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緣督以為經、注焉而不滿;厲之人(東施效顰),毁傷髮膚求美,何者為宜?

緣督以為經、注焉而不滿;厲之人(東施效顰),毁傷髮膚求美,何者為宜?
       天地篇:「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運篇:「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德充符篇:「莊子曰: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也」。此幾則立言是在教世人集虛氣、養精、氣、神,凡事要神遊於虛,不要取實(佛家稱為:執著)而斤斤計較,不要迷失真性,加入人為因素來養形骸,沒有煩惱(佛家稱為:因貪、瞋、癡而生煩惱才引起病),才不會生病,又可免禍之道,足為世人參考。
        先依前例來複習幾則專有名辭、專用語:
一、 養生主之緣督以為經:緣:順著。督,人背部之大經脈為督脈;胸前至腹部之大經脈為任脈,前後二脈稱為任、督二脈。督:督脈及其所屬之經絡,為調息養氣之法也。經:常法、不變之法則、原理、道理也,能夠變易即不能稱之為經。經亦有途徑之意,亦可解為修道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之道路也。順著督脈經絡空隙處所聚集自然脈絡之虛氣(即順應自然之道),保持虛氣之暢通,以為養真性(養生)之途徑及不變法則。其意境以白話文來說:則是要世人凡事要一切順虛而行,順應自然之道,心神經常保持虛淡,注重精神生活之享受,看淡物質生活及名利、身外物之享受,神遊於虛,不要事事都執著,想取實而斤斤計較之意。督脈之氣自然會暢通,人就不會有病之意。其原理為天下篇老聃所持之:人皆取實,己獨取虛。道德經第20章之: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凡事如都要你爭我奪,爭名、利,取實的結果,體內經絡之虛氣容易被實氣所阻塞而不通,肉體就容易這邊痠、那邊痛,腳麻手痺,骨節空隙之經絡虛氣有暢通,就不會這邊痠、那邊痛。
二、 齊物論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出自秋水篇: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身。東海於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比喻修道人之精、氣、神如同東海之海水一樣飽滿,不論乾旱或大雨,海水永遠不增、不減。其身體就如同皮球打滿氣後,不論被人怎麼踢、怎麼彈,都不會影響球內部之氣,球打久了有消氣時,補打一點氣,皮球還是好好的,如同佛家所說的:練得金剛不壞之身。
三、 天道篇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主宰人的心靈之道不作怪,人的靈魂就不會疲勞。也就是在說明生病是人的靈魂在生病,不是肉體在病。主宰人類之道,如將其磁場變化一下,病自然就會好,玄的很,學佛者稱之為:不可思議。修道是在修上位之如何才不會生病?如何才能免禍?醫學是在修下位之人於生病時如何用藥醫治,醫得好就沒事,醫不好或併發症,就只好送太平間。於生小病時,修道與醫學可互補;但能不能免禍?醫學與修道則無法互補。
四、 獨行:庚桑楚篇之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修道人須依齊物論篇所說之葆光,先積能量,能量足夠時,身體就會發出自然光茫,於死亡時,能照耀自己要返家的路,不必神明指引,也不會如同迷路的小孩或失智者,找不到回家的路,很可憐,具有此種能量才能獨行。但要修道修至能獨行的功力,須修至老子清靜經所言: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老天自動會將修道者周遭的朋友斬斷,會自動漸漸的沒有朋友,成為獨自一人,如此才能進入真道,也才有此能力獨行,此獨行也就是平常能獨自悟道,不必名師指引,將來死亡時也才能獨行。修道者如身邊周遭還有很多朋友,則還未達修道者之境界,還停留在假道學階段。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易:改變、迷失也。小迷惑,迷失、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了人的真常之性。人生的方向本來是正確的,但因小迷惑,卻改變了東西南北方向,但尚未至變壞的程度;大迷惑就會改變了人真常之性,變成已為惡了,卻不知自己已為惡了,還認為是別人為惡厲:滿身長瘡的女人。比喻醜陋之惡女人、心腸不好的女人。醜女人雖然知道自己厲、醜、惡之迷,還能想到要求美、棄惡從良,改邪歸正,於半夜生子時,怕小孩也跟她自己一樣,就快速拿火把去看小孩,怕小孩跟她自己一樣的醜,何況只是迷失方向,而尚未達到為惡程度之人呢?所以世人如有迷失了真常之性,須早日回頭是岸。厲之人之故事是在隱喻說明:天下父母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學壞。西施是美女,以現代的稱呼為很美的影、歌星,東施是醜陋之惡女人,以現代的稱呼為追星族。矉同顰字,即皺眉頭。西施因心病而皺眉頭,雖皺眉頭也很漂亮;東施是因不知道自己醜,以為學西施皺眉頭,自己就會變漂亮起來,但一皺起眉頭來就嚇壞鄰里的人,不是關起門來不願看她,就是跑光光不敢見她,這是東施只知道西施很美,但不知西施為什麼會美的原因。以現代的語言為趕時髦而追星,希望能與影歌星長得一樣美而跑去整形、美容,以人為因素改變其形骸,損害到自然美變成不自然,與孝經所云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之古訓有所違背。是在比喻: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凡事只知效法他人,傷身求美,希望能獲得一點好處,但不知竅門所在,沒有掌握到關鍵,反而弄巧成拙,本來要求美麗,反而變成比本來更醜之意。
        莊子說他所說的無情是說:人無偏好智、約、德、工四者之情感,要如木頭之類,以此來比喻修道人要執空,不可有好惡之情,並非要世人與人相處時要無情感!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要世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有了是非的情感而傷害了身性,必須因任老天所賦予的自然形貌與德性,不要以人為方式去增益自然形貌與德性。如天生面貌如此,即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天選-自然之道授與之形,夭壽美醜,其理已定,無須分外益生),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也。亦即老夫子所言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也。如為了要追星,跑去整形、削骨、美容,反而變得不自然,也會變成虛偽之意。外表漂亮,也要內在漂亮,才能像西施一樣有自然美,整形、削骨即已違反了自然,故有如東施效顰。
        時代不同,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也不同,並無對錯之問題,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莊子謹提供正、反兩面的見解,但不做結論,由世人自己體悟,必竟天律並沒有修改,自古皆然,由世人自己去承擔吉、凶、禍、福,如此而已,這就是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