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53章:「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鷔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和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鶃鲋,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逍遙遊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老子的立言與莊子所寫的任公子釣魚的故事,是在闡述不期近利,而志在大達(修大道),才可經於世之道理,意境相當高,單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方式是無法悟出釣大魚的道理,此故事的意境搞懂了,將來不能成仙,也能成半仙,讀者可參考之!
讀莊子一書,如只讀理論而無法運用於日常生活,則只能說是在從事學術研究或測試自己的國學造詣之能力,因為天機不可洩漏,所以此書都是以說故事的方式為之,要世人由故事中去體悟出故事的意境,能悟得出來,也就等同是知道了天機,如此就不會觸犯天律或天條,與刑罰學之犯罪,雖然有犯罪之行為,但其行為不罰,可阻卻違法,白話為必要之惡或基於公益,不處罰其行為,檢察官也會作出不起訴處分;或雖經檢察官起訴,法院也會判決免刑。如直接道出天機,就犯了天條,一定會被追訴之道理相同。所以說為什麼有些能知天機而公然於大眾媒體道出天機之職業之士,其下場都不會很好。如知天機,也只能點到為止,由世人自己去體悟,即可免責,道理在此。修道要先知道理論、方法,將理論、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中,活用於實務,先懂得故事中是在說些什麼之後,自己去力行(齊物論所言之:道行之而成),才能經世,也才不會事事向錢看,誤將修道視為賺錢之營利事業,修到最後則走火入魔,越修越大洞,至無藥可解地步;如懂得道理、方法而光說不作,則有修等於沒修,不能起作用,土話為盲修瞎練。如同每個人都知道要孝敬、服侍老父母、公婆,但就是不會作(力行),想到要服侍時就頭一個二個大,煩得很,兄弟姊妹、妯娌(漢文台灣話稱為:同姒)間就會互相推拖,都認為自己很忙,要上班、賺錢、出國旅遊,沒時間照顧,寧願花錢請外傭照顧,或送去安養院、看護中心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養寵物、孝順孫子,光說不練,未能力行,不能作榜樣給兒女學習,不能利益眾生,僅能利益自己,所以說有修等於沒有修,修也是修給別人看的,在欺騙社會,瞞人耳目,做做樣子之道理是相同的。莊子說的話都是無邊際,使人摸不到邊,如逍遙遊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人間世篇: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賴。外物篇: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釣大魚。都會讓讀者搞不清楚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大的魚?那麼大的樹?魚怎麼可能變為鳥呢?是莊子在話虎藍、畫虎爛、吹牛、吹雞歸、膨風?都對。只不過是形容詞而已。讀者須有能力悟出故事之意境,才能知道故事是在比喻什麼?形容什麼?
任公子為大鈎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鷔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巨緇,粗大的釣魚線也。犗,閹過的公牛也。與閹掉的公雞一樣,會長得很肥。旦旦,天天也。䤾沒,即釣魚用之浮沉(浮標)下沉入海也。坐在會稽山上,把魚線甩到東海裏,天天都在那裏釣,一整年都沒有釣到魚,有一天,大魚來吃餌,上鈎了,拉動大釣鈎,浮沉沉入大海,大魚翻轉掙扎,擺動魚鰭,準備要逃命,白浪湧起如山,聲如鬼哭神嚎,千里外的人聽了也會害怕。文義解釋是如此!其意境是在比喻修道要花十九年才能得道,不能求近利(老子所說的:民好徑,比喻世事與修道不求投資經營,只想操捷徑,割稻尾,揀現成,只想一躍升天),要磨練意志,就要有耐心,才能得道而集大成。茲將分句之比喻說明如下:大鈎巨緇,比喻修天道。五十犗為餌,比喻要修大道要專一經營,才需花如此大的投資及成本 ,與逍遙遊篇首:鯤魚之大不知幾千里也之大相呼應,是在吹牛皮、形容、比喻,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大的閹牛、也沒有那麼大的魚。旦旦而釣,比喻每天修道,從不間斷。期年不得魚,比喻養虛氣,磨練其意志。釣到大魚是比喻已得道。錎沒,同陷沒,即浮沉沉入大海也。騖揚,亂馳也。奮,伸張也。鬐,同鰭字,魚鰭也。聲侔鬼神:侔,等同也,是比喻大道威力之大,也是比喻大魚被釣到,突然遭受噩耗,知道自己要死了,不顧形象放聲大哭,與獸死不擇音之淒慘哭聲相同,別人聽了莫不鼻酸。憚嚇,驚恐、害怕也。滾起的浪花聲音,使千里之內聽到的人都會害怕。文義是如此解釋,但這隻大魚是指修道高人,意境是在形容世人傷害到了修道高人,老天也不忍有修道德之修道高人受到傷害、被殺,就是破壞了道,往後就會大強烈颱風、大地震有大災難發生,才嚎啕大哭,形容不能詆譭、傷害、殺害有道德修養之修道高人。尤其台灣這幾年來,從教改、年改,廢棄禮義廉恥,學校不教道德、政客不知禮義廉恥、不講誠信、放棄文言文改教白話文,處處反自然在逆天行事,政策不能延續,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行不通引發民怨時再來政策大轉彎,亂搞已到了極致,已經沒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連道也要毀掉,事必會有大地震之災難、政壇腥風血雨之肅殺氣象發生,到甲辰年、乙巳年就會很麻煩。倫理道德被毀了,傷害到了天道自然法則,老子第73章已載明: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自應,不召而自來,天網灰恢恢,疎而不失。喜歡高壓統治,排赤不同當黨派,安插自己人,以工作量來整人,逼人走絕路之政客,甲辰年就要小心天道之自應了。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和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離,剖開也。腊,晾干。厭,飽食也。任公子釣起這條大魚,把大魚宰殺風乾,從浙江以東,蒼梧以北地方的百姓,沒有不大快朵頤的在吃這條大魚。故事是在比喻修成大道,可經世、化育萬物,全民受到庇蔭、恩澤也。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輇才,只會說自己對,批評別人不對的人,比喻修人道、錢道、未修道之井底之蛙或淺見之士。諷說,道聽塗說,吹牛,吹雞歸也。事後,這些三姑六婆都互相轉告。比喻井底之蛙見到了大魚,感覺不可思議。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鶃鲋,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揭,舉也。累,細魚線也。趣,拋向也。灌瀆,灌溉用的小水溝也。飾,拿也。小說,小見識也。干,追求也。縣,同懸字,求高位或名譽也。拿小魚竿細魚線,到小水溝邊,只能釣到泥鰍、鲫魚,要釣到大魚是很難的,與通達大道是差很遠的。文義是如此解釋,意境是在比喻沒有大智慧是不能經於世的。比喻修人道、錢道、妖道,是無法與天道相比的。也就是土話所說的藍鳥比雞腿也。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未嘗聞,沒有聽過也。風俗,風格或不期近效的風度也。所以說,沒有聽過任公子釣大魚之故事的人,就不能經於世,距離治理世事,還差得很遠的。意境是在比喻整天躲在山裡面,與世隔絕,僅修出世法,只妄想將來能去極樂世界,而未修入世法,修如何與世人相處之道,而卻要跟世人談論經理世事之道,縱然要國家能長治久安,提出政策前,也要事先做長遠的規畫,總不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行不通時,政策再來大轉彎,把國事當兒戲,至少也要懂得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啊!如不懂得這個故事的道理,而去談經說道給別人聽,或治理世事,就如同沒有讀書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與為善不可近名的道理,而卻在教有讀書的人要如何唸經、修道?要供養、捐獻,有拿錢出來給我,你就有慧根,我不必去托缽,才能唸經、說道給你們聽;將來也才能到極樂世界、天國去,這不是很諷刺嗎?有此可能嗎?
懂得任公子釣魚故事的意境以後,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對於千奇百怪的社會現實,就會不足為怪了,不然整天都在吵吵鬧鬧,你說他不對,他說你才不對;你要統,他要獨,那到底誰對?台灣的祖國是中國、日本、美國呢?統有統的道理,獨有獨的道理,支持砍年金的人有其自己的看法,反對的人也有其自己的看法,挺同,反同也是如此;缺乏共同的中心思想。黨要提名我才公平,提名別人就不公平,不提名我,我就退黨參選;正、反兩方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整天如影隨形的抗爭,都在內耗,無法拚經濟,非人民之福,如知道任公子釣魚的故事,就知道誰才能經世,莊子寫此故事,左右、上下皆不得罪於人,意境高深,看一看也不錯,也沒強制力,但道理就是如此,非親自去體悟19年(養生主: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硎:磨刀石也、德充符篇: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是不可能知此道理的,也不是拿個博士學位就可經世的,故事如是說!願多一點人知道此故事,以及作者所寫的文章中,點閱率最高的一篇:知人在吃(呷)米粉,你在喊燒之道。看這篇文章,才能迷途知返,早日返樸歸真,將來靈魂也才能化為大鵬鳥一樣能南飛,朝向光明,飛往極樂世界、天國、天堂、天園,不論世人是要選擇不必有中心思想,寧願被政治人物洗腦、由醫生來替世人洗腎,或選擇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由自己來洗心、修心,隨時來警惕自己,以避開禍患?也是無定則的,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但天律就是如此,無法改變的,等到人年老,要算總帳時,就知道答案了,但已來不及了,等下輩子再說吧!至於能不能再轉世來當人,就看世人自己的造化囉!若轉世為禽牲、畜生動物,讓人宰殺來還債、享受寵物受人服侍之好狗命,那就慘了,願大家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