生病,又能免禍患,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也是修道之最高境界。
        天下篇:「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天道篇:「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老子第73、81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聖人不積;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將出關時各家爭勝,如楊朱墨翟、禽滑里、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惠施、桓團、公孫龍之徒,各執其說,紛爭不已,然未必信、未必善、未必知,故以聖人不積。不積:不會滯積不通,不藏於己-即有修道,對錢財不會看得很重,凡事就暢通,不會有障礙。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當成終言,留給後世之人去體悟。莊子學說兼具入世及出世之法,能直通天地,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也是修道者心靈之最高指導指南,故能覺悟,悟出其道理者,即達到無極之最高境界。 尤其將當時治方術各派別之理論正、反兩面都給予評論,以應證天道、聖道、帝道不積(不隱藏),順應自然之道,符合自然法則,就無所滯(暢通),事務、身體就不會運化不良,凡事順暢,不會障礙不通。古人讀文言文,今人已放棄文言文,改讀白話文,事事求速成,對於該放下之身外物,放不下,死抓不放,對於文言文不能放下,卻放下了,所以對於以文言文書寫之道德經、南華經連學理也看不懂,那又如何去體悟其道理、意境、實務呢?很是麻煩。而未讀此書,又不能知天道自然之道理,才有醫門多疾,醫院人滿為患之發生,如不知這本救世奇書之道理,不知道人為什麼會生病?會得什麼病,就無法去事先預防而虛度人生,所以實務上必須以白話文來書寫、解釋,才能將道家學說(思想)無為、自然(自然法則)、不言之教之學理、實務搞清楚的。
        莊子之文章國學造詣之高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學者著作莊子之書籍皆在從事學說之學術研究,鮮有依其學說來悟出莊子學說的每一句話的意境,能覺悟而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著作。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其意境是在闡述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緣起、過程、失真性所產生之因果關係,是一本救世之大奇書,世人不可不知。中國國學博大精深,既為中國人,讀中國人自己古聖先賢所寫的儒家(儒學)經典(大學、中庸、倫語、孟子)、道家(道學)之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係以文言文書寫,讀或解釋起來,比較符合中國國學意旨;佛家(佛學)是由印度傳至中國,其經典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中國人如兼具有印度文博士能力的人,來解釋外來之梵文經典,是講得通的,因學理、義理是相通的,只是文字用語不同而已,如中國人不懂得自己中國古聖先賢(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所寫之經典意旨,而對外來經典特別有研究,唸得可成為梵文博士,也是有點怪怪的。電視曾報導過,年輕的大陸同胞在風景區向觀光客介紹佛相時就以直覺法將南無阿彌陀佛之「南無」兩字直接以中文解釋方式解釋為:南邊沒有阿彌陀佛(亦即西邊才有阿彌陀佛,南邊只有孫悟空,所以凡人常說:上西天、大鵬鳥圖南)。但學佛的人有到過印度學印文的法師是將「南無」翻譯中文為1.歸依。2.禮敬稱讚。2種解釋都是對修成佛、成菩薩的人尊敬稱讚之謂也。有學佛與沒學佛的兩種人之解釋法大不相同。以未學過印文之中國人來解釋印度文或印度人來解釋中文,常常會鬧出笑話而不自知。如能將佛法亦以中國之文言文之文字翻譯為經文,那儒、釋、道之經文解、讀就一致了,也不會鬧出笑話。故不論世人所修學的是儒家、釋家、道家之學派,同樣都是修道、學佛、學儒,都是專一,只要世人高興、能讓自己精進就好,其道理就如同天運篇第7節所言: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首先就莊子所說的話,專有名辭、成語中比較重要的概念做個複習,予以臚列如下,以增強記憶:
一、 北冥有魚:有一個積陰德修至無極境界的修道高人。魚是修道高人的代號,並非指我們所吃的魚。
二、 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在闡述人生如夢之理論依據及原理。莊周比喻子孫;胡蝶比喻亡者。人自彌留階段至死亡時一星期內不知自己已死亡,以為自己在睡覺正在做美夢,如同莊周在做夢,夢到胡蝶,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醒來時才知道原來是莊周自己在做夢,夢到胡蝶,很快樂!那到底是莊周夢到胡蝶或蝴蝶夢到莊周呢?所不同者(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為蝴蝶做夢至頭七當日,就會清醒起床。莊周做夢醒來時是活在人間,亡者(胡蝶)做夢醒來時是活在陰間,兩者不同。此原理為莊周於齊物論中所說的:人生是一場大夢,死亡時大夢自然就會清醒起來。
三、 物化:萬物之變化(即幻化) 。人死亡一星期內認為自己是正在睡大頭覺,不知自己已死,醒來時要去洗臉、刷牙、洗手時發覺怎麼指甲會發黑,問土地公才知道自己已死亡回老家了,此時會很思念親人,其靈魂會幻化成胡蝶、蚱蜢、蜻蜓、蛾…等昆蟲類動物至自己的靈堂去探望親人,親人看到有昆蟲類動物停在靈堂內,就知道往生者靈魂有回來了,於法事做完後又幻化不見了,此為靈魂的變化。
四、 不言之教:即身教也。上樑正,下樑就不會歪;上樑不正,下樑就會歪。比喻為人父母者之一言一行,兒女都會學起來,所以須做好的榜樣給兒女學。為人父母者未盡服侍自己父母,當輪到自己年老時,兒女也一樣不會服侍父母,此時誰也不欠誰,要後悔或老淚縱橫也沒有用,此原理即為醫學上所言之品種、遺傳。
五、 形影關係:即因果關係。比喻婆婆(乾家)怪媳婦不孝,會婆媳論戰,其原因就出在婆婆年輕當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自己婆婆的?這就是答案。
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於第三世界(無形界)的事物及自己的魂歸何處?靈魂上天堂或下地獄?只有亡者自己本人才知道,可是人已死了,不會說人話了,此為知者不言;還活著的人並沒有死,不知道第三世界(無形界)的事物,而卻在大言陰間事物,是在鬼扯,稱為言者不知。
七、 死生同狀:指嬰兒光著屁股來出生當人,死亡時不論大官、小兵、販卒、走夫、貧、富、貴、賤,一律都躺著直直的回去報到,除可外加衣服外,什麼也不可帶走,也帶不走,既使偷偷的塞進棺材內,也因陰陽不相通而不能使用,所以來時空空、去時也空空,這樣稱之為真平等。爭士、農、工、商之薪水要幾K才算平等,則屬於假平等。
八、 獨有:眾人皆欲求出眾,而修道人自己獨自心遊,能與物接,以心法之心電感應與天地往來、對話,而不必他人幫助,此功力為有修道之高人才能享有,一般人無此能耐,稱為獨有。
九、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人從大道(天門、無有)來出生,從那邊來出生,死亡時就回去那邊,如迷失真性太離譜,就會如同迷失的小孩、失智的老人,找不到歸鄉之路,淪為遊魂,很可憐。
十、 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人要死亡前,靈魂先被抽走,人的肉體、知覺就跟隨著死亡,就是嗚呼!哀哉!再見了之時。
十一、道行之而成:修道是要自己親自去體悟,自己親自去做,才能修成道;只讀理論、學理,未從實務上去演練、去做,只是由嘴巴說空話,是沒有用的。
接下來則說明生、老、病、苦、死之文意出處:
生:
知北遊篇: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老: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病:
癌症、腫瘤生成之原因?則陽篇:今之人,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五臟病變之原因?駢拇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苦:
大宗師篇第14節:子桑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認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人一出生,命運即受制於先天的四柱八字之定格,須靠後天之修持,漸漸的改變其命運,如不修持,縱然是改名、改運、算命、卜卦也改不了命與本性。
死:
知北遊篇: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紛夫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老天解開給人箝制之緊箍咒,人生就解脫了,也就音容宛在,嗚呼!哀哉!再見了。等待來世再相見。
        莊子一書,以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以卮言、重言、寓言來寫文章,此卮言、重言、寓言已解釋多次了,於此就不再解釋,讀者如有需要可自行上網搜尋或下載。其文章理論只分析正、反意見,不譴是非,由世人自己去做判斷,不做結論,如此才俯仰皆不得罪於人(例如:是要修善積陰德,來造福子孫或要爭名奪利,留財產給子孫享受?各人之所好不同,也各有利弊得失,正反兩面都予以闡述,由世人自己決定要怎麼樣做決定,不予干涉),以此方式與世俗相處。其於本也宏大而辟:他談到本源,說得宏大而通達。深閎而肆:廣闊而放縱無限制。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他所說的話來自大道的本源根基,可以說是能直達天聽,已是修至無極的最高境界了。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雖然是如此,他還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解釋物情。其理不竭:他的道理是無窮盡的。其來不蛻:他的話自道而來,所以不脫離於道之本宗。芒乎昧乎:窈窕深遠,使人莫測其高深。未之盡者:至今還沒有人能完全講清楚他的妙理。
        綜上,只要順著自然,過著恬淡的生活,人生什麼大事也不會發生,也不會得大病住醫院或違法而住進看守所,家庭、子孫也不會出狀況,事業順遂。至於說要如何修行?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去,是世人存有妄心,也是職業修行人謀生之工具,莊子的道理懂了,不違反自然,遵循倫理、道德,了悟人生。四時正常運作,就會國泰民安,四時也才不會失序,就不會有極端反常的氣候發生,將來自動就會上天堂(極樂世界)去,面對死亡就不會恐懼,人生就是如此。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有人認為賺錢重要,有錢才能當土豪哥,這也沒有錯,只靠每人自己的選擇,並無拘束力,只要世人喜歡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於人生之晚年時見真章,莊子如是說!是為不變之真理,讀者可參考之,是為避禍解難之道,顯現於每人晚年之景象,為每個出生來當人之成績單,這就是人生,願人人能平安快樂!。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倫理、道德觀念,作損人利己之事,造成社會亂象,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

無倫理、道德觀念,作損人利己之事,造成社會亂象,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
        在宥篇:「黃帝問廣成子: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榖,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雲將問鴻蒙:天氣不合,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曰: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意,治人之過也!」、老子第65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二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此三則立言是在說明從事損人利己之錯誤行為是國家不能風調雨順之原因,必須有修大道修至無極境界,是不懂這種道理的,因修道人與凡人對事理之看法完全不同,為求能國泰民安,要知此道理,此文不可不讀。
        前文已言及莊子一書國學造詣甚高,該書又名南華經,是專門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又不能直接洩漏天機,才以說故事的方式為之,由世人自己去悟出其道理出來,就不算洩漏天機,於刑法學稱為:阻卻違法。而故事不能明講是世人之所做所為,所以故事中凡有涉及世人之所做所為部分,都以魚、鳥、樹、水果、雲、雨、草、木、蟲…等等來做比喻,如北冥有魚、大鵬鳥、樗樹、果梨、及本文之雲、雨、草、木、蟲…等等,才不至觸及到世人的敏感神經而惹人怨,須由世人自己去悟出其道理來,才能知道他所講的故事之真意出來。因意境很高,非修道功力很強的人看了會感覺是無稽之談、鬼話連篇,本文章本來不想寫,拖了約三年,眼見社會亂象已依四年前老莊所寫的故事意境寫出來公開給世人知道,這一二年來社會亂象已一一的浮現出來,足可證明老莊所講的故事是真的,是為天意,也是因果關係的顯現,逃也逃不掉(即莊子所說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所以現在才發表此文,希世人能知道無形的道所主宰的大自然力量(如氣候反常、四時不節之天災)及因果關係(社會亂象、人禍)之可怕,供世人參考,誰也不能怪誰,且人人有責,不能怨老天,只能怨世人自己所造成,故世人不得不信。
        莊子說: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是在隱喻未修道的人直接想要知道大道的道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說了也是聽不懂的,等於白說。黃帝問廣成子: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榖,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問廣成子(老子):我聽說先生你已經達到修道者的最高境界,請問最高境界的精華是什麼?我想要擷取天地之精華,來助長五榖,以養育百姓;我又想要掌理陰陽事物,以調和化育眾生,那要怎麼做呢?老子說:自而治天下,文義是自從你治理天下以來,雲氣不待族而雨:雲氣不等待凝聚就下雨了。草木不待黃而落:草木還沒枯黃就掉落。日月之光益以荒:日月的光芒越來越暗淡。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而你這種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道的最高境界呢? 但意境並非如此,老子所說的這段話隱含有管理、世人之所做所為二種意境。一、依管理面切入,其意境為:你給人民的恩澤少,殺氣又重,你又未修道,專門在幹些損人利己的事,等同是國賊,日月的靈光越來越暗淡無光。因為你以有為的心在治理天下,結果必招致凶災,風不調、雨不順,炎涼失節,萬物凋零,老百姓的生活當然越來越不好過,而你這種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道的最高境界呢(不是當上黃帝就算是修道高人,未修則跟老百姓沒有甚麼不同)?二、 世人之所做所為面切入,其意境為:光明正大的人在陽光下賺錢討生活、走邪路的人見不得光(如販毒、生色場所、夜店、賭場、賺黑心錢、不義之財等等),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之意。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是在隱喻未修道的人直接想要知道大道的道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說了也是聽不懂的。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修道的最高境界的道理呢?聽了也許還會被認為是無稽之談或鬼話連篇之意。雲將問鴻蒙:天氣不合,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 文義與上文相同,只是換個故事的主角而已。鴻蒙曰:亂天之經:擾亂了自然的常道的人。逆物之情:違逆了萬物的真性。玄天弗成:老天會讓你什麼事也不會如意。解獸之群:文義是群獸會驚嚇而紛紛離散。意境為人因意識型態,統、獨,親日、媚日之對立,無法族群融合,對國家認同離心離德之意。鳥皆夜鳴;文義為:鳥白天不鳴叫而都在夜間鳴叫。其意境是在比喻過夜生活的人,晚上不睡覺而白天睡覺,陰陽顛倒之意。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災害會連累到草木、止蟲。其意境是在比喻會連累子孫或無辜的第三人之意。意,治人之過也:啊!這是管理人的過錯。依現在之國情為過夜生活或吸毒,管理人(統治者、父母)上樑不正下樑歪,對百姓、兒女也沒辦法管,就算是禍及子孫還好,如於精神恍惚時隨機擄人、殺人,就是禍及無辜的第三人,很衰!
        老子的: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二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知道以智治國、不以智治國,都是標準法則,因有修道與未修道的人對於事物之認知、觀念、看法都不相同,每個人以自己的角度看世俗的事情,每個人都對,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對與不對都對。雖修道最高境界者與世俗的看法相反(與物反矣),但符合自然之道(玄德)。清理黨產、一例一休、核災食品是否進口、同性戀應否合法化係因果關係使然,逃也逃不掉,只要不踩到道德、人倫之標準法則的紅線,就不會產生因果關係,否則因果將循環不已,很可怕(於人不依倫理,天即不依天理一文中已提及)。政治人物爭奪權勢是其天職,但不能不守住倫理道德之紅線,如仗其權勢不顧天理(倫理道德),而只顧權位,老百姓對之亦無可奈何,但將來到閻羅王那邊報到時就難受了,可能連18層地獄住進去的身分都沒有,必須如寓言所言:有加蓋19、20層才住得進去,那問題就大了,想後悔的機會也沒有。老莊所說的故事是真理,信與不信,只要人民喜歡也沒有什麼不可已,故管理者應否以智治國?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處理,否則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不可不當一回事。戒之!慎之!否則將來會後悔莫及的,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已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