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知北遊:「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天地篇:「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老聃曰: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无…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大宗師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齊物論:「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天道篇:「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呼!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天運篇:「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此幾則立言,道盡无形之道在主宰萬物,人是由虛心在主宰一切,人自己本身或鈔票是無法主宰萬物的,世人如認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則天下即無死、生之問題,就是因為無法自己做主宰,世人就必須體悟,於觀念、見解上有所改變,才能免禍、全性,避開因果關係,世人可為參考!
學校老師所教的或醫學、科學所講的都是以看得見,可以實證的才算真的,世人就是受到這個根深蒂固觀念之影響,所以就產生看不見、醫學與科學無法實證的都不足以相信,而有怪力亂神之說。所以形、色、名、聲,這些看得到、聽得到的,就成為世人所追逐的標的,所以就產生凡事向錢看,錢與權,名與聲,就成為來當人所必須要達成的目標,故你爭我奪,不會終止,只有追到太平間時才會終止。依老子第二章所說的相對論,世事都是相對存在的,所以有大就有小、有前就有後、有高就有下、有長就有短,都是可變易的,唯有道是絕對的,是無法變易的,所以稱為一。但老莊學說卻認為看的到、聽得到、摸得到的是假像,而且是短暫,無法長存的,於人得到不治之絕症、發生大災難、住進醫院或看所所時,這些假像才轉換成為真的,也就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名譽有如装飾品,新品人見人愛,但時間久了,腿色了,就不值錢。是在比喻人當走運時,走路有風,以權、錢,就能壓死人,人人都要巴結他,但到走衰小運時,人避之猶恐不及,反差相當大。君不見總統、院長級、政務官、行政首長、上市公司、銀行之董事長、總經理,在位時,名形聲色兼具,但到最後有多少人進去土城看守所深造、進修?就是此道理,文字之意境相當高,如僅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無法得知其意思)。這些看不到、聽不到的無形之道,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可在萬物中應驗,並經有道之士證明是真實存在,但就是看不到、聽不到而且是無形體的。而世豈識之哉!世人難道了解了這個道理嗎?世人就是不懂這些道理,社會才會生病,統獨、藍綠、黑白問題才無法解決,整個社會亂糟糟!
人有陰、狠、狡、詐,這些習性是先天與生俱來的八字命,也就是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來當人就是要把這些習性磨掉、改掉,回復到自然的真性,回復不了,下輩子就繼續來當人,再磨練;能回復真性,下輩子就不必再來當人而受苦,也就是老子第80章所說的老死不相往來,死後就能上天堂,享受雞犬之音相聞,有仙女、仙樂相隨,要什麼有什麼之極樂世界。所以老聃(老子)於天地篇說出了: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无。首趾,比喻人之形體。无心无耳:謂具體為人,實則無知無聞,世盡此類型之人。无形無狀,指道也。看是具備著人的形體,實際上對於道無知無聞的這類型的人是滿多的,一般都是只知道錢;能使自己的軀體與道能并存,命運坎坷,受過毀謗、陷害、糟蹋、折磨,不與人爭,能忍辱,眼淚往肚子裏吞,也不敢去反駁,以免又再結讎,默默承擔起來,把前輩子所欠的債務(恩怨)還清(佛家稱:消掉前世帶來之業障),等同讎人替我們消災、消業障,要感謝讎人替我們消災,以歡喜心面對,才能得到大道之實質,百鍊成鋼、大器晚成,能順應自然的人就少得可憐,大概只有小貓二、三隻。
道是無形體的,既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以人影,超越時間、空間,在管理眾生,但未修道人就不知此道理(世豈識之哉),只以為名、色、形、聲才是真的,但到因果到來時,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早知如此,就會去修道,但已來不及了,事情已發生了,就要去面對。這些道理,前面的文章都已闡述過,就不再贅述,本文僅就道理分享讀者。這些道理並無強制力,隨人的高興而定,信與不信都可,參考也不錯,但要記著,人到了老年,晚景才是答案,也就是人生決戰在晚年(於人與影子賽跑,誰會贏一文中已說明過),看人要看後半段,這就是人生,別人說的不算,連醫生說的也不算,只有老莊說的話才算。這是標準答案,不然,萬一被傳染病毒感染到,或是無緣無故被瘋子殺死,要找誰哭訴呢?願大家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