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人籟、地籟、天籟…」、讓王篇:「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德充符篇:「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天地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世人之迷惑顛倒,別人有恩於我們的不能忘;別人對我們不友善的,就不要放在心裡,要把他忘掉,心情才能開朗豁達。富貴人家造作之罪業,如果反其道而行,或跋扈、眼睛長在頭上、仗勢欺人、只會道人之長短,不會檢討自己,不知知恩報恩,只記恨別人之過,不知自己過,就是迷惑不能覺悟,還是應該忘記而不忘,不該忘的卻忘光光,就會得神智不清、不省人事之失智症(老苦症),連自己的子孫、鈔票都不認識了,那要怎麼能認識歸鄉之路呢?既使有再多的財產,一切也都完了,死也死不了,那就可憐哉!不如平凡人家修道,老年可安逸(大宗師篇第4節、第8節:大塊佚我以老-年老時能安閑快樂,不會得失智症,所以說修道是在修福,修個好死而已,其他都是假的,如未修道,年老不好死-歹死,那就慘了),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言之: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別人給她的恩惠不但不感謝不報答,而且忘光光,過河拆橋;別人有虧待她時就懷恨在心,永不停止,要帶到棺材裏去)。世人只重視物質生活及享受,於年老退休後,無事可做,又沒有精神生活可做依歸,整天吃飯、睡覺、看電視、看天花板,在打妄想,該忘而不忘,不該忘卻又忘光光,不知覺悟,身體很容易出毛病,所以老天才創造發明出失智症,強迫其將該忘而不忘之部分,予以忘掉,以回歸自然,此為因果定律,所以世人須明因識果。家中長者有此前兆者,為人子女、媳婦的人,就須有所警惕,才不會讓長者步入失智症!人於死亡時如果不省人事,不論是失智、插管,昏昏沉沉,腦筋不清楚或神智不清、不省人事的回去報到,那地獄就去定了(佛家稱:墮惡鬼道),不可能上西天的,不論是怎麼作法會、唸經,沒人能救得了的,無可奈何,這是多麼可憐的一件大事!所以要腦筋清楚回去報到,才能找到自己的歸途,腦筋不清楚,縱然路在自己家門前,也不會走,像迷路不知回家,流落在外的老人一樣,在自己家門前也不曉得是自己的家;精神病患、腦袋瓜有問題神智不清之人,或是要別人幫忙帶他回家,不知歸途,那就可憐哉!
南郭子綦,其人懷道抱德,虛靜恬淡,莊子羨慕其清高,而託為諭首。隱,憑也。依靠也。机,同几字,靠著椅子也。噓,練吸新氣,吐舊氣之功夫(即道德經第15章:蔽而新成。第29章:或呴或吹也。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也),現今所稱之打坐、坐禪也。荅焉,解體貌。白話為:如遺棄形體的樣子。喪其耦,即下文所謂吾喪我,忘掉形體也。偃,子綦的弟子。即顏成子游,名偃。而,汝也。即你。吾喪我。吾,是真我;我,是形體的我。忘我也、無我也。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人專一坐禪時,人的形體可以使它像枯木一般豪無生機,人的心靈本來可以使它像死灰一般,不起一念嗎?何居乎,即這是怎麼一回事?不亦善乎,而問之也!即是說你問得很好!喪我,自忘其形體之我也。是比喻修德之人,於打坐、坐禪時,能見到真我,已經忘了我自己的形體了,已無我,無人,入於天,渾然與天為一,就進入天籟之境界了。人生有生老病死,這些苦難是世人執著於身體是屬於自己的而所造成;如果修道能修至無我的境界,將身體視為是老天所給的,既然知道身軀不是自己所有了,就不會有病,也沒有這些苦難之發生。相對的,非修德之俗人,如已達忘了我是誰?那問題就可大了,大到無天、無地之存在,只有我最大,目無尊長,過河拆橋,要別人聽他的,他不聽別人的。如同黨員翅膀豐腴,於抓到實權時,就可聯合其他黨員架空黨主席,黨主席下達的命令,對自己不是有利時,國會不分區及分區議員就可不聽黨的指揮,可造反,個自為政,使主席無法執行其政策;對我有利就聽命。如此,最終是會把黨搞垮的,這也是已經忘了我是誰了?目中已無長官之存在了。因為是不同層級的比喻,所以必須將修道懷德之人與俗人之:忘了我是誰(即俗話所稱之:背骨、忘恩負義、過河拆橋、長官的命令沒有經過我這一關時,命令也出不了門,所以長官也要看我的臉色)?這句話須予以區分清楚,才不致魚目混珠!也就是修道人之忘了我自己之誠忘,是指忘德;世俗之人忘了我自己之誠忘,是指失智(年輕時,太聰明,利用智巧用過了頭,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年老時受到懲罰,才會忘智)。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是說子游嘗見隱机者,而未有若子綦也。子游昔見坐忘,未盡玄妙;今逢子綦隱机,實異襄時。怪其寂泊恬淡,故發動疑之問也。子綦說:我已經忘了我是誰,你知道嗎?人籟:人吹管簫所發出之不同聲音。地籟:風吹眾竅所發出之不同聲音。天籟、人籟均是比喻帶有人為、地形關係所發出帶有成心之言論、聲音也。天籟是指天地間萬物的自鳴之聲,出乎自然,比喻不帶任何主觀成見之言論、聲音,是為出自自然之無聲之聲,例如仙樂、流水聲。不會有是非相爭,就是天籟。要知道什麼是是非之爭?就必須先把人籟、地籟、天籟所代表之意義搞清楚。
養志者忘形。與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意思相近!有修德的人,會忘記自己形體之存在,所以不會穿金戴銀、背名牌包包、開勞斯來斯名車,穿着很樸素,外表看起來與普通人沒二樣,別人也不會因為他穿着樸素而嫌他醜,因為已忘記自己的形體存在了,不會在意自己外表的穿着,而只在意自己內心的修德。如此,也不會被綁票。德長於順物,則物忘其醜;長於逆物,則物忘其好。誠,實也。所忘,形也。不忘,德也。故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誠忘也。忘形易而忘德難也,故謂:形為所忘,德為不忘也(所可忘者,形也;所不可忘者,德也)。不忘形而忘德者(知有其形,而不知其德),此乃真實之忘。也就是德不形(真人不露相)之真意也。亦是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如此,才算是真實的忘掉一切。以「誠忘」來比喻世俗之人:忘其所忘,而不忘其所不忘之錯誤觀念。此比喻是在說:別人給他的恩惠,不應該忘記,卻忘光光;別人有虧欠他的地方,卻死記在心頭,永不忘;應盡反哺父母、公婆之義務而忘光光,對老人家之財產有多少?將來可分多少而不忘;以此來提醒世人,當人邁入老年,為人子女的如發現父、母近來說話時,怎麼都是說同一句話,就要知所警惕了。而且都是在說些不如意的陳年往事;別人對他的恩惠都不會提,也都忘光光了。說更白一點,就是該忘而不忘,不該忘的卻忘光光。世人如走到如此地步,還不知覺醒,子女也未提醒他將不如意的往事給予忘掉,多想想別人給了我們什麼恩惠,說給子女聽,子女也須讓孫子與父母親聊天說笑,改變其觀念,才能回復自然。如果子女也不關心,任由老人整天在家看電視、睡覺、沒事就看天花板,開著電視,人在睡覺,睡給電視看,老天對這些執迷不悟的世人,就會拿出其所創造發明出來的之特效藥,強迫讓他忘記不如意的陳年往事,給這些過河拆橋的世人罹患失智症,人就會變成傻傻的看著別人,只會吃飯,什麼事都不懂,出門就不曉得回家,講話時會雞同鴨講,連自己的兒女也忘了其名字,像個活死人,得到這種病,就真正的把好、壞事都忘光光了。與修德人之「誠忘」是相同的忘掉,只是境界完全不同而已。
媒體報導,65歲以上之老人,每16人中,就有一人得失智症。人都是同一方式出生,但死法有百百種,此百百種中,不想呼吸、不想吃飯、睡覺醒不來、癌症…等等,失智症已可與這些患者相媲美了。合一稱為:死生同狀。不論何種死法?都一律躺著直直的,不會動。齊物論稱為:萬物平等理論,也就是人生。莊子以修德之人之「誠忘」,來反諷未修德之「失智症」,二者,同樣是忘光光。於文義上、文字上,看不出是在罵人,但其意境就是在反諷,悟得出其意境者,修道的功力已經很高強了,但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既玄,又妙!也不會得罪於人,這就是他在齊物論所說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於醫學上找不出疾病之病因時,就歸類於遺傳。不但疾病會遺傳,爭家產、三妻四妾,也會遺傳(德者,成和之修也。保全性之中和,即是德的修養。因為忘形易,忘德難。所以父母的財產,兒女要忘掉,就很難),現代的年輕人婚前認為是看對眼,每天思思念念對方,希望能早日結合相處在一起;於婚後,卻又認為是看走眼,動輒以個性不合,相處不來為理由而離婚,將婚姻視同兒戲,如未生小孩,則還無多大影響,男女可再另結新歡,脫離苦海,再各自去找新歡;如生有小孩,那就造孽了,成單親家庭或二度結婚,小孩則成為拖油瓶,失去了生父、母一方的愛,小孩於成長過程就會不健全,長大後,行為容易偏差,造成諸多之社會問題,其原因在此。而且是會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兒子的花心,比老爸、老媽更花心,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代傳一代),以此反推法反推回去,看看其父母年輕時,是否也是如此?看看媒體報導之富豪後代,大房、二房、三房的兒女在爭家產,拋家棄子、養小三、貼小白臉、當牛郎、加入換妻俱樂部、同志…等等(忘形易,忘德難),就可應證俚語之:好種不長,歹種不斷。此不良的遺傳因子不去修道,是去除不掉的。當夜闌人靜時,反復去讀莊子一書,於悟得出其意境,知道其道理時,會讓人拍案叫絕,也會笑到流眼淚,會感覺到愛莫愛此書,悲莫悲此書,此書每一句話或每段故事,都有其真意在,是為真理,也是無法改變之天律,讀者可參考之,但無強制性,當人於行動自如時,不論什麼大話、風涼話都可說,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也都可以解決;當步入行動不便或躺在病床成活死人,或忘了我是誰?傻傻的又不醒人事。此時!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最後都變成了問題,也無法解決,欲哭無淚或啼笑皆非,才來後悔將來能否清醒回到老家或不知路要怎麼走,迷路不知老家在何處?那就可憐哉!這就應證了莊子於盜跖篇結語所道出之:世人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名、利為天下之至害,不知害死了多少人,但世人都忽略:忘形、忘利、忘心、忘言、忘人,忘了修道,而一意在追逐名利、權勢、富貴,滿腦筋都是在想錢,等到失智、中風,忘了自己及子孫是誰?插著三管,有口難言,有腳不能行時,才想要修道,那就太遲了。只要世人高興,也沒什麼不可以。不要於災禍臨頭時,才來怨天怨地或尤人就好了。願大家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