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篇:「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齊物論第15節:「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胠篋篇:「彼竊鉤(與鈎同義)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不對,都有其相對性,所以才叫做世事;有絕對的對與絕對的不對,唯有道能之。道也就是一,是絕對性的,並無相對性,所以也惟有一,才能正是與非。聖人與世俗對是非之辯之看法,一個是由性體判斷是非,一個是由名、相來判斷是非,二個判斷不可能相同,最明顯的差異在於真心與妄心之不同,所以正、反兩方都認為自己的看法為是。心性迷失產生之妄心在辯論則根本辯不出所以然的,因正、反雙方心性皆不知:只有道是絕對不變,所以稱為一。道以外之世事皆為相對性存在或建立,是一體兩面。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同一件事,正方是從性來看事情,一看即認為是對的;反方是從相來看事情,一看就認為不對。那到底是誰對?誰不對呢?雙方沒有焦距,永遠都呈現對立,不可能融合。不論是辯論者之勝負、仲裁人之裁決,都不能決定什麼是真理或謬論,所以不必強辯是非。故統一與獨立、黑與白之問題就永遠的難解。同一個人,有人說他是好人,有人說他是壞人,那到底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好人有無好報?壞人為什麼不報?問題點就出在於此。所以人一生中,必須將有與無、性與相、空與色、是與非之道理搞懂,才不會白來當人。道家之二大戒律為命與義,指的就是道,也是自然法則,本來就是這樣,並不是什麽人所發明的,超越時間、空間(佛家稱之為:法爾如是),此自然法則是更改不得的,愛親(即孝親),不但要使父母能溫保之孝其身、還要孝其心,使父母能住的安心;事其君(侍奉長官),要擇事而安之(即順從長官之意思去做事)。佛家的大戒律不殺、淫、盜、貪…等,也是大戒律。知此道理者,可謂神仙級人物了,讀者可參考之!
作者曾言,讀莊子一書,不能完全以儒家學說,能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能知道文句的意思,還必須能活用,才能知道每句話的意境到底是在說些什麼,就如同算術之單獨的加、減、乘、除,只要會背九九乘法,小學生就能以心算算出答案來,但把加減乘除混合計算,又外加大括號、中括號、小括號,混合算時,稍為一不注意,常常就會算錯,其道理是相同的。首揭莊子的是非之辯一節中,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只要國文造詣高一點的人都會解釋,但讀起來會乾燥無味,只要看過一遍後,就認為懂了其意思,不想再繼續深入研究其道理。但讀到能悟出其每句話的意境時,就如同啃蘿蔔干,越啃就越有味道,越讀越感覺出越有道理,且每悟一次,境界就昇華一級,能昇華至無極境界時,就成了神仙級的凡人,可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無憂、無愁、無福也無禍,名、利、是、非,干擾不到我,你吵你的、你爭你的、你生你的病、住你的看守所、你享受你的榮華富貴,我過著與世無爭的快樂生活至壽終正寢,快樂如神仙。是非之辯,用之於日常生活亦如此。假設之議題中,上半場先由扮演匪類之徒為辯論之攻方,演執政黨角色,先設定為攻擊方,不知道自己是匪類之徒,認為自己是正義使者;由詐騙之徒來扮辯論之防禦方,演反對黨角色,同樣也是設定不知自己是詐騙之徒,認為自己是聖人。下一場則攻擊、防禦二方,執政黨與反對黨的角色互換,相互以此辯論題目再來辯論一次時,那讀起來就很精彩,保證會笑到流眼淚,會愛死了莊子一書。若,你也。黮闇,不明也。土話為眼睛生蛤仔肉,只會自以為是,而看不見別人的是處。化聲,即轉化聲音(形容是非之辯)也。化聲:性體轉化為相體也(性相轉化為名相,即物化也。物化之相為假相,不是真的,故不能久存,性體才是真的,永遠不變,而且是空空如也)。相待,即相對性(相對、相敵對性建立)。因,任也。曼衍,自然的變化也。窮年,盡年也。即活到老時,才能壽終正寢,不會橫死、病死…也。不能相知,觀念、見解不同也。即一方認為對方是無惡不做,高壓統治之匪類之徒;一方認為對方是在講幹話,專門用高明的騙術來排除異己,來騙選民,想獲得選票。
主席宣布上半場辯論開始,首先由正方先攻擊,反方防禦。
正方:
我們抗日有功,終使日軍無條件投降,又以德報怨,沒要求日本賠償,是因為共匪在大陸作亂,政府才被迫遷台,要整軍反攻大陸,殺朱拔毛,所以要鞏固領導中心,不服從領導,就要抓起來關。
反方:
台灣以前被日本統治,好不容易日本已投降,回去日本了,可由台灣人自己來統治自己的國家了,你們既然那麼能幹能抗日戰爭勝利,又被共匪打敗,自大陸撤退逃難,表示你們不得民心,逃難來台灣又大搞都市計畫變更及區域計畫,先由農地來搞土地重畫,先搶一些農民的土地,沒多久又將農業區變更為工業區,再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也可先公告變更一小區域,於審議中將鄰近未公告要變更的土地,以臨時提案,採偷渡方式一併列入變更,先通過再補公告與補辦說明會,使百姓措手不及,即使異議也沒有用,照常公告實施,要自殺是你家的事,且大馬路都開在有權、有勢人家的土地前面 ,不然就是直直的馬路也會拐彎,沒錢、沒勢人家的土地都被劃為道路、公園用地,被低價徵收,是為無惡不做之匪類之徒,在大陸的政權才會被推翻,而逃難時為什麼不逃去日本,逃來台灣幹什麼呢?種下今日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對立之火種。
正方:
就是因為國、共有二心,不能團結為一心,要記取失敗的教訓,所以要集權領導,將來才能反攻大陸啊!
反方:
台灣人的祖先為了謀生,渡黑水溝冒生命危險,來台開墾土地,既使是被日本統治,由自己開墾而來的土地,因當時沒有土地總登記,也保有自己的耕作權利,換你們逃難來台,也沒有同時從大陸搬運土地過來,你們無惡不做,靠萬年立委立個全國土地總登記的法律,規定沒有辦理全國土地總登記,則先由政府代管九年,期滿仍未登記時,即逕行登記為國有土地,因老祖先當時根本沒讀書,不識字,不曉得要怎麼辦登記,要去辦登記,又因開墾者之老祖先已死亡,後代子孫眾多,意見不同,要辦理登記時,都被你們這些朋比為奸之匪類之徒刁難,無法辦理登記,以致祖先來台開墾的土地及原住民祖先留給子孫狩獵的山林土地,通通被你們不是登記為國有,就是登記為黨營事業之公司所有,真正的土地所有者之土地都被你們搶走了,連老祖先死後埋葬於自己開墾的土地上的墳墓,也強迫要子孫遷葬,變成死無葬身之地,原住民的土地被你們搶去開發遊樂區,蓋飯店,或出售謀利,其子孫不准打獵,也不准私製老米酒,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有多匪類嗎?你們是外來政權,騙台灣人民說要反攻大陸,實際是在台高壓統治,製造228事件,殺死那麼多菁英,殺雞儆猴,才好統治,讓你們子孫吃的肥吱吱的,又多送往國外流學,我們台灣人要做牛做馬種稻米來養你們,因沒錢讀書,又被你們瞧不起,讀書也不能減免學雜費,所以匪類之徒應該早日將政權交還給台灣人自己來管,才對啊!
主席宣布上半場辯論結束。休席十分鐘,下半場辯論時,正方、反方角色互換,正方扮演詐騙之徒,反方扮演匪類之徒來辯論。
休息時間到,主席宣布下半場變論開始。
正方:
你們買那麼多的武器要反攻大陸,核電場一座又一座的蓋,萬一發生意外,會傷亡無數人命,因為我是人,所以要反核,台灣並不會缺電,所以核四要停建並封存,電費也不會漲價。你們主張核能發電,是與外國廠商在搞利益輸送啊!
反方:
你們說台灣不會缺電,非核家園政策達成,也不會漲電價,現在空氣污染嚴重,缺電了,又要燃煤來發電,又要重啟核電,分明就是靠詐騙來獲得選票,嚴然是個最大的詐騙集團,還要嚴懲輸出至國外行騙之小的詐騙集團及車手,讓世界各國看笑話,認為台灣是詐騙王國及天堂,這不是很諷刺嗎?上樑不正,下樑就歪,應早日下台,向選民謝罪啊。
正方:
你們逃亡時,也沒有搬運土地過來台灣,用搶百姓土地的方式黨政軍不分,現在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黨產之土地?那麼多的黨營事業及上市公司,股票漂白變成私有財產,不公不義,以黨產及黨營事業所搞來的錢,用來操縱選舉,才能萬年執政,所以現在必須立法,清理一下不公不義搶來的黨產,將它吐出來,還給人民,才能符合公平正義。以騙人民說要反攻大陸,實際是在搶人民財產,該搶的都已搶到手了,現在又不反攻大陸了,要認匪為父,大搞兩岸統一,問題是百姓會同意嗎?至少也要先把搶來的土地吐出來還給人民,再來談統一啊!所以你們才是最大的詐騙集團啊!
反方:
要清黨產是可以的,也要依照憲法及法律秩序,怎麼可無限上綱,全部溯及既往,搞到天下大亂,怎麼不溯及到元朝時期,現在的中東國家波斯土地及老共的土地,也把他要回來?你們無情的砍殺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受害的人數遠遠超過228人數的數十倍之多,也有人因抗爭而死亡,等於是另一個228事件,你們真是匪類集團,將來必定又衝突不斷,只會拼政治,不會拼經濟,國家會被你們這些匪類之徒搞垮的。
主席宣布:辯論結束。
接下來講評,以莊子之是非之辯來評論。
是非之辯以前之文章有寫過了,智慧隨年齡之增長而改變也有提及 ,於此就不再贅述,讀者如有興趣,可自行上網點閱或參考坊間之教科書。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有是非之辯,就有其相對性,要化解使其不要有相對性,就是要忘掉妄心,順著自然,以時間來淡忘是非。法律規定請求權的消滅時效及追訴時效,其目的也是在使人能化解仇恨,過了此期間就一切免談,要人往前看,才能將不如意的往事忘掉,否則不管一個人不論如何的壞?總會有些好的人性一面(天地篇:厲之人,壞女人也。半夜生子,很快的拿著手電桶去照兒子的臉偷瞄一下,深怕自己兒子的臉孔長得跟自己一樣壞,人見人怕,那就有不良的遺傳基因,不就糟糕了的故事,所以壞人也有其善良的人性面),總不能有獲得好處就不說話,把好處都忘光光;把壞處死記不忘,又老是在翻舊帳,如此之仇恨心,到老時就會得失智症。此失智症由來的道理,不知者不怕,知者就會腳底發麻、手腳尾發冷(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言之: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之誠忘。世人卻反其道而行,變成忘其所忘,而不忘其所不忘。人家及父母給你的恩慧,不該忘,你卻忘光光,也不養父母,只想要父母的財產,又不會忘;人家對你不好的事及父母的財產,應該忘掉,你卻死記在心頭而不忘。來個算舊帳,名為清理黨產而行鬥爭之實及爭奪家產,兄弟姊妹為家產告來告去,殺來殺去。於年老時,老天就會強迫你將應忘而不忘的部分忘掉,加上先前不該忘而忘的部分,就全部忘光光了,成了活死人的失智症,忘了自己也忘了子孫是誰,傻傻的看著人,什麼事也不懂,也不會死,出門就不會回家,不但會拖累了子孫,也會拖垮健保的,那活著又有什麼用呢?又何苦來哉呢?)。由上項正、反二方,匪黨與賊黨是非之辯論,就可看出有其相對性,雙方都在相互指摘對方是匪類及詐騙集團。也許雙方都對,也許雙方都不對。中國五千年來都在爭王位,古詩曰: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現代文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位者,話怎麼說都對,不在位者,話怎麼說都不對(莊子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可小案大辦,大案小辦,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都在比拳頭大小,比權勢)。爭了五千年了,也爭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到現在還是在爭,爭的不過癮,留到下輩子,繼續再來爭。這就是人間世,白話為世間事,也就是俗事或世俗也。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如果要化解這個相對性,就不要有藍、綠,統、獨之爭,忘掉妄心,順著自然,讓自然來調和一切,不然這三、四年就會有苦頭可吃了。如有去修道,就知道是非是無定則的,隨時空在改變,以前的世俗,高壓統治之匪類行為為是,詐騙行為為非;現在的時空環境,詐騙或高明的騙術為是,匪類為非,選票能騙到手,能當選就為是,騙不到手,不能當選就為非,但不能以現代的時空環境的是,來否定以前為非;年金改革之問題亦復如此,不能以現在的非,來否定以前的是,要改革也要從現在改起,不能溯及既往,如可溯及既往,將來時空環境改變,自己祖先的墳墓被潑紅漆或被紅衛兵挖起來鞭屍,也就不足為怪了,也不能報怨了,這叫因果循環。如果可以溯及既往之方式來鬥爭不同族群,可否也比照「不當黨產清理條例」,來立個「不當決策損害賠償條例」,將打消銀行呆帳、核四停建、蚊子館、貪污、以偷渡方式非法變更都市計畫、特權放款、關說…等等之損失,向這些贊成的國會議員、反核團體、特權、涉案人全家族的財產也拿來充公,以彌補國家及人民因此所產生損失之損害賠償,以為轉型正義?如此,則仇恨越結越深越不可解,也唯有化解其性、相變化之相對性對立,不要有是非之爭及仇恨心,才可免於吃苦頭及因果循環報應,不然會有麻煩可受,是否如此?齊物論是如是說!未來的事,也沒人知道,試試看,到時就會知道,但知道時已來不及了。願大家都能平安!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任公子釣魚,為最高智慧之經世之道-修道不能操捷徑,須循序漸進,有付出才有收穫。
老子第53章:「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鷔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和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鶃鲋,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逍遙遊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老子的立言與莊子所寫的任公子釣魚的故事,是在闡述不期近利,而志在大達(修大道),才可經於世之道理,意境相當高,單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方式是無法悟出釣大魚的道理,此故事的意境搞懂了,將來不能成仙,也能成半仙,讀者可參考之!
讀莊子一書,如只讀理論而無法運用於日常生活,則只能說是在從事學術研究或測試自己的國學造詣之能力,因為天機不可洩漏,所以此書都是以說故事的方式為之,要世人由故事中去體悟出故事的意境,能悟得出來,也就等同是知道了天機,如此就不會觸犯天律或天條,與刑罰學之犯罪,雖然有犯罪之行為,但其行為不罰,可阻卻違法,白話為必要之惡或基於公益,不處罰其行為,檢察官也會作出不起訴處分;或雖經檢察官起訴,法院也會判決免刑。如直接道出天機,就犯了天條,一定會被追訴之道理相同。所以說為什麼有些能知天機而公然於大眾媒體道出天機之職業之士,其下場都不會很好。如知天機,也只能點到為止,由世人自己去體悟,即可免責,道理在此。修道要先知道理論、方法,將理論、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中,活用於實務,先懂得故事中是在說些什麼之後,自己去力行(齊物論所言之:道行之而成),才能經世,也才不會事事向錢看,誤將修道視為賺錢之營利事業,修到最後則走火入魔,越修越大洞,至無藥可解地步;如懂得道理、方法而光說不作,則有修等於沒修,不能起作用,土話為盲修瞎練。如同每個人都知道要孝敬、服侍老父母、公婆,但就是不會作(力行),想到要服侍時就頭一個二個大,煩得很,兄弟姊妹、妯娌(漢文台灣話稱為:同姒)間就會互相推拖,都認為自己很忙,要上班、賺錢、出國旅遊,沒時間照顧,寧願花錢請外傭照顧,或送去安養院、看護中心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養寵物、孝順孫子,光說不練,未能力行,不能作榜樣給兒女學習,不能利益眾生,僅能利益自己,所以說有修等於沒有修,修也是修給別人看的,在欺騙社會,瞞人耳目,做做樣子之道理是相同的。莊子說的話都是無邊際,使人摸不到邊,如逍遙遊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人間世篇: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賴。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釣大魚。都會讓讀者搞不清楚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大的魚?那麼大的樹?魚怎麼可能變為鳥呢?是莊子在話虎藍、畫虎爛、吹牛、吹雞歸、膨風?都對。只不過是形容詞而已。讀者須有能力悟出故事之意境,才能知道故事是在比喻什麼?形容什麼?
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鷔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巨緇,粗大的釣魚線也。犗,閹過的公牛也。與閹掉的公雞一樣,會長得很肥。旦旦,天天也。䤾沒,即釣魚用之浮沉(浮標)下沉入海也。坐在會稽山上,把魚線甩到東海裏,天天都在那裏釣,一整年都沒有釣到魚,有一天,大魚來吃餌,上鈎了,拉動大釣鈎,浮沉沉入大海,大魚翻轉掙扎,擺動魚鰭,準備要逃命,白浪湧起如山,聲如鬼哭神嚎,千里外的人聽了也會害怕。文義解釋是如此!其意境是在比喻修道要花十九年才能得道,不能求近利(老子所說的:民好徑,比喻世事與修道不求投資經營,只想操捷徑,割稻尾,揀現成,只想一躍升天),要磨練意志,就要有耐心,才能得道而集大成。茲將分句之比喻說明如下:大鈎巨緇,比喻修天道。五十犗為餌,比喻要修大道要專一經營,才需花如此大的投資及成本 ,與逍遙遊篇首:鯤魚之大不知幾千里也之大相呼應,是在吹牛皮、形容、比喻,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大的閹牛、也沒有那麼大的魚。旦旦而釣,比喻每天修道,從不間斷。期年不得魚,比喻養虛氣,磨練其意志。釣到大魚是比喻已得道。錎沒,同陷沒,即浮沉沉入大海也。騖揚,亂馳也。奮,伸張也。鬐,同鰭字,魚鰭也。聲侔鬼神:侔,等同也,是比喻大道威力之大,也是比喻大魚被釣到,突然遭受噩耗,知道自己要死了,不顧形象放聲大哭,與獸死不擇音之淒慘哭聲相同,別人聽了莫不鼻酸。憚嚇,驚恐、害怕也。滾起的浪花聲音,使千里之內聽到的人都會害怕。文義是如此解釋,但這隻大魚是指修道高人,意境是在形容世人傷害到了修道高人,老天也不忍有修道德之修道高人受到傷害、被殺,就是破壞了道,往後就會大強烈颱風、大地震有大災難發生,才嚎啕大哭,形容不能詆譭、傷害、殺害有道德修養之修道高人。尤其台灣這幾年來,從教改、年改,廢棄禮義廉恥,學校不教道德、政客不知禮義廉恥、不講誠信、放棄文言文改教白話文,處處反自然在逆天行事,政策不能延續,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行不通引發民怨時再來政策大轉彎,亂搞已到了極致,已經沒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連道也要毀掉,事必會有大地震之災難、政壇腥風血雨之肅殺氣象發生,到甲辰年、乙巳年就會很麻煩。倫理道德被毀了,傷害到了天道自然法則,老子第73章已載明: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天網灰恢恢,疎而不失。喜歡高壓統治,排赤不同當黨派,安插自己人,以工作量來整人,逼人走絕路之政客,甲辰年就要小心天道之自應了。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和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離,剖開也。腊,晾干。厭,飽食也。任公子釣起這條大魚,把大魚宰殺風乾,從浙江以東,蒼梧以北地方的百姓,沒有不大快朵頤的在吃這條大魚。故事是在比喻修成大道,可經世、化育萬物,全民受到庇蔭、恩澤也。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輇才,只會說自己對,批評別人不對的人,比喻修人道、錢道、未修道之井底之蛙或淺見之士。諷說,道聽塗說,吹牛,吹雞歸也。事後,這些三姑六婆都互相轉告。比喻井底之蛙見到了大魚,感覺不可思議。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鶃鲋,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揭,舉也。累,細魚線也。趣,拋向也。灌瀆,灌溉用的小水溝也。飾,拿也。小說,小見識也。干,追求也。縣,同懸字,求高位或名譽也。拿小魚竿細魚線,到小水溝邊,只能釣到泥鰍、鲫魚,要釣到大魚是很難的,與通達大道是差很遠的。文義是如此解釋,意境是在比喻沒有大智慧是不能經於世的。比喻修人道、錢道、妖道,是無法與天道相比的。也就是土話所說的藍鳥比雞腿也。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未嘗聞,沒有聽過也。風俗,風格或不期近效的風度也。所以說,沒有聽過任公子釣大魚之故事的人,就不能經於世,距離治理世事,還差得很遠的。意境是在比喻整天躲在山裡面,與世隔絕,僅修出世法,只妄想將來能去極樂世界,而未修入世法,修如何與世人相處之道,而卻要跟世人談論經理世事之道,縱然要國家能長治久安,提出政策前,也要事先做長遠的規畫,總不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行不通時,政策再來大轉彎,把國事當兒戲,至少也要懂得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啊!如不懂得這個故事的道理,而去談經說道給別人聽,或治理世事,就如同沒有讀書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與為善不可近名的道理,而卻在教有讀書的人要如何唸經、修道?要供養、捐獻,有拿錢出來給我,你就有慧根,我不必去托缽,才能唸經、說道給你們聽;將來也才能到極樂世界、天國去,這不是很諷刺嗎?有此可能嗎?
懂得任公子釣魚故事的意境以後,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對於千奇百怪的社會現實,就會不足為怪了,不然整天都在吵吵鬧鬧,你說他不對,他說你才不對;你要統,他要獨,那到底誰對?台灣的祖國是中國、日本、美國呢?統有統的道理,獨有獨的道理,支持砍年金的人有其自己的看法,反對的人也有其自己的看法,挺同,反同也是如此;缺乏共同的中心思想。黨要提名我才公平,提名別人就不公平,不提名我,我就退黨參選;正、反兩方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整天如影隨形的抗爭,都在內耗,無法拚經濟,非人民之福,如知道任公子釣魚的故事,就知道誰才能經世,莊子寫此故事,左右、上下皆不得罪於人,意境高深,看一看也不錯,也沒強制力,但道理就是如此,非親自去體悟19年(養生主: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硎:磨刀石也、德充符篇: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是不可能知此道理的,也不是拿個博士學位就可經世的,故事如是說!願多一點人知道此故事,以及作者所寫的文章中,點閱率最高的一篇:知人在吃(呷)米粉,你在喊燒之道。看這篇文章,才能迷途知返,早日返樸歸真,將來靈魂也才能化為大鵬鳥一樣能南飛,朝向光明,飛往極樂世界、天國、天堂、天園,不論世人是要選擇不必有中心思想,寧願被政治人物洗腦、由醫生來替世人洗腎,或選擇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由自己來洗心、修心,隨時來警惕自己,以避開禍患?也是無定則的,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但天律就是如此,無法改變的,等到人年老,要算總帳時,就知道答案了,但已來不及了,等下輩子再說吧!至於能不能再轉世來當人,就看世人自己的造化囉!若轉世為禽牲、畜生動物,讓人宰殺來還債、享受寵物受人服侍之好狗命,那就慘了,願大家共勉之。
讀莊子一書,如只讀理論而無法運用於日常生活,則只能說是在從事學術研究或測試自己的國學造詣之能力,因為天機不可洩漏,所以此書都是以說故事的方式為之,要世人由故事中去體悟出故事的意境,能悟得出來,也就等同是知道了天機,如此就不會觸犯天律或天條,與刑罰學之犯罪,雖然有犯罪之行為,但其行為不罰,可阻卻違法,白話為必要之惡或基於公益,不處罰其行為,檢察官也會作出不起訴處分;或雖經檢察官起訴,法院也會判決免刑。如直接道出天機,就犯了天條,一定會被追訴之道理相同。所以說為什麼有些能知天機而公然於大眾媒體道出天機之職業之士,其下場都不會很好。如知天機,也只能點到為止,由世人自己去體悟,即可免責,道理在此。修道要先知道理論、方法,將理論、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中,活用於實務,先懂得故事中是在說些什麼之後,自己去力行(齊物論所言之:道行之而成),才能經世,也才不會事事向錢看,誤將修道視為賺錢之營利事業,修到最後則走火入魔,越修越大洞,至無藥可解地步;如懂得道理、方法而光說不作,則有修等於沒修,不能起作用,土話為盲修瞎練。如同每個人都知道要孝敬、服侍老父母、公婆,但就是不會作(力行),想到要服侍時就頭一個二個大,煩得很,兄弟姊妹、妯娌(漢文台灣話稱為:同姒)間就會互相推拖,都認為自己很忙,要上班、賺錢、出國旅遊,沒時間照顧,寧願花錢請外傭照顧,或送去安養院、看護中心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養寵物、孝順孫子,光說不練,未能力行,不能作榜樣給兒女學習,不能利益眾生,僅能利益自己,所以說有修等於沒有修,修也是修給別人看的,在欺騙社會,瞞人耳目,做做樣子之道理是相同的。莊子說的話都是無邊際,使人摸不到邊,如逍遙遊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人間世篇: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賴。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釣大魚。都會讓讀者搞不清楚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大的魚?那麼大的樹?魚怎麼可能變為鳥呢?是莊子在話虎藍、畫虎爛、吹牛、吹雞歸、膨風?都對。只不過是形容詞而已。讀者須有能力悟出故事之意境,才能知道故事是在比喻什麼?形容什麼?
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鷔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巨緇,粗大的釣魚線也。犗,閹過的公牛也。與閹掉的公雞一樣,會長得很肥。旦旦,天天也。䤾沒,即釣魚用之浮沉(浮標)下沉入海也。坐在會稽山上,把魚線甩到東海裏,天天都在那裏釣,一整年都沒有釣到魚,有一天,大魚來吃餌,上鈎了,拉動大釣鈎,浮沉沉入大海,大魚翻轉掙扎,擺動魚鰭,準備要逃命,白浪湧起如山,聲如鬼哭神嚎,千里外的人聽了也會害怕。文義解釋是如此!其意境是在比喻修道要花十九年才能得道,不能求近利(老子所說的:民好徑,比喻世事與修道不求投資經營,只想操捷徑,割稻尾,揀現成,只想一躍升天),要磨練意志,就要有耐心,才能得道而集大成。茲將分句之比喻說明如下:大鈎巨緇,比喻修天道。五十犗為餌,比喻要修大道要專一經營,才需花如此大的投資及成本 ,與逍遙遊篇首:鯤魚之大不知幾千里也之大相呼應,是在吹牛皮、形容、比喻,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大的閹牛、也沒有那麼大的魚。旦旦而釣,比喻每天修道,從不間斷。期年不得魚,比喻養虛氣,磨練其意志。釣到大魚是比喻已得道。錎沒,同陷沒,即浮沉沉入大海也。騖揚,亂馳也。奮,伸張也。鬐,同鰭字,魚鰭也。聲侔鬼神:侔,等同也,是比喻大道威力之大,也是比喻大魚被釣到,突然遭受噩耗,知道自己要死了,不顧形象放聲大哭,與獸死不擇音之淒慘哭聲相同,別人聽了莫不鼻酸。憚嚇,驚恐、害怕也。滾起的浪花聲音,使千里之內聽到的人都會害怕。文義是如此解釋,但這隻大魚是指修道高人,意境是在形容世人傷害到了修道高人,老天也不忍有修道德之修道高人受到傷害、被殺,就是破壞了道,往後就會大強烈颱風、大地震有大災難發生,才嚎啕大哭,形容不能詆譭、傷害、殺害有道德修養之修道高人。尤其台灣這幾年來,從教改、年改,廢棄禮義廉恥,學校不教道德、政客不知禮義廉恥、不講誠信、放棄文言文改教白話文,處處反自然在逆天行事,政策不能延續,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行不通引發民怨時再來政策大轉彎,亂搞已到了極致,已經沒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連道也要毀掉,事必會有大地震之災難、政壇腥風血雨之肅殺氣象發生,到甲辰年、乙巳年就會很麻煩。倫理道德被毀了,傷害到了天道自然法則,老子第73章已載明: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天網灰恢恢,疎而不失。喜歡高壓統治,排赤不同當黨派,安插自己人,以工作量來整人,逼人走絕路之政客,甲辰年就要小心天道之自應了。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和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離,剖開也。腊,晾干。厭,飽食也。任公子釣起這條大魚,把大魚宰殺風乾,從浙江以東,蒼梧以北地方的百姓,沒有不大快朵頤的在吃這條大魚。故事是在比喻修成大道,可經世、化育萬物,全民受到庇蔭、恩澤也。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輇才,只會說自己對,批評別人不對的人,比喻修人道、錢道、未修道之井底之蛙或淺見之士。諷說,道聽塗說,吹牛,吹雞歸也。事後,這些三姑六婆都互相轉告。比喻井底之蛙見到了大魚,感覺不可思議。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鶃鲋,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揭,舉也。累,細魚線也。趣,拋向也。灌瀆,灌溉用的小水溝也。飾,拿也。小說,小見識也。干,追求也。縣,同懸字,求高位或名譽也。拿小魚竿細魚線,到小水溝邊,只能釣到泥鰍、鲫魚,要釣到大魚是很難的,與通達大道是差很遠的。文義是如此解釋,意境是在比喻沒有大智慧是不能經於世的。比喻修人道、錢道、妖道,是無法與天道相比的。也就是土話所說的藍鳥比雞腿也。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未嘗聞,沒有聽過也。風俗,風格或不期近效的風度也。所以說,沒有聽過任公子釣大魚之故事的人,就不能經於世,距離治理世事,還差得很遠的。意境是在比喻整天躲在山裡面,與世隔絕,僅修出世法,只妄想將來能去極樂世界,而未修入世法,修如何與世人相處之道,而卻要跟世人談論經理世事之道,縱然要國家能長治久安,提出政策前,也要事先做長遠的規畫,總不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行不通時,政策再來大轉彎,把國事當兒戲,至少也要懂得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啊!如不懂得這個故事的道理,而去談經說道給別人聽,或治理世事,就如同沒有讀書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與為善不可近名的道理,而卻在教有讀書的人要如何唸經、修道?要供養、捐獻,有拿錢出來給我,你就有慧根,我不必去托缽,才能唸經、說道給你們聽;將來也才能到極樂世界、天國去,這不是很諷刺嗎?有此可能嗎?
懂得任公子釣魚故事的意境以後,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對於千奇百怪的社會現實,就會不足為怪了,不然整天都在吵吵鬧鬧,你說他不對,他說你才不對;你要統,他要獨,那到底誰對?台灣的祖國是中國、日本、美國呢?統有統的道理,獨有獨的道理,支持砍年金的人有其自己的看法,反對的人也有其自己的看法,挺同,反同也是如此;缺乏共同的中心思想。黨要提名我才公平,提名別人就不公平,不提名我,我就退黨參選;正、反兩方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整天如影隨形的抗爭,都在內耗,無法拚經濟,非人民之福,如知道任公子釣魚的故事,就知道誰才能經世,莊子寫此故事,左右、上下皆不得罪於人,意境高深,看一看也不錯,也沒強制力,但道理就是如此,非親自去體悟19年(養生主: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硎:磨刀石也、德充符篇: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是不可能知此道理的,也不是拿個博士學位就可經世的,故事如是說!願多一點人知道此故事,以及作者所寫的文章中,點閱率最高的一篇:知人在吃(呷)米粉,你在喊燒之道。看這篇文章,才能迷途知返,早日返樸歸真,將來靈魂也才能化為大鵬鳥一樣能南飛,朝向光明,飛往極樂世界、天國、天堂、天園,不論世人是要選擇不必有中心思想,寧願被政治人物洗腦、由醫生來替世人洗腎,或選擇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由自己來洗心、修心,隨時來警惕自己,以避開禍患?也是無定則的,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但天律就是如此,無法改變的,等到人年老,要算總帳時,就知道答案了,但已來不及了,等下輩子再說吧!至於能不能再轉世來當人,就看世人自己的造化囉!若轉世為禽牲、畜生動物,讓人宰殺來還債、享受寵物受人服侍之好狗命,那就慘了,願大家共勉之。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因應「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之道。
外物篇:「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刻意篇:「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此二則故事及立言是在描述,人在遇到困難走頭無路時,會被人看衰小,揭示出朋友之間,平日侃侃而談,似乎親如手足,而一但遇到危難,卻冷若冰霜,道盡人間冷暖。讀者可供參考。
邑金,現代用語之徵稅也。貸,借也。粟,粟子也。古時候並沒有米,人只有菓實可吃,近代才研究出種稻產米,所以粟字,要當米解釋,才合時宜。監河侯,魏文侯也。諾,許也。鮒魚,即鯽魚也。中道,半路上。波臣,水族中的臣子,即小水官也。且,將也。遊,遊說也。激,决也。西江,即蜀江也。常與,常相與者。即水也!然活,則活也。曾,竟也。所,尋找。枯魚,干魚也。肆,市場也。人世社會,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熱鬧非凡,冷暖炎涼,甜酸苦辣,悲歡離合,真善美醜,應有盡有。世人究竟要怎樣才能應付這種繁雜的社會現實,安度艱難的人生,又不受到禍害呢?這是一門大學問。莊子一書就是大學問的總彙集本,讀莊子一書,能悟出其道理來,人生中,一點事也沒有,故未讀此書,會虛度人生。外物篇的故事,是在寫莊周家貧,去向監河侯借粟子;監河侯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現代語稱為鐵公雞,不但不借給他,還戲弄莊周。此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態度,予以反諷,道出人間冷暖之現實面,這對於世態炎涼,重視勢利之交,或緩不濟急,不講情誼之徒,給予有力的諷刺。故事指出:莊周家貧,因此去向魏文侯借米,魏文侯是鐵公雞,不願借米給莊周,也就算了,還戲弄莊周說:好的。但要等到我向人民徵完稅以後,我才借給你三百斤米,可以嗎?讓莊周頗為生氣,并以幽默詼諧的語言,以談笑風生講故事的方式,來諷刺魏文侯說:我昨天來的時候,半路上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在車輪凹處看到有一條鯽魚。我問他說:鯽魚啊!你在這裏做什麼?他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之臣。你有沒有一升一斗的水給我喝,讓我能活下來嗎?我說:好的。等我到南方遊說吳國、越國的國王,讓他引進蜀江的水來給你喝,可以嗎?鯽魚氣的臉色都變了,說:我失去了平常賴以維生的水,沒有容身之處。現在我只要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活命,而你見死不就也吧,竟然說這種話,不如早一點去乾魚店找我算了(隱喻不如叫苦難人,早一點去死好了)。道出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只重視勢利,而不重視情誼面之社會現實。
於艱苦的人生旅途中,要能保全自己,又能免禍,無病痛,事業順遂,家庭和睦,不會被人看衰小,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神仙級之人物才辦得到的。當一個人中年失業或事業失敗,亦或疾病纏身,花完積蓄後,想要跟親戚朋友借錢來度日時,人見人怕,避之猶恐不及,深怕錢一借就有去無回,也會向你喊窮,沒錢可借;找人幫忙做一些小事,也會被婉拒,推拖說我很忙,沒時間幫你忙。但同一時間內,有勢利的人找他幫忙時,他沒空也要抽空去幫忙,此時就會感覺出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只注重勢利而不顧情誼之社會現實面。要能避開這些不如意的事,也只有修道一途,能修至無極境界時,就會像莊子於刻意篇所說的: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人之心境已淡然了,憂患也擾亂不了你的心,妖魔鬼怪也不敢靠近你,所以德全,精氣神寶滿,也就沒有生病之理由,禍與福都遠離了,就能逍遙過自己的日子,無憂無愁,快樂如神仙,也就不會被人看衰小囉。莊子是在教人修道,人生才能順遂,也不會有大病痛;醫師是在人生病後,教你如何吃藥、開刀、化療?醫得好,代表其醫術高超,可發表論文,也能升官。醫不好就送去太平間,再換另一病人當白老鼠來做試驗,化療、標靶、雙標靶沒效,一有新藥推出時,免醫藥費,拿新藥來給願意當白老鼠實驗,以測試療效的病患使用,醫學認為修道是眼睛看不見,又無科學依據,要經過科學應證才會相信。此二者,何者為宜?留給世人自己去決擇。不論世人是選擇莊子的事先預防或事後生病找醫師?也是無定則,也無一定的標準,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但願大家都能身體健康,平安!
邑金,現代用語之徵稅也。貸,借也。粟,粟子也。古時候並沒有米,人只有菓實可吃,近代才研究出種稻產米,所以粟字,要當米解釋,才合時宜。監河侯,魏文侯也。諾,許也。鮒魚,即鯽魚也。中道,半路上。波臣,水族中的臣子,即小水官也。且,將也。遊,遊說也。激,决也。西江,即蜀江也。常與,常相與者。即水也!然活,則活也。曾,竟也。所,尋找。枯魚,干魚也。肆,市場也。人世社會,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熱鬧非凡,冷暖炎涼,甜酸苦辣,悲歡離合,真善美醜,應有盡有。世人究竟要怎樣才能應付這種繁雜的社會現實,安度艱難的人生,又不受到禍害呢?這是一門大學問。莊子一書就是大學問的總彙集本,讀莊子一書,能悟出其道理來,人生中,一點事也沒有,故未讀此書,會虛度人生。外物篇的故事,是在寫莊周家貧,去向監河侯借粟子;監河侯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現代語稱為鐵公雞,不但不借給他,還戲弄莊周。此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態度,予以反諷,道出人間冷暖之現實面,這對於世態炎涼,重視勢利之交,或緩不濟急,不講情誼之徒,給予有力的諷刺。故事指出:莊周家貧,因此去向魏文侯借米,魏文侯是鐵公雞,不願借米給莊周,也就算了,還戲弄莊周說:好的。但要等到我向人民徵完稅以後,我才借給你三百斤米,可以嗎?讓莊周頗為生氣,并以幽默詼諧的語言,以談笑風生講故事的方式,來諷刺魏文侯說:我昨天來的時候,半路上有人喊我。我回頭一看,在車輪凹處看到有一條鯽魚。我問他說:鯽魚啊!你在這裏做什麼?他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之臣。你有沒有一升一斗的水給我喝,讓我能活下來嗎?我說:好的。等我到南方遊說吳國、越國的國王,讓他引進蜀江的水來給你喝,可以嗎?鯽魚氣的臉色都變了,說:我失去了平常賴以維生的水,沒有容身之處。現在我只要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活命,而你見死不就也吧,竟然說這種話,不如早一點去乾魚店找我算了(隱喻不如叫苦難人,早一點去死好了)。道出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只重視勢利,而不重視情誼面之社會現實。
於艱苦的人生旅途中,要能保全自己,又能免禍,無病痛,事業順遂,家庭和睦,不會被人看衰小,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神仙級之人物才辦得到的。當一個人中年失業或事業失敗,亦或疾病纏身,花完積蓄後,想要跟親戚朋友借錢來度日時,人見人怕,避之猶恐不及,深怕錢一借就有去無回,也會向你喊窮,沒錢可借;找人幫忙做一些小事,也會被婉拒,推拖說我很忙,沒時間幫你忙。但同一時間內,有勢利的人找他幫忙時,他沒空也要抽空去幫忙,此時就會感覺出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只注重勢利而不顧情誼之社會現實面。要能避開這些不如意的事,也只有修道一途,能修至無極境界時,就會像莊子於刻意篇所說的: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人之心境已淡然了,憂患也擾亂不了你的心,妖魔鬼怪也不敢靠近你,所以德全,精氣神寶滿,也就沒有生病之理由,禍與福都遠離了,就能逍遙過自己的日子,無憂無愁,快樂如神仙,也就不會被人看衰小囉。莊子是在教人修道,人生才能順遂,也不會有大病痛;醫師是在人生病後,教你如何吃藥、開刀、化療?醫得好,代表其醫術高超,可發表論文,也能升官。醫不好就送去太平間,再換另一病人當白老鼠來做試驗,化療、標靶、雙標靶沒效,一有新藥推出時,免醫藥費,拿新藥來給願意當白老鼠實驗,以測試療效的病患使用,醫學認為修道是眼睛看不見,又無科學依據,要經過科學應證才會相信。此二者,何者為宜?留給世人自己去決擇。不論世人是選擇莊子的事先預防或事後生病找醫師?也是無定則,也無一定的標準,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但願大家都能身體健康,平安!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福禍、榮辱、是非,無定則之人生哲學(處世無定則二)。
老子第79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外物篇:「外物不可必…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則陽篇:「君不私,故國治;道不私,故無名;時有終始,世有變化。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庚桑楚篇:「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為乘是非。果有名實,因己為質;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禍福、榮辱、是非,無定則理論。境界很高,如非修道人,要懂得這些道理,是有點難,但以白話文講出其意境時,則豁然開朗,足為世人參考!
2014年5月11日所寫之文章,有談到處世無定則理論,讀者之點閱率排名第三,深獲讀者認同。讀者經過這幾年的精進後,現在來談禍福、榮辱、是非,無定則理論,就會明瞭為什麼世人有時候會報怨怎麼會好心無好報呢?與宗教信仰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不太一樣,而有所迷惑。讀此篇文章後,就知道其道理安在?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依其相對理論,則:人道有親,常與有為人。莊子所說: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無為,無心而自然。人道,有為,有心而不自然。養生主篇莊子說出:為善無近名這句話,一語道醒夢中人。天道自然,因為凡事順者自然,沒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是符合天道。老天並沒有私心,不會有所偏愛某人(即則陽篇所言之:道不私,故無名),只是會將好洞(好康)給與善人。此善人,當指符合自然的善人,並非指人為的善人而言,此觀念必須先區分。天道之善人是指為善助人,不為人知,受到幫助的人,感覺無形中是有人在幫助他,而不曉得是誰在幫助他,這才是天道所指之善人(老子第27章所言之:善行無轍跡)。為善又怕沒人知道他在行善,而於行善後,又於媒體歌功頌德,廣傳給人知,期能獲得更多的善款,有捐款,有拿鈔票出來供養我,或捐款給基金會,以基金會之名來行善賑災,打開知名度,你就有慧根,主持人就可不必去托缽,由主持人來說經、論道給你們聽,你們就會有福報,基金會就能出名,將宗教商業化,不但有勞斯萊斯可開,剩餘款也可拿來買股票,也沒人在管,主管機關不但不會管,也不敢管,也不能管,以免得罪大老虎而引來被整肅之禍,也因如此而尾大不掉,捐款又可免稅,可名利雙收(即齊物論所言之:仁常而不成,滯於一偏之愛,偏於同其所好之私,不能周遍)。沒有拿出鈔票出來,就沒有行善,也沒有慧根,將來就不能到極樂世界,所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基金會?道理就在此。以此人道的行善方式,就落入了為善無近名的圈套,等於是在混水摸魚,一邊行善,一邊求名,可名利、雙收,此種善是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成為了人道之善人。所以天道與人道之善人有別,如不知此道理時,就會產生怎麼這個人做了那麼多善事,還是一樣得癌症,一樣會遭遇不幸,好心無好報之迷惑。
外物不可必,即身外之事物,其利害並無定則也。非我性分內者,皆外物也。按照理勢來說,為善必然致福,為惡必然蒙禍,但龍逢、比干却以正直忠諫,招誅殺之禍,伍員、萇弘,以忠誠蒙受流死之辱,孝己、曾參以孝順而不免於悲憂之累,先聖作詩立禮以其教化天下,卻被偽儒竊作盜墓之工具,神龜托夢以期脫禍全身,反而遭受刳腸之禍,由此可證,一切外物如禍福、榮辱、聖智…等等,皆無定則,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是要靠自己的判斷的。莊子舉出這幾則故事,就可去除世人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以及好心沒好報或壞人長命之疑慮(亦即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天道與人道對事情的看法與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得道者,忘己忘物,純任自然,若嬰兒之無知而有良能,終使禍福不能及,榮辱不能加,哀樂不能入;則陽篇莊子所言之: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拂,逆也,不如意也。賽翁得馬,焉知非福,失馬,焉知非禍。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全靠自然,此無福禍之至理,妙不可言。須有得天道者,才能知之;得人道者之不可及也,此為福禍、榮辱無定則理論。
首揭所引述莊子之言,於前面所寫的文章中均有闡述過,於此就不再贅述,讀者有興趣,可自行點閱。君不私,故國治。其相對論為君私,故國不治。歷代王朝之興與衰或滅王,也是依此道理在運行。武后、慈禧太后均因私,國不治,而亡朝。現今政府為推動轉型正義而鬧得滿城風雨,卻不對不識字之祖先開山闢壤,由自己辛苦得來,用來謀生,延續下一代所必需的土地,因沒讀書,不識字,不會,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理全國土地總登記,卻被識字的政府登記為國有土地,形成自己死後無葬身之地,已有葬身之地,葬於祖先自己土地上之墓地,也因為土地被登記為國有後,也要被政府強迫遷祖墳,却不急於轉型,引起人神共憤,不將土地發還原住民及平地住民之後代,以為轉型,任憑原住民之抗議,政府也無動於衷,却急於鬥爭不同族群,如政府能帶頭,先將土地發還原住民,先轉型,再來鬥爭不同族群時,人民當然會支持,就不會引起不必要之抗爭,因反其道而行,把順序顛倒了,當然會產生到處都是如影隨形之抗爭,政府討黨產,名為轉型正義,原住民討回祖產,就不算轉型正義嗎?此亂像與二后是否雷同?讀者心中自有審度,讀者青出於藍必勝於藍,國運如此,也只有以修道來補足之,能再度過四年,就能海闊天空,不然也只能全民承擔,願天佑台灣。
2014年5月11日所寫之文章,有談到處世無定則理論,讀者之點閱率排名第三,深獲讀者認同。讀者經過這幾年的精進後,現在來談禍福、榮辱、是非,無定則理論,就會明瞭為什麼世人有時候會報怨怎麼會好心無好報呢?與宗教信仰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不太一樣,而有所迷惑。讀此篇文章後,就知道其道理安在?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依其相對理論,則:人道有親,常與有為人。莊子所說: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無為,無心而自然。人道,有為,有心而不自然。養生主篇莊子說出:為善無近名這句話,一語道醒夢中人。天道自然,因為凡事順者自然,沒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是符合天道。老天並沒有私心,不會有所偏愛某人(即則陽篇所言之:道不私,故無名),只是會將好洞(好康)給與善人。此善人,當指符合自然的善人,並非指人為的善人而言,此觀念必須先區分。天道之善人是指為善助人,不為人知,受到幫助的人,感覺無形中是有人在幫助他,而不曉得是誰在幫助他,這才是天道所指之善人(老子第27章所言之:善行無轍跡)。為善又怕沒人知道他在行善,而於行善後,又於媒體歌功頌德,廣傳給人知,期能獲得更多的善款,有捐款,有拿鈔票出來供養我,或捐款給基金會,以基金會之名來行善賑災,打開知名度,你就有慧根,主持人就可不必去托缽,由主持人來說經、論道給你們聽,你們就會有福報,基金會就能出名,將宗教商業化,不但有勞斯萊斯可開,剩餘款也可拿來買股票,也沒人在管,主管機關不但不會管,也不敢管,也不能管,以免得罪大老虎而引來被整肅之禍,也因如此而尾大不掉,捐款又可免稅,可名利雙收(即齊物論所言之:仁常而不成,滯於一偏之愛,偏於同其所好之私,不能周遍)。沒有拿出鈔票出來,就沒有行善,也沒有慧根,將來就不能到極樂世界,所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基金會?道理就在此。以此人道的行善方式,就落入了為善無近名的圈套,等於是在混水摸魚,一邊行善,一邊求名,可名利、雙收,此種善是加入了人為因素進去,成為了人道之善人。所以天道與人道之善人有別,如不知此道理時,就會產生怎麼這個人做了那麼多善事,還是一樣得癌症,一樣會遭遇不幸,好心無好報之迷惑。
外物不可必,即身外之事物,其利害並無定則也。非我性分內者,皆外物也。按照理勢來說,為善必然致福,為惡必然蒙禍,但龍逢、比干却以正直忠諫,招誅殺之禍,伍員、萇弘,以忠誠蒙受流死之辱,孝己、曾參以孝順而不免於悲憂之累,先聖作詩立禮以其教化天下,卻被偽儒竊作盜墓之工具,神龜托夢以期脫禍全身,反而遭受刳腸之禍,由此可證,一切外物如禍福、榮辱、聖智…等等,皆無定則,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是要靠自己的判斷的。莊子舉出這幾則故事,就可去除世人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以及好心沒好報或壞人長命之疑慮(亦即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天道與人道對事情的看法與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得道者,忘己忘物,純任自然,若嬰兒之無知而有良能,終使禍福不能及,榮辱不能加,哀樂不能入;則陽篇莊子所言之: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拂,逆也,不如意也。賽翁得馬,焉知非福,失馬,焉知非禍。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全靠自然,此無福禍之至理,妙不可言。須有得天道者,才能知之;得人道者之不可及也,此為福禍、榮辱無定則理論。
首揭所引述莊子之言,於前面所寫的文章中均有闡述過,於此就不再贅述,讀者有興趣,可自行點閱。君不私,故國治。其相對論為君私,故國不治。歷代王朝之興與衰或滅王,也是依此道理在運行。武后、慈禧太后均因私,國不治,而亡朝。現今政府為推動轉型正義而鬧得滿城風雨,卻不對不識字之祖先開山闢壤,由自己辛苦得來,用來謀生,延續下一代所必需的土地,因沒讀書,不識字,不會,也不知道,要怎麼辦理全國土地總登記,卻被識字的政府登記為國有土地,形成自己死後無葬身之地,已有葬身之地,葬於祖先自己土地上之墓地,也因為土地被登記為國有後,也要被政府強迫遷祖墳,却不急於轉型,引起人神共憤,不將土地發還原住民及平地住民之後代,以為轉型,任憑原住民之抗議,政府也無動於衷,却急於鬥爭不同族群,如政府能帶頭,先將土地發還原住民,先轉型,再來鬥爭不同族群時,人民當然會支持,就不會引起不必要之抗爭,因反其道而行,把順序顛倒了,當然會產生到處都是如影隨形之抗爭,政府討黨產,名為轉型正義,原住民討回祖產,就不算轉型正義嗎?此亂像與二后是否雷同?讀者心中自有審度,讀者青出於藍必勝於藍,國運如此,也只有以修道來補足之,能再度過四年,就能海闊天空,不然也只能全民承擔,願天佑台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