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獸死不擇音-上樑不正,下樑歪,報老鼠冤之因果循環定律,孰知其所終(死期、死法)。

獸死不擇音-上樑不正,下樑歪,報老鼠冤之因果循環定律,孰知其所終(死期、死法)。
       人間世篇:「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厲心。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此篇是在闡述冤冤相報何時了(報老鼠冤)之因果循環定律,年輕人未吃過苦頭,不曉得長輩為了養育下一代,含淚吃盡多少苦頭在奮鬥,才有今天的民主成長,所以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此立言足供後輩做為警惕、借鏡。
       首先必須先聲明,作者對於4這個數字,既忌諱、討厭,但又不得不面對,此篇文章剛好步入第144篇,正在思考要如何面對此144這個數字,左思右想想不出對策時,昨晚(也就是今辰)卻做個已經放下,並化解仇恨幾十年而不願回首之惡夢,在夢中哭泣、找不到救兵,哀嚎、掙扎、痛苦無助,求脫困,最後碰到路過人,強忍著痛苦硬是跳過去,向他求救而脫困,醒來才知道是在作不堪回首之惡夢,氣到不睡覺了,就起床來打此篇文章,以化解此144。春節已過,在此先向讀者拜個晚年,祝大家能喜氣連連。經搜尋結果與本文相關連的文章有1:陽奉陰違與自討苦吃。2:相爭之結局須反璞歸真。3:談莊子之涉世哲學。讀者有興趣可自行搜尋,將以前所寫的文章,來應證現在之種種現象,看看是否真實?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厲心。是在比喻人被欺負,無助,又無法抵抗,於被逼急或走頭無路,將死時,就不會考慮到死亡的聲音要如何的叫或姿態要如何才會好聽、好看,滿心怨氣、恨氣,於是於死亡之一念之間,並生厲心,轉化為厲鬼,將來就會來討債,也就是佛家所言之因果報應、道家之形影相隨理論。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是在比喻做人做得太絕的時候,人家就會想辦法報復,至於人家要怎麼報復(報老鼠冤)?你自己也不知道,因為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當一個人欺負他人成性了,就認為欺負是理所當然,但被欺負的人可不認為如此,總會找個機會來報一報老鼠冤,當時間久了,自己也已忘記以前是在如何整人?為了商業、政治利益、私人恩怨,用了什麼狠招打垮、打死對方,讓對方事業毀掉,教唆殺人,用權力鬥死、鬥臭他人,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老天看的很清楚,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什麼樣的人形,就照射出什麼樣之人影,逃也逃不掉。報應時間一到,也不知道是否報應?當災禍來臨時就怪天、怪地,認為老天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所以說什麼籤都不必抽,問問自己的良心最清楚不過了。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如果說災禍都不知道怎麼降臨,誰會知道自己年老時會是怎樣的死法(冤死、氣死、病死、橫死、自殺、車禍死、被殺…等種種死法)?那一天會死翹翹?也就是莊子所說這段話之意境。
        過去的不愉快就讓他過去,不要將恨死記在心頭而不放,上一代之仇恨,時間也過了那麼久了,下一代如將其祖先所受的欺負、委曲,於得到權力時就狠狠的鬥爭、報復,或許是為人晚輩之心之常情,但也要適可而止,教訓一下就好,不可蠻幹,非要將對方鬥死不可,以洩心頭恨。否則因果循環回來,換成自己也被他人鬥垮或身體健康、家庭出問題時,才來怪天、怪地都沒有用,也都太晚了,道理就是如此。前文已言及以後所寫的文章是以名辭或成語之解釋方式為之,故不受起承轉合之限制,併予敘明。作者寫莊子學說實務為天下第一人,責任重大,自己要作榜樣給人學,與古聖先賢所言:作之君(領導)、作之親(養育)、作之師(教導)一樣,負有天職(自然有責任),自己要先做得到,別人才會信服、尊敬;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別人做到,別人當然不會信服,例如從最底層的家庭做起,不能父母只要求子女於搭車時有見到老弱婦孺時要讓坐,自己搭車時卻坐博愛座而不讓坐;只教子女要孝順父母,做了最壞之示範,而自己卻不孝順父母、公婆,反而會被子女指正,那就很難為情了。所以方向、作法要正確,不能有誤,讓後學有能力辨別正、邪,是、非,善、惡。否則就會變成上樑不正,下樑歪。眼見社會亂紛紛,各級領導人(從國家最高層至最小家庭之家長)未盡責任,沒教導、帶領人民往什麼方向走?目標在那裏?不明確,而讓人民產生迷惑,人民生活就不好過,這是上一代之責任,父母沒有將小孩教好,小孩學習父母的壞習慣,做錯了事,是不能怪小孩的,是要怪父母親才對,這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之道理,上樑所做之示範正確,下樑自懂效法學習正確之行為,所傳的下一代也就是好家庭、好子孫,沒有變壞之道理。修道人也是一樣,也要設定目標,引導同修走正確的方向。作者為盡一分天職,所以聚精會神,花了約五年的時間,才把老莊學說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寫完  ,完成了理天所交代的任務,此期間,無個人的休閒空間,現在總算可出國去國外住一段時間散散心,於出國前再盯嚀一次:為一家之主之人,包括為人夫妻、父母、老闆、長官、名嘴、首長、領導人…,萬萬不可苛薄自己老婆或動則打老婆子女出氣、壓榨員工、部屬鬥爭政敵、百姓,犧牲別人,鬥爭他人去成就自己或他人,卻忘了自己該盡的責任,不然天律難違,最終自己是會吃到苦頭的。這些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法則),不知情,尚有可原,知道了還不信邪,硬要以身試法,試試看火是否能燒頭髮?那也無妨,試了以後,當知道答案時就不要後悔,願人人能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才不會有患。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神凝與一志,是集虛氣(虛心)之不變法則-心清淨(靜),就不會有病。

神凝與一志,是集虛氣(虛心)之不變法則-心清靜(淨),就不會有病。
        逍遙遊:「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榖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人間世篇:「仲尼曰:若一志…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知北遊篇:「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此篇故事及二則立言是在說明神凝與一志,心清靜(淨)就不會有病之妙道,為修道集虛氣之不變法則,讀者可供參考。
        前文已多次言及莊子的文章,天下無人可與之媲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國學造詣深不可測,使世人摸不到邊,所以其言讓世人不解其意。故事中之肩吾與連叔,因不解修道高人接輿所說的話之意境,而認為其所說的話大而無當:誇大而不著邊際(俗話為吹牛皮、話虎藍)。往而不反:認為接輿只管直陳,而不考慮前言、後語及經得起相互印證。猶河漢而無極:言不測其端也。猶如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與神龍見首不見尾一樣,變幻莫測,很難捉模。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過激的言辭,與常人所說的話相去甚遠。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認為接輿的話是虛妄,誇大的誑言,是不能相信的。連叔問肩吾:他怎麼說呢?肩吾回答,接輿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榖熟。此句藐姑射之山:藐,是比喻具有盛德之修道高人,其有窈窕深遠,讓人莫測其高深之功力之意,而寄寓於遙遠之外之寓言也。姑射之山,是虛擬之山,意思為很深遠之意,並非真有此山也。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肌膚很潔淨。淖約若處子:淖約,柔和也。若處子:如處女、處男,比喻能守柔自全,不為物所傷,害亦莫能及之意。此具有盛德之修道高人,不食五榖,吸風飲露:是比喻神人能絕除世味,納天地之氣(食靈氣而不食人間煙火之意),也是在比喻人的氣質、體質與一般人不同。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榖熟:神人的精神凝聚專一(即老子第7章:道沖而用之。第42章:沖氣以為和也)。妖魔鬼怪最怕無形法力之眼神,不敢接近神人,如被其眼神盯上,妖魔鬼怪就很麻煩,為求自保,總是不敢靠近神人,離他遠遠的,或一碰上有神人居時,逃為上策,以免自找苦吃。所以我們所居住的地方,也有神人(修道高人)居住時,這個地方就會受其庇蔭,都比較平安無事,不會有災難發生。使物:萬物也。不疵癘:不會有惡病。引申為:災害也。即不會有傳染病毒,雞鴨鵝等動物感染新病毒而集體被撲殺(如豬隻之口蹄疫、雞鴨鵝染H5N1病毒)來替眾生承擔罪孽之意。年榖熟:能使天地正位,五穀豐收,國泰民安。比喻修道人越多,國家越能風調雨順之意。
        人間世篇:「仲尼曰:若一志…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若:妳也。一志:專一意志。心情不要起伏太大,就可降低不正當的欲望、雜念。只有修道才能集虛氣。心是虛的,不是實體,心是有的,但是找不到,心性是圓的,必須是空虛體,才能動得了,如果是實體,就動不了的,而且心是一切動態之主宰。集虛氣的方式是由心來吃齋,並不是由口來吃齋。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妳形若枯木,心如死灰,專心自己的視力,自然的和氣就會到來;收斂妳的假聰明,專一集中妳的思慮,妳失散的精神就會歸位,回到自己的心靈來(即刻意篇之:唯神是守。一之精通,合於天倫,身與神的凝一,達到精通的程度,就與天倫相合了)。所以說:神凝與一志,是集虛氣之不變法則,也是修恬淡、清靜、寡欲之不二法門。如此,世人也就不會生病了(詳:要具備何資格、要件才不必看醫生一文)
        最近鬧得滿城風雨之軍、公、教、勞之年金改革案,主政者認為要大砍軍、公、教之退職金及18%,而軍公教認為年金之問題是政治人物之政策錯誤所造成,無理由要求軍公教退休人員來承擔責任,要改革就要從民意代表、里長先改為無給職或限定其薪資之天花板做起,回復選賢與能。要改革別人,先從自己改革起,由上樑先正,如此大家都有改革到,就可降低反彈之聲浪,不然永遠是選錢與能,只改革別人,不改革自己?則永遠吵不完,要如何拼經濟呢?改革必須經過衝突、談判、協調的過程,最後如無共識而強行通過而引發違法、違憲之爭議時,則全民皆輸?故不論由下改革起或由上改革起?或政務官、民意代表、官股投資之公司、基金會之肥貓,一次合併改革,一次到位,長痛不如短痛,痛一次就解決?就涉及到執政者之智慧,但年金不論怎麼改?人民都要有神凝與一志的認知,不然這三、四年會很熱鬧,尤其庚子年之到來是會亂哄哄的。今年是雞年,就以此文做為給讀者之新春獻禮,祝大家闔家平安,萬事如意。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修「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去矜伐,虛己處事,就可分辨美與惡,不會被人輕視。

修「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去矜伐,虛己處事,就可分辨美與惡,不會被人輕視。
        說劍篇:「劍有三劍,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山木篇:「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無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天運篇:「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在宥篇:「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乎!」、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老子第20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熙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第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之其極」;此二篇故事及幾則立言,皆在闡述修道的重要性及方法,不能有矜伐之心,眼睛不能長在頭頂上;起心、動念不能有分別、執著,就不會有妄心而去區分美、醜;又要能虛己處事,才會被人尊重。且都是真理,讀者可奉為圭臬。
        首先依往例來復習幾則專用名辭:
一、 儒者發冢:是在比喻身外之物,於人往生後一切都帶不走,即使家財萬貫,於口中含龍珠陪葬,也會遇到盜墓者將龍珠盜走,一樣是二手空空之意。
二、 形影相隨:形正影則正,形歪影則歪。比喻上樑正,下樑就正;上樑不正,下樑就歪,是在闡述上行下效之因果關係之意。
三、 形與影競走:比喻人追逐身外物,錢四腳,人二腳,永遠追不上,既使追到了,也永遠不會滿足,追到把身體搞壞了,人倒下去送去太平間之時,也就沒有影子了,也沒得追了之意。
四、 正味:齊物論之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天運篇之柤、梨、橘,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是在比喻不論你相信的是什麼學派、宗教信仰?吃葷、吃素、吃牛肉、豬肉,都很好吃,都符合當時、當地的國情,並沒有那個學派、教派較好?那個學派、教派較不好的問題之意。
五、 逆旅:出生當人來人間遊玩有如過客住旅舍,老了就要回家去,當人於處逆境時就要修行、磨練、積德,將來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六、 順旅:出生當人來人間遊玩有如過客住旅舍,於處順境時就要修道行善,不能享樂,隨波逐流而無節制,將來老了才不會有如失智老人,迷失在外,找不到回家的路,倫為孤魂,那就很可憐。
女神與女魔,長相都一樣,有美也有醜。靈學受訓就有此課程,而且為必修學分,美、醜常常在變化不定,給學員來判斷,學員常常被騙上當,如無法正確判斷出那位是女神?那位是女魔?就會被當掉,要重修學分,到能獨立判斷時才能過關晉級。如無法辨別出美、醜,就如同遺傳因子的染色體異常,變成雌雄同體,都有男女的生殖器官,可男可女的雙性向之陰陽人(醫學學名為Hermaphrodite,漢文及台灣話稱為半陰陽或半閹羊)一樣,染色體正常的人如也具有如同陰陽人的雙重性格時就很麻煩,於碰到別人有做錯一點事,就指摘痛罵別人、且從早罵到晚、按照三餐罵又外加點心;但當自己不論犯什麼錯或大錯時,都認為是對的,又不容許別人批評指摘他,別人罵他,他就反擊,一人同時具有可以罵別人而別人不可罵他的雙重性格時,社會上如果這種雙重性格的人太多,那麼這個社會就不會安定了。
        故事中,旅店的主人莊子使用「逆旅」而不是使用「順旅」,就表示旅店主人是有修為之人,古時之婚姻制度為一夫多妻制,現代為一夫一妻制,不能因當時的制度旅店主人娶了二妾,而以現代的觀念來指摘其有失道德,二妾中,一人美麗,一人醜陋;醜陋的受主人寵愛,美麗的卻受到冷落。陽子問他是什麼緣故?旅店主人回答說:美麗的小三自以為美麗,但我卻不認為她美麗;醜陋的自以為醜陋(隱喻能虛己處事),但我並不認為她是醜(隱喻小三眼睛長在頭頂上,矜美)。文義解釋是如此。如以此種解釋法,叫一位國中生來解釋,他也會解釋啊!莊子就不必寫出此低俗之言(見天下篇: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其意境是在隱喻美醜的價值判斷。也是在醜化對那些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之人。莊子聽到旅店主人的答話很有感觸,馬上跟其徒弟說:學生們記著: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要依照旅店主人及醜小三的方式去修道,品行要高尚,起心、動念不能有美、醜之分別、執著心,才不會有妄心,並且小三要去除自以為高尚美麗的妄想心,如此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受到別人的敬重!修道就是要如旅店老闆已能如上文所言要能判斷出那一位是女魔?那一位是女神?(要能判斷出美、醜?美、醜並不是由自己的起心、動念之分別、執著之妄心而定,不能有美醜、妄想心,才可算是有修道之意。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莊子並認為:不明於道者,悲乎!這就是修道的好處。當然每人修道都想得道,至於要怎麼樣才能得道呢?老子說: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之其極;莊子說:北冥有魚,要重積陰德。並要: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熙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兆:起心動念也。孩:污染也。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才能辦得到。
        莊子於說劍篇:劍有三劍,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該故事於:「悟莊子之領導統御哲學」一文中,已有詳盡解說,讀者可自行點閱,於此則不再贅述,有鑑於現今之社會亂象,於此時又再提出莊子說劍篇的意境,是配合時勢,讓世人更容易悟出其意境。現在政府的施政及內閣閣員中是否有如鬥雞?由讀者自己去體悟、判斷,於此不做評論,這故事是莊子說的,不是作者說的,所以要由讀者自己去體悟、判斷。但願國泰民安,不然往後之三、四年,社會不平靜、日子會不好過的。


附註:

本來以為可完結莊子實務文章之寫作,可專心去當農夫,但就是不行,一不想寫,晚上就吵你,不讓你睡覺,非要你繼續寫不可。修道人不是你想做什麼事就可自由去做,須受制於無形之道,無完全之自主權,是由道在主宰的,所以說修道是很苦喔!既然要繼續寫,以後就改以配合時勢,只寫常用之名辭或片、段故事之意境就可,讀者依時勢之親自體悟,很容易就會瞭解莊子所說的每一句話及每段故事的道理,如此作者寫文章時也就就不必受起、承、轉、合的限制,併以說明。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以二缶鍾惑(迷失人生方向-修道人、平凡人、算命人之觀念、見解不同,很難一致,莫若釋之而不推,來解開莊周夢為胡蝶-人生如夢之理論依據、老死(壽終正寢-來世)不相往來之謎題。

以二缶鍾惑(迷失人生方向-修道人、平凡人、算命人之觀念、見解不同,很難一致,莫若釋之而不推),來解開莊周夢為胡蝶-人生如夢之理論依據、老死(壽終正寢-來世)不相往來之謎題。
        老子第14章:「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15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80章:「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清靜經:「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天下篇:「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田子方篇:「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齊物論:「丘也與女,皆夢也;吾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天運篇:「…世疑之,稽於聖人。」、天地篇:「高言不止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生如夢之理論依據及原理,可用來測試修道者之層級;是讀中文系、宗教系學生很好的期末考題目,適合研究所學生之論文寫作,搞通了修道人、平凡人、算命人之觀念、見解很難相同而迷惑,想要把錯誤之觀念導正,也很困難,你認為這樣才對;他認為如此才對,例如修道人認為要恢復倫理道德,希望平凡人能導正放棄倫理道德之錯誤觀念;但平凡人認為現在社會已經沒有人在講倫理道德了,修道人怎麼老是LkK,很頑固,都什麼時代了,還在講倫理道德?反認為修道人觀念錯誤,要能跟上時代,追逐名利才對,為此人生方向爭論也不值得,天下已迷惑亂成一團,不如不要去想它,不要杞人憂天,不去管它,就沒有煩惱了,只要能知道人生如夢這些立言的意境、道理、原理,就是修道高人了,如尚未搞通,則表示學分尚未修滿,尚無法畢業,此亦為讀社會大學之必修學分,所以說未讀莊子(南華經)一書,會虛度人生,讀者不妨參考之。
        首先依往例先複習幾個專有名辭、名言:
一、 卮言:無厘頭,無頭無尾(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在推衍事理,使人莫測高深,可正可反,給世人有無限的體悟空間之意。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即為卮言。
二、 老死不相往來:老死,指來世也。往,死也。來,生也。有修道德,尊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清靜、樸素、寡欲、守信用,凡事順著自然的修道人,到了人老了、死去時,才有資格上天堂(極樂世界)去,來世就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之意。此原理於2014年4月18日之具備不違反自然法則之條件,才有資格到天堂、極樂世界去之一文中有談及,讀者有興趣可自行點閱。
三、 莊周夢為胡蝶:首先要先知道什麼叫作夢?什麼叫做覺?夢為妄心;覺為真心。平時找不到心(真心),平時的心為妄心。於作夢時,真心就會出現,當真心出現時,夢中的境界很美,很得意,樂歪了,夢境雖如莊周夢為胡蝶之情境,很美、很爽,但卻是真心將妄心轉換成不同之維次空間,顯現出來給自己看,自己是做不了主宰的,這叫做夢,醒來(覺時)又轉回來原來的維次空間,才知原來是在作夢,是一場空,所以夢是假的,並不是真的,這是美夢;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性、相變化理論,夢境雖然很美、很快樂,像胡蝶一樣,但必竟是假相,如能將妄心去除,就不會作夢,胡蝶也不見了。平時為惡,欺凌、詐騙他人,取得不義之財,盜取權位,容光煥發,目的已達成,作夢時,真心就會顯現出惡夢,夢見被搶、被偷、被人追殺,這是惡夢。以夢來說故事,是在說明世人有心去修道,存有妄心,整天婆媳論戰、兒女將行動不便的老父母送去安養中心等死,花錢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養寵物、孝順兒女、孫子、出國旅遊,有時間就去修道,很逍遙,希望將來死後也能到天堂(極樂世界)去繼續享樂,其夢想之天堂(極樂世界)的情境是與莊周夢為胡蝶ㄧ樣相同舒適快樂的,但只有心修道而忘了積陰德,遵循五倫、六紀,到人老了、死了,其靈魂一樣也是會跑去地獄找閻王爺報到,而上不了天堂(極樂世界),就如同莊周夢為胡蝶時,是很快樂,但醒來時才發現原來我不是胡蝶,而是莊周,是胡蝶在快樂而不是莊周在快樂,空歡喜了一場,與人眼睛所看見的海市蜃樓倒影之美景,虛幻不實相同情景,是世人存有夢想、妄心、作大頭夢之意。人活的時候作夢之幻化,稱為莊周夢為胡蝶;人死後七日內,不知自己已死,還以為自己在作夢,事實上人已死了,死人的靈魂如果要幻化時,必須經由昆蟲類之動物來替代幻化為人(如胡蝶、蜻蜓、蚱蜢、螳螂、蛾類…等之昆蟲),死人的靈魂自身無法幻化,所以故事才稱為:胡蝶夢為莊周,由人死後,做頭七起,靈堂會無緣無故的飛來一隻胡蝶,停著不動,是在作夢,夢為莊周(比喻自己親人),等夢作完,醒來時,胡蝶又徒然不見了(幻化),此時,往者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了,哭著要找媽媽(祖先),此故事就可證明此物化之道理、原理。以此來區別活人與死人靈魂之幻化方式之不同,而僅以一個「物化」之名辭為總稱,此為萬物一體理論。
莊子認為世人執迷不悟,所以不能以端莊的語言對世人來說明(如卮言),會讓世人更迷惑,所以另於外篇、雜篇中加入盜跖、胠篋、讓王、說劍、漁父篇,以較通俗的語言為之,用以諷刺、醜化、挖苦世人,世人比較容易看得懂,文字雖比較通俗,才不至因至言與世俗語言混合,因不解其意,而使世人更為迷惑,卻被坊間有些作者認為文字粗俗,所以疑為是贗品、偽作,而是坊間作者未考慮到莊子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才寫出粗俗的語言,而有所誤解,莊子沒有那麼笨啦!所以並非贗品、或偽作,是莊子的作品沒錯。
        莊子於德充符篇中借孔子的口說: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出生來當人身帶殘疾(殘障或罕見疾病、難治之疾),是前輩子有為惡,所以再轉世當人來受苦,無趾,此殘疾之人已痛改前非,努力修道積德悔過,希望下輩子來當人時不要有殘疾而再繼續受苦了,更何況是沒有惡行而道德全備之人(意指形體正常的人更須修道防止為惡,以免下輩子來當人時有形體殘缺)!所以眾生都想修道,可是於花花世界中,人人都事事向錢看(即天道篇所言之: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修道有修妖道、錢道、人道、天道之分,世人所修的是形、色、名、聲,與修天道自然之道相去甚遠矣,以為修形、色、名、聲就是修道之方式,將來死後就可去極樂世界(天堂),就是迷惑,也就是認為可與:莊周夢為胡蝶ㄧ樣的舒適快樂,那是假像。所以莊子又於天地篇說出:「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坊間之書籍對此句話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法,甲說:以缶解成垂、以鍾解成踵,表示三人在修行,有善人,有惡人,其中必有我師,可為學習之對象,三人皆迷惑,難以、無法達到目的地(無法修成道),只要有一人是善人,就會導引另外二人走正路,就能修成道,人生才不會走錯路。乙說:翹著二郎腿在修道,光說不練。丙說:以二個土製不同重量的缶灌同時敲打一個銅鑼,會同時發出二種聲音,使人聽了會迷惑,不知那一種聲音才是真的銅鑼聲?讓人有如鴨子在聽雷。不論那一說,其文義解釋都對,只是未將其意境說出而已。因為是卮言,讓人有無限的體悟空間,這就是莊子文辭高竿的地方(其國學造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之意境為:世人迷惑,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在修道,但修的是錢道,不是天道,將來希望能到極樂世界,因方向錯了,最終於人死後其靈魂也一樣會迷惑,找不到正確的歸鄉之路,本來要走去天堂的路就不會走,偏偏選擇走往奈何橋之路去找閻王爺之意。例如修道人認為顛倒行事之觀念是錯誤的,必須導正過來;他認為修道人不要涉及政治不同見解,影響到別人,反而認為修道人之觀念與一般凡人不一樣,是修道人在顛倒行事,如此就會扯不清,相處就不能融洽,不如放任不要去想它,不去管它,就沒有煩惱了。例如博愛座要不要讓坐?個說個話,扯不清,不如不要管它,就隨他去,等到他自己老的時候就知道要不要讓坐之道理相同(即: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不必杞人憂天)。老莊之不言之教(上行下效)很可怕,即上樑不正,下樑就歪。為人阿公歪了,父親就跟著歪,接著兒子、孫子也就跟著歪,於醫學上稱為遺傳,品種,但就是找不到答案。領悟到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之故事,厲之人:醜女人或壞女人也。遽:速也。汲汲然:匆忙也。半夜生小孩,很快的拿火來看自己小孩,心裏匆忙,恐其似己。此故事可啟發世人,父母親雖自己學壞、為惡了,尚希望改邪歸正,也怕自己小孩將來跟父母親一樣的壞,一樣的醜,或更醜,更壞。上樑不正,只想要下樑不要歪,有此可能嗎?關鍵在於上樑必須先正,做表率給晚輩學,做個樣子出來,有真心改過,下樑學起來了,以後就不會歪;角頭、賭鬼、酒鬼、娶三妻四妾者,自己不正,只要求小孩不能學壞,有此可能嗎?醫學稱為遺傳,土話為:什麼蛇,就產什麼卵,草蛇是生不出眼鏡蛇的卵的。同樣是人,都是上帝或造化在造人,為什麼有人就會天生殘疾?有人就不會!為什麼有人就會有天生同性戀的性向?有女人的心,但長相就是男人;有男人的心,但長相就是女人,產生女人愛女人,男人愛男人之同志婚。但正常人就是女人愛男人,男人愛女人,結婚生子,組成家庭。醫學上學名稱為Homosexual,漢文及台灣話稱為卡阿仙,男卡阿仙稱為Gay,女卡阿仙稱為Lesbian,也找不到原因,醫學上就歸列於遺傳,屬於天生自然,為正常現象,原因就出在此。就必須學無趾,兀者,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從這一代改變觀念去修道,把歪的上樑轉正,下一代的下樑就跟著正,否則代代遺傳。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洗腎、失智症…等遺傳病也是如此,莊子是在教眾生修上位不生病及免禍之道;醫學是在修得了什麼病要用什麼藥來醫,二者之位階不同。得了無形的病(),因為是看不到才叫做無形,看得到就叫做有形,平時它是隱性,科學儀器也檢查不出來,但當閻王爺點名或上帝要寵召時就會變顯性成為有形看得到的癌,但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了,而且會轉移的,這部位醫好了,又會跑到別的部位去了,讓醫生及病患家屬疲於奔命,但就是醫不好,有些健檢醫生也被誤指為是檢查疏失,沒有檢查到而被家屬提告,也很冤枉啊!這無形的東西本來就看不見,要怎麼檢查啊?正確的方式是要跑去告老天或上帝才對啊!怎麼跑去告醫生呢?但人就是拿老天、上帝沒辦法,這就是無形的道之力道。世人不知此道理,所以才說是迷惑。
        道是超越時空,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許多眾生修道是為了求名,所以想穿制服,以顯現其與別人不同,有心讓人知道他()是修道者,老子、莊子老早就看穿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修道就是要修老子的:老死(指壽終正寢-來世)不相往來(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氣死、冤死、橫死…),往:死也。來:生也。即死了,就不想再來出生當人而受苦之義也。及莊子的:莊周夢為胡蝶-作夢所見到之夢境是為假相,不能把所見到的假相當成真,那就迷惑了,必須要覺悟,去除迷惑才能修成道、成佛。此道理搞通了,人生就沒有遺憾了,面對死亡就不會恐懼了,死了就可上天堂遊於無朕(無極),就可逍遙了,不必老死(來世)繼續轉世當人來受苦還算好,如轉為其他動物不會講人話,那就真的是:知者不言了,那就慘了。到此,莊子齊物論所說:人生是一場大夢之吊詭謎題也就因此而解開了。剩下來只剩每位眾生價值觀念的不同,去做不同的選擇了。歲次丁酉年,金雞報喜,公雞已啼了,套一句莊子的:人生是一場大夢的理論、思想來修道,眾生於美夢中也可醒一醒了。作者在此順便向讀者拜個早年,祝人人都事事如意、平安就是福。


附記:
莊子(南華經)一書之實務運用,作者已遵照理天的指令,整整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將重要的部分都講完了,以本篇文章做為總結,因只有自己一人在寫文章,沒有秘書、也沒助理,校長兼敲鐘,打字很忙,而讀者有好幾萬人,沒時間一一答復,現在文章寫完,就比較有時間了,如讀者尚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Gmail網址:dahfaashyh@gmail.com或打886-921776551手機聯絡,大法士會親自回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