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修「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去矜伐,虛己處事,就可分辨美與惡,不會被人輕視。

修「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去矜伐,虛己處事,就可分辨美與惡,不會被人輕視。
        說劍篇:「劍有三劍,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山木篇:「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無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天運篇:「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在宥篇:「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乎!」、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老子第20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熙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第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之其極」;此二篇故事及幾則立言,皆在闡述修道的重要性及方法,不能有矜伐之心,眼睛不能長在頭頂上;起心、動念不能有分別、執著,就不會有妄心而去區分美、醜;又要能虛己處事,才會被人尊重。且都是真理,讀者可奉為圭臬。
        首先依往例來復習幾則專用名辭:
一、 儒者發冢:是在比喻身外之物,於人往生後一切都帶不走,即使家財萬貫,於口中含龍珠陪葬,也會遇到盜墓者將龍珠盜走,一樣是二手空空之意。
二、 形影相隨:形正影則正,形歪影則歪。比喻上樑正,下樑就正;上樑不正,下樑就歪,是在闡述上行下效之因果關係之意。
三、 形與影競走:比喻人追逐身外物,錢四腳,人二腳,永遠追不上,既使追到了,也永遠不會滿足,追到把身體搞壞了,人倒下去送去太平間之時,也就沒有影子了,也沒得追了之意。
四、 正味:齊物論之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天運篇之柤、梨、橘,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是在比喻不論你相信的是什麼學派、宗教信仰?吃葷、吃素、吃牛肉、豬肉,都很好吃,都符合當時、當地的國情,並沒有那個學派、教派較好?那個學派、教派較不好的問題之意。
五、 逆旅:出生當人來人間遊玩有如過客住旅舍,老了就要回家去,當人於處逆境時就要修行、磨練、積德,將來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六、 順旅:出生當人來人間遊玩有如過客住旅舍,於處順境時就要修道行善,不能享樂,隨波逐流而無節制,將來老了才不會有如失智老人,迷失在外,找不到回家的路,倫為孤魂,那就很可憐。
女神與女魔,長相都一樣,有美也有醜。靈學受訓就有此課程,而且為必修學分,美、醜常常在變化不定,給學員來判斷,學員常常被騙上當,如無法正確判斷出那位是女神?那位是女魔?就會被當掉,要重修學分,到能獨立判斷時才能過關晉級。如無法辨別出美、醜,就如同遺傳因子的染色體異常,變成雌雄同體,都有男女的生殖器官,可男可女的雙性向之陰陽人(醫學學名為Hermaphrodite,漢文及台灣話稱為半陰陽或半閹羊)一樣,染色體正常的人如也具有如同陰陽人的雙重性格時就很麻煩,於碰到別人有做錯一點事,就指摘痛罵別人、且從早罵到晚、按照三餐罵又外加點心;但當自己不論犯什麼錯或大錯時,都認為是對的,又不容許別人批評指摘他,別人罵他,他就反擊,一人同時具有可以罵別人而別人不可罵他的雙重性格時,社會上如果這種雙重性格的人太多,那麼這個社會就不會安定了。
        故事中,旅店的主人莊子使用「逆旅」而不是使用「順旅」,就表示旅店主人是有修為之人,古時之婚姻制度為一夫多妻制,現代為一夫一妻制,不能因當時的制度旅店主人娶了二妾,而以現代的觀念來指摘其有失道德,二妾中,一人美麗,一人醜陋;醜陋的受主人寵愛,美麗的卻受到冷落。陽子問他是什麼緣故?旅店主人回答說:美麗的小三自以為美麗,但我卻不認為她美麗;醜陋的自以為醜陋(隱喻能虛己處事),但我並不認為她是醜(隱喻小三眼睛長在頭頂上,矜美)。文義解釋是如此。如以此種解釋法,叫一位國中生來解釋,他也會解釋啊!莊子就不必寫出此低俗之言(見天下篇: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其意境是在隱喻美醜的價值判斷。也是在醜化對那些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之人。莊子聽到旅店主人的答話很有感觸,馬上跟其徒弟說:學生們記著: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要依照旅店主人及醜小三的方式去修道,品行要高尚,起心、動念不能有美、醜之分別、執著心,才不會有妄心,並且小三要去除自以為高尚美麗的妄想心,如此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受到別人的敬重!修道就是要如旅店老闆已能如上文所言要能判斷出那一位是女魔?那一位是女神?(要能判斷出美、醜?美、醜並不是由自己的起心、動念之分別、執著之妄心而定,不能有美醜、妄想心,才可算是有修道之意。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莊子並認為:不明於道者,悲乎!這就是修道的好處。當然每人修道都想得道,至於要怎麼樣才能得道呢?老子說: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之其極;莊子說:北冥有魚,要重積陰德。並要: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熙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兆:起心動念也。孩:污染也。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才能辦得到。
        莊子於說劍篇:劍有三劍,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該故事於:「悟莊子之領導統御哲學」一文中,已有詳盡解說,讀者可自行點閱,於此則不再贅述,有鑑於現今之社會亂象,於此時又再提出莊子說劍篇的意境,是配合時勢,讓世人更容易悟出其意境。現在政府的施政及內閣閣員中是否有如鬥雞?由讀者自己去體悟、判斷,於此不做評論,這故事是莊子說的,不是作者說的,所以要由讀者自己去體悟、判斷。但願國泰民安,不然往後之三、四年,社會不平靜、日子會不好過的。


附註:

本來以為可完結莊子實務文章之寫作,可專心去當農夫,但就是不行,一不想寫,晚上就吵你,不讓你睡覺,非要你繼續寫不可。修道人不是你想做什麼事就可自由去做,須受制於無形之道,無完全之自主權,是由道在主宰的,所以說修道是很苦喔!既然要繼續寫,以後就改以配合時勢,只寫常用之名辭或片、段故事之意境就可,讀者依時勢之親自體悟,很容易就會瞭解莊子所說的每一句話及每段故事的道理,如此作者寫文章時也就就不必受起、承、轉、合的限制,併以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