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倫理、道德觀念,作損人利己之事,造成社會亂象,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

無倫理、道德觀念,作損人利己之事,造成社會亂象,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
        在宥篇:「黃帝問廣成子: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榖,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雲將問鴻蒙:天氣不合,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曰: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意,治人之過也!」、老子第65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二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此三則立言是在說明從事損人利己之錯誤行為是國家不能風調雨順之原因,必須有修大道修至無極境界,是不懂這種道理的,因修道人與凡人對事理之看法完全不同,為求能國泰民安,要知此道理,此文不可不讀。
        前文已言及莊子一書國學造詣甚高,該書又名南華經,是專門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又不能直接洩漏天機,才以說故事的方式為之,由世人自己去悟出其道理出來,就不算洩漏天機,於刑法學稱為:阻卻違法。而故事不能明講是世人之所做所為,所以故事中凡有涉及世人之所做所為部分,都以魚、鳥、樹、水果、雲、雨、草、木、蟲…等等來做比喻,如北冥有魚、大鵬鳥、樗樹、果梨、及本文之雲、雨、草、木、蟲…等等,才不至觸及到世人的敏感神經而惹人怨,須由世人自己去悟出其道理來,才能知道他所講的故事之真意出來。因意境很高,非修道功力很強的人看了會感覺是無稽之談、鬼話連篇,本文章本來不想寫,拖了約三年,眼見社會亂象已依四年前老莊所寫的故事意境寫出來公開給世人知道,這一二年來社會亂象已一一的浮現出來,足可證明老莊所講的故事是真的,是為天意,也是因果關係的顯現,逃也逃不掉(即莊子所說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所以現在才發表此文,希世人能知道無形的道所主宰的大自然力量(如氣候反常、四時不節之天災)及因果關係(社會亂象、人禍)之可怕,供世人參考,誰也不能怪誰,且人人有責,不能怨老天,只能怨世人自己所造成,故世人不得不信。
        莊子說: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是在隱喻未修道的人直接想要知道大道的道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說了也是聽不懂的,等於白說。黃帝問廣成子: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榖,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問廣成子(老子):我聽說先生你已經達到修道者的最高境界,請問最高境界的精華是什麼?我想要擷取天地之精華,來助長五榖,以養育百姓;我又想要掌理陰陽事物,以調和化育眾生,那要怎麼做呢?老子說:自而治天下,文義是自從你治理天下以來,雲氣不待族而雨:雲氣不等待凝聚就下雨了。草木不待黃而落:草木還沒枯黃就掉落。日月之光益以荒:日月的光芒越來越暗淡。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而你這種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道的最高境界呢? 但意境並非如此,老子所說的這段話隱含有管理、世人之所做所為二種意境。一、依管理面切入,其意境為:你給人民的恩澤少,殺氣又重,你又未修道,專門在幹些損人利己的事,等同是國賊,日月的靈光越來越暗淡無光。因為你以有為的心在治理天下,結果必招致凶災,風不調、雨不順,炎涼失節,萬物凋零,老百姓的生活當然越來越不好過,而你這種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道的最高境界呢(不是當上黃帝就算是修道高人,未修則跟老百姓沒有甚麼不同)?二、 世人之所做所為面切入,其意境為:光明正大的人在陽光下賺錢討生活、走邪路的人見不得光(如販毒、生色場所、夜店、賭場、賺黑心錢、不義之財等等),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之意。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是在隱喻未修道的人直接想要知道大道的道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說了也是聽不懂的。心胸狹窄的人,又怎麼有資格來談論修道的最高境界的道理呢?聽了也許還會被認為是無稽之談或鬼話連篇之意。雲將問鴻蒙:天氣不合,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 文義與上文相同,只是換個故事的主角而已。鴻蒙曰:亂天之經:擾亂了自然的常道的人。逆物之情:違逆了萬物的真性。玄天弗成:老天會讓你什麼事也不會如意。解獸之群:文義是群獸會驚嚇而紛紛離散。意境為人因意識型態,統、獨,親日、媚日之對立,無法族群融合,對國家認同離心離德之意。鳥皆夜鳴;文義為:鳥白天不鳴叫而都在夜間鳴叫。其意境是在比喻過夜生活的人,晚上不睡覺而白天睡覺,陰陽顛倒之意。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災害會連累到草木、止蟲。其意境是在比喻會連累子孫或無辜的第三人之意。意,治人之過也:啊!這是管理人的過錯。依現在之國情為過夜生活或吸毒,管理人(統治者、父母)上樑不正下樑歪,對百姓、兒女也沒辦法管,就算是禍及子孫還好,如於精神恍惚時隨機擄人、殺人,就是禍及無辜的第三人,很衰!
        老子的: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二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知道以智治國、不以智治國,都是標準法則,因有修道與未修道的人對於事物之認知、觀念、看法都不相同,每個人以自己的角度看世俗的事情,每個人都對,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對與不對都對。雖修道最高境界者與世俗的看法相反(與物反矣),但符合自然之道(玄德)。清理黨產、一例一休、核災食品是否進口、同性戀應否合法化係因果關係使然,逃也逃不掉,只要不踩到道德、人倫之標準法則的紅線,就不會產生因果關係,否則因果將循環不已,很可怕(於人不依倫理,天即不依天理一文中已提及)。政治人物爭奪權勢是其天職,但不能不守住倫理道德之紅線,如仗其權勢不顧天理(倫理道德),而只顧權位,老百姓對之亦無可奈何,但將來到閻羅王那邊報到時就難受了,可能連18層地獄住進去的身分都沒有,必須如寓言所言:有加蓋19、20層才住得進去,那問題就大了,想後悔的機會也沒有。老莊所說的故事是真理,信與不信,只要人民喜歡也沒有什麼不可已,故管理者應否以智治國?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處理,否則是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不可不當一回事。戒之!慎之!否則將來會後悔莫及的,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已太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